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CBAM)對中國及江蘇省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并提出應對策略。【方法】通過分析CBAM的政策框架及其對重點行業(yè)的直接和潛在影響,結合中歐貿易和碳排放核算的相關數據,評估CBAM對我國相關行業(yè)貿易競爭力產生的影響。【結果】CBAM的實施將對中國鋼鐵和鋁產業(yè)產生顯著壓力,尤其是在碳排放核算范圍擴展至間接排放的情況下,相關行業(yè)產品的成本負擔將進一步加重。【結論】我國應充分利用CBAM的過渡階段,制定全面的應對策略,從標準體系、認證服務、數據庫建設、碳市場建設以及低碳技術引領多個維度布局,在全球低碳轉型中保持和提升競爭優(yōu)勢與國際地位。
關鍵詞:歐盟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貿易現(xiàn)狀;重點行業(yè);成本分析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5.03.019
基金項目:本文受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科技項目“新型電力系統(tǒng)綠色低碳發(fā)展典型關鍵技術標準化戰(zhàn)略研究”(項目編號:1400-202340842A-4-5-YS);國家重點研發(fā)項目“數字韌性電網關鍵技術研究與國際標準研制”(項目編號:2023YFF0612201)資助。
Impact of the EU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on China and Jiangsu Province
LI Xiao-le1* HUANG Tian-fang1 YANG Si-yuan1 HU Hao1,2 LI Lin-lin1 FAN Jian-bin1,2
(1. IEC Promotion Center, Nanjing; 2. Institute of Next Generation Power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BAM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and Jiangsu Province,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By analyzing the policy framework of CBAM and its direct and potential impacts on key industrie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data on China-EU trade and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the impact of CBAM on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relevant industries in China is evaluated. [Resul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BAM will exert significant pressure on China’s steel and aluminum industries, especially with the expans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to indirect emissions, which will further increase the cost burden of related industry products. [Conclusion] China should fully utilize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BAM, and formulate comprehensive response strategies and layout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standards system, certification services, database construction, carbon market construction, and lowcarbon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order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the global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CBAM, trade status, key industries, cost analysis
0 引 言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背景下,碳減排和碳中和逐漸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5個締約方在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xié)定》,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里程碑意義。
2023年5月,歐盟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正式以立法形式發(fā)布,成為全球首個碳關稅規(guī)則[1],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該機制對進口至歐盟的高碳產品征收相應的碳排放成本,旨在解決因歐盟與其他地區(qū)在氣候政策上的差異而引起的“碳泄漏”問題,以確保歐盟內部實施的氣候政策不會因國際貿易而失效[2-4]。然而,它也引發(fā)了關于其國際合規(guī)性、對外貿易影響以及國際關系新挑戰(zhàn)的討論。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yè)出口國和碳排放國之一,與歐洲國家貿易緊密。2023年中國與歐盟進出口貿易總值為55,058.84億元[5]。CBAM的實施無疑將深刻影響我國產業(yè)演進和對外貿易格局。其中,作為我國出口重點地區(qū)及國家裝備制造業(yè)的核心區(qū)域,江蘇省首先且顯著地受到波及,其產業(yè)結構和外貿活動將面臨重大調整。
鑒于歐盟CBAM的逐步實施,迫切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以精準評估該機制對我國及江蘇省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同時,應積極策劃應對策略,有效應對CBAM所帶來的挑戰(zhàn),確保我國與江蘇省的產業(yè)發(fā)展與對外貿易能夠穩(wěn)健前行。
本文基于歐盟CBAM政策框架及實施要點,結合我國及江蘇省當前對歐盟貿易現(xiàn)狀,分析CBAM對我國及江蘇省相關行業(yè)的影響,并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建議。
1 CBAM介紹
1.1 政策背景
2019年12月,歐盟發(fā)布《歐洲綠色新政》,首次正式提出CBAM;2021年6月通過《歐洲氣候法案》,確立了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5%和2050年實現(xiàn)氣候中和的目標;2021年7月提出“Fit for 55”一攬子計劃,意在推動《歐洲氣候法案》承諾的2030年減排55%的目標如期實現(xiàn)。“Fit for 55”一攬子計劃包含12項具體內容,其中之一便是實施CBAM。CBAM發(fā)展歷程見圖1。
CBAM的推出,彰顯了歐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并透露出其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爭奪規(guī)則制定權的戰(zhàn)略雄心。該機制旨在讓歐盟在貨物貿易的碳排放管理領域占據先機,通過自主設定碳排放配額與稅收標準,進而推動其成為全球通行的規(guī)范,借此重新鞏固歐盟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引領角色,向全球輸出其環(huán)保標準和治理模式。
1.2 核心要點
1.2.1 產品范圍
CBAM確定初期征稅范圍包括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和氫6類產品以及特定條件下的間接排放。在過渡期結束之前,歐盟委員會將評估是否將征稅范圍擴大到其他有碳泄漏風險的商品,包括有機化學品和塑料等,目標是到2030年涵蓋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所有商品。其間,還應評估間接排放,考慮納入更多下游產品的可能性。

1.2.2 時間安排
CBAM實施分為另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過渡期,由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在此期間,范圍內的貨物進口商只需報告其進口貨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直接和間接排放量),而無需進行任何財務支付。第二階段于2026年開始,進口商將需要每年申報前一年進口到歐盟的貨物數量及其隱含碳排放量,并交出相應數量的CBAM憑證。憑證的價格將根據EU ETS配額的每周平均拍賣價格計算。同時,歐盟將逐步削減歐盟產業(yè)的免費配額,到2034年免費配額將全面取消,如表1所示。
1.2.3 費用計算
CBAM調整費用=(進口產品的實際碳排放量-歐盟同類產品免費配額)×產品進口數量×歐盟平均碳價-原產國已支付的碳成本。
在碳排放強度選擇上,優(yōu)先采用進口產品的實際碳排放值,如果無法準確確定實際排放量,則采用默認值。默認值按每個出口國平均排放強度設定,并按照設定的比例增加(電力除外)。若出口國無法提供可靠數據時,默認值則將由EU ETS內X%表現(xiàn)最差的設施生產該類商品的平臺碳排放強度確定。
其中,對于非電力產品生產投入的電力間接碳排放強度有如下選擇:(1)基于國際能源機構(IEA)公布的5年平均數據得出的默認因子;(2)使用原產國電網任何其他公開可獲得的排放因子,但要求其來源透明可靠,均可作為計算依據;(3)對于某電廠直供的電力(物理直連)或簽訂電力購買協(xié)議的情況,可以采用該特定電廠的實際排放因子。
目前歐盟對CBAM范圍內的每一個CN代碼均對應提供一個默認值。過渡期內,報告人可按照統(tǒng)一默認值進行數據填報。
1.3 CBAM實施前景分析
1.3.1 CBAM實質的爭議

在探討全球變暖治理的進程中,歐盟CBAM的推出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爭議。雖然部分國家認同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機制對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性,但多國則對CBAM表達了反對意見,認為其存在潛在的不利影響。為減輕這一阻力,歐盟強調CBAM并非傳統(tǒng)關稅,并承諾將部分碳邊境稅收用于促進能源技術的研發(fā)與應用。盡管如此,諸多學者仍指出,此舉實質上構成了對進口商品的單邊貿易限制[6-9]。歐盟政策制定者與政治家視氣候變化為提升歐盟全球地位與合法性的契機。然而,這一戰(zhàn)略對于欠發(fā)達經濟體而言,卻意味著貿易政策風險的加劇。這些經濟體獲取低碳融資與技術資源的渠道有限,或能源轉型進程受阻,該政策的實施可能削弱其經濟穩(wěn)定性和國際競爭力[10]。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在設計CBAM時,其覆蓋范圍顯著傾向于歐盟內部具有技術優(yōu)勢的產業(yè)部門,而有意排除了如天然氣、石油等高排放化石燃料行業(yè),這反映了歐盟自身在該領域生產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對消費者反彈的擔憂。同時,畜牧業(yè)作為溫室氣體的重要排放源,亦被排除在CBAM之外,這背后既有對主要貿易伙伴政治反應的考量,也體現(xiàn)了歐盟作為肉類食品出口國的利益考量[11]。
綜上所述,CBAM的實施被視作發(fā)達國家向外轉嫁減排責任與成本的一種手段,利用其在技術上的優(yōu)勢地位,制定利己的減排規(guī)則,旨在攫取低碳經濟的紅利。在后疫情時代,歐盟通過CBAM布局國際競爭戰(zhàn)略,旨在構建一個符合其利益訴求的低碳體系,從而在低碳產業(yè)發(fā)展中扮演規(guī)則制定者、價格引導者與發(fā)展引領者的角色,以期重振并提升其全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12]。
1.3.2 法律層面
C B A M的推行與《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GATT)及國際貿易組織(WTO)所確立的法律框架形成了顯著的對抗態(tài)勢[13-15]。GATT作為WTO體系的核心,自1947年起便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xié)議,旨在“大幅度削減關稅及其他貿易障礙”,并“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現(xiàn)象”,其核心原則——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MFN,Article I)與國民待遇(NT,Article III),構成了多邊貿易體制的基石。因此,CBAM通過區(qū)分歐盟內部產品與進口商品基于生產碳強度的不同待遇,存在觸發(fā)國際貿易法律挑戰(zhàn)的潛在風險[16-17]。具體而言,若CBAM對高碳密集型進口產品施加相較于低碳密集型國內產品更為嚴苛的合規(guī)要求,則可能被視為違反GATT的非歧視原則。鑒于碳強度差異是CBAM設計的固有特性,歐盟在避免此類法律風險上面臨顯著挑戰(zhàn)。
同時,CBAM的實施也與《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及《巴黎協(xié)定》中的“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相抵觸[18-19]。該原則強調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時應根據能力差異承擔不同責任。若CBAM被視為單方面強制措施,迫使其他國家加強氣候行動以減少進入歐盟市場的障礙,則可能違背此原則。特別地,對于最不發(fā)達國家而言,其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嚴峻挑戰(zhàn),根據UNFCCC原則,應免于CBAM的影響。Zhong[20]指出CBAM通過貿易手段對進口產品定價,實質上將氣候政策的負擔從發(fā)達經濟體轉移至發(fā)展中經濟體。
此外,從國際法視角審視,CBAM通過影響外國司法管轄區(qū)的政策決策,并依據外國領土上產品生產的碳足跡進行核算,涉嫌侵犯他國領土主權,構成域外管轄的爭議點。一般而言,一國為促使另一國政策改變而采取的強制性措施,很可能被視為對后者內政的不當干預[21]。
1.3.3 經濟層面
僅基于超過基準碳排放強度的CBAM政策框架,在某種層面上偏離了利用碳定價機制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理念。
(1)靜態(tài)低效率問題,體現(xiàn)在其未能有效區(qū)分不同排放強度的企業(yè),導致出現(xiàn)“一刀切”的成本分配格局。具體而言,相較于那些排放強度低于違約強度的更為清潔的企業(yè),其因CBAM而承擔的額外成本反而更高,而排放強度較高的企業(yè)則享受同等的碳價待遇。這種成本分配的不均衡性,顯然與碳定價旨在通過經濟激勵促進減排的初衷相悖,體現(xiàn)了顯著的不公平性,進而削弱了碳定價機制的成本效益優(yōu)勢。
(2)動態(tài)低效率問題。當CBAM設定的碳價過高,以至于企業(yè)難以通過內部管理或技術創(chuàng)新來有效降低其排放強度時,企業(yè)可能選擇放棄降低碳強度的努力,轉而采取減少在歐盟市場銷售的策略[22]。此現(xiàn)象不僅未能實現(xiàn)預期的減排效果,反而可能催生一種新的碳泄漏形式,即企業(yè)為規(guī)避高額碳成本而將生產活動轉向未實施類似政策的第三國市場。這與CBAM設計之初旨在解決碳泄漏問題的初衷背道而馳[23]。
(3)CBAM的實施還潛藏著引發(fā)廣泛貿易爭端的風險。鑒于WTO上訴機構自2019年12月以來陷入停擺,其解決貿易爭端的能力已大幅削弱。在此背景下,部分國家可能會對CBAM采取反制措施,通過貿易報復來維護自身利益,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范圍內的保護主義情緒。這種趨勢不僅會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重新配置和貿易流量的減少,還可能進一步削弱WTO在解決貿易爭端方面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使其地位面臨持續(xù)弱化的風險。
1.3.4 技術層面
在探討CBAM的實施時,不得不正視其所面臨的諸多技術問題。有學者研究表明,實踐中同時精確界定CBAM所要求的排放量與設定一個明確且合理的碳價格,其難度不容忽視,尤其是確保數據的可靠性、適當性及時效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難題[24]。此外,CBAM的可行性亦飽受質疑,這一質疑主要聚焦于技術層面所遭遇的制度設計瓶頸、征收范圍的模糊性以及操作方法的精細化挑戰(zhàn)。具體而言,這些挑戰(zhàn)涵蓋以下幾個核心方面:多方認證可信制度的構建難題、征收范圍與行業(yè)的界定模糊、與歐洲碳市場的兼容性問題、進口產品的甄別機制缺乏、材料來源與生產過程的考量爭議、碳關稅稅率的科學測算挑戰(zhàn)以及第三方認證程序的透明與效率問題等。
2 CBAM對中歐關系的影響
2.1 中歐貿易情況
中國與歐盟作為彼此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其經濟聯(lián)系已發(fā)展至供應鏈、產業(yè)鏈及價值鏈深度融合、相互交織的緊密狀態(tài)。這種高度互嵌的格局不僅體現(xiàn)了雙方經貿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也預示著任何一方的政策調整都可能對雙方貿易關系產生深遠影響。
近年來,中歐貿易額穩(wěn)中有增,根據海關數據統(tǒng)計,2020—2023年中歐貿易總額如圖2所示。 2023年,我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往來繼續(xù)保持強勁勢頭,一般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55,058.84億元人民幣,彰顯了雙方貿易合作的巨大體量與活力。然而,在這一背景下,歐盟CBAM無疑為我國與歐盟之間的進出口貿易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因素。

從中國出口歐盟商品結構來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商品規(guī)范申報目錄》(2023年版)二十二大類,近年前六大商品金額占比分別是:(1)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2)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3)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4)雜項制品;(5)化學工業(yè)及其相關工業(yè)的產品;(6)賤金屬及其制品等。如圖3所示。

據中國海關總署發(fā)布的權威數據,2023年我國向歐盟出口CBAM覆蓋范圍產品總額高達992億元人民幣,占據了我國對歐出口的重要份額,其中各類產品出口情況如表2所示。
2.2 CBAM對中國的影響
2.2.1 短期影響
目前,CBAM的適用范圍主要局限于鋼鐵、鋁、水泥、化肥、電力及氫等特定行業(yè),而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結構則顯著偏向下游消費品,如機電產品與紡織服裝等[25],其中電力貿易不存在,化肥、水泥及氫的出口量較為有限。因此,鋼鐵與鋁行業(yè)是當前CBAM框架下中國對歐貿易受影響的主要領域[26]。
基于2023年中國海關的統(tǒng)計數據,鋼鐵行業(yè)因CBAM涉及的金額高達761.5億元,占中國對歐出口總額的1.4%,而鋁行業(yè)則涉及227.3億元,占比約為0.4%。相比之下,化肥與水泥行業(yè)的受影響金額較小,分別為3億元和0.31億元。這一數據預示著,隨著CBAM的正式實施,中國鋼鐵與鋁行業(yè)面向歐洲市場的出口競爭力將顯著削弱。
周楠等[27]發(fā)現(xiàn)歐盟實施的碳關稅政策將對中國鋼鐵出口至歐盟的成本造成約26%的增幅,預計每年需額外支付的碳關稅達到25.2億元人民幣。以行業(yè)巨頭寶鋼股份為例,依據其《2021年氣候行動報告》及假設碳價為80歐元/噸的情境分析,該公司年度碳關稅負擔預計將增加至2.82億至5.64億元人民幣之間。
針對鋁行業(yè),歐盟市場作為我國鋁材及鋁制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占據了我國全球出口總量的11.3%。然而,出口產品結構以鋁材及制品為主,電解鋁及其他高端鋁材出口量相對較少[28]。據估算,CBAM的引入將使中國對歐盟鋁產品出口成本上升6%,年增額外碳關稅負擔約為3.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鋁產品碳排放的相當部分源于電力使用的間接排放,盡管當前CBAM僅覆蓋直接排放,但若未來歐盟政策擴展至間接排放,中國對歐鋁出口成本預計將激增49%,年度額外碳關稅負擔或攀升至25.4億元[27],這一預測凸顯了未來政策調整對行業(yè)的深遠影響。
2.2.2 長期影響
在全球氣候變化風險日益加劇的宏觀背景下,歐盟CBAM的提出深刻彰顯了碳定價機制對重塑國際經濟貿易格局的潛在深遠作用。這一機制不僅反映了發(fā)達國家在氣候治理領域內對話語權的爭奪,還預示著規(guī)則制定權將成為決定國家未來國際貿易地位的關鍵因素。從長遠視角審視,CBAM機制至少從3個維度對我國外貿穩(wěn)定性構成潛在風險:
(1)作為EU ETS的延伸與拓展,CBAM的覆蓋范圍存在持續(xù)擴大的趨勢,其最終目標或將全面覆蓋歐盟碳市場內所有商品。此等擴展無疑將加劇我國對歐出口商品所承受的碳成本負擔,進而增加外貿領域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2)伴隨CBAM機制的不斷深化與完善,歐盟或將針對特定行業(yè)特性,創(chuàng)新性地開發(fā)一系列CBAM框架之外的“綠色貿易工具”。例如,新電池法案的出臺及光伏領域綠色門檻的設立,均預示著歐盟在推動綠色貿易壁壘方面的積極行動,這些舉措將對我國相關產業(yè)的轉型升級及綠色發(fā)展戰(zhàn)略構成重大挑戰(zhàn)。

(3)CBAM機制的深入實施或將激發(fā)其他發(fā)達國家效仿,競相推出各自的碳邊境調節(jié)措施,形成全球范圍內的“碳邊境稅”趨勢。這一連鎖反應將使我國經貿發(fā)展面臨前所未有的“碳約束”壓力,對我國經濟結構的低碳轉型與國際貿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更高要求。
總之,歐盟CBAM機制的推行,無疑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的領導地位,增強其規(guī)則制定與話語主導權。鑒于此,我國亟須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應對,及時制定并實施有效策略,以避免在全球氣候治理與經貿合作中陷入被動局面,從而保障我國產業(yè)結構調整的順利推進與對外貿易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2.2.3 其他影響
在2023年10月1日啟動的CBAM機制過渡期內,我國企業(yè)欲將其產品出口至歐盟并納入CBAM范疇,則需依據規(guī)定向歐盟指定的權威機構詳盡提交包括生產能力、地理位置、貨物數量與用途,以及產品內含碳排放量等在內的核心企業(yè)信息。此舉雖為機制實施的必要程序,卻也不容忽視其可能引發(fā)的經濟信息情報泄露風險,尤其是在當前高度信息化的全球經濟環(huán)境中。
信息的透明化要求固然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規(guī)范與效率,但一旦涉及敏感經濟數據的泄露,則可能對我國經濟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具體而言,此類信息的泄露不僅可能削弱我國企業(yè)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還可能在國際經貿談判或面對貿易爭端、國際沖突時,使我國處于信息劣勢,進而影響到國家整體的經濟利益與戰(zhàn)略部署。
因此,針對CBAM機制過渡期內的信息報送要求,我國需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強企業(yè)信息安全意識培訓、完善信息加密與傳輸安全機制、建立信息泄露應急響應體系等,以確保在遵守國際規(guī)則的同時,有效維護國家經濟信息安全,保障我國在國際經貿合作中的主動地位與利益最大化。
2.3 已開展的應對措施
在國家政策層面,2023年11月,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聯(lián)合五部門發(fā)布了《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此舉標志著我國在推進綠色低碳發(fā)展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2024年6月,生態(tài)環(huán)境部聯(lián)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門發(fā)布了《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界定了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的長遠目標、核心任務、具體舉措及保障措施,旨在通過構建全面的碳足跡管理體系,促進重點產業(yè)鏈與供應鏈的綠色升級,增強國際在碳足跡領域的合作與互信,有效抵御歐美國家可能設置的碳相關貿易壁壘,加速我國生產消費模式的綠色低碳轉型進程。
在行業(yè)實踐層面,由中國鋼鐵行業(yè)協(xié)會牽頭,聯(lián)合多家行業(yè)龍頭企業(yè),共同推出了鋼鐵行業(yè)環(huán)境產品聲明(EPD)平臺。該平臺集生命周期評價(LCA)研究、第三方權威認證及EPD/產品碳足跡(CFP)發(fā)布等功能于一體,為鋼鐵企業(yè)及其上下游產業(yè)鏈伙伴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支持。截至目前,平臺已匯聚近3000家注冊用戶,涵蓋了鋼鐵產業(yè)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平臺不僅發(fā)布了針對鐵礦石、鎂合金、特殊鋼等關鍵基礎材料的9項產品種類規(guī)則(PCR),還陸續(xù)發(fā)布了127份EPD/CFP報告,其中不乏寶武、鞍鋼、首鋼、沙鋼等行業(yè)領軍企業(yè)的身影,展現(xiàn)了鋼鐵行業(yè)在碳足跡管理方面的積極進展與顯著成效。
在企業(yè)創(chuàng)新層面,中國寶武集團旗下的歐冶工業(yè)品與上海易碳聯(lián)合打造了歐貝零碳在線服務平臺。該平臺提供積木式建模方式,精準對接鋼鐵企業(yè)的個性化生產需求,構建了符合企業(yè)特性的產品碳足跡模型,其計算過程嚴格遵循LCA方法論及相關國際標準。目前,該平臺已實現(xiàn)對寶武集團15個制造基地、31個采購大類、480個采購物料的全面覆蓋,碳足跡模型種類廣泛涉及耐材、有色金屬制品、鋼鐵/合金、輔料、電極、礦石、油脂、軋輥、涂料、碳纖維、水泥、玻璃、電機、金屬包裝等多個領域。截至目前,該平臺已成功助力供應鏈企業(yè)完成了近2000個產品的碳足跡核算工作,為我國鋼鐵行業(yè)乃至更廣泛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與實踐范例。
3 CBAM對江蘇省影響
3.1 江蘇省對歐盟貿易情況
近年來,江蘇省與歐盟之間的經貿關系日益緊密,合作范圍持續(xù)擴大,展現(xiàn)出顯著的韌性、蓬勃的活力與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Α?023年海關數據統(tǒng)計,江蘇省與歐盟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8095.25億元人民幣(按收發(fā)貨所在地統(tǒng)計),歐盟已是江蘇最大的對外貿易伙伴。
2023年江蘇省對歐盟的出口貿易額達到6082.3億元人民幣(按收發(fā)貨所在地統(tǒng)計)。其中,受CBAM政策直接影響的出口產品總額為209.64億元人民幣,約占江蘇對歐盟出口總額的3.45%。這些受影響的產品主要集中在鋼鐵和鋁兩大行業(yè),其出口額分別為161.37億元和48.21億元,分別占江蘇對歐盟出口總額的2.65%和0.79%。相比之下,化肥、水泥及氫等產品的出口量較小,各自占比均不足0.01%,而電力產品則未向歐盟出口。上述數據詳見表3。鋼鐵出口產品涵蓋了鋼鐵材料及其相關制品,展現(xiàn)出多樣化的出口結構;鋁制品方面,鋁型材及制品均有所出口,但上游的電解鋁生產環(huán)節(jié)主要分布于江蘇省外。化肥出口則以磷肥及其他肥料為主,而水泥出口則涵蓋了水泥熟料及硅酸鹽水泥等類型。

3.2 CBAM對相關產業(yè)的影響
以2023年江蘇省受CBAM影響較大的鋼鐵和鋁兩個行業(yè)為研究對象,結合產品出口價格、出口數量、產品平均碳排放密集度、碳市場價格、人民幣對歐元匯率情況,通過模擬量化的方式對CBAM影響程度進行分析。產品價格數據主要通過海關總署統(tǒng)計的產品出口額和出口量進行計算。產品碳排放強度方面,鋼鐵和鋁產品碳排放強度選取《中國產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系數集(2022)》中的數據,其中長流程煉鋼直接碳排放強度為2.1 tCO2-eq/t,短流程煉鋼直接碳排放強度為0.37 tCO2-eq/t[29],按照近年來中國鋼鐵生產短流程比例為10%左右計算[30],CBAM涉及鋼鐵產品碳排放強度取1.93 tCO2-eq/t;原鋁直接碳排放強度為2.53 tCO2-eq/t,再生鋁直接碳排放強度為0.23 tCO2-eq/t,按照近年來中國再生鋁占比20%左右計算,CBAM涉及鋁產品碳排放強度取3.21 tCO2-eq/t。根據范芷蓓等[31] 研究,確定同類產品在歐盟碳市場中的碳排放密集度基準值取值。在碳市場價格方面,2023年歐盟碳市場平均價格為85.32歐元/t,中國碳市場平均價格為63.97元/t[32]。
以2023年水平為基準,保持江蘇省的鋼鐵和鋁行業(yè)出口歐盟的規(guī)模不變,歐盟與中國碳市場的價格水平不變。考慮CBAM免費配額逐步退出進程(2026—2034年),按照直接碳排放納入征稅范圍,江蘇省受CBAM影響行業(yè)碳關稅測算分析的條件設置見表4。

自CBAM正式實施期開始至免費配額完全退出期間(2026—2034年),分析此時間跨度內CBAM對江蘇省鋼鐵與鋁行業(yè)向歐盟出口貿易的具體影響,如圖4所示。分析結果顯示,鋼鐵行業(yè)面臨的碳關稅總額顯著增加,如圖4(a)所示,由2026年的初始值2.84億元人民幣逐步攀升至2034年的16.94億元人民幣,增幅高達近六倍。相比之下,鋁行業(yè)的碳關稅總額增長較為平緩,如圖4(b)所示,從2026年的1.3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34年的2.35億元人民幣。
進一步地,分析了單位質量產品的碳關稅及其占出口價格的比例,如圖5和圖6所示。2026年,鋼鐵與鋁產品需繳納的單位質量碳關稅分別為181.2元/噸和999.58元/噸,其占各自單位質量產品出口價格的比例分別為1.76%和2.71%。至2034年,這一比例顯著上升,鋼鐵和鋁產品的單位質量碳關稅分別達到1082.23元/噸和1800元/噸,占出口價格的比例也分別增至10.5%和4.9%。盡管從絕對值上看,碳關稅對單位質量產品出口價格的沖擊尚屬可控,均未超過11%,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碳排放計算體系僅涵蓋了直接排放,尚未納入間接排放因素。
另外,在鋁制品的生產過程中,電力消耗所包含的間接碳排放遠超過直接生產過程中的排放。尤其考慮到國際電力碳排放因子的顯著差異,中國電力碳排放因子在主流商業(yè)數據庫中普遍高于歐美國家,這一現(xiàn)狀加劇了未來風險。若CBAM未來將間接排放納入鋁產品碳排放的計算范疇,江蘇省鋁產品所面臨的碳關稅負擔將明顯上升,對行業(yè)的國際競爭力構成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


3.3 已開展的應對措施
在政府層面,江蘇省展現(xiàn)出了對綠色低碳轉型的堅定決心與前瞻布局。2024年2月,江蘇省發(fā)展改革委、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省工業(yè)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等六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江蘇省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實施意見》,該意見作為指導性文件,明確勾勒出至2025年的發(fā)展目標藍圖。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江蘇省將出臺若干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guī)則和標準,力爭完成400個產品碳足跡核算工作,電池、光伏、鋼鐵等重點行業(yè)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初步建成,省級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啟動運行,產品碳足跡標識工作體系初步建立。
在行業(yè)層面,江蘇省鋼鐵行業(yè)協(xié)會積極開展應對CBAM相關工作,立項《產品碳足跡量化方法鋼鐵》和《電爐煉鋼工序碳排放核算規(guī)范》等碳排放相關團體標準,為行業(yè)內部碳排放的精準量化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操作指南。同時,聯(lián)合其他相關行業(yè)協(xié)會和標準化機構,多次舉辦應對CBAM的專題培訓研討會,旨在提升省內企業(yè)的認知水平與應對能力,共同探索低碳發(fā)展路徑,為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力量。
4 總結與建議
4.1 CBAM影響總結
歐盟推出的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實質上構成了一項基于產品碳排放量的進口稅收制度。該政策強制要求進入歐盟市場的進口商品需根據其碳排放繳納相應稅費。此舉對我國出口產品,尤其是那些依賴歐盟市場的商品,構成了顯著的價格壓力,進而可能削弱其市場競爭力。
在貿易關聯(lián)度方面,鑒于歐盟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伙伴,雙邊貿易涉及廣泛的產業(yè)領域,而CBAM的初期實施雖聚焦于少數高碳排放行業(yè)(如鋼鐵、鋁等),但其長遠影響不容忽視。短期內,這些行業(yè)將直面出口成本激增、市場競爭力削弱的嚴峻挑戰(zhàn)。長遠來看,隨著CBAM覆蓋范圍的逐步擴展,將波及更多行業(yè)。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與企業(yè)應提前布局,制定應對策略,以適應國際貿易格局的新變化。
針對受CBAM影響較大的鋼鐵與鋁行業(yè),盡管當前碳關稅導致的成本上升幅度相對可控,但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有碳排放計算方法主要聚焦于直接排放,忽略了間接排放。若未來CBAM將間接排放納入核算范疇,尤其是考慮到鋁制品生產對電力的高度依賴及中國電力碳排放因子數值明顯高于歐美國家,這些行業(yè)產品的碳排放水平將顯著上升,加劇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劣勢
在碳市場價格差異方面,歐盟通過其成熟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碳定價機制,為碳市場定價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和監(jiān)管保障。相比之下,盡管中國碳市場已正式啟動并初步運行,但其覆蓋范圍有限,主要集中于電力行業(yè),且面臨監(jiān)管制度不健全、核算標準不統(tǒng)一等問題。這種碳市場價格機制的差異,不僅限制了我國碳定價機制的有效性,也加劇了與歐盟碳價之間的差距,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構成潛在威脅。
4.2 應對建議
隨著歐盟CBAM步入過渡期,其實施規(guī)則與方法原理的持續(xù)深化研究預示著未來發(fā)展趨勢與效果依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目前,我國碳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碳數據、碳核算、碳認證及碳披露等關鍵領域尚存諸多不足。鑒于此,中國需緊抓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的時機,精準布局,科學規(guī)劃應對策略,以應對CBAM帶來的潛在影響。
4.2.1 強化產品碳足跡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化建設
生命周期評價(LCA)方法已成為國際產品碳足跡核算的主流趨勢。目前,我國碳足跡標準體系建設剛剛起步,大部分產品碳足跡評價國家標準和認證標識制度基本處于空白,產品碳足跡核算缺乏權威依據[33-34]。因此,應加快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國家標準,強化與國際的規(guī)則交流,特別是在重點外貿產品領域,推動中國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引領全球碳足跡核算規(guī)則的制定與互認。
4.2.2 構建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第三方認證服務體系
面對國內碳認證市場的龐大需求與秩序不健全的現(xiàn)狀,我國亟須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第三方認證服務能力。通過標準與認證的協(xié)同發(fā)展,整合產業(yè)鏈資源,構建低碳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碳足跡因子庫、數據庫及模型庫,彌補碳計量、核算、認證等環(huán)節(jié)的短板。同時,培育本土品牌認證機構,提升服務全球新興產業(yè)的技術能力,逐步打破國外公司的市場壟斷,保障核心技術的安全。
4.2.3 搭建國際互認的本土化碳排放背景數據庫
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與可追溯性是核算工作的基石。鑒于歐美國家在商用碳排放數據庫領域的領先地位,我國應加快本土化碳排放背景數據庫的建設步伐。針對重點排放行業(yè),開展全面的數據收集工作,遵循國際通用標準,構建高精度、可追溯的數據庫。特別是在電力碳排放因子方面,需構建高時空分辨率的計算模型,建立分時、分區(qū)的電碳因子庫,以更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
4.2.4 推進碳市場機制建設
鑒于我國碳市場建立時間較短,市場成熟度與歐盟相比仍有差距,應加快完善碳市場的頂層設計與配套政策。通過擴大市場覆蓋行業(yè)、優(yōu)化交易品種、提升市場活躍度、完善監(jiān)管制度體系等措施,逐步縮小與國際碳市場的差距。同時,建立中國本土的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提升碳價機制的國際認可度,為與國際碳市場體系的有效銜接奠定基礎。
4.2.5 發(fā)揮低碳技術引領
低碳技術創(chuàng)新是實現(xiàn)“雙碳”目標的關鍵。我國應加大在光伏、風電、電動汽車等主流低碳技術領域的投資力度,推動新能源系統(tǒng)的綜合開發(fā)與應用。同時,關注石油化工等傳統(tǒng)行業(yè)的能效提升與綠色轉型,加快綠色技術在工業(yè)、交通、建筑等領域的普及與應用。通過一系列戰(zhàn)略政策布局,引領全球低碳技術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1]European Commission. Regulation (EU)2023/956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0 May 2023 establishing a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EB/ OL]. (2023-05-10)[2024-03-20]. https://eur-lex.europa. eu/eli/reg/2023/956/oj.
[2]European Commission.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EB/OL]. [2024-03-20]. https://taxationcustoms.ec.europa.eu/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 _en.
[3]邢麗,樊軼俠,李默潔.歐美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的最新動態(tài)、未來挑戰(zhàn)及中國應對[J].國際稅收,2023(9):24-30.
[4]潘曉濱,曹媛.歐盟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及我國應對策略分析[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23(4):104-106+111.
[5]中國海關總署.2023年12月進出口商品國別(地區(qū))總值表[DB/OL].(2024-01-18)[2024-08-13].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 gk/2799825/302274/302277/302276/5637013/index. html.
[6]劉松,汪洋.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應對研究:基于淮安產業(yè)發(fā)展視角[J].標準科學,2023(12):38-43.
[7]BACCHUS J. Legal issues with the European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J]. CATO Briefing Paper, 2021, 125: 3-6.
[8]OHARENKO Y. An EU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an it Make global trade greener while respecting WTO rules?[J].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1, 17.
[9]HORN H, MAVROIDIS P C. To B (TA) or not to B(TA)? On the legality and desirability of border tax adjustments from a trade perspective[J]. The World Economy,2011,34(11):1911-1937.
[10]EICKE L, GOLDTHAU A.Are we at risk of an uneven low-carbon transition? Assessing evidence from a mixed~method elite stud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2021,124:370-379.
[11]HUFBAUER G C, KIM J. Can EU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asures propel WTO climate talks?[R]. 2021.
[12]藍慶新,段云鵬.碳關稅的實質,影響及我國應對之策[J].行政管理改革,2022(1):37-44.
[13]QUICK R.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J]. ZEuS Zeitschrift für Europarechtliche Studien,2021,23(4):549-597.
[14]LEONELLI G C. Practical obstacles and structural legal constraints in the adoption of ‘defensive’ policies: comparing the EU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the US Proposal for a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J]. Legal Studies,2022, 42(4):696-714.
[15]BELLORA C,F(xiàn)ONTAGNE L.EU in search of a WTOcompatible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J]. Available at SSRN,2022:4168049.
[16]MEHLING M A, VAN ASSELT H, DAS K, et al. Designing border carbon adjustments for enhanced climate ac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19, 113(3): 433-481.
[17]曹慧.歐盟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合法性爭議及影響[J].歐洲研究,2021,39(6):75-94.
[18]BRANGER F, QUIRION P. Climate policy and the‘carbon haven’effect[J].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limate Change, 2014, 5(1): 53-71.
[19]LEAL-ARCAS R, KYPRIANOU A. A legal explor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s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J].Europea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2022, 31(4):223-240.
[20]ZHONG J, PEI J. On the competitiveness impact of the EU CBAM: 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Available at SSRN, 2021:3891356.
[21]JAMNEJAD M,WOOD M. The principle of non~intervention[J]. Leid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9,22(2):345-381.
[22]MEHLING M,RITZ R A. Going beyond default intensities in an EU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M].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Faculty of Economics, 2020.
[23]FOWLIE M, CULLENWARD D. Report on emissions leakage and resource shuffling[R]. Independent Emissions Market Advisory Committee, 2018, 10.
[24]BURKE J, SATO M, TAYLOR C, et al. What does an EU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mean for the UK?[R]. 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 and Polic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ondon, 2021.
[25]郭敏平,周杰俁,崔瑩.歐盟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的內容、影響及對策[J].金融縱橫,2022(8):59-65.
[26]HUANG T,LIU Z X,ZHAO T.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responding to the EU’s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J]. Energies, 2022(15):427.
[27]周楠,邱波,趙良,等. 歐盟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影響分析[J].中國財政,2022(13):80-81.
[28]莫欣達.歐盟碳關稅對中國鋁產業(yè)的潛在影響研究 [J].中國有色金屬,2022(12):38-39.
[29]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中國產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系數庫[DB/OL]. (2024-02-01) [2024-03-20]. https:// lca.cityghg.com.
[30]中國金屬學會.從國內外發(fā)展對比看我國電爐煉鋼未來競爭潛力-我國電爐短流程煉鋼發(fā)展研究報告(上).(2023-09-12)[2024-08-13].https://www.csm.org.cn/col/ col6293/art/2023/art_2cecafab7c8d495cbbc1f1ee1291 4c58.html.
[31]范芷蓓,魏婷,熊開容.歐盟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對廣東省的影響及應對建議[J].廣東電力.2024.5(37):52-59.
[32]胡湘渝.2024年碳市場焦點一覽:歐美氣候政策影響大、亞洲將成新興舞臺[EB/OL].(2024-01-24)[2024-08-13]. https://www.reccessary.com/zh-cn/research/ carbon-market-review-andoutlook-2024.
[33]霍哲珺,施琴.國際標準組織“雙碳”標準化整體布局研究[J].標準科學2023(8):106-109.
[34]郭建軍,廖權虹,白可等.淺析碳核算數據模型及碳核算標準化體系建設[J].標準科學,2024(11):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