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滿足特殊學生的教育需求,提升融合教育質量,“蝸牛足跡”課程調適項目通過3個階梯對課程內容和達成手段進行調整。第一階梯調整環境,提供物理、社會和當下環境的支持,增強學生參與度;第二階梯調整素材,通過空間調適、固定位置和放大特征,幫助特殊學生嘗試獨立完成任務;第三階梯調整活動,通過拉長流程、精簡步驟和加入輔助,增強學生參與動機。
【關鍵詞】 融合教育;隨班就讀;課程調適
【中圖分類號】 G76
【作者簡介】 傅佳麗,一級教師,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汀洲學校(杭州,311199)。
隨著隨班就讀工作的逐漸深入,特殊學生的課程調適問題越來越顯化。我校由此開展了“蝸牛足跡”課程調適項目,將課程調適的步驟、方法相對規范、固定;通過3個階梯,根據特殊學生的具體特點,對其所學的課程內容和達成手段進行適當調整與修正,從而滿足特殊學生的教育需要,提高融合教育的教學質量(見下頁圖1)。
第一階梯:調整環境,提供支持
環境支持是通過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及當下環境的改善和塑造來增進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完成度。一是改變物理環境,減少學習障礙。在實踐中,可用道具取代教師的要求,讓學生盡可能地按照環境的提示獨立完成相關的任務。比如在活動中提供坐墊或者椅子讓孩子明確自己可以坐在上面;用音樂的播放讓孩子明白活動的開始或者內容變換,音樂的結束表示活動的結束;提供一些必要的無障礙設施等。
二是調查社會環境,引導同輩互助。通過前期調查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有機會進行小組互動,進而引導同伴互助。如在活動前設計熱身游戲,或放置多人使用、須合作完成的活動道具,以改變學生群體的社團環境,以多人活動為主線,增強學生朋輩互動的意識。如在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調查并了解特殊學生已有先備知識,標注出對其來說掌握有困難的字詞,教學時在學習小組中開展同伴互助活動,使特殊學生更容易習得新知。
三是關注當下環境,提升參與信心。特殊學生多伴有一些情緒不穩定的狀態。教師要注意觀察,當發現學生產生不良情緒時,可以允許暫停活動,調整自己的狀態,穩定后再加入;或是調整活動要求,提前設計一些完成任務后可進行中場休息的環節,提升其參與活動的信心。
第二階梯:調整素材,嘗試獨立
巧借素材的調整可以讓特殊學生嘗試在不需要他人幫助的情況下更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
一是調適素材空間,培養獨立意識。教師要關注教學素材的空間位置,調整原先不利于特殊學生關注的擺放方式,讓學生能夠更輕易地獨自獲取和使用相關物品,讓他們更容易獲得滿足感,提升活動積極性,培養自身獨立的意識(見表1)。
二是固定素材位置,強化成功經驗。特殊學生因注意力等相關能力的缺陷,導致不易管理學習素材。在學習活動中凡是出現任何需要固定才能更方便使用學習素材的情形都可以運用此方法。比如在磁吸卡片后面加上磁條進行固定,用夾子夾住圖畫用紙使之不會隨意移動等。
三是放大素材特征,增強參與興趣。教師在準備教學素材時應考慮到特殊學生的特殊性,加強相關素材的特征,如使用亮色以增強視覺效果,放大形狀以加大注意范圍,造型規則以強化記憶點等,吸引特殊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其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在不被特別提醒的情況下也能更自主地感知。
第三階梯:調整活動,增強動機
普校課程對特殊學生來說部分內容過難、過繁,活動的調整即將復雜的活動分解為多個部分或者減少工作的步驟,從而增強孩子們的參與動機。
一是拉長活動流程,放慢工作節奏。教師可以將正常的活動進行流程的拉長,即從“大步子”變為“小步子”,更關注過程的發展而并非結果,放慢節奏,讓特殊學生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指向終點。
二是精簡活動步驟,夯實成就動機。復雜活動相對來說完成難度比較大,步驟也比較繁瑣,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在精簡步驟的情況下達成同樣的教學目標,在過程中夯實孩子們的成就動機(見下頁表2)。
三是加入活動輔助,預設操作結果。“小蝸牛們”對某項要求力不從心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師可以先完成前面的步驟,再讓特殊學生完成后面的部分,讓孩子擁有完成活動的體驗,再慢慢增加孩子應獨立完成的任務。提前預設操作結果可能對結果達成更有效果。比如美術課上教師為特殊學生勾出輪廓,提醒其可以照著畫或者上色,就能讓他們更好地參與課堂。
“蝸牛足跡”項目從環境、素材和活動的調整著手,巧設階梯搭平臺,對融合教育中特殊學生各方面能力有顯著的影響與改善,增強了家長、教師和“小蝸牛們”自己的信心,讓他們獲得了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