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對提升思政課的理論性與時代性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立足《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采用“三聚焦三轉化三增強”的方式將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融入課程中,提升了思政育人的效果,豐富了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方式路徑。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精神;三聚焦三轉化三增強;《思想道德與法治》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同時也是各級各類學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課程中融入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蘊含的新理念、新論斷、新要求能夠深化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理論內涵,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時代價值,推動思政課的改革創新;另一方面,將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融入思政課教學能夠幫助青年大學生準確認識當前的世情、國情和黨情,通過理論學習培養其形成科學思維,進而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投身偉大實踐,進而提升育人效果。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不僅是思政課本質屬性的要求,而且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為核心,初步探索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融入該門課程的有效途徑,即“三聚焦三轉化三增強”。
一、“三聚焦”遵循“五個牢牢把握”,解決“融入什么”
(一)融入前提: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內在邏輯與《思想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特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集中體現了新時代黨和人民的實踐經驗與理論創新成果,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1]。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課教學中,首先必須學懂弄通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握報告的內在邏輯及教育要求,這是融入的前提和基礎。其次,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并非獨立講解“黨的二十大報告”,而是要把握融入課程的課程特性,找準黨的二十大報告所蘊含的教學資源以及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的切入點,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著具體的知識點融入思政課教學。
(二)融入內容:三個聚焦
2022年10月17日,在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中,針對如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了“五個牢牢把握”,為高職思政課教學有機系統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重要指導[2]。立足“五個牢牢把握”的教育要求,結合高職思政課教學實際與《思想道德與法治》的章節內容,筆者認為,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職《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主要體現為“三個聚焦”。
第一,聚焦“十年變革”,將新時代十年取得的偉大成就融入思政課。這一點遵循第一個牢牢把握:“緊扣時代新坐標,牢牢把握過去五年和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重大意義,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自覺,把握歷史主動?!痹邳h的二十大報告中,從十六個方面概括并系統闡釋了新時代十年黨和國家事業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十六個方面凸顯出中國取得的變革不是單一的,而是社會整體的歷史性發展,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十年變革”,可以有效增加課程的時代性[3]。
第二,聚焦“六個堅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融入思政課。這是遵循第二個牢牢把握的要求“緊扣時代新命題,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增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堅定信念”[4]。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科學概括并深刻闡釋了“六個必須堅持”,思政課教師要聚焦“六個堅持”,在各門思政課程中從多個角度講清貫穿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世界觀、方法論的內涵及其對當代中國改革發展的指導作用,并逐步培養學生養成科學的理論思維,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其全面發展、成長成才。
第三,聚焦“使命任務”——將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要求、時代責任融入課堂教學。遵循第三個牢牢把握“緊扣時代新目標,牢牢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明確中國共產黨要干什么這一根本問題”;遵循第四個牢牢把握“緊扣時代新責任,牢牢把握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重要要求”和第五個牢牢把握“緊扣時代新偉業,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p>
“三聚焦”遵循“五個牢牢把握”,整體突出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系統融入。融入內容有的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有重合之處,如:“十年變革”與緒論中的“我們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有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如:“使命任務”與“艱苦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重要條件”“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建設法治中國”等;有的可以在《思想道德與法治》和后續的思政課程之間建立銜接,如“六個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廣泛地融入各門思政課中,通過《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融入可以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三轉化”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指向“如何融入”
聚焦“十年變革”“六個堅持”“使命任務”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從確定融入內容到選擇恰當的融入方式,需要遵循思政課的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就教學的邏輯來說,需要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文件話語”轉化為“教學話語”;就學生成長的邏輯來看,需要將“宏觀抽象的理論”轉化為“有情有理的思想”。具體來說:
(一)將“十年變革”轉化為鮮活的“身邊故事”,透過“具體事件”思考“發展之變”
如在講解《思想道德與法治》緒論的第一個問題“我們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時代方位時,可以通過“數”說、“圖”說、“事”說等豐富的方式,將新時代十年里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形象呈現,把“理論形象化”。學生被感性的數據、畫面吸引,或受到震撼,或引發共鳴,教師在教學中,還需要進一步將“故事理論化”,分析數據背后的政策、成就背后的理念、奇跡背后的理論。
此外,在融入“十年變革”時,既要突出發展的全方位,又要聚焦微觀,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依據高職學生的專業特點,可在“十年變革”轉化為身邊故事時,側重學生所學專業的行業發展變化,如面對教育類專業的同學可以突出“教育領域的十年成就”,針對醫學類專業的同學可以講述“醫療十年變遷”,交通運輸類專業的同學可以講好“鐵路發展的十年故事”等。這樣通過具體的真實可感的故事事件,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發展變化,思考政策理念的科學性,并在對行業發展的了解中樹立專業自信,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5]。
(二)將“六個堅持”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案例”,通過“案例分析”理解“理論之光”
“六個堅持”包括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在講解“六個堅持”時,教師可以將世界觀方法論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案例”。例如在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民性”時,就可以融入“堅持人民至上”,教師圍繞教材圖說內容“為何中國政府肯下血本在西方國家絕不做的虧本買賣上”選擇中國在云貴等地投入大量資金修路架橋的實踐案例,分析中國政府這一選擇為了什么?行為背后的價值立場是什么?既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民性,也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此外,在講授社會主義道德的來源時,可以融入“堅持守正創新”;在講授做新時代忠誠愛國者要堅持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時,可以融入“堅持胸懷天下”……在融入“六個堅持”時,重點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實踐中的“案例”,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分析,感悟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體會理論的偉力。
(三)將“使命任務”轉化為歷史的“橫縱對比”,立足“歷史視野”把握“時代大勢”
如在“堅定信仰信念信心信任”一節中,講到“增強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時,通過過去、現在、未來發展的歷史梳理,看到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偉大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此處即可融入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歷史與現實相鏈接,在歷史的梳理中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感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可逆轉。再如在講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時,涉及“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要與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主題相聯系,引導學生思考偉大建黨精神形成于20世紀初期的五四運動前后,為何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繼續強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縱向的對比中,引導學生領悟精神的普遍意義和永恒價值。總體而言,在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中的“使命任務”“決策部署”時,要以歷史思維去觀照過去和現在,從理論的“目標任務”到具體的“歷史分析”,透過歷史分析理解抽象的目標任務。既看到使命任務的歷史淵源,更看到新形勢下的新要求,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把握“時代大勢”。
三、“三增強”實現思政教學增效——檢驗“融入效果”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強調的“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笔撬颊n教師推動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目標。在高職《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成效如何,主要通過“三聚焦、三轉化、三增強”來促知、強思、導行提升思政課的教學實效與育人效果。
(一)增強“四個自信”
教師聚焦“十年變革”,將高度概括的成就轉化為“精彩的中國故事”,有效“促知”。如在講授“中國精神的豐富內涵”時,融入新時代十年的三件大事之一——“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具體實施中為了講清楚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將“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件大事,轉化為實踐中的四個小故事:文化小康蘊含的夢想精神、小康路上的奮斗足跡、脫貧攻堅中的團結故事、精準扶貧背后的創造貢獻。學生通過對四個故事的了解和分析,既能理解中國精神的基本內涵,達到“促知”的效果,又能在精彩的中國故事中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
(二)增強“理論思維”
思政課要教會學生科學思維。在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時,教師聚焦“六個堅持”,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生動的實踐案例”,以實現強“思”的能力培養目標。如在講授“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這一內容時,教師有針對性地融入“堅持守正創新”這一方法論。首先將這一方法、思想轉化為學生熟悉又陌生的“新舊二十四孝”對比案例,然后圍繞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孝順”作為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典范,其表現形式在過去和現在是否一樣?透過這些差異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華傳統美德?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以“案例分析+問題引導”促進學生圍繞案例深入思考,進而理解“守正創新”這一方法論的重要性,達到“強思”之效,并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增強其理論思維能力。
(三)增強“使命擔當”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重在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并能將所學運用于實踐之中,成長為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所以教師在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時,聚焦“使命任務”,將未來戰略安排轉化為“歷史的橫縱對比”,在歷史中把握實踐規律,引導學生“行”之方向。如在講清“增強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時,引入“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辈⑼ㄟ^歷史的梳理,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以及“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激發學生對未來的信心,同時結合新時代要求,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結合,為實現中國夢注入青春力量,增強其“使命擔當”。
綜上,筆者圍繞高職《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通過“三聚焦三轉化三增強”的方式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既是對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工作的積極落實,同時增強了課堂的時代性,加深了學生對《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理解,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顧海良.黨的二十大精神對高校思政課建設的要求[J].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2022,2(04):1-3.
[2]代玉啟,程凌洲.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與路[J].北京教育(德育),2023(01):41-45.
[3]王堂生,喻蒙蒙.回溯與前瞻: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述評[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24,47(01):122-128.
[4]劉寶民.扎實推進職業院校黨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工作[J].教育科學論壇,2023(03):24-26.
[5]余緒鵬,劉念.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探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3,32(09):69-76.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3年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實踐研究”(SGH23Y3169)。
(作者單位:神木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