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讀者們,你們是否有收集景區門票的習慣呢?每一張小小的票根,都承載著一段獨一無二的旅程。回憶被珍藏的過程,更是一種充滿趣味的生活調味劑。
在蘇州這座充滿古韻今風的城市里,園林是其最為璀璨的明珠。在蘇州市園林檔案館中,珍藏著1000余張風格迥異、材質不同的園林門票,它們宛如一部部微觀史書,靜靜訴說著蘇州園林的變遷,也折射出這座城市的發展脈絡,承載著無數人的城市記憶與情懷。
今天,我們走進蘇州市園林檔案館,探尋這些門票背后的故事。
●園林檔案的獨特寶藏——門票
蘇州市園林檔案館自2000年4月成立以來,便肩負著守護園林和綠化專業檔案的重任,成為中國唯一的園林專業檔案館 。這里館藏豐富,園林門票、碑拓、舊影、技藝、古樹名木以及海外園林檔案等特色檔案,每一件都珍貴無比,而園林門票更是其中別具一格的存在。
蘇州市園林檔案館副館長倪樂賢介紹道,園林門票作為游客進入蘇州園林的入園憑證,伴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演變。從最初簡單的通行證明,逐漸發展成為融合多種功能與文化元素的載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風格各異、材質不同的園林門票留存下來,形成了如今規模可觀的門票檔案專題。
●歲月沉淀的門票印記
早期塑料門券:質樸實用的時代象征
館藏最早的門票實物是彩色塑料環形門券,它見證了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的那段歲月。這種門券外徑22厘米,內徑6.5厘米,有著深紅、紫醬紅、桔紅、白色、草綠、深綠、湖藍、深藍、藍灰、青色等10種顏色,售價僅為三分或五分。門券一面印有“入園券”字樣,另一面印有“蘇州園林”或“蘇州市人民委員會園林管理處”字樣。
倪樂賢說:“當時的塑料門券色彩豐富,具有循環使用、清點方便的特點,由各園林分階段輪換調用。它雖然質地粗糙、成本低廉,但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卻以其經濟實用的特性,滿足了園林管理的基本需求,成為了蘇州園林門票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環,也承載著老一輩蘇州人對園林最初的記憶。”
紙質門票的發展:從簡單到精致的蛻變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園林門票改用紙質材料。早期的紙質門票紙張較薄,紙質較差,規格較小,雙面印刷,版面設計簡單。門票正面通常以彩繪、水墨畫、水彩畫、素描等方式突出各園林內最著名的景點,并配以園林名稱,門票反面通常只印有景點的簡介。普通門票、團體票、外賓票等采用同景不同色的多色套票方式,套色印刷模糊,甚至還有刻板、手繪手描的門票,這些都反映出當時的印刷技術和設計水平相對有限。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門票紙張略有增厚,規格略有增大,印刷質量和版面設計水平都相應提高。門票正面圖案開始使用實景照片,并引入“窗景”“花窗”“盆景”“書法”等園林元素作為裝飾。步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園林門票改用銅版紙后,紙質較好,印刷精美,規格也逐步變大,門票背面開始出現景區導游圖。
在這個過程中,紙質門票的發展不僅體現了印刷技術的進步,更反映出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園林門票不再僅僅是一張簡單的入園憑證,而是逐漸成為集藝術性、娛樂性、實用性于一體的文化產品,成為游客收藏的對象。倪樂賢表示:“這些門票的變化,也是蘇州園林不斷適應時代發展、滿足游客需求的體現,它們見證了蘇州園林在文化傳播和旅游服務方面的努力與進步。”
●門票背后的多元故事
廣告印記:蘇州產業發展的見證
在許多園林門票背后,還隱藏著蘇州廣告業發展的故事。在園林檔案館我們可以看見一些門票背后印有從前蘇州的四大名旦:孔雀電視、長城電扇、春花吸塵器、香雪海冰箱,還有施美護發洗發精華、第三光學儀器、飛豚游艇等廣告。這些廣告不僅是商業宣傳的手段,還切實地反映了蘇州制造業、服務業等多種行業的發展歷程。
“從這些門票廣告中,我們可以看到蘇州在不同時期的產業特色和經濟發展重點。它們如同一個個切片,展示了蘇州從傳統制造業向多元化產業發展的軌跡,也反映出當時蘇州商業的繁榮和市場的活躍。這些廣告印在園林門票上,隨著游客的流動,傳播到各地,成為蘇州城市形象和產業發展的一種特殊宣傳方式。”倪樂賢說。
功能演變:旅游發展與游客需求的體現
另外,蘇州園林門票的內在功能也在不斷演變,以迎合大眾需求。門票印有價格,作為價值憑證,還含有為游客提供的保險說明,這反映了園林管理部門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早期的門票功能相對單一,只作為入園憑證。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旅游業的蓬勃興起,園林門票的功能逐漸豐富。門票內容增加了園林的中英文簡介、景點平面圖、交通線路圖及投訴電話等,還包含游客意外險。同時,門票票種也得到規范,按規定將物價部門核定的全國統一發票監制章印在價格上方,副券上標明券的類別,如“團體票”“紀念券”“贈券”或“半票” 。同一園林的系列門票版式相同、大小相等、圖面風格相似,分為旺季全價票、旺季半價票、旺季團體票、淡季全價票、淡季半價票、淡季團體票,這種規范和細化體現了游客旅游方式的多樣化,也反映了園林管理部門對旅游市場的深入理解和適應。
倪樂賢認為,園林門票功能的演變,是蘇州園林旅游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旅游體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園林門票的變化正是為了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游客的游覽體驗度。
●門票變革與時代發展
檢票方式與科技融合:提升管理與服務水平
1997年-2017年的十年間,園林門票在設計和管理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檢票方式的改變尤為突出。倪樂賢介紹,這一時期突破了門票載體的單一性,除了傳統的銅版紙,還出現了明信片門票、磁卡門票、光盤門票等。同時,檢票方式也從傳統的撕票方式增加了機器讀卡的檢票方式。
1997年,拙政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率先推出國內古典園林第一張磁卡門票。1997年底開始安裝磁卡門票系統通道,1998年6月磁卡門票正式啟用。磁卡門票設有防偽加密標志,通過刷卡入園,磁條記錄使用情況,一共推出8種面值。此外,1997年10月,拙政園還推出一套磁卡集,限量發行1萬套。磁卡門票反面印有“蘇州古典園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七個理事國通過,特發此卡,以志紀念”字樣。
“隨著蘇州古典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后,蘇州成為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的必選地與首選地。為了更好地保護園林資源,提升游客游覽體驗,蘇州園林施行淡旺季票價,并在旺季舉辦一些特色展覽活動。”
2004年4月,九座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典園林調整了門票價格,啟用了新的門票,同時推出了多項優惠措施,如實行游客限量入園、為散客免費提供導游講解、開發特色展示活動、實行一票制、針對本地居民推出年票等。
這一些科技手段的應用和門票形式的轉變,不僅提升了園林門票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更提升了蘇州“世遺”的形象。它反映了新的科技手段漸漸融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為園林管理和游客游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倪樂賢表示:“這些變革是蘇州園林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應用現代科技提升管理與服務水平的體現,也為其他園林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互聯網 +”時代:二維碼網絡門票的興起
2018年起,在“互聯網 +”背景下,實體門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全面使用二維碼網絡門票,采用實名購票方式。園林管理部門通過游客入園掃描的二維碼,后臺實時掌握入園游客個人信息,即時生成各類統計分析數據。當每日預約數量達到最大承載量時,售票隨即停止,實時限流,控制入園人數,保證游客的游覽環境,提高游覽質量;同時,還能追蹤游客身份信息,成為入園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
倪樂賢認為,二維碼網絡門票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它適應了數字化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為園林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模式和機遇。通過大數據分析,園林管理部門可以更好地了解游客需求,優化服務內容,提升管理效率,實現精準營銷。同時,這種方式也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購票和入園體驗,使游客能夠更加專注地享受園林之美。
●門票承載著時代的記憶
如今,門票已經成為了時代的產物。入園憑證會隨著支付方式的變更而變化,比如刷臉支付等新技術的應用。但這些被蘇州市園林檔案館所保存的門票,卻永遠留存了蘇州園林發展的記憶。
倪樂賢感慨地說:“這些門票不僅僅是一張張紙片,它們是蘇州園林歷史的見證者,是城市發展的記錄者,更是無數人情感的寄托。每一張門票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或關于園林的變遷,或關于人們的游覽經歷,它們共同構成了蘇州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記憶。”
2016至2018年,蘇州市園林檔案館先后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及中國四大名園內舉辦《園林遺珠,時代印記——中國四大名園門票聯展》,累計160天觀展人次達18萬。“在這過程中,這些門票走出了檔案館,向更多的人展示其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它們發揮著檔案育人的作用,讓人們在欣賞園林之美的同時,也能了解到園林背后的故事,感受到時代的脈搏。”
“在未來,蘇州市園林檔案館將繼續守護好這些珍貴的門票檔案,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通過數字化等手段,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感受蘇州園林門票的魅力。因為這些門票所承載的城市記憶與情懷,是蘇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被永遠銘記和傳承。”倪樂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