引子
人生是需要際遇的。臥龍崗是諸葛亮的人生際遇,是潛龍飛升之地。
臥龍崗也是我人生的際遇。從把自己奉獻給臥龍崗的那一刻起,我開始轉身,從一名教師,一名教育新聞工作者,向一名文化和文學工作者轉身。
無數次走進臥龍崗,魂牽夢繞中都是臥龍崗,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思念一個地方,還是思念一個人,又或者是思考人生該有的精神。
我總是會回頭,去回顧諸葛亮的一生,那是一種沉重的思緒,也是一種永恒的敬仰。
智者的較量
《空城計》存在于《三國演義》,未見于《三國志》,歷史上不一定真實發生。但每次看來,都有它神奇的魅力。
年輕時候看《空城計》,欽佩諸葛亮的膽略智慧、儒雅沉穩,佩服得五體投地。那時候,心中會暗自嘲笑司馬懿被嚇破了膽,不戰自退,以至于知道真相后羞愧交加,捶胸頓足,呼天搶地。
再后來看《空城計》,覺得諸葛亮一向神機妙算,思慮周祥,處事謹慎,偶然冒一次險,騙過了司馬懿也是可能的。如果諸葛亮天生是個冒險家,那就另當別論了。如果《空城計》中諸葛亮的對手不是司馬懿,而是曹真、張郃、夏侯惇,后果可能不堪設想。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空城計》,覺得不過是兩個智謀高手——“臥龍”諸葛孔明和“?;ⅰ彼抉R仲達之間心照不宣、心領神會的一場表演。諸葛亮是迫于形勢不得已而為之。司馬懿明知是空城避而不戰繞城而走,然后還得很夸張地表演自己的后悔勁兒給部下看,其實也是給曹氏集團看。諸葛亮身經百戰、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坐在城樓上悠閑地撫琴,自有一種風流瀟灑儒將氣度。司馬懿老謀深算,看得長遠。所以,空城計是雙贏,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贏家。仔細算來,司馬懿可能是更大的贏家。
照現在看來,假如司馬懿沖進空城捉了諸葛亮,魏國將很快滅了蜀國,司馬懿將很快被剝奪兵權,在曹氏親貴的圍攻下,司馬懿永無再出頭之日。給諸葛亮留生路,戰爭就會曠日持久地進行下去,曹氏集團就不得不借助司馬懿抗衡諸葛亮,也是給司馬懿自己留生路。
司馬懿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未出草廬已定三分”的諸葛亮也不可能看不透這一點。所以這一場空城的遭遇,兩大高手早已達成了一種默契。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不會攻城,盡管彈琴,且去表演,既穩定了軍心,也教育了部屬。司馬懿要表演的是另一回事,假裝偵查,試探,思考,恐懼,撤退,后悔。如果司馬懿表演不到位,日后皇帝追究起來,那可不是鬧著玩兒的,掉腦袋甚至抄家滅門都有可能。
倘若按照現在的想法去看,諸葛亮根本不需要冒險,“空城”拒敵,仍然是一種在知己知彼基礎上的很有把握的戰略選擇。與我向來對諸葛亮的看法也吻合。諸葛亮仍然是一個一生謹慎的人。
諸葛亮可以是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發明家,唯獨不是冒險家。傳統的中國文化思想是講中庸和正道的,是持經達變,循序漸進,一切以穩妥為出發點,這點與西方不同。發明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創造八陣圖,諸葛亮可以有自己的智慧和奇思妙想。但在臨陣對敵、用人、治國、理政等方面,他注重每一個細節,洞察人情、善體物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每一點都考慮到了極致,把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都考慮到了極致,絕不會冒一點兒風險,絕不會讓“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事情發生。
出山之后的二十多年,他始終保持布衣情懷和簡樸的生活習慣,沒有非分的欲望和過多的物質追求。他有良好的品德和操守,在任何的典籍中,找不到他酗酒或者好色的記錄。他時刻保持清醒,嚴于律己,做文武官員的表率和楷模。所以,他才能成為人中之龍,一個在文治、武功、人品、功業各方面綜合成就空前絕后的人。
歷史上的很多文臣武將,要么擁兵自重,要么作威作福,要么擅行廢立,要么取而代之。諸葛亮與他們不同,他獨獨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一個,沒有效法王莽、何進、董卓、曹操。他一直堅守自己對劉備的承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諸葛亮以他的謹慎持重,一生中多次挽狂瀾于既倒,在劉備伐吳失敗后收拾了慘淡的局面,在街亭失敗后自請處分展示了高風亮節,也拒絕魏延的斜谷之謀避免了冒險和更大的損失,甚至還在死后嚇走了司馬懿。
人生如果有一副好牌,就用謹慎的態度盡力打好;如果起了一副爛牌,也用謹慎的態度減少損失,讓過程盡量精彩。
回過頭來想想,我們最好的人生導師還是一生謹慎的諸葛亮:身為布衣,心憂天下;面對逆境,不屈不撓;人生巔峰,持節謹慎;公忠體國,不謀私利;每臨大事,氣定神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知遇的回報
諸葛亮本是隱逸林中的高士,自在,逍遙,灑脫,閑適。
在一個幽靜、雅致的環境中,他衣食自給自足,享受著與家人團聚的生活,“心頭無事一床寬”“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翻幾卷書,撫幾曲琴,夜觀天象,晝賞美景,不亦樂乎!
何況,他的生活,“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他可以“靜對古書尋樂趣,閑觀云物會天機”。所以,雖然住在簡陋的草廬里,還是不乏生活和郊游的樂趣。
遠離了紅塵的喧囂紛擾,與猿鶴相親,草木為友,可以靜坐獨思,可以烹茶會友,可以諦聽自然界的風風雨雨,可以遠觀人世間的鐵馬金戈。這真是值得我們羨慕的一種生活。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觀其友可以知其人。他的朋友博陵崔州平,在劉玄德一顧茅廬時說,“愚意頗樂閑散,無意功名久矣。”然后飄然而去,實在是一個隱逸林中的高士。
隆冬時節,劉玄德二顧茅廬,卻先遇見了孔明的另外兩個朋友,潁州石廣元,汝南孟公威。此二人所唱的歌特別耐人尋味,其中一句“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休”已經可見他們的志向。在劉備邀請他們到臥龍莊上一談的時候,石廣元的回答是:“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边@個回答,是自謙,也是明志,更是拒絕。
由此可見,這兩個人都是淡泊名利,無意仕途的人。與他們相交往的諸葛亮,也有這種高雅的志趣,淡泊的操守??梢浴斑_則濟世安民,窮則獨善其身”。
從弟弟諸葛均回答劉備諸葛亮的去向中,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生活的豐富和灑脫。他與崔州平一起閑游,“或駕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內”。所到之處,江河湖海,山嶺之上,村落之間,洞府之內,無所不至;所做之事,駕小舟,訪僧道,尋朋友,樂琴棋,內容豐富。躬耕隴畝的諸葛亮,閑云野鶴,過得真是神仙一般的生活。
審視諸葛,品味舍得。從我們現在的眼光去回望,諸葛亮答應劉備的請求,出山相助,是有所損失的。他得到了明主,得到了實現自己人生抱負的機會,但是卻失去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夜以繼日、事必躬親的操勞,也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英年早逝,再也回不到詩意的田園。以國事為重的他,也注定失去閑暇,失去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這些,留給我們的,都是無盡的嘆息。正如《滄浪之水》當中所寫的,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苦,大人物有大人物的難。諸葛亮要做呂望、尹伊的事業,注定要承受太多,付出太多。
應該說,是劉備的皇叔身份,仁義美名,憂國憂民,禮賢下士,感動了諸葛亮,風云際會,讓二人相互成就。素有大志的諸葛亮,對劉備應該是有所了解的。剛剛依靠徐庶的智謀打了勝仗的劉備是求賢若渴的。
徐庶被曹操劫持了老母,被迫離開劉備,臨行推薦了諸葛亮,還提前告知了諸葛亮。諸葛亮當時是有點兒生氣的,勃然變色,拂袖而去,以為徐庶是把自己做“享祭之犧牲”,這讓徐庶有點兒尷尬。是劉備一次又一次的虔誠有加,感動了諸葛亮。
在這個過程中,劉備經受住了考驗,諸葛亮一定也通過朋友和弟弟,還有劉備的留言,獲取了信息。經過反復的接觸和試探,雙方達成了合作的意向,遂使天下風云變色。
這場英雄的史詩,早就注定是一場悲劇。水鏡先生知道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還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替諸葛亮惋惜感嘆。諸葛亮懂天文識地理,但他更相信事在人為,是一位不服輸、不信命的英雄。他已經看清了天下大勢,還要扶大廈之將傾,救黎民于水火,為天下凍溺者抱薪,自己焚身而不顧。
即使“徒費心力”,難于登天,也要“斡旋天地,補綴乾坤”。這是一種何其悲壯的精神!這是一種何其偉大的人格!民族危亡之際,家國危難之時,正是這些民族的脊梁,在推動時代的發展,歷史的前進。
在經典名著的閱讀和歷史名人的審視中,發掘現實意義,捕捉時代氣息。這也許是,三顧茅廬故事給我們留下的,一些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