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對湛江市“百千萬工程”的實施現狀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旨在探討如何優化社會力量參與路徑。研究發現,湛江市“百千萬工程”旨在借助政府引導與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促進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提升就業率,并顯著改善民生福祉。然而,在當前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若干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政策引導與激勵機制的欠缺、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建設的不完善,以及利益協調與風險分擔機制的不健全等。為解決這些問題,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優化策略,包括完善政策激勵機制、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利益協調與風險分擔機制等建議,以期激發更多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社會力量;百千萬工程;路徑優化;社會治理創新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黨的二十大確立高質量發展為國家現代化的核心任務,規劃城鄉融合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廣東省積極響應,通過《中共廣東省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推動城鄉發展。“百千萬工程”在拓展發展空間、促進經濟循環和增進民生福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力求以“1+N+X”政策體系保障項目實施,整合資源并激勵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1]。廣東省組織民政部門及社會組織開展專項行動,通過資本、技術和人才支撐縣鎮村發展。社會力量參與在公共事務中至關重要,提升了社會治理體系的靈活性與效率。湛江市積極推進“百千萬工程”,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但面臨激勵機制不足、資源分配不均和法律支持不完善等挑戰。社會力量的有效參與對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質量至關重要,因此有必要研究優化其參與路徑。本研究探討優化湛江市“百千萬工程”中社會力量參與的路徑,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理論上,深化政社合作、資源依賴和協同治理等理論的應用,拓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事務的分析框架[2]。實踐上,為湛江市及其他地區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議,通過完善動員、激勵和保障機制,增強社會力量在“百千萬工程”中的作用,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
二、研究現狀
湛江市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社會力量參與度逐年上升,但參與方式單一、資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有待提升。社會組織數量雖有所增加,但整體規模和影響力有限,難以形成有效的社會合力。部分學者提出協同治理理論,認為可以通過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優化資源配置和項目執行,但在實際中構建協同機制仍需探索[3]。美國的社區發展公司(CDCs)模式,通過政府和社區組織的緊密合作,推動了社區可持續發展,強調社區自治和多方參與,湛江市可借鑒此模式。美國的非營利組織(NPOs)和非政府組織(NGOs)在環境、教育、衛生等領域積極參與,其成功得益于完善的法律體系和稅收優惠政策。在“百千萬工程”中引入社會企業模式,也有助于激發市場活力、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并通過公私合作(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增強項目的可持續性[4]。國際研究強調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協同合作對社會力量參與的重要性。利益相關者分析模型可幫助精準識別和平衡各方利益,保障項目公平和透明。在國內,社會力量參與“百千萬工程”仍面臨挑戰,參與機制不完善、資源分配不均衡和激勵措施缺乏,限制了社會力量的深入融入。因此,優化社會力量的參與路徑成為提升“百千萬工程”實施效果的關鍵[5]。
三、湛江市社會力量參與“百千萬工程”的現狀分析
(一)湛江市“百千萬工程”概況
在湛江市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進程中,采取了政府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及市場化運作的綜合性模式,有效促進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了公共服務的多元化供給。具體而言,2022年度,湛江市依托“百千萬工程”,成功策劃并執行了超過500場次的社區服務活動,惠及民眾超過10萬人次,此舉顯著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并有效增強了社區內部的凝聚力與居民的歸屬感。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登記注冊各類社會組織3479家。2023年市慈善會共接收“6?30”捐贈款共1142萬元。市慈善會共支持村鎮基礎設施建設、節日慰問、扶老、助學、人居環境整治等幫扶項目約50個,撥付資金1142萬元。截至2024年6月,全市發動170家社會組織參與“百社聯百村”專項行動,對接110個幫扶村(居)開展專項行動,涉及各類產業項目110個。截至今年5月底,“百社聯百村”項目投資意向約495.3萬元,已落實457.8萬元。
湛江市各大高校也把課堂所學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自己的專業所學,服務社會所需。在校生通過“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方式,參與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以專業所長融入社會、服務社會[6]。廣東醫科大學162支團隊的3000多名學子將奔赴全國7個省份44個鄉鎮的田間地頭,聚焦理論宣講、高質量發展、“百千萬工程”、健康中國等。嶺南師范大學有170支隊伍共4500人奔赴鄉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助力“百千萬工程”,4個“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工作站獲授牌。廣東海洋大學共組建了200余支“百千萬工程”突擊隊,3500余名師生奔赴廣東省內21個地級市70余個縣區,圍繞海洋牧場、特色農業、生態保護、鄉村治理、綠美廣東、文化創意和保育等多個領域開展實踐活動。

在實施“百千萬工程”中,湛江市采取了多元化的策略來優化社會力量的參與路徑,以促進項目的成功實施。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幾點:①積極搭建平臺,為不同的社會主體提供了廣泛參與的機會。通過建立政府主導的溝通協調機制,確保了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NGO)、社區組織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有效溝通,不僅促進了信息的暢通,而且有助于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期望和目標;②通過政策引導和激勵措施,激發了社會力量的參與熱情。例如,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技術支持等方式,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到“百千萬工程”中。同時,政府還設立了專門的監督機構,確保項目實施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強了社會力量的信任感;③注重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導社會組織承接公共服務項目等方式,提高了服務的專業性和效率,同時也為社會組織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持;④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了公眾對“百千萬工程”的認識和參與度。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的宣傳,增強了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使其成為項目成功實施的積極參與者。這些做法的成效顯著,不僅增強了社會力量的參與度,也提高了項目的透明度和公眾的滿意度。
(二)社會力量參與現狀
在湛江市“百千萬工程”的推進過程中,社會力量通過非政府組織(NGO)及志愿團隊積極參與,為教育、醫療和環境保護等領域提供專業服務。2019年,通過政策激勵和宣傳引導,志愿者參與人數同比增長了20%,并通過提供培訓和資金支持增強了社會組織的管理和服務能力[7]。此外,湛江市建立了榮譽體系、物質獎勵制度,并通過政策和立法保障,為社會力量的持續參與提供了良好環境。
1.參與效能
湛江市在推動社會力量參與質量和效能上采取了多項措施,完善激勵機制,確保社會力量的持久動力,并通過立法保障參與的穩定性。這樣既增加了社會力量的廣度,又提升了其參與深度和專業性。
2.政社合作
政社合作重在政府與社會力量的協同,以資源優化和優勢互補提升服務質量。在環境保護、教育和社區服務等領域,政社合作模式顯著提升了資源動員效率[8]。該模式依賴穩固的政策支持和相互信任,以實現資源共享和透明合作,從而提高社會服務整體質量。
3協同治理
協同治理倡導多方力量緊密合作,以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項目效率。湛江市將政府、企業、NGO、社區和公民個體整合為協同治理主體,構建多方參與平臺,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并增強透明度[9]。然而,目前參與形式仍較單一,主要為資金捐贈和志愿服務,深層次合作模式尚未充分發掘,導致部分項目未完全達到預期。未來,應探索更高效的參與模式以提升工程整體進度。
四、湛江市社會力量參與“百千萬工程”的問題與挑戰
(一)參與機制不健全
社會力量的參與主要集中在捐助等被動形式,缺乏在項目策劃、執行和監督中的深度介入。激勵和保障機制不系統,導致社會組織缺乏持續動力。現行激勵措施大多為一次性獎勵,未能建立長期機制,限制了積極性。此外,缺乏健全的法律框架,使得社會組織可能面臨法律糾紛和權益保護等問題。
(二)資源分配不均
社會力量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參與受資源分配不均影響。2022年數據顯示,湛江市基礎設施的社會資本投入比例高達40%,而教育領域僅占15%,限制了社會力量在教育質量和覆蓋面提升中的作用。因此,需通過政策引導平衡資源投入,特別在關鍵公共服務領域。
(三)激勵措施不足
當前激勵機制缺乏系統性和財政支持,許多社會組織在項目中面臨資金不足問題,難以保持持續投入。激勵措施的零散性導致項目結束后缺乏穩定性和動力,不利于社會力量的長期參與。
五、優化社會力量參與“百千萬工程”的實現路徑
在湛江市全力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進程中,優化社會力量的參與效能被置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基于詳盡的數據剖析與深入的案例研討,發現社會力量的融入不僅顯著提升了項目的運作效率,還極大地增強了項目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進一步優化此策略,應致力于構建一個由政府主導,企業、非政府組織及公民個體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合作框架,實現資源互補與協同效應的最大化。同時,為充分激發社會力量的參與熱情與活力,需進一步細化并優化激勵機制、強化保障機制,確保參與的穩定性與長期性。
(一)加強政策引導
政策引導是政府與社會力量有效合作的基礎。政府通過制定明確的政策框架,能夠有效界定各方在“百千萬工程”中的角色和責任,從而促進資源的有效分配與合作的穩定性[10]。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和稅收減免政策,不僅可以激發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積極性,也能夠增強社會力量對政府政策的依賴,從而在合作過程中形成良性的資源依賴關系,確保社會力量的持續性和有效參與。
(二)優化制度與機制
構建完善的信息公開及披露體系,是增強透明度與公眾信任度的核心舉措。此舉能夠促進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緊密合作,形成協同效應,提高社會力量的參與度和項目執行的效率[11]。湛江市應通過立法與政策的制定,明確信息公開的法律地位,確保各方共享信息,從而有效減少資源依賴中的不確定性,提升協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此外,為有效整合各部門資源,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湛江市應構建跨部門合作機制,并通過設立由政府主導的協調機構,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百千萬工程”的統籌規劃和監督執行,以實現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和協同治理。
(三)培育社會力量
社會組織的發展對政府和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至關重要[12]。政府應主動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專業培訓來培育社會力量,以減少其對外部資源的過度依賴,并提高其自我發展的能力。湛江市政府應攜手業內權威的專業機構,針對社會力量的實際需求,開展專業培訓和經驗交流,提升社會組織、高校及其他民間組織在項目規劃、執行和管理方面的綜合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為“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奠定堅實基礎。這不僅有助于增強社會力量的獨立性,也能在政社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
(四)優化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的優化是增強社會力量參與意愿的重要手段。建立多元化激勵體系需要考慮經濟激勵、社會認可和政策支持,以確保能夠吸引和保持各類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社會組織和個人進行績效評估,結合資源依賴理論,可以確保激勵措施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并依據評估結果提供相應的經濟獎勵或政策支持,從而減少社會力量對政府資金的依賴,促進其內在動力的增長。同時,建立榮譽激勵機制,提高社會組織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有助于提升社會力量在參與社會治理中的熱情與主動性。
(五)強化公眾參與
強化公眾參與是實現社會治理創新和公共服務提升的重要路徑。公眾參與能夠通過多方合作促進信息透明度,并通過多種渠道實現對公共事務的有效監督。湛江市應通過系統的教育培訓計劃,提升公眾對“百千萬工程”的認知和參與意愿。借助互聯網技術搭建在線互動平臺,確保公眾能夠方便地獲取工程的最新進展。同時,通過網絡投票、在線論壇等形式,增強公民的參與感,實現政府、社會組織與公民之間的協同治理。
(六)建立法律保障和監管機制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監管機制至關重要。首先,法律保障可以有效明確政府與社會力量之間的權責分配,從而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為進一步優化保障機制,建議設立跨部門監管機構,負責對社會力量參與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和評估,以確保活動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根據資源依賴理論,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可以在規避合作中的權力失衡問題的同時,增強對社會力量的監督和支持,進而提升項目的可持續性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度。
六、研究結論
湛江市“百千萬工程”中的社會力量參與狀況顯示,盡管其對公共服務和治理的推進作用顯著,但仍存在若干不足。參與形式和領域較為單一、資源分配不均、激勵機制欠缺以及法律保障不足,均制約了社會力量的深層融入和持續發展。首先,資源分配不均影響了在教育、醫療等關鍵領域的全面參與。為提升各領域資源均衡性,需通過政策優化合理分配,減少單一資源依賴,以促使社會力量在薄弱領域得到有效投入。其次,激勵機制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目前多為一次性獎勵,難以形成長效機制,限制了社會力量的持續參與和積極性。通過設立專項激勵基金、提供長期補貼及多元化榮譽激勵等方式,激發其參與熱情并增強合作的穩定性。此外,法律保障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力量的參與不夠深入。缺少明確的法律框架使得項目執行過程中容易出現不確定性,影響了項目的效率和合作信任度。為此,需健全法律保障體系,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和跨部門監管,確保合作的規范性和透明性,提升社會力量的信任感和持續參與意愿。
綜上所述,建議通過政策引導、資源配置、激勵機制及法律保障的完善,進一步推動社會力量深度融入“百千萬工程”,從而推動湛江市的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施維,劉振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中央農辦主任、中央財辦副主任韓俊解讀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8,30(05):3-5.
[2]黃璘泰.“百千萬工程”改革路徑:強縣、富民、融合、向海[J].南方,2024(20).
[3]廣東實施“百社聯百村”專項行動助力“百千萬工程”[J].大社會,2023(11):21.
[4]范斯義,劉偉.“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廣東范式[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21):93-102.
[5]楊雅麗,蔡炯豪.動員全市社會組織積極參與“6?30”助力鄉村振興活動[EB/OL].(2024-06-20)[2025-02-25].http://gdzj.wenming.cn/dongtai/ addShiji/202406/t20240620_8572905.shtml.
[6] 林露,楊麗君,林子琦.嶺南師范學院學子奔赴鄉村助力“百千萬工程”[EB/OL].(2024-07-12)[2025-02-24].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
[7]張嘉琪.“百千萬工程”背景下社會工作推動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治理的路徑研究——以粵西農村為例[J].新農民,2024(31):37-39.
[8]秦艷艷,鄔滄萍.我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中政府職能分析[J].蘭州學刊,2012,220(01):129-133.
[9]管兵,夏瑛.政府購買服務的制度選擇及治理效果:項目制、單位制、混合制[J].管理世界,2016,275(08):66-80.
[10]馬立敏,鄒祥亮,翟丹然.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建言獻策[N].南方日報,2024-09-12(A02).
[11]以主題教育成效助力青春在“百千萬工程”中綻放絢麗之花[J].中國共青團,2023(17):31-32.
[12]廣東出臺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全力服務保障“百千萬工程”[J].中國財政,2023(24):71-72.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4年度湛江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優化湛江市社會力量參與‘百千萬工程’的實現路徑研究”。
(作者單位:廣東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