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探究不同施肥處理對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設置不施肥為對照組,以黃腐酸生物有機肥(10 000 kg/hm2)、有機酵素肥(10 000 kg/hm2)、草炭(5 000 kg/hm2)、草木灰(5 000 kg/hm2)為試驗組,對羊肚菌子實體產量、形態特征進行測定,并計算其經濟效益及產投比。結果表明,不同施肥處理中羊肚菌子實體產量(干重)從高到低依次為草炭(1 335.38 kg/hm2)、草木灰(1 170.54 kg/hm2)、對照(1 096.03 kg/hm2)、有機酵素肥(881.62 kg/hm2)、黃腐酸生物有機肥(855.49 kg/hm2)。草炭和草木灰處理中羊肚菌產量明顯提高,且草炭處理中羊肚菌的整體表現要優于草木灰處理,而有機酵素肥、黃腐酸生物有機肥處理中羊肚產量不增反降。與對照處理相比,草炭處理羊肚菌產量(干重)增加21.84%,總產值增加21.84%,經濟效益增加24.29%,產投比增加5.85%。施用草炭有利于提高羊肚菌產量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施肥類型;產量;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S64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0439-8114(2025)02-0069-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2.01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on the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morel[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 no fertilization was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humic acid bio organic fertilizer (10 000 kg/hm2), organic enzyme fertilizer (10 000 kg/hm2), peat (5 000 kg/hm2), and plant ash (5 000 kg/hm2) were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yield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rel fruiting bodies were measured, and their economic benefits and yield input ratio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dry weight) of morel fruiting bodies in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from high to low was peat (1 335.38 kg/hm2), plant ash (1 170.54 kg/hm2), control (1 096.03 kg/hm2), organic enzyme fertilizer (881.62 kg/hm2), and humic acid bio organic fertilizer (855.49 kg/hm2). The yield of morel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treatment of peat and plant ash,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morel in peat treatment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plant ash treatment. However, the yield of morel decreased instead of increasing in organic enzyme fertilizer and humic acid bio organic fertiliz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 the yield (dry weight) of morel treated with peat increased by 21.84%, the total output value increased by 21.84%, the economic benefits increased by 24.29%, and the production to investment ratio increased by 5.85%. Applying peat was beneficial for increasing the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morel.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是羊肚菌科羊肚菌屬的一種廣受人們喜愛的珍稀食用菌[1],因其外觀與羊肚相似故得名羊肚菌[2]。它們在食用菌中享有很高的聲譽,以其獨特的風味、口感和豐富的營養而聞名,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物質,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藥用價值[3-5]。中國羊肚菌栽培研究擁有較長的歷史,羊肚菌栽培經歷了從不成功到成功、從出菇不穩定到出菇穩定、從低產到高產的漫長試驗過程[6-9]。2012年以前羊肚菌主要采用人工仿生栽培,2012年以后大田生態栽培模式逐漸成型,隨著栽培營養添加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羊肚菌的室外人工集約化栽培,羊肚菌生產規模持續增長[10,11]。近年來,羊肚菌種植面積逐年遞增,到2023年中國羊肚菌種植面積達298 km2,較2022年增長了31.48%。
羊肚菌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為中國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振興開辟了新的路徑,但羊肚菌產量不穩定一直是制約羊肚菌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土壤養分則是影響羊肚菌生長及產量穩定的重要因素。
羊肚菌從土壤中獲取自身生長所需的碳源、氮源等營養物質,在外界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成熟時形成子實體。一方面土壤養分能直接影響羊肚菌的生長速度和菌絲生長,土壤養分中的有機物質和礦質養分是羊肚菌生長和繁殖所需的基本營養物質,能促進羊肚菌菌絲的發育和生長;另一方面土壤養分對羊肚菌產量有明顯影響,豐富的土壤養分能促進羊肚菌子實體(菌蓋)的形成和發育,由于子實體是羊肚菌的繁殖器官,其產量的增加將直接導致羊肚菌產量的增加[12]。Ower[13]的研究發現,將經過發酵的混合樹皮混入土壤中種植羊肚菌,其可以正常生長。劉天海等[14]的研究表明,施用有機肥顯著提高羊肚菌的出菇量。Tan等[15]的研究表明,適當的施肥措施有利于提高羊肚菌產量和品質,在石英砂基質中添加適量的有機肥種植羊肚菌,羊肚菌產量和品質較對照明顯提升。此外,覆土層的養分含量也會影響羊肚菌的質量和風味,覆土層養分有助于促進羊肚菌子實體的生長和發育,提升其整體品質和風味。沈彤等[16]的研究表明,覆土層養分的不同組成和濃度可以顯著影響羊肚菌的風味特征和營養價值。因此,在羊肚菌生產的過程中,合理控制和調整覆土層養分的供應是提高羊肚菌品質和產量的重要措施。
土壤養分對羊肚菌的生長和產量有顯著影響,合理控制和調節土壤養分的供應,不僅可以促進羊肚菌的生長和繁殖,提高產量和品質,還可以改善土壤環境和微生物群落,保障羊肚菌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羊肚菌的種植和生產過程中,科學施肥和合理管理土壤養分至關重要。本研究設置5個施肥處理試驗,以期探索適合羊肚菌的施肥技術,為羊肚菌產業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指導。
1 研究區概況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陜西省咸陽市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五泉鎮崔家村(108°04′E,34°16′N)位于關中平原中部,屬于東亞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該地區具有春季溫暖濕潤、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多風、冬季寒冷干燥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2.9 ℃,年均降水量為635.1 mm,溫濕度適宜、光照充足,適宜多種作物生長。土壤以塿土為主,土壤pH為7.4,有機質含量為12.7 g/kg,全氮含量為0.7 g/kg,硝態氮含量為18.3 mg/kg,銨態氮含量為15.6 mg/kg,速效磷含量為12.2 mg/kg,速效鉀含量為194 mg/kg。
1.2 供試材料
1)供試菌種。試驗所用菌種為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5號,原種由楊凌君寶家庭農場提供,栽培種自制。
2)培養基質。原種、栽培種培養料配方為小麥45%、玉米芯45%、麩皮5%、稻殼3%、石膏1%,石灰1%,含水量在60%~65%,pH在6.5~7.5。
3)外源營養袋。外源營養袋由楊凌君寶家庭農場提供,配方為麥粒85%、稻殼13%、石灰1%、石膏1%。
1.3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設置5個施肥處理,如表1所示。每個處理重復3次,試驗小區面積6 m2(5.0 m×1.2 m),共15個小區。采用條播播種,行距25 cm,每小區6行,羊肚菌播種量4 125 kg/hm2。
1)制備栽培種基質。按配方比例將小麥先用1%的石灰水浸泡12 h,然后沸水浴15 min,保持麥粒完整,捏開后里面沒有白芯時撈出,控水后與浸泡24 h的玉米芯拌勻,加入配方中其他原料,攪拌均勻,含水量控制在60%~65%,pH在6.5~7.5。將拌好的培養料裝入耐高溫聚丙烯袋(規格為17 cm×35 cm),再采用高壓滅菌的方法于126 ℃高溫高壓滅菌" "150 min。待滅菌后的培養料溫度降至25 ℃左右后,取蠶豆大小供試原種接入到栽培種培養袋中,18 ℃條件下恒溫培養,待菌絲長滿菌袋后進行播種。
2)培養菌種。發菌室要求潔凈,控溫控濕,避光,具有可控的通風口,層架式為宜。初始培養溫度為20~22 ℃,當菌種萌發至2~3 cm直徑大小的菌落時,溫度降低1~2 ℃。菌袋菌絲長滿50%時,繼續降溫1~2 ℃,直至菌絲長滿菌袋。溫度不超過25 ℃,否則容易引起燒菌或菌種退化。發菌中期每天清晨對培養室進行通風換氣,增加室內氧氣含量。整個培養過程中空氣濕度保持在55%~65%。
3)整地與播種。2022年11月初整地、劃分試驗區與施肥,播種方式為條播,畦床開溝,深15~20 cm,均勻撒播菌種,播種后利用開溝土覆蓋菌種,覆土厚度2~3 cm,覆土后再覆蓋打好孔的透氣地膜,保濕透氣。
4)擺放營養袋。2022年12月擺放外源營養袋,營養袋用量為每個試驗小區30袋,擺放方式為平放,擺放間距60 cm,擺放前用刀片劃開營養袋,開口處接觸土面。2022年11月22日至2023年2月7日前為養菌期,2023年2月7日澆催菇水進行催菇,7 d后逐漸出現原基。
5)出菇及采收。2023年2月中旬至3月中下旬,原基生長為羊肚菌子實體,羊肚菌分批成熟,需要分批采收。羊肚菌子實體出土后7~10 d,子囊果長至10~15 cm,一般顏色由灰黑色變成淺灰色或淺黃褐色,菌蓋表面蜂窩狀凹陷伸展,80%~90%成熟時即可采收,每天早、晚各采收1次。
1.4 指標及測定方法
每個小區隨機選取20個子實體,用游標卡尺(0~150 mm)測量子實體的菌蓋長、菌蓋底端直徑、菌柄長、菌柄直徑。選用電子天平稱量子實體單菇鮮重,子實體烘干后測定單菇干重。
本試驗共采收2次,2023年3月中旬完成采收。實際測量小區產量并折合成每公頃產量。
1.5 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 和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Origin 9.0軟件繪圖。不同施肥類型下羊肚菌子實體的農藝性狀及產量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在0.05水平上進行差異顯著性檢測。
1.6 不同施肥類型羊肚菌經濟效益分析
羊肚菌的經濟效益是羊肚菌的總產值減總投入的值,其中總產值即賣出羊肚菌的所得,總投入包括土地租賃、羊肚菌原種、外源營養袋、棉被、遮陽網、燃料動力等各項投入成本。產投比為總產值與總投入的比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施肥類型對羊肚菌子實體農藝性狀的影響
羊肚菌子實體農藝性狀及質量是影響其最終產量和商品性的重要指標,這與出菇時密度、土壤養分狀況等因素有密切關系。對羊肚菌子實體的單菇鮮重、干重進行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5個試驗處理中,SF3處理中羊肚菌子實體單菇鮮重顯著大于其他處理(Plt;0.05),單菇鮮重比SF1、SF2、SF4處理分別增加8.40%、21.21%、19.15%,比CK處理增加22.54%;而SF1處理中單菇干重最大,單菇干重比SF2、SF3、SF4分別增加26.68%、6.94%、17.78%,比CK處理增加30.8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出菇時的密度及單菇含水量有關。
羊肚菌子實體菌蓋長、菌蓋直徑、菌柄長和菌柄直徑是羊肚菌重要的農藝性狀指標,測定結果如圖2所示。SF1處理中菌柄長、菌柄直徑均大于其他處理,但不顯著(Pgt;0.05),菌柄直徑比SF2、SF3和SF4處理分別增加2.80%、13.07%和7.70%,比CK處理增加12.91%;菌柄長比SF2、SF3和SF4處理分別增加4.52%、1.79%和1.94%,比CK處理增加2.32%。SF3處理中菌蓋長和菌蓋直徑均最大,SF3處理菌蓋直徑比SF1、SF2和SF4處理分別增加6.31%、24.41%和4.68%,比CK處理增加11.52%;SF3處理菌蓋長比SF1、SF2和SF4處理分別增加16.94%、7.69%和7.17%,比CK處理增加24.73%。
2.2 不同施肥類型對羊肚菌產量的影響
由圖3可知,各處理中每公頃羊肚菌鮮重差異顯著(Plt;0.05),產量(鮮重)從高到低依次為SF3、SF4、CK、SF1、SF2,各處理產量分別為8 903.49 kg/hm2(SF3)、7 780.88 kg/hm2(SF4)、7 477.01 kg/hm2(CK)、6 348.54 kg/hm2(SF1)、5 796.37 kg/hm2(SF2),其中SF3、SF4處理比CK處理分別增加19.08%、4.06%,SF1、SF2處理比CK處理分別降低15.09%、22.48%。
不同施肥處理羊肚菌產量(干重)從高到低依次為SF3、SF4、CK、SF2、SF1,各處理產量分別為1 335.38 kg/hm2(SF3)、1 170.54 kg/hm2(SF4)、1 096.03 kg/hm2(CK)、881.62 kg/hm2(SF2)、855.49 kg/hm2(SF1)。其中SF3、SF4處理比CK處理分別增加21.84%、6.80%,SF1、SF2比CK處理分別降低21.95%、19.56%。
2.3 不同施肥類型對羊肚菌經濟效益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施肥類型對羊肚菌經濟效益有明顯影響。不同施肥類型羊肚菌總投入為175 500~20 7000 元/hm2,不同施肥類型的總產值為513 293.2~801 230.4 元/hm2,經濟效益為306 293.2~599 230.4 元/hm2。SF3處理的總產值、經濟效益及產投比均最高,SF3處理總產值較CK、SF1、SF2、SF4處理分別增加21.84%、56.10%、51.47%、14.08%,經濟效益相較CK、SF1、SF2、SF4處理分別增加24.29%、95.64%、86.11%、16.28%,產投比相較CK、SF1、SF2、SF4處理分別增加5.85%、58.41%、55.22%、5.61%。
3 小結與討論
3.1 小結
草木灰及草炭在羊肚菌種植中有良好的促生效果,顯著提高了羊肚菌子實體產量和子實體農藝性狀,其中草炭處理羊肚菌農藝性狀及產量較佳。與對照處理相比,草炭處理羊肚菌單菇干重增加23.68%,單菇鮮重增加22.54%,菌蓋長增加24.73%,菌蓋直徑增加11.52%。施用草炭明顯提高羊肚菌產量及經濟效益,草炭處理的產量、總產值、經濟效益及產投比均最高。與CK處理相比,草炭處理羊肚菌產量(干重)增加21.84%,總產值增加21.84%,經濟效益增加24.29%,產投比增加5.85%。研究結果可為羊肚菌種植過程中肥料的選擇提供參考。
3.2 討論
土壤是羊肚菌生長的基礎,因此土壤性狀對羊肚菌的產量有較大的影響,在羊肚菌栽培過程中,應充分結合當地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在檢測土壤肥力的基礎上,科學施用肥料。沈彤等[16]研究了不同覆土材料對羊肚菌產量及營養物質的影響,設置不添加任何物質的生土、不添加任何物質的表層土、生土+羊糞、生土+香菇菌糠4種試驗處理,結果表明香菇菌糠處理中羊肚菌的出菇密度最大且產量最高,同時子實體菌柄直徑、菌柄長、菌蓋直徑和單菇重等農藝性狀均具有顯著優勢,商品性較好。朱毅等[17]通過對羊肚菌發生時土壤有機物的測定發現,土壤N、P、K和土壤有機質含量都相對較高,因此得出土壤有機養分是羊肚菌生長所必備的營養。王永元等[18]在甘肅省南部干熱河谷地區通過使用碳灰、石灰和蛭石改良土壤后進行羊肚菌栽培,結果表明,這種改良方法有助于促進羊肚菌的生長和產量的提升,其中碳灰處理的效果最佳。根據文獻記載,野生羊肚菌多發生于火燒地、土壤偏堿地帶,因此施用草木灰可明顯增加羊肚菌的產量[19,20]。
本研究中不同施肥處理羊肚菌子實體產量(干重)從高到低依次為草炭(SF3:1 335.38 kg/hm2)、草木灰(SF4:1 170.54 kg/hm2)、對照(CK:1 096.03 kg/hm2)、有機酵素肥(SF2:881.62 kg/hm2)、黃腐酸生物有機肥(SF1:855.49 kg/hm2)。草炭和草木灰處理中羊肚菌產量明顯提高,且草炭處理羊肚菌的整體表現要優于草木灰處理,而有機酵素肥、黃腐酸生物有機肥處理羊肚菌產量不增反降。沈新芬等[21]研究了不同草炭土、發酵土和河泥礱糠土3種雙孢蘑菇的覆土材料對雙孢蘑菇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草炭土中雙孢蘑菇菌絲生長最快,菌絲長勢濃密,且覆土至出菇時間最短。劉瑤琳[19]的研究也表明施用草炭土能增加羊肚菌產量,最高可增加73.2%。本研究中草炭(SF3)處理羊肚菌產量高,可能是因為草炭具有良好的團粒結構、質地松軟、腐殖質含量高,且保水性、通氣性能好,適宜羊肚菌的生長。
農產品的投入、產出及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種植結構和菇農生產積極性的重要因素[22]。羊肚菌素有“素中之葷、菌中珍品”的稱號,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廣產業。通過大力發展羊肚菌產業,可以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鄉村環境改善等多重目標,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支持。有研究表明,糧食(小麥、玉米、水稻、谷子、馬鈴薯)、油料(大豆、油菜)和經濟作物(蘋果、番茄和煙草)的平均產投比分別為1.20~3.95、2.89~2.96、2.23~6.23[23]。朱金霞等[22]研究了不同外源營養袋配方對羊肚菌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結果表明羊肚菌產投比最高達3.52。本研究中,在不施肥情況下羊肚菌的總產值達657 615.3元/hm2,而草炭處理的總產值可達801 230.4元/hm2,經濟效益可達599 230.4元/hm2,產投比達3.97。說明羊肚菌栽培的經濟效益明顯高于蔬菜、糧食。
在羊肚菌種植過程中對土壤進行改良,雖然投入成本增加,但提高了羊肚菌的產量、產值,有助于羊肚菌產業的發展。本試驗僅研究了肥料類型對羊肚菌產量的影響,未來將進一步研究施肥量對羊肚菌產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朱永樂, 高夢祥. 羊肚菌的栽培、液體發酵及開發利用研究進展[J]. 中國食用菌,2022, 41(11): 1-7.
[2] 么 越,榮 丹,唐夢瑜,等. 羊肚菌藥用價值及產品開發現狀[J]. 中國食用菌,2022, 41(7):13-17,21.
[3] ROTZOLL N, DUNKEL R, HOFMANN T. Quantitative studies, taste reconstitution, and omission experiments on the key taste compounds in morel mushrooms (Morchella deliciosa Fr.).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6, 54(7):2705-2711.
[4] 蔡英麗, 馬曉龍, 劉 偉. 羊肚菌營養價值與保健功能綜述[J]. 食藥用菌,2021, 29(1):20-27.
[5] 蘭 進, 曹文芩, 徐錦堂. 中國羊肚菌屬真菌資源[J]. 資源科學,1999 (2):58-63.
[6] 朱斗錫. 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J]. 中國食用菌,1993(4):46.
[7] 易文林,李喜珍. 羊肚菌人工栽培方法[J]. 農業科技通訊,1994(9):18.
[8] 劉 偉, 何培新, 時曉菲, 等. 我國羊肚菌栽培歷程及相關基礎研究進展[J]. 食藥用菌,2022, 30(4): 261-270.
[9] 任亞麗. 羊肚菌工廠化栽培探索[J]. 南方農機,2024, 55(2):73-75,102.
[10] 譚方河. 闡釋我國羊肚菌外營養袋栽培技術的發展歷程[J]. 食藥用菌,2019, 27(4):257-263.
[11] 程 旭, 楊 青, 余海忠, 等. 2022年襄陽市羊肚菌產業調研報告[J]. 湖北農業科學,2022, 61(S1):234-236,240.
[12] 劉福陽,王愛仙,巫仁高,等. 南方羊肚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 熱帶作物學報,2021, 42(11):3199-3205.
[13] OWER R. No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el ascocarp: Morchella esculenta[J]. Mycologia, 2018, 74(1):142-144.
[14] 劉天海, 羊淑琴, 劉付彭, 等. 麥秸雞糞發酵有機肥對六妹羊肚菌連作的影響[J]. 生物技術通報,2022, 38(12):263-273.
[15] TAN H, YU Y, TANG J, et al. Build your own mushroom soil: Microbiota succession and nutritional accumulation in semi synthetic substratum drive the fructification of a soil-saprotrophic morel[J]. Front Microbiol, 2021, 12:656656.
[16] 沈 彤, 杜 軍, 李鳴雷, 等. 不同栽培基質對羊肚菌產量和營養成分的影響[J]. 水土保持通報,2021, 41(3):187-192.
[17] 朱 毅, 華秀愛. 沂蒙山區羊肚菌的資源狀況與生境條件[J]. 中國食用菌,2006(1):11-13.
[18] 王永元, 李巖龍, 徐 寅, 等. 土壤改良與搭建拱棚在羊肚菌人工栽培中的作用探索[J]. 食藥用菌,2019, 27(5):328-330.
[19] 劉瑤琳. 六妹羊肚菌大田栽培優良菌株篩選及高產栽培研究[D]. 四川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23.
[20] 郜惠蘋, 田 芳, 李 賓, 等. 不同濃度草木灰對六妹羊肚菌菌絲生長及菌核形成的影響[J]. 農業科技通訊,2020(11):100-101,104.
[21] 沈新芬,夏潔明,沈 淵. 雙孢蘑菇不同覆土材料比較試驗[J].食用菌,2014, 36(6):30-31.
[22] 朱金霞, 孔德杰, 馮 銳, 等. 不同配方的外源營養袋對羊肚菌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 中國食用菌,2023, 42(4):120-124,130.
[23] 米曉田,石 磊,何 剛,等. 陜西省小農戶作物生產的減肥潛力及經濟效益評價[J]. 中國農業科學,2021,54(20):4370-4384.
收稿日期:2024-04-12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一般專項科研計劃項目(22JK0627);陜西省農業科技創新驅動項目子課題(NYKJ-2022-YL(XN)11);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博士+高職生”工作室建設項目(BG2021007);陜西省重點研發技術項目(2023-YBNY-092)
作者簡介:杜 璨(1989-),女,陜西咸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食用菌栽培技術研究,(電話)18502909512(電子信箱)ducan6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