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時代價值、問題剖析與實踐進路

2025-04-05 00:00:00李俊儒李學勇
大學教育科學 2025年2期
關鍵詞:教師隊伍立德樹人新時代

摘要: 近十余年來,隨著國家、地方實施一系列人才引進和招聘計劃,海外留學人才回流的趨勢日益鞏固和強化,留學歸國人才已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新教師隊伍中占據了較大的比例,也是未來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引進對象。高校留學歸國人才具有知識水平高、影響力大、話語權強的特點。以強大的政治引領力、感召力、凝聚力引導他們積極投身立德樹人和科技創新,對于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和教育強國建設意義重大,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影響深遠。從新時代人才戰略、科技安全、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等新視角辨明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價值意蘊,通過調查研究掌握新時代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工作的現狀、問題和挑戰,分析其原因,并著眼于組織、方法、內容、評價等過程要素,針對性提出新的實踐進路,能有效提升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工作水平。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教師隊伍;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0717(2025)02-0068-10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政治引領是指以政治為考慮問題的最優先因素,從政治上謀劃、部署、推動某項工作,事關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目標前進等重要問題。新時代的政治引領主要是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匯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1]。高校對教師進行政治引領,主要著力于思想層面,與業務上、組織上的引領相融合,使黨的旗幟、道路、方向成為他們堅守的旗幟、道路、方向,是對人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關鍵環節[2]。留學歸國人才具有知識水平高、影響力大、話語權強的特點,高校有針對性地加強政治引領,使他們盡快進入教師角色、適應教師崗位、滿足科技創新和育人要求,成為政治上可靠、思想上堅定、業務上過硬的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教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本文的研究旨歸。

一、關鍵概念辨義

(一)高校留學歸國人才

留學歸國人才是留學歸國人員中層次較高的那部分人。黨和國家有關部門對“留學人員”曾有較為清晰的定義,如中央統戰部2004年印發的《關于做好留學人員統戰工作的意見》中對留學歸國人員身份作出明確界定:公派或自費到國外高等院校學習,獲得學士以上學位的留學人員;在國內已取得本科畢業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到國外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進修一年以上取得一定成果的訪問學者和進修人員;在國內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到國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半年以上的高級訪問學者[3]。留學歸國人才則是符合這一條件的留學人員中的核心和骨干,取得過顯著成績,為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如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網站上公開的對歸國留學人才的定義:公派或自費出國留學,學成后在海外從事科研、教學、工程技術、金融、管理等工作并取得顯著成績,為國內急需的高級管理人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以及擁有較好產業化開發前景的專利、發明或專有技術的人才。此定義主要引用自人事部2000年印發的《關于鼓勵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的意見》[4]。2007年人事部等十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建立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綠色通道的意見》對“留學人才”進行了基本一致的定義[5]。人社部自2011年起對回國高層次留學人才優中選優給予資助,直至最近實施的2024年度資助工作,其申報條件明確包括:具有中國國籍、在國(境)外獲得博士學位,優先支持曾在國(境)外著名高校或機構擔任副教授(副研究員)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高級管理職務的留學回國人才。綜合政策文件內容,可以明確本研究中高校留學歸國人才的狹義定義:中國國籍;公派或自費到國(境)外學習;取得國(境)外博士學位;回國后在高校教師崗位工作,并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高水平留學人員。

(二)政治引領

政治引領主要指在政治上指導工作或具體對象的方向問題,通過建構對象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態度、政治觀念,使對象形成正確的政治行為的實踐活動,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引領、政治目標引領、根本利益引領等方面,其中政治思想引領是主體,政治目標引領是重點,根本利益引領是落腳點[6]。從政治引領的內涵看,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工作的本質是通過對人才政治觀、思想觀、價值觀進行引導,提升人才的忠誠度,促其發揮最大效能的管理活動,總的來說就是對人才精神生活的正向干預。從政治引領的內容看,通常以國家、政黨、民族等大局為主導,以相關的國情、歷史、理論、文化等為主要內容,主要是解決代表誰的立場、為誰服務等核心問題,帶有強烈的政治觀點和鮮明的黨性。加強精神追求引導,可以使留學歸國人才形成強烈和持久的主要動力。從政治引領的邏輯看,要把人才的主要關注點從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轉移到精神追求上,就需要增強留學歸國人才對自身精神需求認知的自覺性,將滿足他們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作為政治引領的基本目標,主要通過政治認同教育、核心價值觀塑造、正確歷史觀樹立等方式來實現。

二、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時代價值

自20世紀90年代起,國家實施一系列引才計劃,吸引海外高水平人才加快回流。僅從國家級的高層次人才看,近十余年來從海外引進的就超過2萬名,其中超過60%回國后到高校工作。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近十余年的新進教師中留學歸國人才比例甚至超過90%[7]。留學歸國人才在帶來高校師資結構性變化的同時,也因其多元的政治觀念、價值理念、文化背景深刻影響著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環境。部分留學歸國人才對黨情、國情、社情、民情等方面的了解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還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國家宣傳機器的歪曲和誤導,亟待以政治引領重塑他們的政治態度、政治立場、政治觀念、政治行為。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對留學歸國人才加強政治引領,使他們對科技創新和立德樹人事業忠誠擁護、敬業奉獻、勇于擔當、堅守底線,強化高校的聚才、用才、育才效能,是服務國家戰略需要不可缺少的環節。

(一)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內在要求

人才的主觀能動作用是教育現代化、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前提。科技動能通過有組織的運行轉化為教育和人才的勢能,這一過程的循環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生態。近代以來,強盛時期的世界性大國無一例外是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也無一例外吸引了世界各國優秀人才集聚,構建了各具特色的優良創新生態。我國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近30年后,教育、科技、人才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各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80萬人年,居世界首位[8]。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第四次科技革命過渡的周期內,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深刻演變為教育、科技、人才的全面競爭。如美國采取縮減STEM專業學生和學者簽證、不允許受美方資助的專家在華兼職、不允許美國籍或擁有美國永居權的人士在華從事特定領域的工作等手段,極力推動與我國教育、科技、人才“脫鉤”,即想要通過構建高技術壁壘的不正當競爭,試圖維持其在某些領域的生產力優勢和支配地位。高校留學歸國人才雖已身處國內,但其思想易受這一競爭態勢影響,產生“選邊站”的松動。加強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就是要堅定他們的政治態度、政治立場,消除其思想波動乃至“歸海”流失的風險。只有打贏這一人才思想、政治的爭奪戰,才能促使海外優秀人才源源不斷回國,進一步支撐教育、科技事業蓬勃發展。

(二)是確保科技安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需要

科技安全是指科技體系完整有效,國家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安全可控,國家核心利益和安全不受外部科技優勢危害,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國家利益的物質技術基礎[9]。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成果供給能力大幅提升,大量的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成果乃至根技術出自高校,在很多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前沿領域“領跑”世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中美戰略博弈長期相持的大背景下,高校留學歸國人才的政治引領已不是一個能夠與科技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割裂開來看待的孤立課題。一方面,高校科技安全的建設最終要落腳到對作為創新主體的“人”的治理,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安全首當其沖。由于留學歸國人才自身特殊的海外背景經歷,政治引領則更是“對癥下藥”的有效手段。通過加強政治引領,使留學歸國人才牢固樹立國家安全意識、提升國家安全素養、增強自我防護能力,是確保關鍵核心技術安全可控、不被西方國家滲透竊取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要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充分激發作為創新主體的“人”的內生動力。人才的獨立自主性決定了國家科技發展的獨立自主性。留學歸國人才處在科技創新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是高校開展高水平創新和有組織科研的主要驅動力[10]。通過加強政治引領,在留學歸國人才中牢固樹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觀念和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將有力增強留學歸國人才追求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責任感、使命感,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過得硬、靠得住的源頭動力,維護包括高校在內的國家創新體系持續穩定。

(三)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高校人才的第一身份是教師[11]。高校人才不是僅有知識的純粹學者,更不是獨立、不持政治立場的公共知識分子,作為人民教師,他們必須代表國家和人民利益,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政治立場,“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應考慮的首要問題[12]。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緊密耦合,科學謀劃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13]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4]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指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15]。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黨和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政策。2017—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宣部、教育部等部委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部署印發了多個文件,主要包括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引領,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培養教師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學術導向,增強他們價值判斷、選擇、塑造能力[16]。部分留學歸國人才還不能適應國內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使命、要求,卻擁有較其他青年教師更大的影響力、話語權,對他們施加科學的、有效的政治引領,就能在鑄魂育人中發揮更大的正向示范作用;如果進行“放養”,則其負面效應也會顯著放大[17]。

三、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問題剖析

當前,大量高校已對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工作予以重視,在責權劃分、機制構建、內容開發、方法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留學歸國人才的政治素質整體有一定提升。但對標時代價值和現實目標,按照“要素法”梳理后發現,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仍然存在明顯的問題短板。本研究將全國6所“雙一流”大學的三類人員作為調查對象,對高校管理者(組織、統戰、教師工作、人事人才部門及二級院系黨組織負責人)、留學歸國人才進行分層抽樣調查,收到高校管理者樣本149份、留學歸國人才樣本490份,并對調查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其信度分別是0.816、0.798,KMO值分別為0.844、0.801,問卷信效度良好。本文采用SPSS25.0進行描述統計分析,多選題采用普及率說明,以此為基礎分析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按基本要素展開的現狀及成效。

(一)政治引領主體缺乏統籌協同

留學歸國人才本身是一個具有多重屬性的特殊群體,隨著人才規模的不斷壯大、層次的不斷分化,組織、統戰、教師工作、人事人才、宣傳、外事、安全等越來越多的高校黨政部門涉及對這一群體的管理,令出多頭不僅導致部門之間的相互掣肘,也導致院系及基層黨組織無所適從,影響政治引領工作的整體推進。本研究以3個高校管理者項目和4個留學歸國人才項目對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組織結構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調查發現,高校管理者已經普遍認識到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重要性,也基本認同留學歸國人才是高校教師隊伍中迫切需要加強政治引領的群體,100%的受訪高校管理者和96.12%的受訪留學歸國人才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美戰略博弈大背景下,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但高校管理者多數認為當前高校黨委對于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宏觀規劃和目標設置還不全面、不清晰,12.75%的高校管理者和33.67%的留學歸國人才還不太清楚政治引領具體是什么,包含哪些活動。當前高校中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責任主體尚不明確,責任模糊、重復交叉的情況較普遍,高校管理者認為的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校內責任部門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黨委教師工作部(51.01%)、黨委組織部(21.48%)、黨委統戰部(12.08%)。基層黨組織在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工作中發揮的作用較為有限。留學歸國人才按管理權限所屬的基層黨組織中,僅有14.08%在上一年度開展了4次以上的政治引領類活動,54.69%在上一年度開展了2次以上政治引領類活動,未聽說基層黨組織開展過政治引領類活動的占20.20%;留學歸國人才認為基層黨組織開展頻率最高的活動類型中,排名前三的是上級精神學習傳達(36.73%)、黨支部黨員大會(20.82%)、安全教育或保密教育(19.39%)。從調查研究結果來看,正是因為組織體系的不完善,工作開展不順暢,部分政治引領工作流于形式,使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的政治引領工作淪為其他黨建工作和安全穩定工作的“附加產品”,導致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工作的思路、路徑和成效都較為片面。

(二)管理“碎片化”現象常見

高校對留學歸國人才的政治引領主要局限于回國到崗后的教育培訓和生活上的關心關懷,普遍未能將政治引領貫穿留學歸國人才的引進、培育、使用始終。對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制度規范不完善,缺少專職工作隊伍且管理人員相關素質不強,使政治引領工作的隨意性較強、系統性欠缺。本研究以4個高校管理者項目和4個留學歸國人才項目對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管理機制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調查發現,高校在留學歸國人才引進中重業績輕風險,政治把關寬、松、軟的情況較為常見,73.15%的受訪高校管理者在留學歸國人才加盟前不關注或較少關注過其思想政治素質,把關手段多采用網絡查詢、向同行學者專家問詢等間接方式。高校在人才培育中對留學歸國人才的政治引領偶發性、隨意性較強,未形成制度性、連貫性、周期性的政治引領機制。調查顯示,16.11%的高校管理者和45.71%的留學歸國人才認為自己從未見到過本校關于部署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工作的文件或要求;僅30.20%的高校管理者認為本校有專職從事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工作的管理人員,有40.61%的留學歸國人才認為從未有從事政治引領工作的管理人員與其進行過相關內容的交流談話。人才使用中對應政治引領的留學歸國人才分層分類不清晰不精準,造成管理資源的錯配和浪費,留學歸國人才認為最常與之進行政治引領類交流談話的人員排名前三的是院系黨委(總支)書記(45.92%)、院系黨務管理人員(27.26%)、院系行政管理人員(13.88%),基層黨支部、資深黨員等重要主體的參與度極低。

調查中還發現,有的高校對政治判斷和學術自由的平衡度把握不準,不規范的“政治引領”反而影響正當的學術表達。有50.41%的留學歸國人才認為本校在政治引領中提出的要求已使自己感受到學術自由探索的范疇受到一定限制,其中6.12%認為受到較大或很大限制,表明不規范、不恰當的“政治引領”不僅不能起到正面效果,反而束縛了留學歸國人才的創新活力。

(三)政治引領教育教學內容開發弱

政治引領使用的內容既包括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包括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統一戰線、國內外時事政治、國家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與大學生不同,留學歸國人才本身已建立了較為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海外留學及工作的經歷使其具有較為開闊的視野和較為豐富的見聞,他們的短板反而是對黨情、國情、社情、民情缺乏系統全面了解,這也正應是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內容開發的著力點。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熱衷于推廣“普世價值”,常以意識形態劃界,通過顯性課程、隱性課程相結合的方式,將意識形態灌輸加入所有學段的教學中,使受教育者認同其核心價值觀。留學歸國人才在西方國家留學的學段越早,越能經歷相對完整的灌輸,同時在工作生活環境和周邊人群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下,容易對西方產生政治認同,這也應是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內容注重攻克和扭轉的關鍵點。

通過調查研究筆者發現,現階段我國高校對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教育教學內容設計和開發不理想。僅有25.31%的受訪留學歸國人才認為接受到的政治引領內容是很需要或較為需要的,僅21.22%留學歸國人才認為學習或參與后很有收獲或有一定收獲。除了內容的實用性、實效性不強以外,政治引領的形式也較為單調,以課程、在線學習、座談研討為主,60.82%的留學歸國人才希望參與實踐性、體驗性較強的政治引領活動。此外,有43.27%的留學歸國人才認為當前接受的政治引領質量和效果不如原來在海外留學或工作時了解到的政治類活動。

(四)政治引領績效評價不科學

評價是發展和改革的指揮棒,缺少考核評價及評價結果運用,工作就易流于形式。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成果很多不是顯性成果,但對于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統一戰線、人才隊伍建設等均有較強的支撐作用。高校當前對留學歸國人才的政治引領主要通過行政命令式的部署,缺少“評價—實施—改進—評價”的完整鏈條,環節的缺位也導致激勵和約束不足,相關主體缺少推進工作的內生動力。本研究從4個高校管理者項目和2個留學歸國人才項目對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評價實效性進行了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從評價主體上看,不固定、不確定的情況較為多見,各級組織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宣傳部門、統戰部門往往都設置了包含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績效評價的各類考評,關注的“監測點”也不盡相同。71.14%的受訪高校管理者表示曾從2個及以上的主管部門收到過關于評價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績效的不同工作通知或要求。

從評價形式上看,主要通過聽匯報、問卷調查、資料查閱等方式進行,只關注“做了什么”和“做得怎么樣”,屬于單向度評價,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難以保證。僅有20.13%的高校管理者認為除了工作報告、數據表格、會議或當面匯報以外還有其他評價工作績效的形式;43.06%的留學歸國人才認為自己曾提供過對于本單位政治引領成效的相關評價材料(如問卷、電話調查等),46.53%的留學歸國人才甚至從未提供過任何關于政治引領的評價材料。

從評價維度與指標上看,缺乏具有較強科學性和公信力的指標體系。政治引領效果評價還停留在關注覆蓋率、頻次等較為初級的水平,有32.31%的高校管理者認為本校設置的評價體系僅考察了這些初級指標。除了覆蓋率、頻次等初級指標外,僅有34.89%的高校管理者認為本校設置的評價體系中有4個及以上評價維度,有52.35%的高校管理者認為本校政治引領效果評價體系中有3個及以上評價維度。

從評價結果運用上看,我國高校基于評價反饋的調整、改進、轉化力度還較為不足,使一些評價成為“為了評價而評價”式的應付之舉。36.24%的高校管理者不了解或沒有關注到政治引領效果評價后的結果運用,75.10%的留學歸國人才認為沒有關注到評價后本單位的政治引領工作有較明顯的改觀。

可見,從以上調查研究結果來看,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績效評價對于“誰來評”“評什么”“怎么評”“怎么用”這幾個基本問題還存在不少模糊地帶,評價的準確性和實效性自然大打折扣。

四、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實踐進路

加強對留學歸國人才的政治引領,重點要立足時代、問題導向、揚長避短,不僅要從管理者和留學歸國人才兩個主體要素出發,還要著眼于組織、方法、內容、評價等四個過程要素,在政治態度引導、政治立場確立、政治觀念灌輸上下功夫,使人才政治引領各要素正向協同性得到有效提升。

(一)強化黨的領導,加強高校留學歸國人才 政治引領組織體系建設

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特別強調要“以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落腳到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中,黨的各級組織都要健全,只有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黨的領導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其中核心要義還是要提高政治引領的組織力。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組織體系包括外部和內部組織體系。外部組織體系包含了黨中央及中央有關部門、省級有關主管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傳媒機構等,內部組織體系則包括高校黨委、相關黨政部門、院系黨委(總支)及基層教工黨支部四級。加強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組織體系建設,既需要外部組織體系保持高效貫通協同,更需要內部組織體系不斷優化完善[18]。首先,各組織體系之間要形成合力、減少分離力。其次,組織體系各層級條塊分明、各負其責,從業務歸口和工作職能的角度,應明確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由高校黨委組織部門牽頭,教師工作、人事人才、統戰、宣傳、外事、安全等部門密切支持配合,可通過高校黨委下設領導小組的形式,建立健全集中協調、定期會商機制,壓實院系黨委(總支)的用人主體責任和基層教工黨支部的政治引領工作職責。最后,要選優配強工作隊伍,設置好專崗專責專人。在相關黨政部門、院系黨委(總支)、基層教工黨支部負責人的任用上,必須由對科學家群體、教師隊伍、人才工作有感情、有熱情、德才兼備的同志來擔任,才可能負責任地開展好政治引領工作。

(二)優化管理機制,加強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方法體系建設

要充分發揮政治引領的效能,就必須充分發揮好黨的“五大優勢”,健全政治引領貫穿留學歸國人才引進、培育、使用全鏈條的制度體系,至少應包括前置研判機制、政治把關機制、團結引領機制、科學分類機制等。前置研判機制,即高校應運用好專家評判、群眾評價、信息技術查詢、委托背景調查等手段,做好選才階段的綜合判斷,對于存在政治和意識形態類風險的留學歸國人員,即使學術水平再高,也應堅持政治第一標準,暫緩或中止引進。政治把關機制,即應依托組織體系,完善“基層教工黨支部-院系黨委(總支)-組織部門及相關黨政部門-高校黨委”四級把關程序,同時注重用好人文社科專家資源。即便在自然科學領域海外人選的引進中,也應邀請政治敏銳性、鑒別力強的人文社科領域專家共同參與,在評選階段對人選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作出判斷。團結引領機制,即院系黨委(總支)及基層教工黨支部負責人應全程參與留學歸國人才的引進、培育流程,做到知心、貼心、交心,通過日常的密切交流對其政治素質、思想傾向、道德水平進行判斷,對存在偏頗和局限的想法進行引導;要充分用好用實校、院兩級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日常談心談話、節前慰問關心、解決實際困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政治理念、思想觀念;對于已經出現不恰當觀點或政治問題苗頭的留學歸國人才,要以治病救人的態度對待,及時糾錯糾偏[19]。科學分類機制,即應該根據留學方式(公派/自費)、留學國別、留學時長、留學學段、學科專長、政治面貌、人才層次等不同特質,分門別類地制定“認同偉大祖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引領目標和策略,使各級黨組織和管理者的政治引領實踐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指向性。

(三)系統開發資源,加強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內容體系建設

除了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相關的學習教育內容外,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關鍵內容還包括系統的黨情、國情、社情、民情教育和實踐內容,以“五史”為代表的歷史教育內容,理想信念教育內容以及其他有助于建構人才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態度、政治觀念、政治立場的內容。一方面,高校在課程式、會議式的教育培訓內容中加強相應的板塊以提升其全面性和滲透力;另一方面也應強化實踐性的政治引領內容開發,結合實際運用好國情考察、掛職鍛煉、支教扶貧、社會服務等現有資源,充分用好“大黨建”“大思政”“大統戰”格局下的各類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盤活用足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工作的素材和資源,并對積極參與的留學歸國人才給予及時激勵[20]。對于國外常見的愛國教育、國情教育、公民教育等政治功能的活動,一方面可以積極借鑒,用好歷史教育、英烈保護、國家紀念、國家標識、太空探索等潛移默化的資源,創設良好的政治引領工作情境與校園文化,既做到包容多樣和尊重差異,又注重結合重大會議、重要節日、重大事件等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提高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21];另一方面,按圖索驥、有的放矢、反其道而行之,揭露西方國家美化和掩蓋下的霸權、掠奪、歧視、虛假民主等真相,幫助留學歸國人才對西式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祛魅”。

(四)堅持以評促建,加強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評價體系建設

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要對評價的主體與實施部門、形式、維度與指標、流程、結果運用進行系統設計,通過“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量化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高校現實中存在的“不重視、不在乎”“沒抓手、缺辦法”“亂開花、花亂開”等典型問題。評價主體上,包括外部組織體系中的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門、內部組織體系中的高校黨委,根據對下級黨組織和干部的管理權限,應由各級組織(人事)部門具體實施。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工作評價既可以作為黨建工作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在人才隊伍建設、高校統一戰線、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評價中專門設置,還可由評價主體進專項組織實施。評價形式上,須強化過程性評價,由“一次性”考核向“全過程”考核轉變,靈活運用隨機走訪、互聯網匿名征求意見、月度“打卡”、季度提示通報、年度“比武”“回頭看”、自評互評結合等舉措,督促各級責任主體主動檢視任務落實情況,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回路和閉環[22]。評價維度與指標上,結合海歸人才政治引領的要素、意義價值和黨建工作的評價要求,可將基礎工作量、制度建設與落實情況、隊伍建設情況、經常性活動、政治把關與風險防范情況、政治安全保護與管控成效、政治吸納成果作為主要的七個評價維度,并在每個維度下明確若干可量化、可考核、可驗證的具體二級指標。評價結果運用上,可將政治引領考核評價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專項通報,將政治引領工作考評與各級領導班子、領導人員考核相結合,對評定結果“不合格”“基本合格”的進行約談整改,對評定結果“優秀”的及時給予集體和個人榮譽表彰。考核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科學化,將有效提升高校留學歸國人才政治引領的工作水平[23]。

參考文獻

[1] 張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論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9):128-135.

[2] 王冠中.中國共產黨對青年思想政治引領的百年政策變遷及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21(5):23-28.

[3] 中共中央統戰部.關于做好留學人員統戰工作的意見[Z].2004-06-1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關于鼓勵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的意見[Z].2000-07-08.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等.關于建立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綠色通道的意見[Z].2007-02-25.

[6] 孫婷婷.論新時代團結奮斗的政治引領[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9):10-13.

[7] 劉瑋辰.海外青年科學家回國對科研產出的影響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20.

[8] 王志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N].學習時報,2020-11-06(1).

[9] 劉躍進.安全領域“傳統”“非傳統”相關概念與理論辨析[J].學術論壇,2021(1):27-48.

[10] 施悅琪,周海濤.高校有組織科研的特征、模式與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23(2):30-36.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正確認識和規范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Z].2020-11-30.

[12] 羅生全,吳開兵.教育家精神融入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意蘊、內在機理與實踐進路[J].大學教育科學,2024(3):12-21.

[13] 新華社.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18(1).

[14]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15] 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5(1).

[16] 劉小強.推進高校教師思政工作從何處著眼[N].中國教育報,2022-06-13(6).

[17] 馮身洪.加強高校高層次人才思想引領和政治吸納的路徑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0(18):33-35.

[18] 韓強.論新時代黨的建設目標的體系化建構[J].廣西社會科學,2019(12):20-25.

[19] 郭華玲,王思遙,唐玉光.組織支持何以影響高校海歸教師的學術創新行為: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24(5):92-100,112.

[20] 周立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現實生活的依據和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13(1):46-51.

[21] 巫陽朔.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2:60-61.

[22] 周菲.高校基層黨組織及黨員考核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141-148.

[23] 杜華.高校黨建工作考核評價體系設計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17(7):93-96.

Political Leadership of Return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lue of the Times,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Practical Approach

Li Junru" Li Xueyong

Abstract: In the past ten years or so,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recruitment programs at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the trend of returning talents from overseas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solidated and strengthened, and the returned talents have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new faculty of high-level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they are also the main target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faculty. Returned talents with high knowledge level, great influence and strong vo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education country, and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by their strong political leadership, inspiration and cohesion,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 for moralit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e identify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of return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s of talent strateg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curi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grasp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of return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challenges, and put forward a new way of practice by focusing on the elements of the process such as organization, method, content, and evaluatio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level of political guidance for returnee talents from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verseas returned talents; political leadership; teaching staf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責任編輯" 陳劍光)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大學生的代際特征及教育引導研究”(19BKS215);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新時代高校海歸青年人才政治引領的挑戰與對策研究”(SZSWJTU23-13)。

作者簡介:李俊儒,四川成都人,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電子科技大學人才工作辦公室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學勇,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成都,610031。

猜你喜歡
教師隊伍立德樹人新時代
務實求真的長春高新第二實驗教師隊伍
尚德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
當前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思考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體育師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加強民辦高校中青年教師隊伍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国产青榴视频|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97se综合|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日本黄色a视频| 青青草久久伊人|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色爽网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播放 | 综合久久五月天|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av网站|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青青草综合网|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2020极品精品国产| 五月天天天色|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欧美午夜网站|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av无码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久久99国产视频|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91一级片|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69视频国产|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国内精品视频| 色成人亚洲|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黄网站欧美内射| 国产麻豆另类AV|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日韩专区欧美|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91|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