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下,數字要素深刻嵌入改革進程,“加快數字賦能”屢次出現在各類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中,強調要構建數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助力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基于此,以高校財會專業為研究對象,探討數字化如何賦能教學改革,分析教學改革的表征樣態,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實現教學主體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目標以結果為導向、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教學評價智能化發展。從人機協同功能教學、財務實驗模擬教學、深度學習智慧教學三方面構建財會教學數字化轉型的實踐場景,為高校實施教學改革、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機制提供思路,促進財會教學數字化轉型政策盡快落地。
關鍵詞:數字化;賦能;財會教學改革;高校
中圖分類號:F49;G642.0
一、引言
近年來,數字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經濟、科技、醫療等領域,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而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效用并不突出。原因在于,教學改革并非是對單一因素或單一環節進行改革,而是一個系統性、自發性和持續性的變革過程。唯有立足于實踐,探究數字技術與教學改革深度融合的表征樣態和應用場景,才能真正厘清教育數字化轉型方向,優化數字賦能教學改革的實踐路徑。財會專業作為高校培養經濟人才的熱門專業,更應充分挖掘數字要素潛力,促進教學轉型,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國家輸送數字化高質量人才。
財會教學數字化改革立足于數字要素與教學過程的交互整合,旨在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為載體,以數據為核心驅動力,推動數字技術與教學各要素的全過程融合[1]。通過借助數字化技術,為財會教學改革注入新動能,可以有效彌補教育改革中存在的諸如“知識本位”教學理念根深蒂固、師生數字素養偏低、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以消除高校教育理念與市場人才需求的供需矛盾。
二、 數字化賦能高校財會教學改革的表征樣態
數字化賦能高校財會教學改革的核心特征是將數字要素與教學改革深度融合,教學過程中各要素及其關聯性會發生根本性變化。財會教學轉型依托數字技術與基礎教學理論,具體表征為四方面樣態:教學主體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目標以結果為導向、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教學評價智能化。
(一)教學主體以學生為中心
當前,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的教學資源也愈加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趨向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學生被動接受型的傳統教育方式亟需變革。教師須摒棄傳統以“教”為主的教學觀念,鼓勵、引導學生去做知識的主要建構者。一方面,學生應以自身需求、思維方式、行為偏好等為基礎,依托數字技術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教師加以輔助,促進學生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深層次理解與主動建構。另一方面,依托數字技術,學習者可以迅速找到與自己興趣相投的群體,形成學習共同體,通過觀點共享產生思維碰撞,促進知識創新,實現個體認知體系的網絡構建和擴充[2]。在此過程中,學生既是已有理論知識的學習者,又是創新理論體系的主動建構者。
(二)" 教學目標以結果為導向
數字技術的加入使得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范式發揮出更為強勁的作用。教師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現實情況,根據教學目標,擬定預期達到的教學效果,進而設計教學內容與方法。對于財會專業,教學目標以結果為導向體現為兩方面。其一,著重培養學生整合專業知識與智能技術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思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二,注重學生學習基礎課程后的增值部分。依托相關商業案例,利用數字化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增加職業道德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專業知識與個人素養的雙重教育。
(三) 教學方法靈活多變
數字化賦能教學改革的本質是依托數字技術,使教學方法多樣化,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以實現教學高質量發展的遠景目標。財會專業教學方法數字化變革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自主探究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中心問題,鼓勵學生利用數字化技術展開自主探究,同時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空間和及時有效的實踐引導。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促使學生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知識框架,對知識形成獨到見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3]。二是模擬案例的場景體驗式教學。借助數字化技術創設自然的模擬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分析案例,加強學生的參與度和投入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四)教學評價智能化
傳統財會教學評價往往只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等結果性指標,這種單一的評價維度無法全面體現教學成果。借助數字化技術,高校可以采用持續、多維度的數據收集方法,全面捕捉學習和教學過程,構建智能教育評價體系,使評價內容更真實、評價方法更科學、評價反饋更及時,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學評價對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在財會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習通、雨課堂、網絡慕課等平臺,對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習狀態進行分析,實現對學習全過程的學情探查,以形成全面而真實的評價[4]。同時,數字技術可以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全景跟蹤,通過采集教師的語言、行為數據,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進行綜合評估。
三、 數字化賦能高校財會教學改革的典型場景
數字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和直觀。結合財會專業自身特點,本研究將典型場景概括為人機協同功能教學、財務實驗模擬教學與深度學習智慧教學三類。
(一)" 人機協同功能教學
人機協同教學即人類教師與智能機器相互合作,發揮彼此優勢,形成協同效應,實現“1+1>2”的協同智能。在高校財會專業教學實踐中,借助人機協同功能,可促進精準教學目標的實現[5]。一方面,以人機互動的創新交互模式促進師生關系。教師、學生、AI機器通過輪流扮演學習者、施教者、監督者、知識建構者等不同角色,實現智能交互,獲得靈感啟發。另一方面,利用人機互動的功能對教學內容進行精準研判,改良教學過程。課前,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分析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對即將學習內容的了解程度,以合理搭建教學框架,改進教學方法;課中,可以利用AI人臉識別等技術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實時跟蹤與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進行分類教學,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課后,依據教學全流程數據表征生成分析報告,制定個性化的實踐作業,加強學生對于理論及實踐知識的掌握。
(二)" 財務情景實驗模擬教學
財務情景實驗模擬教學是一種開放式的體驗教學,是指利用數字化技術模擬現實企業運營中的財務管理環境,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財務管理的全鏈條實訓。這種教學形態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智能設定財務相關的具體場景,進行全真模擬,增強體驗感。通過運用數字化工具,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公司的經營管理流程,讓學生在模擬中作出關于企業財務管理的關鍵決策,包括資金籌集、投資決策、股利政策、日常運營等,深刻理解財務管理在企業運營中的核心作用。在模擬實驗中,學生不僅可以鞏固財務管理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將分散的知識系統化并付諸實踐。
(三)深度學習與智慧教學
深度學習是智慧教學的核心目標與終極指向。智慧教學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智能化技術提升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積極主動開展知識整合與價值建構等學習過程,實現深度學習。財會專業著重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針對復雜多變的真實案例問題,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教師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多種應用模式,輔助學習者對知識的深度理解,使學習者對學習過程自適應,進而更好地整合所學知識,以實現深度學習[6]。
四、數字化賦能高校財會教學改革的優化路徑
從目前各高校的實踐情況看,財會教學數字化轉型仍處于起步階段。只有真正將數字技術深度應用于教學過程,在教學理念、教學工具、應用場景、師資隊伍組建等層面加以改進,才能實現數字要素對于財會教學的賦能作用。
(一)" 頂層設計:更新教學理念
在財會專業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師需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對數字信息化教學的理解。教師的角色已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學主體應以學生為中心,致力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核心素養的發展。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具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如智能推薦系統、個性化學習路徑等。同時,教師應依托數字技術,通過項目式學習、協作學習等方式,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信息素養等核心素養。
(二)" 技術支持:變革教學工具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眾多高校近年來對傳統財會課程體系進行了革新,部分高校引入了前沿的教學平臺,以協助學生獲取、處理和分析財務信息。然而,這些課程過度依賴商業平臺,無法讓學生深入了解數據分析技術的作用。高校應順應數字化教育發展趨勢,不斷升級財會專業的教學資源與工具。例如,教師可以將微軟的Power BI工具融入財務課程教學中,讓學生能快速掌握商業數據分析和可視化技能,學會用數據分析技術解決實際問題。還可以在傳統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引入編程建模和可視化工具,讓學生通過低代碼編程工具開發適應不同企業的數據分析模型,減少對昂貴教學資源的依賴,也有助于培育高端創新型會計人才。
(三)" 機制健全:創設實際應用場景
目前,高校的財務實驗課程主要以理論為核心,通過模擬企業經濟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但現有的模擬實驗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存在較大差異,財務管理和預測分析等復雜任務在模擬實驗中難以完成,與實際財務工作脫節,缺乏現實感。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將財會課程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在財會課程中嵌入數字要素,以顯著提高教學成效。例如,教師可以采用上市公司的真實案例和公開數據,從公司戰略的高度出發,進行多維度和智能化的財務報表分析,包括橫向、縱向、動態分析,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的商業和財務分析環境中,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現實商業運作模式,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資源配置:組建高水平的財會教學師資隊伍
高水平的數字化師資隊伍是財會專業教學改革的關鍵。高校教學數字化轉型的終極目的在于利用數字化技術的顯著優勢,培養高素質的綜合人才,滿足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師是否具有數字化能力實施精準教學十分重要。當前,高校財會師資隊伍的組建可以從三方面入手。第一,以賽促教。通過比賽,全面考察教師的數字素養,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升數字教學能力[7]。第二,定期培訓。高校可制定教師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計劃,重點聚焦教師專業技能、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與教學方法的革新。第三,人才引進。除了對已有教師的培訓外,各高校還應重視引進高素質人才,為師資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努力構建持續且穩定的教學生態。
五、" 結語
在大數據時代,借助新系統、新工具、新模型實現教育改革已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議題。明晰財會專業數字化轉型的表征樣態及典型場景,有助于各高校精準實施財會教學改革措施,提升改革質效,促進教育創新,努力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財會人才,順應國家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轉什么,怎么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41(3):1-11.
[2]吳煥慶,荊寶坤.基于知識建構的數字化微格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5):93-98.
[3]鄭永和,王一巖,鄭寧,等.教學數字化轉型:表征樣態與實踐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8):5-11.
[4]高琳琳,解月光,張琢.智能技術支持的智慧型探究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11):92-99.
[5]鄭永和,王一巖.科技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價值內涵、表征樣態與推進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23(1):118-126.
[6]吳南中.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學變革:以深度學習驅動課堂形態嬗變[J].課程.教材.教法,2024,44(9):82-90.
[7]王校偉,馮華,于婷.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陜西省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24 (20):75-80.
責任編輯:姜洪云
*基金項目:2023年河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教育數字化背景下高校財會教學改革創新路徑研究”(2304088)。
第一作者簡介:和麗芬,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財務理論與實踐、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