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內外影視制作技術快速發展,以各職業為題材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展示不同職業中真實的工作狀態、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獲得的成功,深受觀眾喜愛。社會工作在中國發展也應借優秀的影視劇作品加大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認知。本文就中國本土影視作品中塑造社會工作者職業化職業形象所存在的困境和社會角色理論,闡述了如何在影視劇中通過選題、編劇、角色塑造或使用紀錄片形式,成功塑造真實立體的社會工作者職業形象。
關鍵詞:社會工作;職業形象;角色塑造;影像敘事
當前,具有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背景的社會工作者遍布在國家單位部門、福利部門、社會服務機構等眾多領域,但其中大部分工作者的崗位名稱都被其他名稱所替代,而不是叫作社會工作者(以下簡稱“社工”),社工的職業形象需要被進一步刻畫完善。近年來,由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加上其便利性,人們不再需要通過家中電視觀看影視劇,轉而拿起手中的手機、平板或筆記本隨時隨地觀看。眾多視頻軟件迅速崛起并買斷版權紛紛出品獨播影視作品。除此之外,受歡迎或者優秀的影視劇在短視頻平臺被網友進行剪輯解說二次創作,點贊瀏覽量高的作品又為原作帶來熱度。國內電影電視劇制作快速發展,各類題材作品層出不窮。生活題材中有關醫生、警察、老師等各類職業的影視作品由于貼近現實的劇情以及深刻的立意而深受各年齡段觀眾的青睞。因此,社會工作也應借影視塑造職業化的社工職業形象,通過影視作品教育觀眾社會工作實際工作的內容和意義,激發觀眾對社會工作的關注和興趣。不僅如此,在影視作品中塑造積極正面的社工職業形象有助于提升社會工作在社會中的地位,使社會工作得到社會大眾認可的同時也可以增加社工對自身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當前社會工作專業和社工這個職業在大眾認知中并不足,甚至有偏見和誤解,認為其工作簡單或不重要,影視劇通過真實和感人的故事也有助于糾正這些誤解,讓觀眾全面了解社工的困境。
一、當今中國社會工作者職業形象塑造困境
當前中國社工就業大多分布在除社會服務機構的其他領域,在這些領域內社會工作者鮮有成為一個真正的職業崗位。我們隨便問一個人,醫生、律師、老師等是做什么的,人們都能說出大概,但如若問他社會工作者是做什么的,大部分人都不太了解。這就導致很多工作者即使背靠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背景,從事相關類型工作,但依然無法以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此外,相較于西方國家社會工作出現早、發展快,加上個人自由主義和管控上的不嚴格,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越來越健全的服務體系和福利體系,以及層層相疊的嚴格管控,使得人們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首先會尋求家人朋友的幫助,其次會直接尋找到具體的某單位部門,社會工作者在大眾認知里并不熟悉。不僅如此,中國專業社會服務機構所得資金一般只能維持自身運作,沒有更多時間和資金宣傳推廣社會工作者職業形象。
在國內的影視劇中,社工大多是以其他職業形象出現,例如在電視劇《故鄉,別來無恙》中李雪琴扮演的吳蕓這一角色是街道辦事處的一名職工,每天處理各種雜事。吳蕓的結局是她去過一次山區后毅然決然地去爭取了街道辦事處的名額,選擇去山區兩年幫助當地扶貧和解決居民的生活難題。這一角色的職業形象其實很好地符合了社工的職業形象,但在電視劇中并沒有相關交代。如果能夠結合社會工作背景和專業性進行交代刻畫,這個角色將會更飽滿、更有深度,也將能夠改善大眾對社工的認知。
二、社會工作職業形象與社會角色
職業形象是指一個人在職業場合中通過外在的整體形象和內在的行為表現所展現出的專業形象。這包括個人的外在形象、言談舉止、專業能力等多個方面。談及社會工作者職業形象需結合社會工作者扮演的社會角色,社會角色(social role)關聯著特定的社會地位,并體現了一套與該地位相匹配、符合社會需求的個人行為范式。國內學者對于社工的角色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社會工作者在運用不同專業方法中的角色研究。如庫少雄認為社會工作者在社區工作中,主要扮演的是:發起人、談判者、呼吁者、發言人、組織者、調停者、咨詢顧問等多種角色[1]。學者藍云曦認為社會工作者在小組社會工作中,扮演著創始者、協調者、觀察者、支持者、訊息與意見的尋求者及提供者、評估者、記錄者等多種角色[2]。第二,社會工作者身處不同工作領域中的角色。如在老年社會工作領域中,學者孟蕓認為社會工作者具有專屬養老機構模式的宣傳者、相關活動的組織者、資源鏈接者和情感慰藉者等四種角色[3]。在學校社會工作中,學者何莉媛認為,社會工作者扮演咨詢者、服務者、教育者、輔導者、支持者、資源鏈接者、倡導者和協調者的角色[4]。
除理解社會工作者承擔的角色外,還需把握“角色期待”這一概念。角色期待指的是社會整體或個體對某一特定角色應展現出的行為模式的預期與希望。當社會或個人對某一角色的期待與要求出現分歧,或是某個人同時承擔的多個角色之間存在要求上的不一致時,便可能導致其陷入角色沖突的困境之中。在影視劇中塑造社工的職業形象時,不僅要根據人物自身職位把握好應承擔的角色及其責任,避免角色沖突,還應遵循社會工作專業以及大眾對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期待。
三、如何利用影像敘事塑造職業化社會工作者職業形象
(一)社會工作范圍內的選題
當今熱播影視作品中,醫務方面有關于醫療工作者的影視劇和紀錄片、法律方面有關于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的影視劇、房地產方面甚至也有以賣房為題材的電視劇,更不用說消防、公安、航天等各類專業題材的影視作品。這些職業題材的影視作品通過具體職業故事和人物形象為觀眾提升對不同職業的認知,進而可以激發部分觀眾的職業興趣、促進職業發展。反觀與社會工作題材有關的影視作品鮮有出現在當前熱門影視劇平臺中進行播放,即使有相關作品也只是在社工之間相傳,或是集中于以社會工作為主題的公眾號、競賽等。傳播范圍窄、熱度低,導致“墻內開花墻外不夠香”的現象。
社會工作也應向影視圈知名導演、制作公司等呼吁制作社會工作題材影視作品,社會工作專業內如社區工作者、老年或兒童福利院等都可以是很好的選題。此外可以結合與社工相關的真實案例、真人真事進行改編。通過此類選題,展現社工在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獲得的成就,刻畫社工的團隊力量和職業操守。不僅使觀眾感受到工作的困難和復雜性,也能塑造社工良好的職業形象。此外,與優秀的影視創作者合作能夠確保影視作品本身的高質量和吸引力,產出優秀社會工作題材影視劇。在此基礎上積極與用戶基礎龐大的熱門影視平臺如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等合作發行,為社工職業形象獲得曝光機會。
(二)專業視角出發進行編劇
這里的重點是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交代,在影像敘事中不管是否以社會工作專業為題材,在涉及與社會工作有關的角色和劇情時都要從社會工作專業視角出發進行編劇和塑造角色。就國內影視作品來說,大多只是說明該角色為某局、某院或某部門的工作者,重要的是應交代清楚其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編劇可以從該角色與他人的對話、該角色的本科或更高學歷的學習經歷、該角色當前所處職位的繼續學習,甚至是該角色日常看的書籍等為出發點,對社會工作專業背景進行很好的交代。通過這樣的交代使大眾可以認識到該角色背后所依靠的社會工作專業背景,而不只是簡單的員工。
此外情節設置與故事發展對社工的職業形象塑造也是必不可少的,劇情的設置和發展要現實可行。不僅要設置日常情節,如社工為大家進行咨詢解答,幫助生活中瑣碎的小事。更要設置一些關鍵或沖突性劇情。例如,電影《我經過風暴》中的徐敏深受其丈夫家庭暴力的迫害,由于其孩子的原因一直沒有進行反抗和離婚。在劇情發展中這位母親從始至終尋求幫助的也只有一名律師,并且該律師在此期間和這位母親有過沖突,夫妻離婚官司一直沒有進展導致該母親誤殺其丈夫。以社會工作專業視角出發,此類劇情中受家暴的婦女完全可以尋求律師之外的婦女聯合會社會工作者、社區社會工作者尋求幫助,并且社工為被家暴婦女提供的服務和幫助比律師提供的更加全面細致、更具保護性。如此進行編劇也對觀眾有益,讓他們認識到遇到此類或其他困難時不是唯有寄希望于警察、醫生、律師。
編劇還可以利用社會工作專業中的“移情”和“反移情”進行情感上的情節安排,例如社工將自己對已過世的親人的情感投射到案主身上;或是反過來受災后的兒童將對父母的情感轉移到社工身上。這在專業范圍內是不允許發生的,但是人總會犯錯,尤其在情感上更是難以把控,通過此類情節展現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情感上的溫情、糾結、取舍和最終不得不做出抉擇,更能直擊觀眾內心。
(三)基于角色期待視角的角色塑造
首先在演員形象選擇上,應根據該角色的職位嚴格挑選演員形象。如果該角色是社區或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要選擇五官端正柔和、身材適中的青年演員;如果該角色為某院、某部門或聯合會的專業性較強的社會工作者,應選擇高知、權威的專家長相,且視覺年齡不能過小;如果該角色為某局或部門領導,則應選擇五官端正、眼神凌厲、說話語調沉穩成熟的中年或老年演員。其次儀容著裝要符合社會工作職業范圍內的要求,社工的儀容著裝要求主要還是依據社工所處單位和職位,如醫務社會工作者著裝就應根據醫院規定來,相較一般社工更加嚴格。影片中還需注重社工的言談舉止,在不同的情境下,應有不同的表情神態,即表情神態應是適時的。社工在與案主的溝通時應表達出社工的同理心和無條件積極關注,特別強調的是對案主的“非評判態度”,社工應始終注意自身言行。此外社工的行為也須嚴格把控,不管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行為都要做到落落大方。在走動時,應注意不可步態不雅,如內八字或外八字,或者腰部扭動幅度過大等[5];在與案主溝通時要管理好自身行為和動作,適當運用身體微微前傾表示認真傾聽、點頭表示確認或贊成等肢體語言技巧。同時要避免出現摸頭發、肢體局促等表示自身緊張、不專業的行為。最后一點是角色的專業度。這里的專業度是指該社工角色自身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和工作能力。要在影視作品中展現社工能夠熟練完成專業任務、組織專業活動、使用專業技術手段。此外還可用鏡頭展示社會工作者辦公場所或家中的證書和文憑。在涉及社會工作專業的影視作品中,導演、編劇、演員不僅自己需多做了解,更應請社會工作領域內的專家學者或資深社會工作者作為顧問來提供專業知識和指導。這些顧問可以幫助編劇和導演了解社會工作專業領域的細節和流程,確保劇情的合理性和真實性。顧問們還可以提供關于角色塑造、場景設置和道具選擇等方面的建議,以增強觀眾以及現實中社會工作者的代入感和可信度。
(四)職業類紀錄片
職業類紀錄片是指以職業特征作為區分紀錄片的題材和主人公們的主要特性,反映當下社會生活中特定群體的生存狀態,深度挖掘人文精神,揭示人類在自然、社會中的角色,具有社會人文價值的紀錄片。特定的職業所面臨的職業壓力、職業困境、職業精神狀態等對于觀眾來說都具有其獨特的吸引力[6]。職業類紀錄片除了滿足一般觀眾的好奇心之外,也可以很好地了解某一職業群體的工作生活狀態,國內有大量關于職業類紀錄片例如《中國醫生》《守護解放西》《逆行者——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戰疫紀實》《夢想改造家》等。紀錄片跟故事片一樣,也有敘事策略、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價值觀的表達。社會工作范圍內可以選擇養老院、兒童福利院、社會服務機構等場所展開。可以是一部連續紀錄片,也可以是每篇由不同社工的個人視角或不同案例和故事組成,對社工的工作和生活進行真實地記錄并通過訪談、旁白、剪輯來展現這個職業最真實地一面。發掘不同社工的社會職業屬性和家庭角色屬性,尋找其中和諧和沖突的地方,豐富社工的職業形象,引發觀眾共鳴。對正在接受教育或在職的社工來說,職業類紀錄片中的社工形象更加真實地展示社工們的成功故事和奮斗歷程,以實踐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和人生觀,激發他們在社會工作這條道路上的職業夢想和追求。
四、結語
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工作任重而道遠,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對塑造社工職業化職業形象、促進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有巨大價值。通過影像敘事可以生動展現社工職業風采,增進公眾對社工這一職業的理解與尊重。希望未來有更多以社會工作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出現,以生動的劇情豐富社工職業形象,提升社會工作的社會認知度,共同推動中國社會工作事業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庫少雄.論社會工作者的角色[J].社會工作,2004(6):11-12.
[2]藍云曦.社會工作者在小組工作中的角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11):230-232.
[3]孟蕓.社會工作者在“丁克專屬養老機構”中的角色與功能[J].科教文匯,2021(20):189-190.
[4]何莉媛.學校社會工作者角色定位偏差問題研究[D].吉安:井岡山大學,2019:12-24.
[5]趙雪情. 基于角色期待視角的旅游從業人員職業形象塑造[J].當代旅游,2022,20 (08):45-47.
[6]吳偉琦.顛覆與重塑:融媒體場域中職業類紀錄片的跨媒介敘事[J].視聽理論與實踐,2023(05):89-96.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