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門口,一個哭鬧的小男孩拽著奶奶的手,不肯松開,眼淚汪汪地說道:“奶奶,我什么時候才能像您一樣退休啊?那樣就不用上幼兒園,也不用寫作業了!”在他限中,奶奶的退休生活仿佛是一首悠然的詩。而年輕人刷著朋友圈,看著退休的阿姨們四處游歷,發出的美國與小視頻,也不禁感嘆:“退休,真是人生的終極解憂。”
小男孩不會知道,他的奶奶在這場“詩意”的背后曾經歷過怎樣的忙碌與疲憊:剛從職場的緊張中抽身,便迎來了他這個淘氣的小生命。對她而言,帶娃比上班更不輕松,每日雞飛狗跳,還得承受照顧不周的心理壓力。既不得清閑,又要時刻提防出紕漏,心理壓力大得連夜晚的夢都零散不安。而年輕人或許也未曾想到,那些朋友圈里的美景和笑顏背后,或許是一次剛從醫院出來的喘息。上一秒還在為生活瑣碎和健康問題憂心沖忡,下一秒便滿懷珍惜地拍下幾張美景,借此慰藉自己,給生活增添一些希望和色彩。
信息時代,觸手可及的他人生活片段,在光鮮之中常隱去了真實的瑣碎。那些看似熠熠生輝的瞬間,跳過了無數日夜的平淡與艱辛,帶給我們一種錯覺:仿佛自己的忙碌和焦慮,是獨屬于自己的不幸,而別人的生活,是一場盛宴。我們總是忘記了時間差的存在:不同的人、不同的階段,有各自的節奏,各自的軌跡。
我曾天真地以為,樹木與人類不同,它們總是遵循季節的節奏:春發新芽,夏掛綠蔭,秋結果實,冬落歸根。然而后來才發現,即便是同一片天地的樹,也存在著時差。深秋的院子里,兩棵并排的白蠟樹,成為我目光的焦點。一棵樹早已脫盡了葉子,枝干光禿;而另一棵仍滿樹金黃,風吹過,葉片如金蝶翩然起舞,亮麗得讓人移不開眼。那光禿的樹呢?它的凋零是必然的季候,而那片金黃的燦爛,也不過是稍梢遲來的謝幕。這兩棵樹,成了時間差最真實的注腳。
余華在《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中寫道:“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個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理上的不平衡,最后連夢想都不平衡了。”這種差距,像是壓在每個人心頭的影子,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年少還是年邁,焦慮從未遠離。
可是,當我們試著直面這些時間差,直面那些不平衡時,或許會發現,這一切并不是敵人,而是生命本身的詩意。每個人都曾是孩童,每個人也終將衰老。成長的節奏不同,生命的軌跡各異,時間差也不停歇地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
無論是在繁忙的工作中,還是在漫長的老去里,我們都需要停下來,認真打量自己的生活。那些焦慮與不安并非無解,它們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真實的紋路。或許我們不必急著追逐別人的節奏,而是學會欣賞屬于自己的時間風景。一片落葉的飄落,一抹朝陽的微光,都能讓人安然片刻。愿我們都能帶著一份從容,走過每一段路,平靜而有力地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