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5月10日下午3時,由徐悲鴻與安德烈·德扎魯阿共同策劃的巴黎“中國美術”展覽會在法國國立網球博物館舉行,該展覽展出了52件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以及180幅涵蓋多地域、多畫派的現代水墨畫作品,包括徐悲鴻、汪亞塵、張善子、王一亭、張書祈、諸聞韻、陳樹人、齊白石、陳半丁、經亨頤等,共計71人。此次巴黎展覽拉開了中國現代名畫歐洲巡展的序幕。1935年《美術生活》刊登徐悲鴻《在全歐宣傳中國美術的經過》一文:“吾此次出國舉行中國畫展,曾在法、比、德、意、蘇展出七次,成立四處中國畫展覽室于各大博物院,總計因諸展而贊揚中國文化之文章、雜志達二萬份。”這使西方公眾對中國美術的現代發展有了新的認識。
展覽結束后,該館館長安德烈·德扎魯阿建議法國政府購藏此次展品若干幅,以便在該館新設中國畫專室,俾與日本畫專室并立。此提議很快得以實現,有12幅作品進入該專室,涵蓋人物、花鳥、翎毛、風景等內容分類,此為中國現代繪畫在國外美術館開辟專室陳列之第一次。
本次展覽對中國現代美術的海外傳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不禁使人思考:展覽為何要選擇在法國國立網球博物館舉辦?追溯法國國立網球博物館的歷史,這座建造于拿破侖三世時期的新古典主義建筑,位于市中心的杜勒里公園內,比鄰盧浮宮,與展示莫奈巨幅作品的橘園美術館分別坐落于公園的兩側。自1922年起,法國國立網球博物館致力于向公眾介紹外國藝術家的發展面貌,20世紀20年代舉辦了眾多外國現代藝術展覽。并且,早在1931年就收藏了劉海粟的油畫作品《盧森堡之雪》,這幅作品成為進入法國公共收藏的第一幅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也為1933年的展覽創造了先機。隨后,常書鴻的《莎娜》、朱沅芷的《米勒的肖像》、張荔英的《風景》等留法藝術家的作品相繼被該館購藏。因此,該館成為中國早期留法藝術家向西方公眾展現中國美術新發展的重要場所之一。目前,法國國立網球博物館早期收藏的中國繪畫藏品及其他現當代作品被調配至蓬皮杜藝術中心。■
(作者系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