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之中,人類的視線能夠穿透百億光年,探索遙遠星系的神秘面紗。然而,對于腳下這片堅實的土地,人類的認知卻顯得微不足道。有這樣一群科學家,他們像醫生一樣,通過物理探測技術為地球進行“CT掃描”,揭示地層深處的奧秘,黃大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黃大年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家。他曾在國外工作生活多年,當祖國的召喚傳來,他毅然放棄國外令人羨慕的工作、生活條件回歸祖國,將全部心血傾注于科研和教育事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2018年3月,黃大年當選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202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前夕,黃大年被追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立志為國探寶,把地球變成透明的
1958年,黃大年出生在廣西南寧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地質工作者,經常在野外工作,年幼的黃大年因此也隨他們奔波于山野之間。雖然物質條件極其艱苦,但父母對黃大年的教育依然非常重視,為他找來各種啟蒙書籍,給他講述錢學森、李四光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這樣的經歷,讓黃大年從小便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次,黃大年跟隨父親進行地質勘探。父親看似不經意地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說:“這塊石頭,就是通往地下寶藏的鑰匙。”黃大年瞪大了眼睛,感到不可思議。父親微笑著解釋:“地下的寶藏會在地面上留下線索。我們手中的‘三寶’就是揭開這些秘密的工具。”黃大年好奇地追問:“什么是‘三寶’?”父親回答道:“‘三寶’就是我們地質人常用的‘三大件’:工具錘、羅盤和放大鏡。”接著,父親詳細講述了每件工具的用途。黃大年聽得入迷,挺直了身子,堅定地說:“爸爸,我也要成為探寶的人。”
1975年,黃大年高中畢業,通過招工進入駐地在貴港地區的廣西第六地質隊。地質隊長年駐扎在荒郊野嶺,一日三餐只能吃空心菜,三四個月就要轉移一個地方,條件十分艱苦。最初,黃大年干的是地面勘探。他將一平方公里的勘探地劃成“豆腐塊”,十平方米一大塊,五平方米一小塊,五平方米之下再分成更小的格子,一格一格地找礦。每天,他都要背上帆布工具袋,帶上地質勘探“三大件”,走路爬山,測量巖石方位,觀察山脈走向,觀察石頭斜度。雖然經常累得氣喘吁吁,可他總是斗志昂揚。在不懈的努力下,黃大年發現了一座中型鐵礦,因此獲得了“工業學大慶先進生產者”榮譽稱號。
三個月后,黃大年被選送去參加廣西地質隊舉辦的物探短訓班。經過學習,他成了一名航空物探操作員。所謂“航空物探”,就是從高空俯瞰地面,使用儀器監測了解地表下的資源情況。當黃大年第一次從飛機上俯瞰大地時,那壯美的景色讓他震撼。綿綿的群山、潺潺的流水、茵茵的草木,都激發了他內心深處對這片遼闊土地的深深眷戀。
然而,這份工作充滿了危險。航空物探是低空飛行,因操作不慎導致飛機墜毀的可能性極高。在一次飛行中,黃大年他們乘坐的飛機出現故障,一位同事犧牲了,黃大年的額頭上也留下了瘢痕。但這個樂觀頑強的青年并沒有被嚇倒,他對大地深處的好奇心越來越強烈。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這首在田野實習中與隊員們一起唱響的《勘探隊員之歌》,常常讓黃大年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他立下志愿,要做一名優秀的地球物理學家,把地球變成透明的!
改變國籍的背后
1977年,高考恢復,黃大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今吉林大學)。這所學校由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創辦,是我國第一所地質大學。大學四年,黃大年埋頭苦讀,刻苦鉆研。曾經的野外物探經歷,讓他的學習較其他同學更加有的放矢。同屆畢業生有幾百人,只有十幾人獲得留校資格,黃大年位列其中。畢業分別時,他在給同學的畢業贈言中堅定地寫下:“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這是他踐行一生的誓言。
1992年,黃大年成功申請到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資助,踏上了前往英國利茲大學求學的旅程。初到英國,黃大年面臨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的雙重挑戰,甚至曾因找不到住所而露宿街邊的電話亭。他肯吃苦,肯鉆研,比別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最終在199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
拿到博士學位后,黃大年短暫回國,不久再次被派往英國從事科研工作。他加入了位于英國劍橋的ARKeX公司。這是一家專注于航空地球物理技術研發的公司,致力于生產高精度的航空重力梯度儀。這種儀器能在飛行器上探測地球重力場的垂直梯度,類似于為地球做CT掃描。當時,這項技術僅被少數西方國家掌握,全球能生產這類設備的公司寥寥無幾。
在英國,黃大年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他雖然已經學有所成,但尚未觸及最尖端的科技,要想打入西方科學家的核心圈子,英國國籍是不可或缺的門檻。深思熟慮幾晝夜后,黃大年做出了加入英國國籍的決定。這個決定讓他內心焦灼,他知道這將引起家鄉父老的誤解和指責。果然,黃大年加入英國國籍的消息傳回國內后,立即引發軒然大波,人們斥責他背棄祖國,在異國他鄉安享榮華富貴。熟悉黃大年的人都感到難以置信,他們不相信黃大年會背叛祖國。
雖然遠在海外,但黃大年對國內發生的一切都心知肚明。他沒有解釋,而是默默承受了罵名,繼續留在英國。十余年轉瞬即逝,黃大年在海外終于闖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先是成為公司的高級研究員,后來又擔任研發部門主任,帶領三百多位頂尖人才進行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測的研究,成為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家。
然而,黃大年心中始終有一個痛。2004年3月,當時,他正在北大西洋海底進行實驗,突然接到父親病重的電話。此時回國意味著放棄實驗,忠孝難以兩全,黃大年無奈選擇了事業,沒有見到父親最后一面。兩年后,母親病重,家人再度聯系到黃大年,但彼時他的實驗依舊沒有完成,他只能在萬米高空向著祖國的方向遠遠給母親行禮送別。
回國加入“千人計劃”的“科研瘋子”
2008年,我國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準備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新創業。這天,黃大年收到一封信。來信者是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他盛情邀請黃大年回國加入“千人計劃”。這個消息點燃了黃大年心底一直渴望報效祖國的火焰。
黃大年把想要回國的想法告訴了妻子,妻子一時猶豫不決,畢竟十多年的英倫生活,有很多不舍——黃大年事業有成,收入優渥,妻子在倫敦經營著兩間診所,女兒上了大學,一家人住著花園洋房,生活安逸舒適。但黃大年決心已定,他說服妻子把兩間診所低價處理,把女兒留在英國獨自完成學業,果斷踏上了回國的路途。
2009年12月24日,正值平安夜,大雪漫天飛舞。一架民航班機緩緩降落在長春龍嘉國際機場,黃大年回到了祖國。黃大年與吉林大學簽下合約,正式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學校給黃大年安排的辦公室位于吉林大學地質宮。地質宮原為偽滿皇宮,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設計,“地質宮”三字為郭沫若題寫。
巧合的是,黃大年的辦公室離他當年常去的自習室僅僅相隔十五米。而這熟悉又夢牽魂繞的地方,他遠涉重洋又毅然回歸,整整走了十八年。簽約那天,黃大年發了一條朋友圈,他寫道:“我們國家從一個大國向一個強國邁進的過程中,需要很多很多像我這樣的人回來參與建設。在各國人才強強對決中,我幾乎從未敗過!有理由相信,回到祖國,我也一定能實現強國夢。”
有關部委對黃大年回國極為重視,讓他帶領四百多位科學家進行“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技術”和“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兩個重大項目攻關研究,總投入五億多元。這兩個項目是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前者是在飛機、艦船、衛星等移動平臺上安裝“千里眼”,看穿地下深埋的礦藏和潛伏的目標。后者是研制給地球做CT和核磁的“透視眼”,讓地下兩公里甚至更深處都變成“透明的”。而兩個項目的核心技術都是重力梯度儀。黃大年在這一領域深耕多年,成就斐然,自然成為掌舵的不二人選。
黃大年內心十分清楚,祖國給予了他莫大的信任。這兩個項目如果能在他的努力下比翼齊飛,祖國的深探事業將不可限量。而這,也是他自己多年的夢想。他早年干過航空物探,知道坐在飛機上進行物探風險很大,特別是遇到高山、丘陵、沼澤等復雜地形環境時,而且在飛機上物探的效率和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他開始研究無人機物探。
研究無人機物探首先要解決的是無人機樣機問題。一連數月,他一有空就跑到無人機模型銷售的店鋪,看看這個,試試那個。店鋪要打烊了,他還賴著不走,最后索性自己掏錢,直接把模型抱回辦公室。
樣機采購回來,需要趕緊搭建機庫。但讓黃大年沒想到的是,機庫搭建竟然如此曲折。一開始,黃大年在學校食堂旁邊的空地上找了個位置。沒想到,公示期間,住在學校附近的老百姓找上門來,抱怨說這個機庫會擋住自己家房子的光線。他們越講越激動,甚至指著黃大年罵了起來。黃大年耐著性子向他們解釋,但他們聽不進去,后來又幾次三番鬧到學校。黃大年沒轍,只好在地質宮旁邊的空地上勉強擠出一塊地方。
誰承想,眼看機庫就要竣工了,機庫墻上突然被貼了一張限期拆除的通知單。原來,黃大年不清楚報批程序,只向學校打了報告,沒有向當地市政部門報備。幾天后,市政部門開著推土機來拆違建。黃大年趕到現場,看到一輛推土機正對著機庫大門,發出轟隆隆的聲響。他趕緊對司機說:“不能拆!我們打過報告的。”司機不聽,甕聲甕氣地說:“我們不知道什么報告,這是違建,必須拆!”
推土機的引擎咆哮著,掀起氣霧般的灰塵,彌漫在空氣中。黃大年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拯救機庫!他來不及多想,閃身向前,直挺挺地躺在了推土機前面。正在這時,校領導趕了過來,趕緊向市政工作人員解釋,最后,無人機庫保住了。
這件事一下子在校園里傳開了。人們都說黃大年簡直是個“瘋子”,黃大年卻毫不介意,他發自內心地表示:“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五年走完發達國家二十年的路
“機庫事件”只是黃大年科研工作中的一個小插曲,他的研究工作從一開始就不是十分順利,他的觀點甚至一度被不少同行質疑。
2008年,我國啟動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測專項(全稱為“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該項目設置了八大項目四十九個課題,集中國內一百一十八家機構、一千六百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參與其中,吹響了我國向深地進軍的“集結號”。時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擔任首席科學家。考慮到我國在深探裝備領域長期依賴進口的情況,有關部委特別追加第九項目——“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這個項目斥資三億元人民幣,牽涉技術領域眾多,誰來“挑頭”直接影響整個大項目的進度和成果。當時,黃大年是第九項目掌舵人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2010年,在深探專項第九項目的首次討論會上,黃大年做主旨發言。他提出,中國科研不能再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傳統路線,必須以快制快,充分利用西方已有的技術,引進國外最先進的設備,再對關鍵部位和插件進行升級改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超越巨人。這一觀點令在座的科學家們面面相覷,但黃大年并不在意,繼續侃侃而談:“這好比一場馬拉松,別人已跑了半程,中國要從頭起跑,恐怕很難趕上,我們也等不及,必須另辟蹊徑!”
董樹文被黃大年的澎湃激情所感染。他力排眾議,批準了黃大年的方案,并推薦黃大年擔任第九項目的負責人。
黃大年的計劃是從國外購置一套一體化軟件平臺。這個平臺實質是一套數據庫,其中包含地質、地球物理和鉆探數據,可對設備探查的結果進行實時分析。但黃大年提出的預算讓董樹文嚇了一跳,因為這一預算足以購買兩套這樣的設備。看著滿臉疑惑的董樹文,黃大年解釋道:“我只買一套,但咱們連后臺和元數據都一起買回來,買回來以后做插件,馬上去升級,升級以后我再賣給他。”
董樹文被說服了,但很多同行聽說這件事后連連搖頭,覺得黃大年是個“大忽悠”。
黃大年不理會這些質疑的聲音,他像一臺全新的馬達,全速運轉起來。針對團隊考核,他引入了一套項目管理系統,把工作任務分配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用計算機記錄工時,把握進度。團隊中不少人不能適應,發起牢騷:“你把科學家當什么了?!我們是科學家,不是機器人!” 更多的人則在背后議論黃大年不食人間煙火。
沒過多久,黃大年便發現,自己渾身的勁兒像是打在了棉花上,個別項目成員不認可他的學術權威和領導能力,導致項目進度遲緩。黃大年萬般焦急,每天在辦公室加班到凌晨兩三點,回家后依然焦慮失眠,一度患上帶狀皰疹,甚至萌生了辭去首席科學家之職去做普通教授的想法。
2010年7月,黃大年隨同其他“千人計劃”專家到北戴河療養。讓他感到驚喜的是,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前來看望他們,和他們親切交談。回到學校后,黃大年把自己在北戴河與國家領導人的合影掛在了辦公室的墻上,并對團隊成員們說:“士為知己者死。國家對我們‘千人專家’的認可度這么高,我們得繼續努力!”
此刻的黃大年像一只孤雁,循著認定的方向,逆風而行。2014年下半年,項目組傳出捷報,一體化軟件平臺的插件全部編寫制作完成,整個系統實現了升級換代。而原先將平臺賣給黃大年的公司,在看到黃大年的成果之后當即表示想購買這套升級后的系統。董樹文得知這一消息,不禁對黃大年豎起了大拇指。
同樣是這個思路,黃大年團隊從國外引進了七千米鉆機,對核心部件升級改造,成功研制出“地殼一號”萬米科學鉆機。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繼俄羅斯、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地下萬米鉆探技術的國家。黃大年成功了!過去不服氣的人開始對他另眼相看,一些人還友好地送了他一個綽號——“黃大牛”。
在黃大年的推動下,我國的深探事業用五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二十年的道路。他帶領四百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固定翼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工程樣機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無人機大面積探測的技術空白;無纜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統工程樣機研制突破關鍵技術,為開展大面積地震勘探提供技術支持;萬米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樣機“地殼一號”橫空出世,超深井大陸科學鉆探工程向前邁進。這些成果使我國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為“巡天探地潛海”和國防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國際學界發出驚嘆:中國正式進入“深地時代”!
“拼命黃郎”將筆記本電腦托付醫護人員
在黃大年的倡議下,2016年9月,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籌備工作宣告完成。一個集輻射地學部、醫學部、物理學院、汽車學院、機械學院、計算機學院、國際政治系等院系專業的非行政化“科研特區”初步形成,黃大年任新興交叉學科學部部長。
這樣一來,黃大年更忙了,在他面前,至少有十五個大項目排著隊等待指導,同事和學生送了他一個綽號“拼命黃郎”。黃大年也的確如同事、學生所言,進入了“陀螺”模式,他平時只有兩個狀態:加班和出差。他辦公室的燈光每天都要亮到凌晨,他在朋友圈里寫道:“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而事實上,早在三個月前的2016年6月底,黃大年的身體就已經發出了危險的信號。當時,他正帶領團隊準備項目驗收會。作為項目負責人,他連著熬了三天夜,查遺補漏。由于身體極度勞累,黃大年在辦公室里暈倒了。秘書趕到后,黃大年醒了,他告誡秘書“不許跟別人說”。
誰都沒有料到,從那時起,黃大年的生命便進入了倒計時。
11月29日,黃大年在飛往成都的飛機上再次暈倒。飛機一落地,黃大年就被急救車拉走了。在急診室,值班醫生想抽出黃大年懷里抱著的筆記本電腦,卻怎么也抽不動。經過醫生的搶救,黃大年醒了。他醒來后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摸了摸懷中的電腦,然后長舒了一口氣,對急診醫生說:“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里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
由于多次暈倒,黃大年被同事和家人強制安排做體檢。檢查結果讓所有人震驚,黃大年罹患膽管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蔓延到了肝臟和胃。
12月8日,黃大年住進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并被推上手術臺。手術很順利,術后,黃大年的身體狀況有所好轉。不幸的是,沒過幾天,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高燒不退,咳嗽不止,內臟大出血,轉氨酶升高,肝功能衰竭,失去意識,血壓下降……
此時,萬里之外的英國倫敦,黃大年的女兒黃瀟正在分娩的疼痛中掙扎,一聲啼哭,黃大年的外孫“春倫”降生。“春倫”是黃大年早就為外孫起好的名字——長春的春,倫敦的倫。家人把手機里嬰兒的照片舉到黃大年眼前,但黃大年的意識正在漸漸遠去。
2017年1月8日,經搶救無效,黃大年離開了他為之奮斗終身的事業,享年五十八歲。
當年黃大年回國時,美國宣布了其所謂的“重返亞太聯盟計劃”,并宣布將派出航母在中國黃海外海舉行軍事演習。然而,黃大年與吉林大學簽約的消息傳出后,美軍將代號為“金色眼鏡蛇”的軍演撤到了與之前的預定地點相距約一百海里的海域,遠遠地躲開了中國的領海。媒體對此津津樂道,稱黃大年回國,能讓某國航母艦隊后撤一百海里。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的先進事跡做出重要批示,號召向黃大年學習。黃大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組委會授予他的頒獎詞是:“作別康河的水草,歸來做祖國的棟梁。天妒英才,你就在這七年中爭分奪秒,透支自己,也要讓人生發光。地質宮五樓的燈源自前輩的薪傳,永不熄滅。”2024年9月,黃大年被追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這是黃大年生命的底色,他用一顆赤子之心踐行了他的誓言:為實現強國夢,即使透支自己,也要讓人生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