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聚焦生態美學視域下的環境藝術鑒賞,旨在深入挖掘其內涵、原則與方法,明確其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意義,并探究實踐應用路徑。通過梳理生態美學與環境藝術鑒賞理論基礎,對生態美學及環境藝術鑒賞相關理論進行整合,探尋二者間的內在聯系,為推動環境藝術可持續發展構建理論與實踐框架。深入研究當前環境藝術實踐中的典型案例,總結經驗教訓,提煉生態美學在環境藝術鑒賞中的具體體現與作用方式。研究發現,以生態美學為導向的環境藝術鑒賞有力推動了環境藝術創作的生態轉向,同時在增強公眾生態意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美學;環境藝術鑒賞;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加劇,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度日益提升。環境藝術作為與人類生活空間緊密相連的藝術形式,其創作與實踐對生態環境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生態美學的興起為環境藝術鑒賞提供了新的視角與理論依據,促使環境藝術鑒賞從傳統的審美角度實現向生態關懷與可持續發展方向的綜合轉變。這種轉變有助于引導環境藝術創作走向更加注重生態平衡、資源節約與人類福祉的方向,對于構建美麗、宜居且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生存環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美學與環境藝術鑒賞的理論溯源
(一)生態美學的內涵與發展
生態美學是在生態學與美學交叉融合基礎上產生的新興學科。曾繁仁針對生態美學提出了狹義與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生態美學著眼于人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審美關系,提出特殊的生態美范疇;廣義的生態美學包括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是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存在論美學觀。生態美學摒棄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美學觀念,將審美視野拓展到整個生態系統,關注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生態循環等生態要素在審美體驗中的作用。其發展歷程反映了人們對生態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化:從早期對自然美的欣賞到對生態系統完整性與穩定性的審美考量,再到倡導在人類實踐活動中遵循生態規律以實現審美創造與生態保護的統一。
(二)藝術鑒賞的理論基礎
藝術鑒賞是指人們在接觸藝術作品的過程中產生的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活動,也是人們通過藝術形象(意境)去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在藝術鑒賞過程中,人們的感覺、知覺、表象、思維、情感、聯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會變得異常活躍。藝術鑒賞的過程包括感知、體驗、理解、想象和再創造等綜合心理活動,人們通過藝術作品獲得精神滿足和情感愉悅。本文是以環境藝術作品為對象,綜合運用藝術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對其進行審美鑒賞、意義解讀與價值判斷。
二、生態美學與環境藝術鑒賞的關系
(一)生態美學為環境藝術鑒賞提供新視角
首先,生態美學的整體觀要求環境藝術作品不應被單獨看待,而應將其置入整個生態系統中來鑒賞,考量作品與周邊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的協調性與融合度。例如,評價一個城市公園的環境藝術設計,不僅要關注景觀小品的美觀性,還要分析其對公園內動植物棲息地、微氣候調節、雨水收集與利用等生態功能的影響,確保作品在整體上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
其次,生態美學的共生觀要求環境藝術鑒賞關注環境藝術作品中人與自然、社會、其他生物之間的共生關系的構建,強調藝術創作應尊重和促進生命共同體的和諧共生。在鑒賞過程中,需要關注作品是否采用了有利于生物生存的設計策略,如設置生態廊道、種植本地植物、營造濕地環境等,以促進生態系統中生命的繁榮與發展。
最后,生態美學的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在環境藝術鑒賞中衡量作品在材料選擇、能源利用、空間規劃等方面的可持續性,鼓勵創作具有長期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作品。例如,對于一個大型的戶外公共藝術裝置,考察其是否采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供電,是否在設計使用壽命結束后能夠方便地進行拆解與材料回收利用,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浪費與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二)生態美學視角下的環境藝術鑒賞方法
生態美學視域下的環境藝術鑒賞,首先強調生態語境分析法。將環境藝術作品置于特定的生態語境中進行分析,包括自然生態語境和社會文化生態語境等,通過分析作品與生態語境的適應性與互動性,揭示作品的生態意義與文化價值。例如,在評價海邊旅游景區的環境藝術規劃時,要考慮當地海洋生態系統的特點、海洋文化的傳承以及游客的生態旅游需求等因素,判斷作品是否能夠與海洋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并體現當地海洋文化特色。其次是多學科綜合評價法。由于環境藝術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因此環境藝術鑒賞需要運用多學科綜合評價方法。可以結合生態學、建筑學、藝術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作品的形式美感、生態功能、社會影響等進行全面評價。例如,在評估一個綠色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時,不僅要從建筑學角度分析建筑的空間布局、造型設計等,還要從生態學角度考察建筑的能源效率、室內外生態環境營造,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建筑對周邊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得出綜合、客觀的評價結論。
三、生態美學理念下環境藝術鑒賞的
實踐案例
(一)德國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德國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德國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與合伙人于1991年建立的,是由舊工業遺址改造而成的環境藝術作品(圖1)。在生態美學視域下的環境藝術鑒賞中,該項目展現出獨特的生態轉型與藝術創新魅力。
從整體性原則出發,公園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了大量原有的工業設施與場地肌理,并將其與新的植物景觀、水體景觀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后工業生態景觀風貌。例如,原有的鋼鐵廠高爐、鐵軌等被改造成了具有工業歷史文化特色的景觀元素,與周邊新種植的樹木、草地、湖泊等自然元素相互映襯,實現了工業遺跡與自然生態的有機融合,使整個公園成為一個富有歷史底蘊與生態活力的整體。
在共生性方面,設計團隊在改造設計時充分考慮了生物的棲息需求,將原有的工業礦坑、水池等改造為人工濕地、水生生物棲息地等生態空間,吸引了大量鳥類、魚類、昆蟲等生物在此棲息繁衍,為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可持續性方面,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的改造遵循了資源再利用與低能耗的理念。舊工業建筑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如廠房被改造成藝術展覽空間、倉庫被改造成餐廳等,減少了大規模拆除重建帶來的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同時,公園內的交通系統采用了環保型的自行車道與步行道,鼓勵游客采用綠色出行方式,降低了能源消耗與碳排放,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美學理念在舊工業遺址改造中的成功實踐。
(二)新加坡濱海灣花園
新加坡濱海灣花園是一個集植物景觀、建筑藝術與生態科技于一體的大型環境藝術項目(圖2)。從生態美學視域下的環境藝術鑒賞角度來看,該項目在多個方面體現了生態美學原則與理念。
在整體性方面,花園的設計充分考慮了濱海灣地區的生態特征,將建筑與植物景觀有機融合,構建了多個生態功能區,如熱帶雨林區、花卉園區等。這些區域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微生態系統,促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平衡。例如,花園中的超級樹結構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造型,還具備收集雨水、太陽能發電、調節局部氣候等生態功能,成為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共生性方面,園內大量種植了本地及熱帶地區的珍稀植物,且為眾多植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同時通過生態廊道、水系等設計,為昆蟲、鳥類等生物創造了棲息和遷徙的空間,體現了對生物多樣性的尊重與呵護。
在可持續性方面,濱海灣花園中采用了一系列先進的環保技術與可持續發展策略。建筑材料選用了可回收、可降解的環保材料,能源供應主要依靠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水資源管理上實現了雨水收集與循環利用,有效減少了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減輕了環境負荷,為環境藝術項目設計樹立了典范。
四、生態美學在環境藝術鑒賞中的應用意義
首先,在環境藝術創作導向方面,生態美學有力地促進了環境藝術創作的生態轉向,為藝術家們樹立了清晰的價值標桿與規范準則,使其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并非額外負擔,而是創作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這一轉向有效遏制了創作中可能出現的生態破壞傾向,引領作品從表面的視覺美感追求升華至生態審美與功能深度融合的境界,催生了大量兼具生態底蘊與社會價值的杰出作品,讓環境藝術在美化空間的同時,成為生態理念的生動傳播載體。
其次,對于公眾生態審美素養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覷。借助對環境藝術作品的生態美學視角剖析與廣泛傳播,公眾的目光被吸引到作品與生態環境的微妙關聯之上,逐步培育出對自然生態之美的敏銳感知與由衷欣賞能力。當公眾在日常環境中與蘊含生態美學價值的作品頻繁互動時,生態審美意識便悄然生根發芽,并自然地轉化為實際行動中的生態環保自覺,成為全社會生態文化蓬勃興起的強勁動力,為生態文明建設筑牢了廣泛而堅實的社會根基。
最后,從宏觀層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環境藝術在城鄉建設格局中占據關鍵地位,其創作與實踐的生態性直接關乎整個生態環境的質量與走向。生態美學視域下的環境藝術鑒賞從理念根源處為行業指引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帶動建筑、景觀、材料等眾多關聯產業在各個環節遵循生態美學原則,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生態鏈,為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賦能,加速人類社會向綠色未來的轉型步伐。
當然,在未來,環境藝術鑒賞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面臨諸多嚴峻挑戰。一方面,與新興技術的深度融合成為必然趨勢;另一方面,全球化進程要求環境藝術鑒賞具備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與卓越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結語
生態美學理論下的環境藝術鑒賞是一個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通過遵循生態整體性、共生性、可持續性等原則,運用生態語境分析、多學科綜合評價等方法,對環境藝術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鑒賞,可以更好地發揮環境藝術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推動環境藝術創作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可為環境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助力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人類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曾繁仁.生態美學:后現代語境下嶄新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5-16.
[2]李欣復.論生態美學[J].南京社會科學,1994(12):53-58.
[3]王德勝,孟鳳娟.從生態存在論美學到“生生美學”:曾繁仁生態美學研究的“中國性”轉向[J].山東社會科學,2024(6):57-64.
[4]吳余青,朱奕葦.生態美學視角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3(16):44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