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一部電影,還是一本書,都會有一條清晰的線索貫穿始終。線索不僅可以幫助作者構建故事框架,還能加深讀者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運用這一技巧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今天的“作文沙龍”。
沙龍現場1 明確線索
大可老師走上講臺,一臉神秘地說:“同學們讀過偵探小說嗎?”
“老師,我讀過《名偵探柯南》。”“老師,我看過《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回答。
大可老師豎起大拇指問道:“在讀偵探小說的時候,書中的哪部分內容最吸引你呢?”宇軒“噌”一下站起來,差點把凳子碰倒:“最吸引我的是尋找真相的過程。”
大可老師點點頭:“那你能告訴大家,這個尋找真相的過程叫什么嗎?”
教室里鴉雀無聲,宇軒皺著眉頭不停地撓頭發。
大可老師提醒道:“警察破案的時候,一般會找什么來一步步確定目標?”
小澍眨著眼睛輕聲問道:“是證據?”
大可老師看向小澍,微笑著說:“厲害。那證據是怎么來的呢?”
宇軒這次受到啟發,驚喜地回答:“線索。老師,根據線索找真相。”
大可老師拍了拍手:“真棒。線索是貫穿故事內容的脈絡,是將故事的各個部分串聯在一起的主線。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說,可以有一條或多條線索。通過線索,我們可以更好地組織內容,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邏輯更加清晰。”
小澍似懂非懂:“老師,那我們寫作文時,怎樣才能運用好線索呢?”
大可老師朗聲說道:“今天,我們學習如何抓住線索來敘事。”
沙龍現場2 抓住線索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線索的作用,大可老師選擇了《狼牙山五壯士》作范例。
大可老師環顧四周:“《狼牙山五壯士》用一條清晰的線索——五壯士在戰斗中的英勇行為來講述故事,同學們知道這條線索是怎樣具體呈現的嗎?”
小航第一個舉手:“是以接受任務、擊退敵人、引上狼牙山、英勇跳崖為線索敘述的。”
大可老師點點頭:“從小航同學的回答中大家有什么發現嗎?”
雅軒緩緩起身,猶豫片刻說道:“文章以事件發展順序為線索,把事件的點串聯起來,就像把一個個山楂,串聯成了糖葫蘆。”
“非常正確,加十分!”大可老師的話引來一陣陣笑聲,“我有一個問題:常見的敘事線索有哪些呢?”
“冰心的《憶讀書》以時間推進為線索,回顧了自己的讀書經歷;課文《琥珀》以實物‘琥珀’為線索,想象了琥珀形成和發現的經過以及它在科學上的價值。另外,空間線索、人物線索、情感線索等都是不錯的方法。”婷婷侃侃而談。
大可老師連連點頭:“說得非常好!敘述事件的時候,要先確定素材和線索,然后在文章中凸顯這條線;或者采用小標題突出線索,這樣讀者才會一目了然。在結尾處還要將線索和中心交匯,既收尾全文,又呼應開頭。”
沙龍現場3 運用線索
黑板上呈現出一行字:小明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發現了一只受傷的小貓。他決定救助這只小貓,并幫它找到主人。
大可老師神秘地說:“請大家圍繞上面的情境,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線索來串聯整個故事。”
浩杰搶著舉手大聲說道:“可以用發現小貓的過程當線索。”
林林接過話頭:“也可以以小貓的傷勢發展情況為線索。”
雅軒慢條斯理地補充:“還可以設置幫助小貓找到主人的過程為線索。”
大可老師驚喜地瞪大眼睛說道:“非常好,那大家試著寫寫看吧!”
同學們紛紛拿起筆,開始構思和寫作。15分鐘后,小航第一個舉手,分享自己的作文框架: 尋找“小橘”
放學回家的路上,小明發現了一只受傷的橘色小貓。小貓的腿上有一道明顯的傷口,還不停地發出微弱的叫聲。小明決定幫助它。
小明把小貓帶回了家,用干凈的紗布為小貓包扎傷口,并給小貓取名“小橘”。
小明和媽媽一起制作了“尋主啟事”,貼在小區的公告欄上。他們還拍了一些“小橘”的照片,發到社區微信群里,希望大家能一起轉發。
幾天過去了,依然沒有小貓主人的消息。小明決定去附近的寵物店問問。終于,在一家寵物店里,有位老奶奶正在尋找自己的寵物貓,一眼就認出了“小橘”。
老奶奶非常感激小明的幫助,她告訴小明,“小橘”是她唯一的陪伴,她非常想念它。小明看到“小橘”回到主人身邊,開心極了。
大可老師看向大家:“小航同學通過描寫發現小貓、救助小貓、尋找主人的事件鏈,串聯起了整個故事。誰能告訴老師,他用的是剛才我們講的哪個線索呢?”
“事件線索!”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快下課了,大可老師總結道:“我們可根據文章敘述對象的不同,設置恰當的線索。總之,不管用哪種線索,也不管有幾條線索,都要體現材料的內在聯系,從而突出文章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