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年前的1925年4月,春天到來了,蔣光慈的生命進入第二十五個年頭。在此之前,他剛從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歸來,進入革命而又進步的上海大學任教。蔣光慈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待他的第一本新詩集《新夢》出版。
恰如蔣光慈的老友錢杏邨(阿英)所說:“就在郭沫若陸續在《創造周報》上和《創造日報》上發表這些詩歌的時候,另一個留居在新的俄羅斯的青年革命的詩人,挾著他在那里幾年(1921—1924)間所寫成的革命的詩集回到中國來了。”
一本小小詩集的革命高歌
印行《新夢》的上海書店,是早期中國共產黨的出版、發行機構之一, 1923年11月1日成立于上海,坐落在上海小北門民國路(今人民路)振業里十一號?!缎聣簟肥巧虾觊_業后,繼1924年10月初出版瞿秋白的《國外游記匯刊》之后的又一本文藝書籍,也是該社1925年春季的開門書。
在此之前,由惲代英主編的《中國青年》雜志曾預告《新夢》為“現代中國文學界的一個響雷,一盞明燈”。像所有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問世時所經歷的那樣,蔣光慈也抱著不安、希望和滿足的混雜感情,關切地等待著。
署名“蔣光赤”的《新夢》于1925年4月(印刷在《新夢》初版版權頁上的出版時間為“1925年1月”,實際上市時間為1925年4月)悄悄地出現在上海各書攤上,形式很別致:三十二開本,灰色封面,扉頁上印著朱紅色的作者親筆題詞——“這本小小的詩集貢獻于東方的革命青年”。好奇的讀者翻過扉頁,看到的是作者的自序:
…………
我呢?我的年齡還輕,我的作品當然幼稚。但是我生適值革命怒潮浩蕩之時,一點心靈早燃燒著無涯際的紅火,我愿勉力為東亞革命的歌者!
俄國詩人布洛克說:“用你的全身、全心、全意識——靜聽革命啊!”
我說:“用你的全身、全心、全意識——高歌革命啊!”
再往后翻,便是長達二十七頁、洋洋萬言的序言。為蔣光慈第一本詩集作序的,是和陳獨秀齊名的新文化運動領袖人物高語罕,也是蔣光慈中學時代的恩師。此時,他是早期中共黨員之一,正和朱德、張申府等一道在德國法蘭克福哥廷根大學留學。作序的時間是1924年6月22日。高語罕在序言中寫道:
《新夢》作者光赤,是我數年前一個共學的朋友,那時,他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后來,他留學蘇俄共和國,受了赤光的洗禮,竟變成紅旗下一個熱勃勃的馬克思主義的信徒。他本富于情感,于研究社會科學之余,高歌革命,沒有三年,新詩已裒然成帙。我勸他把她發表,他居然允許了;現在出版有日,特把我勸他發表這本詩集的意思,略對讀者,表明一下,做個引子。
…………
少年的中國人,絕不在黑暗之后忍耐,絕不對那些欺壓他們的謙虛,絕不讓我們的莊嚴的國土,受強者蹂躪,絕不妄想“天上突然落下武器”的報應,我們自己要前進!我們要鼓動革命!
在當時被古怪的風度、怪癖和可笑的淺吟低唱遮蔽著的上海文壇,這本全新的描述十月革命的詩集突然出現。當大多數中國人昏沉沉地、局限于消極觀察蘇維埃俄國時,“蔣光赤”這個人在那里待了三年,他將這經歷的嶄新生活和滿溢的革命激情,化作了冰清玉潔的詩歌,這位無產階級文學家的革命之路愈發清晰。
是“光赤”,也是“烏特金”
1901年9月11日,蔣光慈出生在安徽省金寨縣白塔畈鎮。世代為轎夫的蔣家通過艱苦奮斗,積累了一定的家產,在白塔畈鄉下東嶺頭置下四十多畝土地、蓋有一座十余間草房子的莊園,并在鎮上街中有一爿“蔣恒心記”的小商店。所以,蔣光慈七歲時,家里才有條件送他到塾師那兒發蒙。蔣光慈記憶力強,讀過的古詩過目不忘,毛筆字寫得也不錯,在家鄉素有神童之稱。
十一歲時,蔣光慈來到河南省固始縣陳淋子鎮,入讀志成小學。在這里,他受到來自思想進步的國文老師詹谷堂的教導。詹谷堂出身大別山金剛臺腳下,文才出眾,二十歲就中了秀才,對蔣光慈影響極大。蔣光慈小學畢業后考入固始中學,因不滿校長欺壓窮苦學生而被開除學籍,于是輟學在家。1917年夏天,經同鄉李宗鄴的幫助,蔣光慈前往安徽蕪湖省立第五中學學習。
省立五中是當時安徽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皖有著較大影響。在進步教員劉希平、高語罕的影響下,受新思想洗禮的蔣光慈也積極投身運動,并以“光赤”之名向《皖江日報》、《青年》雜志(其時系位于開封的河南省立第二中學校辦期刊)等報刊投稿,展示了自己的文學才能。蔣光慈還和校外的錢杏邨、李克農等人組成無政府主義組織“安社”,創辦油印小報《自由之花》,公演波蘭名劇《夜未央》,以此抨擊當局,宣傳新文化。
1919年,“五四”熱潮席卷全國,為響應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被選為蕪湖市學生會副會長的蔣光慈立即行動起來,積極組織同學們上街游行,到各商店宣傳抵制日貨,包圍蕪湖商會辦公地,呼吁商界罷市,并代表蕪湖學生界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是當時安徽著名的學生運動領袖之一。
1920年8月,陳獨秀發起成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與此同時,共產國際在蘇聯創辦了旨在為中國、印度、朝鮮、日本等國培養干部的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莫斯科東方大學”)。陳獨秀決定在上海法租界新漁陽里六號創辦外國語學社,并致信各地骨干,要求他們以最快的速度,讓盡可能多的進步青年來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俄語,為留學莫斯科做準備。正是這樣,蔣光慈被推薦到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和幾位安徽青年編為一個學習小組。幾個月后,蔣光慈成為中國首批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之一。
1921年5月,經過共產國際和上海黨團組織的安排,蔣光慈和羅亦農、劉少奇、蕭勁光、曹靖華等人從上海出發,歷經千辛萬苦,行程七千余公里,歷時近兩個月,終于在7月9日到達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首都莫斯科,被分配到東方大學中國班學習。這也是中共派往蘇聯學習的第一個團隊。
在莫斯科,蔣光慈有了一個俄文名字,叫“烏特金”。莫斯科東方大學開設有工人運動史、十月革命、政治經濟學、唯物史觀等課目,用俄語和英語授課。蔣光慈專修政治經濟學。中國班上課時,蔣光慈等俄語學得較好的同學?,F場擔任翻譯,由此他結識了瞿秋白,兩人成了親密的朋友。1921年冬,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成立了黨、團支部。1922年12月,蔣光慈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最早的一批中共黨員之一。
見證和追悼列寧逝世
1924年1月21日早上,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列寧逝世。蔣光慈后來回憶:“我聽了這個消息——好一個不幸的消息!——莫名其妙說什么話好,似覺頓時神經失了作用。但是還自語自問地想:‘這個消息不的確罷?’這個消息是不應當的確!……”隨之,《真理報》的號外到了,這個令人震驚的噩耗得到了證實,莫斯科頓時陷于悲痛之中。
列寧的名字,如同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蔣光慈擦了擦眼中的淚水,揮筆在紙上寫下了詩題——《哭列寧》,并寫下一段小序:
今日聽到列寧病故的消息,不禁為人類解放運動一哭!歷史上本不少偉大的人們,但是列寧對于人類所建立的功業卻空前無比。列寧的早死乃人類歷史的羞辱,我焉得不哭!
蔣光慈用詩句替東方勞苦大眾記下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
列寧死了,
列寧葬在哪里?
列寧葬在全世界資產階級的歡笑里;
列寧葬在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哀悼里;
列寧葬在奔騰澎湃的赤浪里;
列寧葬在每一個愛光明的人心靈里。
…………
倘若我們是列寧的學生啊,
且收拾眼淚,
挺起胸膛,
繼續列寧的未竟之志。
22日上午,莫斯科東方大學停止了上課。蔣光慈等中國班學員忙著在學校布置靈堂,任弼時畫了一張列寧像掛在靈堂的中央。當天下午,學校舉行追悼大會。莫斯科各機關都懸掛起哀悼的黑邊紅旗。23日下午,大雪紛飛,列寧的靈柩從柯爾基村運到莫斯科來,柯爾基村民在后面成群結隊地哭送。軍警肅立,迎靈的群眾分立路旁,在低沉的哀樂聲中,列寧的遺體緩緩地從火車站被一路護送至工會大廈。
一連數日,莫斯科各界代表紛紛赴工會大廈向列寧遺體告別。東方大學學生也將集體前往。25日晚上,學校通知蔣光慈等中國學生去瞻仰列寧遺容。蔣光慈穿起紅軍制服,換上氈靴,走在隊伍中。這是真正的俄羅斯的冬天,氣溫降到零下四十攝氏度??耧L怒吼,街上銀灰色的雪塵到處飛舞。但大街小巷都是排隊等候的人群和生起的火堆。熊熊的火焰和昏黃的路燈,把冰雪覆蓋的莫斯科上空映成一片灰紅。看著成行排著的隊伍,蔣光慈用文字記錄下了“在場”的心情:
天氣既然這般的寒冷,在冰天雪地里站立三四個小時,若無很激烈的熱誠,很堅強的忍耐,很結實的信仰,誰也不能夠!凍僵的也有,凍得說不出話來的也有,凍倒了抬到醫院里去的也有,我親眼看見了許多。他們為的是什么?他們為什么要這般受凍?他們要看列寧,他們情愿地受凍!
隨著緩緩行進的隊伍,蔣光慈通過一條走廊,默默走進大廳。大廳內秩序井然,氣氛莊嚴而肅穆,列寧的遺體安放在鮮花叢中。蔣光慈懷著對偉大導師無限崇敬的心情,承受著極大的悲痛,從列寧遺體旁緩緩繞過,深深俯首三鞠躬,淚水長流……他默誦著列寧最后一次在共產國際代表大會上講的一段話:“要真正理解革命工作的組織、結構、方法和內容。如果這一點做到了,我深信,世界革命的前途不但是美好的,而且是非常之好的?!?/p>
回來后,蔣光慈寫下了他那首著名的追悼列寧的詩篇《臨列寧墓》。他謳歌列寧“如經天的紅日”,安臥“在克里姆林宮城下”“遠觀世界革命的浪潮,近聽赤城中的風雨”“列寧雖死了,列寧的心靈永化在無產階級的心里”。作為為數極少的曾瞻仰列寧遺容的中國人,這個特殊的經歷在他的心中造成的震蕩難以磨滅,也從此更堅定了他對黨的事業的忠誠。
莫斯科“乳娘”懷中的“新夢”
1924年7月上旬,三年學習期滿,根據組織安排,蔣光慈等人從莫斯科動身回國,在國共合作的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成為一名著名的“赤色”教授,開始了他“狂歌革命”的壯麗人生。也正是在這時,中國共產黨在開創自己的革命事業之初,終于產生了謳歌自己事業的新詩人!
1925年4月,蔣光慈的詩集《新夢》由上海書店出版。詩集所收錄的三十五首新詩以及六首譯詩,全部是他于1921年春至1924年7月留學蘇聯期間所作所譯。這本詩集帶著強烈的新鮮感刺激著20世紀初葉人們的心。很多讀者回憶說,看了蔣光慈的《新夢》,幾乎疑心這本詩集是俄國某個革命詩人寫的。蔣光慈也曾用充滿情感和詩意的口吻,稱這些詩是在莫斯科“乳娘”懷中所孕育出的“新夢”。
在莫斯科,在十月革命的故鄉,目睹革命勝利后蘇聯的輝煌成就,蔣光慈感到新奇和振奮,蘊藏在身心內部的文學因子發酵了。他在《自題小照》詩中下決心要做一個“革命的詩人,人類的歌童”,要用筆來狂歌革命?!缎聣簟返男缕婧涂少F之處,是它對十月革命和蘇維埃俄國進行了大量藝術化的介紹,將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呈現在中國讀者面前。在《莫斯科吟》中,蔣光慈熱情贊美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又如通天火柱一般,
后面燃燒著過去的殘物,
前面照耀著將來的新途徑。
哎!十月革命,
我將我的心靈貢獻給你罷,
人類因你出世而重生。
在詩作中,蔣光慈不僅歌唱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的偉大意義,而且滿懷歡欣地贊美革命后蘇聯的新生活和新人物:
十月的紅雨,
好生灑潤這美麗的花木;
俄羅斯,紅色的俄羅斯啊!
你是蕃殖美麗的花木的新土。
他贊頌昨日“從槍頭上奪到了自由”,今日“從鋤頭上栽培自由”的紅軍退伍戰士;他贊美英雄的勞動武士,“把舊的世界已打破了一半,新的世界一定要創造在你手里”;他還向“皮昂涅克”(“蘇聯少年先鋒隊”的音譯)敬禮,說這是“十月革命的嬰兒”,是“將來的花,是我們新世界的主人”。
除了贊美,蔣光慈的《新夢》還滿溢著對被壓迫者的同情,充斥著作者身上富有進取精神的革命情緒。蔣光慈的心為中國革命燃燒,他對中國黑暗社會的揭露,抒發著勞苦群眾被蹂躪、被宰割的痛苦,使《新夢》燃燒著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仇恨,成為反抗黑暗的戰歌。
在《太平洋中的惡象》中,詩人無情地撕下帝國主義的“假人道旗幟”,痛斥他們“魔王的狂蕩”,高呼“遠東被壓迫的人們起來罷,我們拯救自己命運的悲哀,快啊,快啊,革命!”洋溢著國際主義的戰斗激情。《新夢》的出版正處于工農革命運動迅猛發展之際,蔣光慈以昂揚的革命音調,在《中國勞動歌》中振臂而呼:“我們高舉鮮艷的紅旗,努力向那社會革命走,這是我們自身的事情,快啊,快啊,快動手!”
《新夢》征服了上海。讀者爭先恐后地涌往書攤購買,以期先睹為快。在當時,中國新詩繼郭沫若之后,還找不出一個人的生活和創作像蔣光慈那樣不同尋常。隨著時間推移,不到兩年,凡是新文化和新思潮波及的區域,都被這本詩集震動了。
《新夢》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年輕的、愛好文學的蔣光慈命運中的幸事,他一出場就如此順手,這奠定了他終生創作道路的開端。而《新夢》,也不過是蔣光慈這位革命作家更為重大的、更為可觀的作品的前奏曲。蔣光慈并沒有止步,盡管《新夢》使蔣光慈獲得的贊揚超過了他后來所有詩集的榮譽。
最初歌唱的“海燕”
1926年1月,在郭沫若的介紹下,蔣光慈在上海加入“創造社”,創作激情如日中天。
與此同時,蔣光慈帶有自傳性質的書信體小說《少年漂泊者》由上海亞東書局出版了。主人公汪中因為父母被地主所害而成為一個孤兒,后來又當過土匪、乞丐、盜賊、學徒、流浪者、茶房、工人、囚犯,到處漂泊,最后報考黃埔軍校,在東征惠州的戰斗中犧牲。
少年汪中的經歷,激勵了很多在黑暗社會中徘徊的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陶鑄、陳荒煤等人都曾在回憶錄中寫到他們是讀過《少年漂泊者》后深受影響,由此投身革命的。可見這本書在當時影響之大。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叛變革命。在國民黨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白色恐怖與政治高壓下,蔣光慈從憤怒和失望中崛起,堅持革命文學創作。他連續寫出了詩集《哭訴》、中篇小說《野祭》《菊芬》、長篇小說《最后的微笑》《麗莎的哀怨》等,成為當時和魯迅、郭沫若鼎足而立的作家之一。彼時的上海文壇形成了一股“蔣光慈熱”,蔣光慈也因此被他的戰友譽為“革命文學之師”。
1929年12月,蔣光慈與魯迅等十二人被確定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籌備小組成員。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蔣光慈為常務候補委員,主編機關刊物《拓荒者》并擔任主要撰稿人之一。
此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已是風起云涌。故鄉鄂豫皖大別山區也爆發了武裝起義,蔣光慈開始創作反映紅軍革命的長篇小說《咆哮了的土地》(出版時更名為《田野的風》)。1930年11月5日,蔣光慈終于寫完最后一個字。全書共五十六章,總計十六萬余字。
隨后,蔣光慈因患腸結核病倒了。新婚夫人吳似鴻向亞東書局老板汪孟鄒借了五十元錢才將他送到醫院治療。然而,蔣光慈的著作正遭到國民黨當局的全面查禁,他本人也被通緝,于是他不得不用“陳資川”的假姓名去住院。1931年8月31日清晨6時,在貧病交加中,蔣光慈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當中國革命的暴風雨到來之時,蔣光慈是最初飛來的海燕之一,掠過烏云彌漫的天空,高唱出戰斗的曲子。百年光陰匆逝,但每一個后來者,都不會忘記這位先驅者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