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精神是指中國共產黨人為完成歷史重任,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斗爭實踐過程中不斷演進而成的寶貴的精神品質,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人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的頑強品行。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精神因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轉變,不同時期展現出不同的表現形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人必須繼承發揚斗爭精神百年演進的歷史經驗,即把握斗爭方向、站穩斗爭立場、講求斗爭藝術、提升斗爭本領。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演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黨同志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中國共產黨和斗爭精神緊密相連,貫穿于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斗爭實踐中,并不斷演進。研究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精神的基本內涵百年演進及歷史經驗,對于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脈絡,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凝聚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精神的基本內涵
掌握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精神的基本內涵,首先要明確“斗爭精神”的內在意蘊。斗爭具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斗爭具有爭斗、搏斗、奮斗之義;狹義上,在馬克思主義體系中,認為‘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1]。新的歷史方位下,“斗爭”呈現出新的時代內涵,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明確指出:“我們所講的斗爭,既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
“精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人的思維活動與心理狀態。此外,在不同的語言情境之下,“精神”具有不同的指向。在馬克思主義語言體系中,“精神”是人主觀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意識的范疇;在中國共產黨政治語言體系之中,“精神”具有思想信仰、品格修養、道德理念、氣概情懷及文化傳承之意。精神可以是個人為追求人生理想而所具備的心理狀態,同時也可以是一個團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為爭取民族獨立而奮斗的所特有的精神狀態和堅定信念。
對“斗爭”以及“精神”的研究基礎之上,可知斗爭精神是指個人或者團體在現實世界的斗爭實踐中所秉持的心理活動以及主觀世界的精神狀態,既可以反映個人所具備寶貴精神特質,也可以彰顯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解決歷史問題、現實難題及時代課題所特有的思想信仰、精神特色與文化傳承。
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精神是指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重任,進而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應對風險挑戰所持有的精神狀態和堅定信念,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人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的頑強品性。
二、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精神的百年演進
“我們黨誕生于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一出生就銘刻著斗爭的烙印,一路走來就是在斗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贏得勝利。”[2]縱觀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斗爭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態,并映射出中國共產黨階段性中心任務轉變。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舍生忘死、百折不撓”為主要意蘊的偉大斗爭精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覺擔任起挽救民族危機,實現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赴湯蹈火,沖鋒陷陣,以頑強的品格,保衛和平、保衛家國,鍛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舍生忘死,百折不撓”的拼命精神。
第一,舍生忘死、百折不撓體現在中國共產黨勇于同前方一切苦難荊棘做斗爭進而形成不動搖,不妥協的頑強品格。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所經歷的最為嚴峻的血腥屠殺,但此次嚴峻的考驗,并未使處于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丟棄挽救民族危機的歷史重任,而是在黑暗革命的籠罩下繼續前行,中國共產黨人以百折不撓的毅力同國民黨反動派、黨內錯誤思想、黨內信念問題等一系列難題做堅決斗爭,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回擊國民黨反動派,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
第二,舍生忘死、百折不撓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而斗爭,所具備的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強大的共產主義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內核,是崇高的價值追求[3]。長征時期,中國紅軍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下,渡過24條大江大河,翻越20余座雪山,并經歷師以上規模戰役120余次,前有高山險隘,后有圍堵追截,紅軍將士在千難萬險中堅定信念、艱苦奮戰,成就“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奇跡”,為實現共產主義進行崇高而堅定的偉大斗爭。
(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以“無私奉獻、自力更生”為主要意蘊的偉大斗爭精神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初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剛成立的新中國是一個“千瘡百孔”的中國,針對艱難復雜的國內形勢及各種考驗,中國共產黨人采取了一系列科學措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接力奮斗,鑄就了以“無私奉獻、自力更生”為主要內涵的偉大斗爭精神。
第一,無私奉獻、自力更生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由新中國初期以蘇聯為師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獨立自主精神。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變革所有制所提出的設想,并深入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創造性提出對我國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和平贖買的方針。中國共產黨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過程中,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反復學習、反復實踐、反復探索,將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對變革所有制所提出的設想變成現實存在,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從蘇聯為師到獨立自主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推進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精神魄力、自力更生的志氣骨氣。
第二,無私奉獻、自力更生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同新中國的“千瘡百孔”作斗爭,為盡快地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滿足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披星戴月、忘我工作,涵養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集中精神,開展土地革命、開展各項工作恢復國民經濟、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并促使社會主義工業順利起步,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般的忘我,“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為民情懷,立足崗位,奉獻力量。
(三)改革開放時期:以“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為主要意蘊的偉大斗爭精神
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就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了科學的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并將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形成了以“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為主要意蘊的偉大斗爭精神。
第一,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文革”十年導致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的現狀作斗爭,興辦經濟特區,披荊斬棘,拼搏奮斗,鑄就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敢闖敢試是特區精神的內核,其核心即“闖”。改革開放時期,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入聚焦“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以高度的自覺承擔起歷史使命,科學果斷地將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將興辦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與窗口,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和智慧,在實踐中探索規律、運用規律、指導實踐,創造了無數個前所未有的“第一”,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敢于擔當、敢闖敢干的使命意識。
第二,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同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作斗爭,通過改革開放十余年的艱辛探索,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了根本性變革,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涵養了中國共產黨不斷走向高峰、勇于挑戰的探索精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一環在于國有企業領域,中國共產黨以發展的眼光,制定科學政策,統籌兼顧,選擇部分城市大中小型企業進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部分城市“優化資本結構”的配套改革試點,使得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機制轉換、制度創新的新發展階段,充分表現出中國共產黨的極大創造性與堅定走適合中國國情發展道路的獨立自主探索精神。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自立自強,守正創新”為主要意蘊的偉大斗爭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我國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關鍵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放思想,頑強奮斗,形成了以“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為主要意蘊的偉大斗爭精神。
首先,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人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作斗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并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以高度的清醒,同抹黑、歪曲中國形象的中國崩潰論、共產主義滅亡論做堅決斗爭,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以堅定不移的精神態度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軍隊現代化建設等,促進我國綜合實力不斷邁上新的臺階,展現出“這邊風景獨好”的奇特景象,促使“中國崩潰論”的自行崩潰,“共產主義滅亡論”的自行滅亡。
其次,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人同黨內重大風險挑戰作斗爭,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在推進黨的建設過程之中不可忘卻的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全面從嚴治黨這個鮮明主題,針對各種腐敗現象易發多發、久治不絕的棘手問題,以真抓實干的科學態度、敢抓常抓的強大勇氣深入實踐,展開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通過糾治“四風”等重要舉措,加強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制度建設,正“歪樹”,全面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本領,取得了管黨治黨真正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的良好成果。
三、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精神百年演進的經驗啟示
當前,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升西降”發展趨勢較為明顯,我國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坐標下,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必須科學總結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精神百年演進的經驗,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前進道路上的苦難荊棘,為實現民族復興而頑強奮斗。
(一)把握斗爭方向,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弘揚中國共產黨偉大斗爭精神,必須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鴉片戰爭爆發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正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得中國革命前途有了新的希望,從此開啟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新篇章,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中華民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當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國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十字路口,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的復雜性、多樣性、長期性前所未有,因此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黨同行。
(二)站穩斗爭立場,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及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歷史,充分展現了依靠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仍要同人民群眾建立血肉聯系,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決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視域下,人民群眾是社會中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是生產關系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新時代,在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斗爭實踐中,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為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奮斗的目標,依靠人民群眾自己的智慧力量,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中國夢。
(三)講求斗爭藝術,把握斗爭的時、度、效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百年來,我們黨善于以全面、發展、長遠的眼光制定斗爭策略,奪取勝利。“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等均體現著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對于把握斗爭藝術的高度重視。未來,中國共產黨必須把握斗爭之“時”,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觀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國共產黨必須把握斗爭之“度”,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涉及我國原則性問題上寸步不讓,敢于亮劍、敢于斗爭,贏得斗爭主動權。中國共產黨必須從把握斗爭之“效”角度,把握事物發展變化,及時準確調整斗爭策略,以實效為標準科學并靈活地選擇斗爭手段及方式方法,使斗爭出效果、出成績。
四、結語
回首過往,碩果累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億萬人民經千難而百折不撓、歷萬險而矢志不渝,用實際行動奮力書寫時代答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贊嘆的人間奇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斗爭意識;展望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絕不是歡天喜地、一蹴而就的,面臨著復雜變幻的國際形勢和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的國內環境,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以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的偉大斗爭精神,爬雪山、過草地,以更旺盛的斗志奪取新時代的偉大勝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李群群.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歷史演進、時代意蘊與弘揚路徑[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3(5).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