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麗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劃與建設的科學性與可持續性直接關系到農村地區的長遠發展。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為美麗鄉村建設指明了方向,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協調好生態保護與鄉村發展的關系,統籌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當前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中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立足于生態文明理念,深入剖析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的必要性、規劃方略、建設路徑,以期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生態文明;美麗鄉村;鄉村建設;生態產業
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在當前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鄉村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的大背景下,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研究課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鄉村地區作為美麗中國的半壁江山,其生態環境、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與協調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鄉村不僅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還是傳統文化和生態多樣性的重要載體,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區域。生態型美麗鄉村的規劃與建設不僅是提升鄉村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徑,而且是推動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舉措。
一、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的必要性
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是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導致鄉村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嚴重影響農民的身心健康和農業生產活動。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生態基礎設施、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等一系列措施,修復受損的農村生態系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農民營造一個健康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
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是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的必由之路。它不僅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發展鄉村旅游等措施顯著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還為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提供了廣闊空間,讓農民能夠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1]。
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是推動鄉村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抓手。它立足于農村獨特的生態稟賦和資源優勢,積極培育綠色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特色產業,并注重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價值鏈層次,促進農村三產深度融合發展,不斷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
由此可見,推進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對于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方略
(一)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是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強對原生林地、濕地、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態系統的嚴格保護,禁止任何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對受損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科學修復,通過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恢復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節水灌溉、保護性耕作、有機肥替代等生態農業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鼓勵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科學利用農業廢棄物,實現農業生產系統的資源循環利用[2]。在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方面,要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推進污水管網建設和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加強村莊綠化美化,打造田園風光;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建設生態廁所,提高衛生設施普及率。
以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為例,該鎮基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全面推廣生態循環農業,引導農民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促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積極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覆蓋全鎮的污水收集管網,對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和達標排放,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要想提高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能力,關鍵要轉變思路,敢于打破舊觀念,探索發展新模式,真正做到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生產,以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實績造福于民。
(二)生態產業培育與發展
生態產業是實現生態型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農業發展規劃要立足于本地資源稟賦,科學規劃生態農業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特色生態種養業,推廣節水灌溉、生物防治、有機肥使用等綠色生產技術,加強農產品生態品牌建設,打造生態農業產業集群。生態旅游開發規劃要依托鄉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資源,合理布局生態旅游線路和項目,發展鄉村民宿、特色餐飲、休閑農業等業態,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推動全域旅游、全季旅游發展。生態工藝美學產業規劃要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手工藝資源,創新工藝美學產品設計,發展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生態工藝美學產業,打造鄉村工藝美學特色品牌,促進生態工藝美學產業與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
以重慶市武隆區為例,該區積極培育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立足喀斯特旅游區,精心打造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天生三橋景區等一批生態旅游精品景區,規劃發展鄉村旅游特色村寨和精品線路,推出農家樂、采摘、游樂等豐富多樣的旅游產品,建成景區帶動、產業支撐、村民參與的全域化生態旅游發展格局。同時,武隆區還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產業,鼓勵利用傳統民居、老舊校舍等閑置資源發展特色民宿,引進專業管理團隊,完善配套設施,推出富有鄉土氣息和本地特色的民宿產品,帶動農戶就業增收,有力促進了生態旅游產業提檔升級。
(三)生態人文傳承與弘揚
在推進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的過程中,對生態人文的傳承與弘揚是關鍵,這不僅關乎鄉村文化的延續,更是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鄉土文化資源保護規劃是根基。鄉土文化是鄉村文化的主體,涵蓋農學思想、耕作制度、人文景觀等范疇,烹飪、歌舞、紡織等鄉村技藝,以及宗祠文化、神話傳說等民俗活動。保護鄉土文化資源,意味著要深入挖掘這些文化元素,通過記錄、整理、展示和傳承,確保它們不被遺忘和流失。具體措施有:建立鄉土文化資源庫,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址、傳統建筑、手工藝等進行登記、建檔和保護;開展鄉土文化教育,提高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和發揚這些文化[3]。
其次,傳統村落格局保育規劃是核心。傳統村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獨特的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規劃過程中,應尊重村落原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避免過度開發和破壞。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制定村落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和保護措施,對古建筑、古樹名木、傳統街巷等進行修繕和維護,保持村落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色。
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規劃是關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技藝等。為了有效傳承這些文化瑰寶,需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通過師徒傳承、家族傳承、學校教育等方式,培養一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時,可以通過舉辦文化節慶活動、推出特色旅游產品等手段,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路徑
(一)完善規劃編制與管理機制
提升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編制與管理水平,需要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首先要創新規劃編制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樹立系統思維、全局觀念,加強多規合一、多級聯動,科學把握鄉村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編制出接地氣、可操作的建設規劃。其次要強化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明確鄉村規劃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的法定地位,將鄉村規劃作為農房審批、土地流轉等行為的基本依據,樹立“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理念,杜絕規劃朝令夕改、缺位失效等現象。再次要健全規劃實施管理機制,加強部門協同配合,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做到應編盡編、應管盡管,提升村民參與程度,引導村民共同參與規劃編制、落實和監督,增強公眾認同感,形成規劃共識。在規劃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督導考核,強化規劃審查和評估驗收,開展后評估工作,及時發現并糾正規劃實施偏差,推動形成“規劃—建設—考核—規劃”的良性閉環。同時,要創新規劃管理方式,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建立規劃管理信息平臺,實現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管等環節的信息化、智能化,不斷提高規劃管理效率和水平,為生態型美麗鄉村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二)創新建設投融資模式
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因此亟須拓寬投融資渠道并創新投融資方式。在此背景下,需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即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加大對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通過完善涉農資金整合機制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與此同時,要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其中,并且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生態保護修復、特色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可以通過特許經營、股權合作等方式,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進而激發社會資本投資熱情。除此之外,要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通過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深入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股份合作、農民入股等多元化途徑,促進農民全面共享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成果[4]。為了進一步解決資金問題,要著力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村集體、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發行債券、農村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募集資金,有效破解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融資難題。
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積極創新投融資機制,通過實施“政府+村集體+農戶”的共建共享模式,成功動員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并成立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引導村民全程參與新農村規劃、建設、運營,最終形成了“農民住新房、集體有收益、政府零投入”的多方共贏格局。不僅如此,安吉縣還專門設立了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貸款貼息等靈活方式,有效引導村集體和農民加大投入力度。其成效顯著,僅2019年就成功爭取到省市專項資金5 000余萬元,由此保障了農房改造、人居環境整治、文化設施建設等重點項目的順利推進,最終走出了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健全公眾參與機制
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農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是提高農民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關鍵舉措。要大力開展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宣傳教育,可以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發放宣傳手冊、組織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深入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從而增強農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的意識與能力。在此基礎上,要積極拓寬公眾參與渠道,尤其是在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編制、重大項目論證、村規民約制定等重要環節,必須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建議,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決策討論,切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同時,要不斷創新公眾參與方式,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的紐帶作用,有效搭建有關部門與農民之間的溝通橋梁,并鼓勵農民通過參與產業發展項目等方式,真正成為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5]。此外,要著力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特別是在土地流轉、宅基地退出、生態補償等重要事項上,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有效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要不斷完善公眾監督機制,及時公開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進展情況,暢通投訴舉報渠道,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由此形成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生態文明共建共享格局。
四、結語
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更是生態文明理念在農村地區的深刻體現。它要求相關人員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科學規劃、精心建設,實現生態保護與鄉村發展的和諧共生。通過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守護好綠水青山;通過生態產業培育與發展,激活鄉村經濟內生動力;通過生態人文傳承與弘揚,留住鄉村文化之根。在此過程中,完善規劃機制、創新投融資模式、健全公眾參與構成了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的保障體系。展望未來,應持續探索符合時代要求、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型美麗鄉村發展路徑,讓鄉村成為宜居宜業、和諧美麗的幸福家園,共同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參考文獻:
[1]徐葉.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4(23):182-184.
[2]錢春華.美麗鄉村生態建設工程實施探索[J].低碳世界,2024(10):73-75.
[3]王彩娜.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的“通許樣板”[N].中國經濟時報,2024-09-25(7).
[4]李希.以鄉村生態振興助推美麗鄉村建設[N].陽光報,2024-08-28(6).
[5]周濤.芻議生態型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方法[J].居舍,2023(14):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