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是高等教育、科技、人才的普遍現代化。追問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本質,不能規避“人”的現代化問題,其本質特征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和“中國范式的現代化”。實現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成熟的現代工業文明秩序作為外部條件,較穩定的工業技術文化內核作為內部條件,以及內外部深度融合的耦合機制。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需優化路徑選擇:以“人本化”的價值倫理回應高等教育現代化價值指涉;用“工業化”的文明秩序創造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條件;推進“本土化”的改革創新,開拓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途徑;用“全球化”的中國經驗生成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中國式”。
關鍵詞:高等教育現代化;中國式;人的現代化;科技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5)02-0019-1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F代化不可規避教育、科技、人才的現代化,當前“以工業化為龍頭、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以教育與科技為支撐是世界各國現代化必須考慮的基本邏輯”[1]。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從根本上須要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的全面現代化。中國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頂層,科技創新的高地,以及人才孵化、培育和輸出的樞紐,“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戰略角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戰略作用?!盵2]21-29然而,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究竟是從何而起、依何而為、有何特征、何以實現,這些問題都值得深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現代化的視角,審視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基本條件、路徑選擇,有助于從學理層面探索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理論的建構。
一、“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概念濫觴
“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蘊涵著中國高等教育在現代轉型中的雙重取向,即高等教育致力于實現“現代化”的價值目標,以及在實現方式上的“中國式”道路選擇。因此,理解“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關鍵在于理解何為“現代化”與“中國式”。何為現代化?“現代化”源于拉丁文“modernus”,而后流變到英文“modernization”,常與“現代性”(modernity)關聯在一起,兩者相互釋義,但又不盡相同?!艾F代性”源于十七世紀的歐洲,并逐漸輻射到全世界。它作為一種思想的表征,存在于人的理性與時間意識之中,為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觀念上的啟蒙與影響上的評價。安東尼·吉登斯在《現代性的后果》中所述的“現代性”是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3]?!艾F代化”作為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狀態,指的是“現代性問題的生活歷史背景”或“歷史過程概念”[4]?,F代化源于資本主義工業化的興起,其“現代”的核心特征是工業技術文化和工業文明秩序的確立。
從時間的維度來看,現代化意味著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歷史地看,現代化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中文明轉型的階段性發展狀態,意味著在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為標志的社會條件下,作為工業文明內核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有了質的轉變,包括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產技術的更新迭代,集中體現為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勞動工具的改進、勞動對象的多樣化。工業文明的生成,主要緣于科學的興起、“技術”的發明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隨著自然科學知識的增長,科學精神對中世紀宗教文化和神權的祛魅,新的科學技術層出不窮,“機器”作為“現代”的“創造物”逐漸替代了“人力”作為“傳統”的“自然物”,“科技”成為工業文明體系下功能性最顯著的生產力。但是由于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持續推進,人的啟蒙理性走向了世俗理性和工具理性,人的主體性及其文化的多樣性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面臨“現代性危機”。譬如工業主義主導的效率優先、商品“拜物主義”等,使人的生存境況陷入“異化”境地,而人類學基于文化自省的立場,憂心于“現代化”可能弱化甚至遺忘傳統文化,呼吁教育現代化過程中要權衡文化多樣性延續的問題。
從空間的維度來看,現代化通常與“西方”關聯在一起。現代化肇始、先發及完成于西方國家,各國在借鑒西方經驗的同時,探索了具有區域性或國別性特征的現代化模式。就我國而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爸袊健迸c“西方式”相對,源于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在文化傳統和現代社會制度方面的根本差別。一方面,從現代化的起始點來看,以工業化為核心標志的現代化最早出現于或較早實現于西方社會,所以現代化與西方化產生了“時間同頻”的表征與勾連,成為非西方國家學習西方及其工業化、現代化之路的“樣版”。另一方面,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為推進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從“效仿西方”開始,采取“師夷長技”的科技戰略、“中體西用”的文教方式、出國留學的人才培養策略,到探索出一條洋務時期的“器物現代化”、維新時期的“制度現代化”、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文化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政治現代化”和“經濟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之路,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特質和進路。故而,“現代化”與“工業化”“西方化”交織互嵌,并結成互為表里的歷史淵源關系。但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鏡鑒所謂“西方式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底色的現代化模式,也由此開啟了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理念和模式探索。
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研究話語激增。在概念建構方面,誕生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和“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兩個核心概念。盡管一字之差,但各自強調的重心有所差別:前者指向“區域國別”,強調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區域內的”高等教育;后者指向“方式模式”,強調現代化進程中“中國范式的”高等教育。也有學者從高等教育管理的視角,對概念進行了延展性闡釋,討論了中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概念,包括“外部治理現代化”“治理體系現代化”及“評價現代化”等具有復合意涵的概念[5-8]。在理論創新方面,張應強概述了“先發內生型”和“后發外生型”兩種高等教育現代化基本類型[9]。在研究范圍上,研究者主要涉及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歷程、新使命、目標、體系建設等研究主題[10-13]。在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方面,學界重點闡述了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與本土化、傳統文化、教會大學、以俄為師、庚款留美、書院改制等節點要素之間的關系[14-19]。在關心的核心議題上,研究者認為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質量與公平、價值觀、質量觀、功能觀等問題[20-21]。為獲得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水平的測量信息,有研究者基于文獻分析和高等教育機構的核心功能,構建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使用2012—2022年的數據進行面板數據分析,得出相關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水平的基本結論:認為中國31個省份的高等教育現代化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其中北京始終保持著最高的現代化水平,海南則顯示出最快的增長速度;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水平與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呈現出明顯的“東部高、西部低”的樣態[22]。上述研究著重闡釋了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從管理視角對概念內涵作了操作化和延伸討論,從關系的立場區分了“中國式”的表征,并討論了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質量和標準,為詮釋和理解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提供了系統的知識體系和觀點注解。
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任務,也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客觀要求。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使命在于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核心在于建設人才強國和科技強國,其根本是要實現人才以及科技的現代化。需要指出的是,現代化并不能僅僅指望于“生產技術”的單向度改進,而需要以人才作為支柱、科技作為動力、教育作為手段,通過“教育、科技、人才”普遍現代化的方式,整體性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數智時代對勞動者素養、科技水平的期待越來越高,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則需要立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如此方可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撐。故而,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而言,關于“什么是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仍要回到“人”的基本立場和“科技”的根本動因上加以理解。現代化從根本上是要實現作為勞動主體的“人”的現代化,以及作為現代工業文明標志的“科技”的持續現代化。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也因此不能規避人的現代化和科技持續現代化的問題。這也為理解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提供了詮釋空間。
二、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的現代化為戰略基礎、戰略目標和當然表征,歸根結底是人的現代化”[23]。教育是以人為目的的,追問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更不能規避“‘人’的現代化”問題。我國高等教育既要實現在內外部治理方面的現代化,同時應從“人”的基本立場出發,反思高等教育在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和形成“中國式”的“道路”之間,如何確保實現“人的現代化”的根本問題。
(一)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根本立場是“人的現代化”
其一,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旨歸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有句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不僅表達人在宇宙萬物中具有的獨特地位和作用,也表明萬物的存在與人的工具和目的意義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邏輯關聯。高等教育既作為人的發明物,也以人為目的,并基于人的成長、發展和價值判斷的需要而存續。高等教育的對象是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高等教育評價的主體是人,高等教育服務的最終目標是人,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更是離不開人。因此,高等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么樣培養人,則是高等教育需要追問的兩個根本問題。高等教育現代化作為高等教育的階段性表征,也須回應“人”的兩個根本問題:一是“將人定義為何物”,即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發現和揭示人的“現代性”社會表征。從現代性啟蒙來看,人的理性和主體性是現代化開端的標識。高等教育通過傳遞高深學問、增進人的技能、塑造人的價值觀、促進人的社會化,使人走向理性和成熟。高等教育現代化就是要將現代化社會的知識和技能傳遞給受教育的主體,讓其意識到自我為現代社會的主體,實現“現代”自我的主體自覺。二是“將人帶向何處”,即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促進人實現“現代化”。高等教育能夠屹立現代化的潮頭,評估現代社會的人“能”做什么、反思人“需要”什么,從而發現人的可塑性、可發展性,激發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同時揭示人的局限性、自限性,從而更好地為人“賦能”“增能”和“增值”,促進人更好地走向現代化。
其二,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目標是造就現代化的人。現代化是社會多元主體的現代化,包括人的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等。無論是哪個社會主體的現代化,從根本上是要造就“人”的現代化。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則是要“緊緊抓住人的發展、人的現代化這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核心,以現實的人、具體的人、社會的人和集體的人建構高等教育現代化人才培養格局”[24]。培養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根本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化人才,從長遠發展戰略來看,是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人,并推進人才的大規模現代化。根據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如果說在高等教育萌發初期或者是現代化進程以來,高等教育以培養社會精英為目標,重點在于培養高層次拔尖人才,那么當前從大眾化進入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則是既能培養創新拔尖人才,又能通過通識教育,普遍提升社會個體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綜合素養,尤其是提升21世紀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維、創新理念、合作意識、科技素養、全球視野等關鍵能力,從而造就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
其三,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結果是培養賡續中華文化基因和全面發展的現代化人才。一方面,培養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現代化人才。歐美國家高等教育為本國培養了大量高級專業人才,尤其是與工業生產相匹配的專業技術人才,例如教育家、科學家、醫藥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等,他們被烙印上鮮明的本土文化特質,在民族和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在各自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因此,培養能夠傳承、發展和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人才,是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核心目標,其中包括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為國奉獻的人才,熱愛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明的人才,專業過硬、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具備全球視野、胸懷世界的人才。通過造就多類型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人才,為國家各項重大科研項目、社會建設與發展等領域提供更廣泛的精英力量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結果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基礎,主要是指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充分的和協調的發展,并非指人的各個方面的平均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治理、新能源、新材料等構成的信息社會、科技創新和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跨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創新思維、科技理念、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和信息處理能力等,已然成為現代人特別需要習得的本領。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須以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基礎,堅持“兩個結合”的基本立場,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高等教育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協調、充分和自由發展的人,造就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中的實際運用。
(二)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國范式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并非“西方化”,而是在鏡鑒西方文明的同時,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中國范式”的現代化。現代化是發生于西方工業革命,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標志的社會發展樣態。由于西方社會最先步入和完成現代化,非西方社會普遍效法西方現代化的路子,導致人們的觀念認知中,將現代化普遍等同于“西方化”。然而,現代化并非西方化,現代化也并非資本主義化?,F代化可以在西方以外的國家或地區的本土化中發生,也可以是其他制度社會的選擇。塞繆爾·亨廷頓認為,“現代化并不一定意味著西方化。非西方社會在沒有放棄它們自己的文化和全盤采用西方價值觀、體制和實踐的前提下,能夠實現并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盵25]在此前提下,現代化不只是一個時間的轉折,更意味著不同社會發展在區域空間上的劃分?!爸袊健爆F代化固然有別于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模式,是具有中國國情和特色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論斷,具體指的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些領域的現代化顯然是基于中國人口結構、經濟模式、文化傳統、價值理念等整體的實際狀況而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一種模式,其經驗和成就有目共睹,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可資鏡鑒的現代化“樣板”。2024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26]文件進一步明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須要綜合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的整體發展。
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何以彰顯中華文明特征的“中國式”?這主要是基于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雙重范式:一是基于時間范疇,以“現代化”為內涵建設區別于早期傳統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傳統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幾乎可以稱為“舶來品”,高等教育發展以學習西方之器和制器之技為主。在自強和求富的救國目標的驅動下,學習西方自然科學技術,以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器物現代化”?,F代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強調培養人才、發展工業、創新技術、富強民族、文明社會的價值理念,其發展理念更為多元且富有前瞻性。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并非要脫離傳統的中華文明根基,而是要賡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將“人文主義為內核的高等教育人才觀”和“家國情懷為根基的高等教育共同體”理念融入現代化的模式建構[27]。二是基于空間范疇,以“中國式”為樣板符號建設區別于其他國別的高等教育體系的現代化模式?!爸袊健备叩冉逃鼜娬{中國特色、中國品味和中國模式。中國式現代化意味著,用中國的方式進行現代化社會的建構。歷史地看,中國從近代伊始,用“開眼看世界”的心態將自己推向全球文明秩序之中,實現日常生活和工業文明的本土“脫域”(disembedding),在著手培養現代技術人才方面,從地方性人才培養的時空觀念轉向全球性科技人才培養的現代教育理念。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明確吹響了教育現代化號角。教育現代化是為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一方面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以適應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未來趨勢;另一方面加強自身現代化建設,構建具有現代特質的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旨在探索中國高等教育的體制機制和獨特的辦學模式,從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從高等教育規?;l展到內涵式建設,從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從高等教育大國走向高等教育強國,從“211工程、985工程”到“雙一流”大學建設,無不彰顯了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中國式”特色內涵。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在傳統與現代、本土化與全球化進程中“形成以‘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創新創業教育、高等教育數字化、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為代表的人才培養中國范式”[2]21-29。
三、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基本條件
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蘊涵的是高等教育從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具備“中國”和“現代”特質的高等教育發展狀態。新時代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要“正視人們對現代化的訴求”,以人民為中心,完善走向民生的高等教育體系[28]。而要實現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高等教育自身的內部配件,社會發展提供的外部環境資源,以及兩者互通互構、協同融合的作用機制(圖1)。
(一)高等教育現代化外部條件:可持續的" 現代工業文明秩序
“現代化”是一個由人構建的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社會形態。在此過程中,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生“轉型升級”,持續地推動著傳統文明向新的文明秩序邁進。在現代化的話語體系中,西方中心主義者主導著世界現代文明潮流,并將非西方社會現代文明拒斥在外,這主要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確立的“現代化”文明秩序。早期西方資本主義通過殖民擴張進行原始資本積累,很快便在全世界建立跨國工廠,通過對蒸汽機、電燈、飛機、計算機等現代知識和科技發明的把控,創造了一個“工業主義”主導的世界,掌控了世界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主導權,驅動了作為現代性象征符號的“資本”在世界范圍流通,加快了全球化進程,也因此強化了對殖民地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多維控制。而現代工業文明之所以能在非西方國家衍生和傳播,則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視角”或“發達國家視角”在全球工業秩序中形成的觀念秩序的確立。非西方國家受“依附理論”、“中心—邊緣”觀念的影響,習慣依循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將“西方”視為“發達國家”的代名詞,認為“西方化”意味著高度的“工業化”或完成了的“現代化”,甚至進入所謂后工業社會??偠灾?,現代化的發生與實現,無論是在西方還是非西方,都需要一個可持續的工業文明秩序作為保障。換言之,無論是中國式現代化,還是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都離不開可持續的工業文明及其秩序的確立。
中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實現了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經濟的持續增長,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人才規模的持續擴大及人力資本的激增,整體上形成了一個較高水平的國家現代工業文明秩序。工業文明確立的核心在于科學,伯頓·克拉克認為,“高等教育系統需要科學,甚于科學需要高等教育”[29],彰顯了科學在高等教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科學在工業文明中的應用表征是技術??茖W技術的進步為中國高等教育培養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所需要的人才、發展重要科技領域的科研,提供了多維度的外部保障條件。20世紀50—70年代,盡管我國當時的工業基礎較薄弱,又同時面臨西方帝國主義的政治打壓和經濟封鎖,但是為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我國實施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雖然此階段工業化的代價頗高,但其成就仍具劃時代意義,譬如在洲際彈道導彈、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等諸多高新技術領域獲得了重大突破,鑄就了中國工業化堅實的基礎。這些重要的工業化進展自然離不開高等教育在科研和人才領域提供的支撐。此階段的“院系調整”政策,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對工業化的適配性調整策略,雖然對人文社會科學不利,但是對工業化發展較為有利,對工科院校和師范教育尤其重視,培養了大量工業化社會建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服務于各行各業。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時期,積極探索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業化道路”[30]。此時的高等教育幾乎是在廢墟中重建,以契合工業化道路為指引,加快培養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開始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推動了高等教育法治化進程。法律的實施可以被稱為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從法治保障、制度建設、工程項目、辦學模式等多個領域為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然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一個整體性的工程,需要強有力的黨政引領、強大的經濟支撐、包容的文化延承、平衡的生態環境等。總之,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一個運行有序的工業文明體系作為戰略支撐。
(二)高等教育現代化內部條件:較穩定的" 工業技術文化內核
外部的工業文明秩序為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外在的環境,而關鍵還在于高等教育系統內部是否有較穩定的工業技術文化。工業技術文化是指“伴隨著工業生產而形成的一種價值信念體系,是工業生產和技術的信念體系”,包括“對工業和技術產生的肯定性和激勵性信念”和“基于工業和技術產生的一些信念,比如理性、效率等”[31]。工業技術文化使得高等教育能夠按照自己在社會生產中扮演的角色慣習來行動。工業技術和工業文化兩者不可偏廢,在“有工業文化、無工業技術”的社會環境下,就算從政策或理念上為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任何支持,如果缺乏科技研發、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也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難以“成氣候”的。在“有工業技術、無工業文化”的社會環境下,就算取得各種程度上的技術突破、科技發明,如果缺乏良性的工業制度、有效的組織文化,也會因為工業文化的斷裂或失序,導致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不可持續。
在現代化進程中,無論是德國的“原生范式”、日本的“繼起范式”、印度的“依存范式”,還是中國的“跨越范式”[32],都需要建立在自身的國家工業化的歷史和文化基礎之上。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現代化起步早、現代化文化延續的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基本已經完成產業革命,實現了較高程度的工業化,而后第三世界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才開始進入現代化的進程,甚至因為工業技術文化的中斷而中止工業化的進程。例如在拉美國家中,有的國家有工業化的制度,但缺乏工業文化底蘊,最終遭遇工業化的困境。20世紀40年代,巴西率先創建了航空技術研究所,又在六七十年代創立了巴西利亞大學、里約熱內盧大學、坎皮納斯大學等,專注于高新技術的科研。同時期阿根廷和委內瑞拉也相繼成立科研院所,致力于為國家工業化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然而在去殖民化的進程中,他們失去了來自殖民國家的工業技術支持,導致了技術文化的割裂,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從而影響了工業化進程。與此相反,作為體現工業技術文化持續性的例子,新加坡高等教育在最近的現代化周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資本、人才和知識的持續積累,將新加坡重新打造成一個全球化的城市[33]。對于哈薩克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中亞國家而言,因為缺乏持續而穩定的工業化文化支撐,高等教育現代化較為緩慢。中亞國家試圖通過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快速融入歐美高等教育體系中,以適應盎格魯撒克遜對世界高等教育競爭的話語體系和現實邏輯[34]。顯而易見,各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前提都是需要主動夯實科技的底子,形成高等教育系統的工業技術文化。
扎實的科技實力和穩定的工業技術文化是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里子”,是鑒別高等教育現代化含金量的“篩子”,是評估高等教育現代化水平的“尺子”。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與工業化接軌體現為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的工業化人才培養和指向工業發展的學科專業設置。中國高等教育雖然早期效法于西方,從洋務派的“師夷長技”開始,傳授“西政西藝”,培養“制器之技”的人才,到維新派主張改革傳統書院教育制度,創設時務學堂等新式學堂,體現了高等教育在近代和現代化的起點已然與工業技術文化緊密勾連。抗戰時期成立的西南聯合大學,重點培養了航空、無線電、軍事等科技領域的專業人才,發揮了戰時高等教育科技救國的重要作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高等教育內部的變革直接回應了工業化人才緊缺的問題,院系調整使得高等教育的重工業人才培養和學科專業有了快速發展。新時代以來,我國致力于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通過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發展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促進大學、科技和人才的協同融合發展[35],為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戰略支撐。整體上,我國高等教育系統基本已經形成較穩定的工業技術文化傳統,為高等教育培育工業化人才、傳承工業文化、創造工業文明提供了基本條件。
(三)內外耦合:工業文明秩序與工業技術文化的深度融合
現代化有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重現代化,但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然是工業文明發達的國家。國家工業文明的發達,倚賴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現代化及其培育的現代化人才。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內核是確立工業化的文明秩序,也須獲得人才、科技的系統化支持。如同嬰幼兒的成長,既需要襁褓的庇護,也需要營養的供給。就外部而言,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外部工業文明的環境條件,包括全球工業體系、世界各國工業化模式、中國工業化道路等工業文明秩序,為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技術、資源的支持和保障。就內部而言,要形成穩定的工業技術文化內核,包括高等教育對科學和理性精神的追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及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強化高科技人才的培育,要“從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相融合、相統一的角度,充分發揮好高等教育的龍頭引領作用”[36]。簡言之,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不能局限于高等教育自身現代化形式的建設,也不能機械地切割高等教育與工業文明秩序及其內部工業文化的內在邏輯關聯,從而分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重角色和功能。人才和科技是實現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不可規避的兩個核心要素。一方面,高等教育現代化正在強化自身對科技的依賴;另一方面,現代科技的發展更加離不開高等教育系統專家對科學持之以恒的探索和成果的產出。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實現,須將人才和科技視為工業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力,并與培育這些生產力的高等教育協同融合發展,形成一個開放式的“現代化公共空間”,包括持續的外部工業文明秩序和穩定的內部工業技術文化,從而創設條件耦合機制,為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可能。
四、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和戰略支撐。對于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而言,三者的普遍現代化回應了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是什么、高等教育現代化所倚賴的根本途徑是什么、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條件是什么、何為“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等四個基本問題。為更好地實現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基于這四個問題的反思,可從人本化、工業化、本土化、全球化等四個未來發展的方向方面提出四種路徑選擇(圖2)。
(一)“人本化”的價值倫理:回應高等教育" 現代化的本質
首先,強化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中“人本化”的現代化價值倫理。高等教育現代化不能忽略“人的現代化”的目的性,強調現代化中“人的現代化”是對高等教育現代化本質的回應?,F代化始于人的精神啟蒙,包括承認人的主體地位、解放人的思想、追求人的發展、實現人的價值。人的主體性獲得承認之后,便獲得全面發展的空間和可能。人獲得全面發展的權利,便能夠對自然世界和社會世界自由探索,探索如斯賓塞所追求的“最有價值”的知識體系。在知識類型學中,知識被區分為原始社會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不同文明階段的知識,人們則以不同的理論和方法論等不同形態的知識來反映人類不同文明的進程。在不同的文明階段,人們不斷突破自己的知識視野,打破固有的思想閾限,建構了影響人類整體文明進程的現代工業文明。在文明演進的過程中,從早期的自然崇拜、神學體系和存在假說,到人的主體精神的崛起、個體信仰的選擇和科學主義價值觀的確立,表征的是人的現代特質的成長理性,而科學主義對傳統宗教信仰的“祛魅”(disenchantment),人文主義對人在現代社會中對“理性的物化”而導致的“異化”的反思,彰顯的是人的現代性特質的成熟。高等教育的育人屬性,決定了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及造就現代化的人,包括對人的現代精神的啟蒙、人的現代觀念的轉型及其工業技術文化的現代建構。
其次,確立以“實現人的現代化”為旨歸的高等教育現代化價值目標。實現人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根本價值所在。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以培養現代化的人才為根本目標,通過培養現代社會建設和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釋放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復合功能,基本能夠滿足人的“成長”“成才”“成器”的欲求。然而,伴隨社會的急劇變革,物化的工業社會極有可能造成人的精神困境。人們不僅關注世俗生活的功用價值,也非常重視個體的心性養成、精神世界和存在價值;既對專業性極強的現代科學知識、技術技能方面有更高需求,也對獲得文學、藝術、歷史等綜合文化知識有更多的訴求。通過高等教育實現工具理性和人文自我的統一,是現代人普遍的價值追求。歷史經驗表明,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路子”有很多,從早期以“數量”為基礎的“規?;卑l展,到以“需要”為前提的“內涵式”發展,再到以“強國”為目標的“高質量”發展,充分彰顯了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道路探索。但無論何種發展模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都應以“人”為出發點和目的,關注人在培養過程中的主體價值、精神世界、生活方式和存在狀態,高等教育“不僅要在狹隘的人力資本理解上高標準地教育個人,而且要從整體上培養批判性思維型、環境友好型、政治活躍型公民的人文價值”[37]。從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來看,高等教育須通過自身“現代化”的“全副武裝”,包括理念現代化、治理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化、國際合作辦學現代化等系統的現代化,進而實現培養目標中的“人”和“人才”的現代化。
(二)“工業化”的文明秩序:創造高等教育 現代化的條件
首先,建構更加成熟理性而又有文化傳統的工業技術文明秩序。西方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西方高度工業化的基礎之上。在西方文明史中,從中世紀到現代社會,高等教育歷經宗教神學的宰制、人文主義的復歸、理性主義的啟蒙、科學主義的興起、工業社會的繁盛、后工業社會的批判,并在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伴隨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和國家工業化道路而得以走向成熟。對于中國高等教育而言,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實現同樣需要成熟的中國工業化作為戰略支撐。然而,中國工業化起步晚、發展快,屬于后發型現代化,需要高等教育主動創造工業技術和工業文化。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在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傳統的同時,需以世界為參照,在全球化、工業化、信息化的浪潮中,明確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著力建設自然科學,發展新文科,推進軍政產教融合和產學研一體化,促進高深知識的科學化和工業技術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要推動人才培育、高深學問的傳授與高新技術的創新融合發展,推動高等教育工業化發展,同時形成穩定而可持續的工業文明秩序和工業技術文化。
其次,理性認識工業文明的后果并進行批判性反思。高等教育現代化最終要實現人的現代化,但是要達到這一根本目的,需建立在推動“知識”與工業文明雙重進步的基礎之上。農業文明是一種自給自足與自在自得的文明,工業文明則是彰顯物欲、人欲與科技理性的文明,后工業時代則潛伏著現代性危機與存在精神困境。高等教育現代化不只是致力于實現工業社會知識的迭代,也不只是為了促進工業技術文明機械地替代農業文明,更不是現代文明對前現代文明的簡單取代。因此,高等教育現代化不應局限于工業文明的傳承和創新,還應對工業文明后果進行批判和系統反思。尤其是二戰后,新理性主義和后殖民主義的價值觀逐漸取代工業化時代的商品主義和殖民主義,世界都在思考應該建立什么樣的社會秩序從而避免文明的沖突。面對信息技術的革新,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污染等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危機,傳染性疾病等世界性衛生健康問題,異種器官移植、人工智能與人類醫學結合等科技倫理問題,這些有關工業文明的話題,都是高等教育面對現代社會世界需要理性回應的問題。然而,無論工業社會或后工業社會如何演進,持續的工業文明秩序及工業技術文化仍是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努力完善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
(三)“本土化”的改革創新:開拓高等教育 現代化的途徑
中國式現代化雖受西方現代化的影響,從“中體西用”到“兩個結合”,從“器物現代化”到“制度現代化”,從“文化現代化”到“經濟現代化”,我國逐漸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和特色的現代化之路。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固然也有早期“西方化”的痕跡,但已賡續發展了中華文化和中國特色的文明基因,生成了“本土化”的現代化軌跡。雖然中國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的誕生晚于西方,但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理念和精神價值卻從來都深植于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中,默默努力改變中國工業化道路的落后窘境。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應然要持續回歸本土場域,根據中國高等教育實際,進行本土化改造。
一是中國高等教育須扎根中華文明的深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改革傳統文化中束縛現代化發展的文教理念,對區域和整體的高等教育進行現代化改造。這也是確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中國式”的根本。中華文化是中國高等教育孕生和發展的根基,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雖然不可否認會受到西方工業文明和工業技術文化的直接影響,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科學智慧和科學精神,以及近現代以來中國人自主探究現代化的經驗,在傳統和現代、中國和西方的時空中進行深度融合。二是中國高等教育應然要堅定文化自信,培養中華文化精英,堅持守正創新,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尤其是要總結高等教育在現代化進程中教育救國、教育興國、教育強國的經驗,發揮高等教育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社會服務和引領社會發展的作用。三是須以高等教育的普惠公平助力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F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須堅守“實現人的現代化”的根本立場,在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推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進程中,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多更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和機會。要促進東西部或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保障教育機會均等,從而推進高等教育公平和高質量發展。四是推進高等教育、科技和人才體制機制的綜合改革,須立足于中國高等教育規模和戰略重點,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和五育并舉體系,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科技領軍人才和各領域的知識精英的培養,推進校企政等多元主體參與科技創新,解決“卡脖子”的科技攻關難題,為國家重大發展項目提供戰略支撐,促進高等教育強國建設。
(四)“全球化”的中國經驗:生成高等教育 現代化的“中國式”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式”,何在于此?一方面在于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于中國傳統和國情,且又與“西方工業化”存在密切的歷史淵源;另一方面在于“中國式”可以作為一種可在發展中國家推廣的經驗范式。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一方面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須立足于中國傳統和中國實際,建設和實現具有中國特色和文化底蘊的高等教育現代化。另一方面,中國高等教育須能夠理性面對“中西”議題。中國高等教育早期借鑒了英國、德國模式,中期借鑒了蘇聯模式,后期學習了美國模式,當前致力于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建設道路。然而,我們仍需追問的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強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現代化的“中國式”?
一是要完善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制機制。中國高等教育的辦學主體是國家和政府,區別于西方多以社會力量為辦學主體;中國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完全區別于西方高等教育;以政府撥款為辦學經費主要來源的投資體制,區別于西方以捐資辦學為主的投資體制。以上三個方面可以作為中西高等教育體制區別的顯性特征,也可以作為“中國式”的典型特征。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尤其是推進高等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體制機制綜合改革,從而助推高等教育的治理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化。二是要創新中國特質的高等教育“產品”。高等教育產品即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成果。首先,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繼續完善高等教育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研究體系、高等院校體系、學科體系、人才培養體系等,形成中國特色和中國經驗的宏觀理論范式和實踐經驗。尤其是要針對現實人口、經濟、技術、全球化等因素的變化,順時順勢調整高等教育的規模、結構和發展方向,加強理論和方法等科研成果創新,完善高等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和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話語體系,優化高等學校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和學科專業結構,探索高層次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并取得關鍵性重大成果。其次,中國高等教育需賡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兼具中華文化氣質和世界科技素養的人才??茖W和技術常被認為是超越文化性和民族性的客觀存在,然而不同文化或文明所孕育的科學家和工程學家的精神是有差異的。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需立足于國家發展需要,培養具有世界視野、家國情懷、科學精神和中華文化底蘊的科技人才,從而通過文化反哺和科技貢獻服務于我國社會主義強國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接續發展。
五、結語
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工業化,本質上是人的現代化,而工業化的標識在于對工業文明起著關鍵作用的“科技”,科技的進步則又離不開科學家對科學問題的持續探索。換言之,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和“科技的持續進步”。高等教育現代化需要回應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實現人的現代化、如何創造有利于實現現代化的工業文明和技術文化。高等教育的根本屬性在于“育人”,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在于實現人的現代化。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已然具備了上述所說的內外部基本條件,既有持續發展的工業社會文明,為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足夠的拉力,又有較穩定的工業文化,為高等教育內部系統轉型升級提供推力。未來仍需從人才與科技的立場、本土與西方的視野、工業與文化的維度,系統性地思考如何整體性地推動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劉國瑞,李姝霖.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邏輯、特征與任務[J].高等教育研究,2022(11):13-24.
[2] 吳巖.中國式現代化與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22(11):21-29.
[3] 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
[4] 韓慶祥.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23(7):100-114,206.
[5] 周光禮.中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4(9):16-25.
[6] 林杰,張德祥.中國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現代化:理想目標、現實困境及推進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20(3):4-10.
[7] 肖京林,王靖.中國式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內涵、語境與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1):18-26.
[8] 時益之,楊兆山.高等教育評價現代化的內涵要義與實踐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3(4):118-128.
[9] 張應強.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理論的創新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22(12):16-23.
[10] 賴雪硯.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歷程及展望[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37-38.
[11] 張應強.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新部署和新使命[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1):1-8.
[12] 顧冠華.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分析[J].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9(5):52-57.
[13] 葉國文.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與體系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17(7):12-16.
[14] 鄔大光,胡艷婷.本土化: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根基[J].中國高教研究,2023(6):1-11.
[15] 潘懋元,張應強.傳統文化與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7(1):15-21.
[16] 黃新憲.教會大學與中國高等教育的早期現代化[J].蘇州大學學報,1994(4):121-127.
[17] 周光禮.“以俄為師”與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J].煤炭高等教育,2003(3):34-36,67.
[18] 劉秀英.“庚款留美”與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1-2.
[19] 劉少雪.書院改制對中國高等教育近現代化的影響[J].大學教育科學,2012(2):63-66.
[20] 瞿振元.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若干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7(7):1-5.
[21] 潘懋元,李國強.2030年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前瞻[J].中國高等教育,2016(17):5-7.
[22] Liang Q,Yin F.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Based on Panel Data Analysis of 31 Provinces from 2012 to 2022[J].Sustainability,2024,16(17):1-21.
[23] 張三元.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的現代化[J].思想理論教育,2023(8):11-18.
[24] 王洪才,靳玉樂,羅生全,等.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多維思考與協同推進[J].高校教育管理,2023(1):1-21,68.
[25] 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劉緋,張立平,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57.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21)[2024-08-0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7] 李夢瑩.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魂脈、根脈與命脈[J].江蘇高教,2024(2):38-44.
[28] 劉子云,李梟鷹.走向民生的高等教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4):41-46.
[29] 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M].王承緒,徐輝,鄭繼偉,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7.
[30] 黃群慧.新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歷史性成就與經驗[J].中國中小企業,2024(6):72-77.
[31] 陳洪捷.德國工業技術文化與職業教育(筆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30):3-5.
[32] 楊伯江.日本式現代化:進程、特征及其鏡鑒意義[J].國際論壇,2023(5):18-23.
[33] Collins F L,Sidhu R,Lewis N,et al.Mobility and Desire: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Asian RegionalismIn Aspirational Singapore[J].Discourse-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2014(5):661-676.
[34] E.S.Anichkin,K.E. Kovalenko.Modernization ofHigher Education in Central Asian Countries:Trends,Problems and Solutions[J].HOLOS,2020(1):1-12.
[35] 劉子云,謝愛磊,孟久兒.校企合作視閾下大學、科技、人才協同融合發展的空間實踐:以深圳虛擬大學園(SZVUP)為個案[J].江蘇高教,2024(9):11-20.
[36] 盧曉中.以教育現代化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理論內涵與模式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24(Z1):45-50.
[37] Maia Chankseliani,Ikboljon Qoraboyev,Dilbar Gimranova.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ing to Local,National,and Global Development:New Empirical and Conceptual Insights[J].Higher Education,2021(81):109-127.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Basic Conditions, and Path Choice of Modernizing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 Perspective on the General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
LIU Ziyun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s a universal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 In explor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e issue of human modernization cannot be overlooked,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lie in achieving both human moderniz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paradigm.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mature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order must serve as an external condition, a relatively stable industrial technology culture core as an internal condition, and a deeply integrated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achieve true Chinese-style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path optimization is necessary: a human-centered value ethic to address the value refer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 industrialized civilization order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localized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explore the paths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ed Chinese experience to generate the Chinese-style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責任編輯" 陳劍光)
基金項目:202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項目國家青年課題“新時代民族團結教育話語體系的生成與本土建構研究”(CMA210237)。
作者簡介:劉子云,湖南祁陽人,法學博士,廣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廣州,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