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2007—2023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前5大客戶信息,分析客戶信息披露對審計收費的影響。研究表明:客戶信息披露可以顯著降低審計收費。企業披露客戶信息會帶來信息溢出效應和監管治理效應,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審計風險,進而減少審計費用。異質性分析發現,當企業所在行業競爭程度較低、研發投入力度較弱時,客戶信息披露對審計收費的影響更大。研究結果不僅對研究客戶信息披露的經濟后果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改善資本市場信息環境、保護投資者利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客戶信息;客戶信息披露;審計費用;信息溢出;監管治理
中圖分類號:F275;F273.1
一、引言
習近平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一文中提出,要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并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這對供應鏈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客戶信息披露是提升供應鏈透明度的關鍵一環[1]。自2007年起,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關準則中要求,企業披露前5大客戶銷售額合計占公司銷售總額的比重。2012年,中國證監會鼓勵上市公司披露前5大客戶的名稱和銷售額,以提升上市公司透明度、保護投資者利益。客戶信息可以反映公司銷售情況與未來現金流、盈利能力等密切相關。資本市場參與者通過企業披露的客戶信息能夠獲取更多企業層面的信息,從而為決策制定提供依據[2],這極大地改善了資本市場的信息環境,對于促進我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信息存在溢出效應,即外部人可以根據企業披露的相關信息對公司盈余等信息加以核實和預測[3]。例如,審計師通過企業披露的客戶信息,可以加深對企業信息的理解,從而提升審計的有效性,具體到審計師的定價決策上。有研究表明,企業對客戶的依賴有利于供應鏈整合,提高審計效率,進而降低審計費用[4]。尤其是當企業的客戶具有政府背景時,在政府擔保下,可以降低審計風險,從而減少審計費用[5]。同時,當審計師獲知企業客戶收到年報問詢函時,來自監管機構的壓力會促使企業提高信息披露質量,進而降低審計風險,進一步減少審計收費[6]。然而,若審計師發現企業年報多使用消極語調,會增加企業面臨的風險,進一步提高審計風險溢價和審計成本溢價[7]。顯然,企業信息披露的確能夠影響審計師制定定價決策。研究基于供應鏈信息的外溢效應和監管治理效應,分析客戶信息披露對企業審計收費的影響。
本研究邊際貢獻如下:第一,基于客戶披露的信息溢出效應和監管治理效應豐富了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研究文獻。以往文獻主要關注客戶特征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如客戶集中度、政府背景客戶、客戶年報負面語調、客戶-企業地理距離等[8-9]。但這些文獻大多研究客戶自身情況對企業審計收費產生的影響,鮮有文獻探討企業自愿披露客戶信息后,是否會引發審計師對客戶的關注,進而影響審計收費。基于此,分析了企業自愿披露客戶信息與審計收費之間的關系。第二,從資本市場角度對客戶信息披露產生的經濟后果進行研究。以往文獻多聚焦于客戶信息披露如何影響投資者的風險感知,進而影響股價同步性[10]、股價崩盤風險[11]以及企業長期盈余反應系數等,較少關注客戶信息披露如何影響審計師對于審計風險和審計投入的感知,進而影響審計收費,本研究在此方向做了重要補充。
二、文獻綜述
(一)客戶信息披露帶來的經濟后果
已有文獻對客戶信息披露帶來的經濟后果進行了探討。研究主要基于信息供給端和信息需求端兩個方面。從信息供給端看,企業披露供應鏈信息可以提高投資效率,減少投資不足的情況,是保障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披露信譽良好的客戶信息,企業能夠借助客戶聲譽引起投資者關注,降低資本成本[12]。此外,客戶信息對于企業內部機會主義行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內部人可能通過戰略性客戶信息披露,增加私人信息優勢以獲取更高利潤[13],即企業為了掩蓋機會主義行為,謀取私利,會選擇不披露供應鏈相關信息。同時,李姝等[14]的研究表明,客戶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企業稅收規避的程度。宮曉云等進一步研究了供應鏈透明度與公司避稅行為的關系,結果表明,相對于客戶信息披露,供應商信息披露對企業避稅行為的抑制作用更強。從信息需求端看,企業披露的客戶信息提高了分析師盈余預測準確性,有助于投資者了解企業銷售情況、收入穩定性以及未來盈利能力等,降低了資本市場參與者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改善了資本市場信息環境,從而降低了供應商企業的股價同步性和股價崩盤風險。然而,企業披露客戶信息具有專有化成本[15],可能會導致企業面臨失去客戶以及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的風險,在增加企業經營風險的同時,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意愿,可能提升企業的債券違約風險[16],降低企業的長期盈余反應系數。
(二)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
審計投入成本和審計風險溢價是影響審計收費的重要因素。自Simunic[17]提出審計定價模型以來,學者們紛紛圍繞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展開研究。現有文獻主要從企業自身特征和利益相關者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基于企業自身視角,已有文獻分別從企業特征和管理層特征兩個方面探討了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一方面,企業規模越大、業務復雜度越高以及面臨的風險水平(存貨、應收賬款的持有水平)越高時,審計師在進行審計時投入的時間越長,審計收費相應較高。審計保險理論認為,審計具有“隱性”的保險價值,需要承擔來自企業的風險,即客戶經營失敗時,信息使用者可以對審計師提出訴訟,審計師需要作出賠償[18]。當企業具有較高的風險承擔水平時,說明企業更傾向于追求那些高利潤高回報的投資項目,這不僅提高了企業績效波動性,加大了企業經營失敗的風險,還加大了審計師未來面臨訴訟和賠償的風險,從而促使審計師通過增加審計投入、收取風險溢價降低審計風險,進而導致審計收費的增加[19]。與此同時,企業風險承擔能力的提高能夠促進企業創新水平[20],然而,創新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風險性極高的長期過程,使得審計師在審計創新程度較高的企業時,預期未來保險賠償概率增加,為彌補潛在損失,審計師將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作為補償[21]。另一方面,管理層自身特征和行為同樣會影響審計收費。已有研究表明,具有從軍經歷的高管,通過在組織內樹立“道德氣候”、不計私利及遵守規則的價值觀,能夠降低企業的固有風險,進而減少審計師對于審計風險的主觀判定,減少審計費用[22]。何威風和劉巍[23]的研究表明,管理者能力越強,越能夠控制風險,審計收費越低。然而,高管團隊的不穩定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錯報風險,進一步提升了審計風險,此時,審計師會提高審計費用作為風險溢價的補償[24]。根據代理成本假說,管理層具有天然的自利動機,由此產生的代理風險同樣會引起審計費用的變動。盈余管理作為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對于審計師的風險感知和審計投入有著重要影響。有研究表明,管理層短視行為[25]、CEO股權激勵以及避稅投資行為[26]可能會導致企業發生盈余管理等業績操縱行為,增加企業的重大錯報風險,導致更高的風險溢價,審計費用隨之提升。
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隨著對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研究的日益深入,部分學者開始從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分析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特征、行為如何影響企業的審計費用。從內部利益相關者角度看,大客戶的存在有利于供應鏈整合,降低了審計風險與審計工作量,從而降低了審計費用。竇超等的研究發現,具有政府背景的客戶通過“扶持效應”和“收益效應”可以幫助企業降低風險和不確定性,降低審計風險,從而減少審計費用。但是,亦有研究證實,供應商-客戶關系型交易引起的盈余管理行為,顯著提升了審計費用[27]。從外部利益相關者看,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信息中介,分析師和媒體的關注能夠有效緩解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分析師的中介作用能夠促進上市公司提升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有助于審計人員獲取更多信息,進而有效地節約審計資源,降低審計成本[28]。對于媒體關注高的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對審計收費的影響更加明顯[29]。媒體關注度較高可以為審計師提供更多信息,使其在作決策時會以更加審慎的態度看待風險,進而影響審計師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風險權重的判斷,增加了審計師對審計失敗的擔憂,尤其在面臨媒體負面報道時,這種趨勢更為明顯[30]。因此,為了彌補未來可能承擔的損失,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審計師會要求更高的預期風險補償,最終表現為審計收費溢價。此外,為保護投資者利益,機構投資者通過持股等方式發揮公司治理效用進而降低審計風險,降低審計費用[31];然而,根據“合謀效用”觀點,共同機構投資者為了使投資組合利潤最大化,會促使企業進行盈余管理,加大信息壁壘,導致審計工作量及審計風險大幅提升,從而提高審計收費[32]。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基于事務所特征探討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如事務所規模越大、聲譽越高、審計師行業專長、審計師變更、審計單位與被審計單位匹配度較低等都可能會造成審計費用的提高[33]。
綜上所述,盡管已有研究從客戶企業視角探討了客戶信息披露對供應商企業審計收費的影響,但大多聚焦于客戶自身特征和行為,而忽略了供應商企業自愿披露客戶信息對審計收費的影響,以及企業所在行業競爭程度、研發投入強度對于審計收費的影響。
三、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審計費用波動是預期審計資源投入和審計風險承擔的綜合產物,較高的審計投入和審計風險會產生較高的審計費用。其中,審計投入是指審計人員執行審計程序、發表審計意見耗費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等;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時,注冊會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而公司內部治理對審計風險具有重要影響[34]。因此,從審計單位的審計投入和審計風險入手,探討客戶信息披露對審計收費產生的影響。客戶信息披露通過發揮信息溢出效應和監管治理效應影響企業的審計收費。信息溢出效應是指企業通過披露客戶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向外部人傳遞企業經營情況和財務情況,降低了審計師的信息搜尋成本和資源耗費,減少審計投入,進而降低了審計費用。監管治理效應是指,客戶作為企業重要的內部利益相關者會監督企業的行為,緩解代理問題,同時,企業披露客戶信息,會吸引分析師、媒體等中介機構的關注,導致更為嚴格的監督,從而抑制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了審計風險,進而減少審計費用。基于以上兩種不同的影響效應,分別從信息溢出效應和監管治理效應兩方面闡述客戶信息披露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一)信息溢出效應
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供需雙方掌握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需求方無法作出正確的決策。非財務信息作為財務信息的重要補充,可以起到緩解信息不對稱的作用。隨著利益相關者對信息需求不斷增長,非財務信息日益成為利益相關者了解公司發展情況的重要渠道,并越來越受到重視。客戶信息是非財務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資本市場參與者提供企業生產銷售等情況的增量信息,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從而有助于審計師對企業的真實情況進行更準確的評估,并作出合理的定價決策。Johnstone et al.研究表明,審計師在供應鏈方面的知識儲備能夠顯著提升審計的有效性并降低審計成本[35]。具體到客戶信息披露,審計師可以利用企業披露的客戶信息推斷出企業的回款能力、銷售能力、收入穩定性等方面的信息,降低了審計師的信息搜尋成本、縮小了審計范圍、減少了審計工作量,從而降低了審計成本,減少審計費用。
同時,審計師通過企業披露的客戶信息進一步跟蹤客戶,獲取更多信息,有利于審計師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降低審計資源投入。有研究表明,審計師具有識別客戶風險的能力[36],而客戶的破產風險具有供應鏈溢出效應,會導致公司股價下跌、經濟困境加劇[37],此時,審計師會收取更高的風險溢價彌補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如果客戶年報語調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特征,審計師會根據既有風險和成本的變動調整審計收費。此外,當企業的客戶集中度較高時,客戶與供應商企業地理距離越近,越有利于供應鏈整合,充分發揮供應鏈信息優勢,降低供應鏈雙方的交流和監督成本,以及審計師的審計成本。若審計師發現被審計單位的客戶具有政府背景,在政府的擔保下,企業的審計風險較低,審計師會相應減少審計費用。因此,企業披露的客戶信息具有溢出效應,可以幫助審計師界定審計范圍、節省審計時間和資源,更好地識別和評估風險,從而降低了審計收費。
(二)監管治理效應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管理層具有自利動機,會選擇操縱會計信息以獲取私利。審計師會對企業的經營風險和委托代理風險進行評估,進而確定審計定價,其中公司治理缺陷即代理風險,是審計風險的重要來源。當被審計單位的代理成本較高時,會引發更高的重大錯報風險,進而提升審計風險[38],并影響到審計費用。而客戶信息披露可以產生監管治理效應,即企業披露了客戶信息,不僅會增強對客戶的監督,還會引起投資者、分析師、媒體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關注,使企業面臨更大的監督壓力,從而抑制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減少代理成本。對于內部利益相關者而言,彼此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經濟聯系,供應鏈企業間關系的穩定,對各方都具有重要意義,關系一旦破裂,雙方都會遭受巨額損失,如果企業破產清算,其與客戶之間的特定投資將失去價值[39],因此,客戶會主動監督和規范供應商企業的行為,降低企業的代理成本,抑制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進而降低代理風險,減少審計費用。
對于外部利益相關者而言,資本市場參與者可以通過企業披露的客戶信息了解企業客戶關系穩定度、銷售情況、盈利能力等信息,以作出正確的決策。已有研究表明,企業披露客戶信息后會引起更多的分析師關注,進而對客戶和供應商進行跟蹤。由于信息在供應鏈上具有互補性,因此,同時跟蹤客戶和供應商的分析師對供應商企業的盈余預測更加準確[40],并且隨著分析師跟蹤范圍的增大,供應商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隨之減少[41]。周冬華和趙玉潔的研究證明,分析師跟蹤作為有效的外部監督治理措施,能夠抑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代理風險。不同于分析師,媒體的信息來源和受眾群體更為廣泛,當媒體報道公司的客戶信息后,資本市場會迅速作出反應,導致公司股價快速波動[42],即投資者會利用媒體報道的客戶信息對供應商企業信息進行補充驗證,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迫使管理層提高信息透明度,使得企業難以通過操縱盈余的方式隱藏壞消息,進而減少了機會主義行為[43]。同時,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對公司管理層具有監督和約束作用,進一步降低了管理層的道德風險[44],從而緩解了上市公司的代理問題,降低了審計人員感知的風險。機構投資者由于持有公司股份成為企業重要的外部利益相關者,為保障自身利益,機構投資者傾向于參與公司治理,通過監督公司經營管理、降低高管在職消費水平[45]、抑制公司盈余管理水平[46]等方式降低代理成本,進而減少企業的代理風險。因此,分析師、媒體和機構投資者作為企業重要的外部利益相關者,通過發揮監督治理作用,可以緩解企業內部代理問題,降低審計風險,從而減少審計費用。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1:公司自愿披露客戶信息可以降低審計收費。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選取2007—2023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并對樣本進行如下篩選:①剔除金融類企業;②剔除ST、PT的樣本;③剔除關鍵變量缺失樣本;最終得到29 073個樣本觀測值。為消除極端值的影響,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上下1%的縮尾處理。其中,前5大客戶數據來自CNRDS(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其余財務數據、公司治理數據來自CSMAR(中國經濟金融研究數據庫)。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為審計費用(FA),借鑒竇超等[5]的研究,將審計費用取自然對數,作為審計費用的代理變量。
2.解釋變量為客戶信息披露(CID)。借鑒宮曉云等的研究,選取CN、CR兩個變量對CID進行衡量,其中CN為上市公司披露客戶名稱的數量、CR為企業披露客戶名稱的交易額占前5大客戶交易總額的比例。
3.中介變量為信息透明度(DQI)和代理成本(CA)。借鑒彭文平和張姍姍[47]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上深證券交易所每年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考核結果作為評價依據,將考核等級D~A分別賦值1~4,作為信息透明度的衡量指標驗證客戶信息披露是否能夠通過信息溢出效應影響審計收費。借鑒羅進輝等[48]的研究,采用經營費用率衡量代理成本(OFEE),以驗證客戶信息披露是否會產生監管治理效應,從而影響審計收費。
4.借鑒王雄元等的研究,控制變量為:企業規模(SE)、 資產負債率(LEV)、資產收益率(ROA)、營業收入增長率(G)、上市年限(LY)、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INST)、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董事會規模(B)、兩職合一(D)、存貨占比(INV)。
主要變量定義見表1。
(三)模型設定
1.為分析客戶信息披露與審計收費之間的關系,設定模型(1):
式中:FA為審計費用;CN和CR為衡量CID的兩個指標;C為控制變量;ε為隨機干擾項。此外,本研究還控制了行業、年份固定效應。研究重點關注β1系數,可以反映客戶信息披露是否以及如何影響審計收費。
為了進一步分析客戶信息披露對審計收費的影響路徑,參考以往研究,在模型(1)的基礎上構建中介模型(2):
式中:中介變量為信息透明度(DQI)和代理成本(CA)在這部分,重點關注α1的系數。若α1顯著,則表明DQI/CA具有中介效應,即客戶信息披露能夠產生信息溢出效應和監管治理效應,進而降低審計收費。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列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審計費用均值為13.721、標準差為0.645,與已有研究相差不大。從客戶信息披露看,CN均值為1.614,表明每個公司平均披露了一位客戶名稱信息;CR均值為0.468,即被公司披露名稱的客戶的業務規模占前5大客戶總交易額的比例約為46.8%,總體而言,企業客戶信息披露的程度較低,且公司間差異較大。其余變量的分布特征與已有研究基本類似,不再贅述。
(二)基準回歸
為分析上市公司客戶信息披露對審計收費的影響,本研究對模型(1)進行檢驗,回歸結果見表3。其中,第(1)(3)列僅控制了行業和年份固定效應,第(2)(4)列進一步加入公司層面的控制變量。結果表明,客戶信息披露CN、CR的系數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客戶信息越透明,公司審計費用越低,證明了客戶信息披露可以改變審計師的定價決策。從經濟意義看,以第(2)列客戶名稱披露數量(CN)為例,CN每提高一個標準差,上市公司的審計費用便會下降0.018。綜上,實證結果支持研究假說。
(三)穩健性檢驗
1.內生性檢驗
(1)Heckman兩階段法
由于客戶名稱相關信息并非屬于強制披露范疇,客戶信息披露與審計收費之間的關系可能會受到樣本選擇性偏差的影響。基于此,采用Heckman兩階段模型緩解這一問題。首先,在第一階段的probit回歸模型中,將disclose(啞變量:是否披露客戶信息,披露取1,否則為0)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公司規模、資產負債率、上市年限、總資產凈利率、營業收入增長率、產權性質為解釋變量。利用回歸結果計算出逆米爾斯比率,然后將其放入第二階段檢驗模型中進行回歸。如表4所示,第二階段中,客戶信息披露CN、CR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負,與主回歸結果保持一致,表明研究在控制了樣本自選擇問題后,結論仍成立。
(2)傾向得分匹配法(PSM)
為了進一步排除其他不可觀測因素對研究的干擾,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法(PSM)進行檢驗。選取自愿披露客戶名稱的公司作為處理組,未披露客戶名稱的公司作為對照組。選取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凈利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作為協變量進行logit回歸,計算傾向得分,并按照1∶1的比例進行最近鄰匹配,匹配后,兩組協變量均值不存在顯著差異,滿足平衡性假設。然后,對匹配后的樣本重新進行回歸。表5第(1)列和(2)列的結果表明,CN、CR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顯著為負,表明PSM回歸后,客戶信息披露對上市公司審計收費依然有顯著的負向作用,證明了結論的穩健性。
2.其他穩健性檢驗
(1)替換被解釋變量
本研究采用Aduit(審計費用是否大于同年度同行業審計費用的均值,若大于取1,否則為0)作為替代性的被解釋變量。表6第(1)列和(2)列的結果顯示,CN、CR的系數仍在1%的水平顯著為負,與主回歸結果保持一致。
(2)替換解釋變量
選取CN是否披露客戶名稱,披露取1、否則為0作為替代性的解釋變量。回歸結果如表6第(3)列所示,CN的系數在1%的水平顯著為負,仍然與基準回歸的結果保持一致。
(3)解釋變量滯后一期
考慮到客戶信息披露對審計費用的影響可能存在持續性,因此本研究將解釋變量滯后一期繼續檢驗此類問題。表6第(4)列和(5)列的結果表明,滯后一期的解釋變量l_CN和l_CR的系數仍在1%的水平顯著為負,即企業下一年度的審計收費依然會顯著降低。
六、機制分析
結合前面理論分析,基于信息溢出效應、監管治理效應檢驗客戶信息披露如何作用于審計收費。
(一)信息溢出效應
信息溢出效應主要是通過披露客戶信息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減少審計師的資源投入,從而降低審計收費。如前面所述,使用信息披露質量(DQI)衡量信息溢出效應。從表7第(1)列和(2)列的結果可以看出,CN、CR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顯著為正,表明客戶信息越透明,信息披露質量越高,公司信息透明度越高。當企業信息越透明時,審計師可以獲取更多企業層面的信息,減少審計師搜尋信息的成本以及時間投入,從而減少審計收費。
(二)監管治理效應
監管治理效應主要是通過披露客戶信息降低企業代理成本,緩解代理風險,從而減少審計收費。如前所述,采用代理成本(CA)衡量代理成本的代理變量。表7第(3)列和(4)列的結果表明,CN、CR的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顯著為負,說明客戶信息披露能夠抑制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代理成本。
七、異質性分析
(一)行業競爭程度差異分析
本研究認為企業所在行業競爭程度會影響客戶信息披露與審計收費的關系。當行業競爭程度較高時,代理沖突會降低,公司投資效率和經營業績可以得到改善,并為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公司業績的比較標準,緩解信息不對稱[49],此時不需要依賴客戶信息,可以掌握企業相關信息,有助于審計師更全面地了解企業經營情況,降低了審計師的審計投入和感知的風險,進而降低審計收費。因此,在行業競爭程度較低時,企業披露客戶信息將會產生信息溢出效應和監管治理效應,降低審計收費。
參考張勇[50]的研究,從行業競爭角度出發,選取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作為行業競爭程度的衡量指標,赫芬達爾指數越高,行業競爭程度越低。以赫芬達爾指數的中位數將樣本分為高低兩組,回歸結果如表8所示。在行業競爭程度較高組第(1)列和(3)列中,CN、CR的回歸系數并不顯著;在行業競爭程度較低組第(2)列和(4)列中,CN、CR的回歸系數均在1%的水平顯著為負。上述結果表明,披露客戶信息降低審計收費主要體現在低行業競爭組,符合上述預期,即在行業競爭程度較低時,企業更愿意通過披露客戶信息提高自身競爭力,進一步降低了審計收費。
(二)研發投入強度差異分析
較低的研發投入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客戶信息披露與審計收費之間的關系。梅丹和程明的研究表明,研發投入具有金額大、周期長、風險高以及資產專用性的特點。因此,企業的研發投入需要大量資金支持,若研發投入的項目未達到預期成果,可能會導致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與此同時,企業進行研發投入是為了創造新產品以維護與現有客戶的穩定關系,并吸引潛在客戶。由于企業研發投入是審計工作的一部分,當審計師發現企業進行大量的研發投入時,需要通過企業披露的客戶信息評估研發投入項目成功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加了審計工作量和業務復雜度,導致審計收費提升。因此,研究預期在研發投入強度較低的企業中,披露客戶信息更能降低審計收費。
基于此,參考曹少鵬等[51]的研究,采用公司當年研發支出與當年營業收入的比值(RD)衡量公司的研發投入強度。將樣本根據研發投入強度的中位數分為高低兩組,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在研發投入較低組第(2)列和(4)列中,CN、CR的回歸系數均在1%的水平顯著為負,但在研發投入較高組第(1)和(3)列中,CN、CR的回歸系數并不顯著,表明客戶信息披露對企業審計收費的約束作用主要存在于研發投入強度較低的樣本中,符合研究預期。
八、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以2007—2023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及其前5大客戶企業為研究對象,探討客戶信息披露對審計收費的影響。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評級和代理成本為切入點,構建信息溢出效應和監管治理效能的衡量指標,探討客戶信息披露對審計收費的影響機制,并進行了差異性分析。結果發現,企業披露客戶信息與審計收費負相關。具體表現為,客戶信息披露程度越高,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越高,信息越透明,代理成本越少,治理效應越強,進而審計投入和審計風險越少,審計收費隨之降低。客戶信息披露對審計收費的約束作用主要體現在行業競爭程度較低、研發投入強度較低的企業中。
基于以上發現,研究得出如下啟示:(1)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信息對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均具有重要意義,反映了企業的現金流水平和未來盈利能力,是資本市場參與者很有價值的決策依據之一。披露客戶信息能夠產生信息溢出效應、監管治理效應,改善資本市場信息環境并抑制企業機會主義行為。因此,監管部門可以對主動披露客戶信息的上市公司實施獎勵,對于有意藏匿信息的企業進行嚴厲打擊,以增強供應鏈透明度,保障資本市場以及企業的高質量發展。(2)審計師應當充分重視上市公司披露的相關客戶信息,強化追蹤并將客戶信息納入風險評估體系,從而有效發揮外部審計職能,優化審計定價決策。同時可靠準確的審計報告有助于投資者更加科學合理地制定投資決策,避免盲目跟風或沖動投資,提高投資決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進而降低審計師的執業風險。
參考文獻:
[1]汪瓊,王華杰,王克敏.下游產業政策與客戶信息披露:基于產業政策溢出效應[J].會計研究,2024(4):165-177.
[2]唐斯圓,咼昊婧,李丹.上市公司披露客戶名稱真的有益嗎:基于投資者感知的視角[J].會計研究,2022(1):29-43.
[3]宮曉云,權小鋒,劉希鵬.供應鏈透明度與公司避稅[J].中國工業經濟,2022,(11):155-173.
[4]Krishnan G V,Patatoukas P N,Wang A Y.Customer-base concentration:Implications for audit pricing and qual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9,31(1):129-152.
[5]竇超,袁滿,陳曉.政府背景大客戶與審計費用:基于供應鏈風險傳遞視角[J].會計研究,2020(3):164-178.
[6]李世輝,蘇直,殷敬偉.客戶年報問詢函監管具有供應鏈傳導效應嗎:基于審計收費視角的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23,26(5):115-127.
[7]徐曉彤,李淑慧.客戶年報負面語調與供應商企業審計費用[J].審計研究,2021(4):53-65.
[8]王雄元,王鵬,張金萍.客戶集中度與審計費用:客戶風險抑或供應鏈整合[J].審計研究,2014(6):72-82.
[9]唐斯圓,李丹.上市公司供應鏈地理距離與審計費用[J].審計研究,2019(1):72-80.
[10]李丹,王丹.供應鏈客戶信息對公司信息環境的影響研究:基于股價同步性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6(12):191-206.
[11]彭旋,王雄元.客戶信息披露降低了企業股價崩盤風險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38(5):69-79,89.
[12]Tang J,Myers LA,Ng J,et al.Customer referencing and capital market benefits: Evidence from the cost of equity[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23,40(2):1448-1486.
[13]Huang W,Bai Y,Luo H.Customer identity concealing and insider selling profitability: Evidence from China[EB/OL].[2024-03-16].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9119924000282.
[14]李姝,田馬飛,李丹,等.客戶信息披露會影響企業稅收規避嗎[J].南開管理評論,2022,25(6):75-85,107,86-87.
[15]王雄元,喻長秋.專有化成本與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基于客戶信息披露的分析[J].財經研究,2014,40(12):27-38.
[16]王生年,董今威.自愿披露客戶信息影響了債券違約風險嗎?[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4,21(1):67-75.
[17]Simunic D 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161-190.
[18]伍利娜,鄭曉博,岳衡.審計賠償責任與投資者利益保護:審計保險假說在新興資本市場上的檢驗[J].管理世界,2010(3):32-43.
[19]張鑫,喬貴濤,王亞茹.企業風險承擔是否提升了審計收費水平?[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0,17(1):34-44.
[20]王韌,周宇婷,陳嘉婧,等.高管團隊海外經歷背景與企業創新[J].管理評論,2024,36(11):98-109.
[21]李哲,黃靜,孫健.企業創新新穎度與審計收費:基于上市公司專利分類數據的證據[J].會計研究,2020(8):178-192.
[22]權小鋒,徐星美,蔡衛華.高管從軍經歷影響審計費用嗎?:基于組織文化的新視角[J].審計研究,2018(2):80-86.
[23]何威風,劉巍.企業管理者能力與審計收費[J].會計研究,2015(1):82-89,97.
[24]王洋洋,謝一群,張蕊.高管團隊不穩定性與審計風險防范:基于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22(4):65-77.
[25]許寧寧,王書睿,宋佳瑩.管理者短視影響審計收費嗎?:來自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24(4):89-101.
[26]魏志華,陳逸群.企業避稅地直接投資與審計費用[J].審計研究,2019(3):75-83.
[27]方紅星,張勇.供應商/客戶關系型交易、盈余管理與審計師決策[J].會計研究,2016(1):79-86,96.
[28]周冬華,趙玉潔.分析師跟進能夠降低審計費用嗎: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證券市場導報,2015(1):13-18,44.
[29]呂敏康,冉明東.媒體報道影響審計師專業判斷嗎?:基于盈余管理風險判斷視角的實證分析[J].審計研究,2012(6):82-89.
[30]劉啟亮,李蕙,趙超,等.媒體負面報道、訴訟風險與審計費用[J].會計研究,2014(6):81-88,97.
[31]董育軍,楊昕怡.機構投資者持股對審計收費的影響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7(9):62-66.
[32]曹越,羅政東,張文琪.共同機構投資者對審計費用的影響:合謀還是治理?[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3,38(3):22-34.
[33]酒莉莉,劉媛媛.審計師:客戶匹配度、審計師變更與審計費用[J].審計研究,2018(2):64-71.
[34]潘克勤.公司治理、審計風險與審計定價:基于CCGINK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08(1):106-112.
[35]Johnstone K M,Li C,Luo S.Client-auditor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audit quality,and audit pricing[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mp; Theory,2014,33(4):119-166.
[36]Dhaliwal D,Judd J S,Serfling M, et al.Customer concentration risk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6,61(1):23-48.
[37]Hertzel M G,Li Z,Officer M S,et al.Inter-firm linkages and the wealth effects of financial distress along the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7(2):374-387.
[38]鄭建明,孫詩璐.稅收征管與審計費用:來自“金稅三期”的準自然實驗證據[J].審計研究,2021(4):43-52.
[39]彭旋,張昊.穩定客戶可以降低企業的股價波動性嗎?[J].審計與經濟研究,2022,37(4):119-127.
[40]GUAN Y,WONG F,ZHANG Y.Analyst Following along the Supply Chain[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14,20(1):210-241.
[41]Yu F F. Analyst coverag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 88(2): 245-271.
[42]李明,葉勇,張瑛.媒體報道能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嗎?: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論叢,2014(6):82-87.
[43]陳志鋒,陳瑜陽.媒體報道在供應鏈上的溢出效應研究;企業壞消息隱藏的視角[J].經濟管理,2022,44(8):170-189.
[44]盧文彬,官峰,張佩佩,等.媒體曝光度、信息披露環境與權益資本成本[J].會計研究,2014(12):66-71,96.
[45]程書強.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會計盈余信息關系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6(9):129-136.
[46]薄仙慧,吳聯生.國有控股與機構投資者的治理效應:盈余管理視角[J].經濟研究,2009,44(2):81-91,160.
[47]彭文平,張姍姍.融券賣空、分析師跟蹤與企業信息披露質量[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9,16(3):46-54.
[48]羅進輝,黃澤悅,朱軍.獨立董事地理距離對公司代理成本的影響[J].中國工業經濟,2017(8):100-119.
[49]孫進軍,顧乃康,劉白蘭.產品市場競爭與現金價值:掠奪理論還是代理理論[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2):49-57.
[50]張勇.供應鏈客戶穩定度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治理效應研究[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4,44(1):87-106.
[51]曹少鵬,江偉,石楚月.大客戶提升抑或降低了公司供應鏈透明度?:基于供應商名稱信息披露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23(3):34-49.
責任編輯:田國雙
*基金項目:新疆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XJUFE2024K048)。
第一作者簡介:付陽陽,新疆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財務與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