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先生塑造了阿Q形象,描畫出我國現代“沉默的國民”,寫出他們魂靈的弱點,并以此警醒廣大民眾能夠在新文化的燭照下走向新生,摒棄阿Q式“精神勝利法”,根除殘存于人民內心深處的麻木性,使人民獲得新思想、新觀念與新意識。本課題淺談大學生如何正確看待阿Q的斗爭精神,希冀其明白新時代培育的斗爭精神內涵,幫助大學生全面客觀地形成對斗爭精神的正確認識。
關鍵詞:阿Q斗爭精神;精神勝利法;封建倫理;民主意識
魯迅的《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鄉村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精神特征的阿Q,描畫出精神遭到重大戕害的國人的魂靈。對于《阿Q正傳》的眾多解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又有誰能盡全力畫出這個人物靈魂,這是一個說不盡的阿Q啊!現筆者剖析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淺談大學生如何看待阿Q的斗爭精神,暴露國民性弱點,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
一、在行動和精神上安于生活——不愿斗的“軟骨病”
在未莊,阿Q不可以說是未莊人,他只是多住在未莊,也經常宿在別處,對未莊人們來說,只有需要他幫助或拿他開玩笑時才會想到阿Q,卻從來沒有真正留心相關阿Q的一些情況,甚至時不時地嘲笑、打壓,阿Q就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下層勞動者代表。魯迅先生對阿Q這個形象的塑造、性格的描寫,只此“精神勝利法”,就能傳神表達阿Q的奴性心理[1]。
阿Q是被壓在未莊鄉村的底層人物,甚至人皆可欺侮愚弄他,他卻并不在乎,經常似乎還很得意,阿Q在現實中多少次的失敗,他就能在精神上多少次地獲勝,這離不開阿Q的關鍵法寶,就是他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勝利法。有了此法,阿Q常常能在行動和精神上安于生活,過著自欺欺人的生活,他自負自傲又自輕自賤,采取的一些忘卻方式讓人瞠目結舌卻都是阿Q用自賤的手段來消除失敗的痛苦。即便阿Q受未莊閑人們的欺侮,卻從來不敢真刀真槍地反抗,只會采取一些怒目主義來惱恨那些嘲笑他最忌諱別人提癩瘡疤的人,這里斗爭了好像又和沒斗爭一樣,這一行為實際表現了他的懦弱。還有明顯是別人借亂搶走了他賭贏的錢,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卻在憤恨之中掄起巴掌打自身一耳光好像是打別人一樣,這是自我懲罰的惱恨;阿Q受欺壓產生的惱恨必須用某種辦法加以排遣,便產生了自欺,用精神勝利法來慰藉自己,如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里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于是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走了。這分明是挨了別人的打,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他說這樣的話的意圖并不在于扭曲事實,只想為被打的事實找一個可以減輕痛苦的借口。當然,自欺有時也會失效,阿Q會選擇健忘,倒頭就睡。
懦弱、惱恨、自欺、健忘是構成阿Q精神勝利法的幾個因素,精神勝利法滲透著阿Q根深蒂固的奴性,貫穿著阿Q生活活動的始終,是讓他能夠安于生活的重要武器。阿Q選擇用精神勝利法來調整自己,把這怨恨扭轉成為自我欺騙的動力,這就當然泯滅了反抗的可能。習近平總書記曾言道:“敢于斗爭是一種精神、勇氣、意志品質,重在消除精神懈怠、激勵攻堅克難。”阿Q這種遭受壓迫之后不敢反抗斗爭,缺乏這種斗爭精神的勇氣,只會選擇精神勝利法來拯救自身,消除不了他的精神懈怠,也激勵不了他去攻堅克難,精神勝利法真的就成為被壓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藥的一種精神病態[2]。
總之,阿Q就是受了再惡劣的打擊,他都會用這樣類似的辦法來轉敗為勝,進而就莫名其妙地高興起來,這就是阿Q引以為傲的精神勝利法。阿Q面對殘酷壓迫他的客觀環境和壓迫者的強權時是無力反抗和掙脫的,他沒有任何憑借的物質伎倆去支撐他和強者抗爭,要平復肉體和精神創痛,他就只能用追求精神優勝的方法,來求得茍安。在人與人之間如此不平等狀態下都不能萌發阿Q反抗的意識,更別提想報復和打倒之類的思維意識,以阿Q為典型代表的受壓迫者們,深受封建等級觀念的毒害,在面對強權時只會消極地承擔悲劇命運,毫無追求平等,張揚個性的沖動。
阿Q用精神勝利法來克服一切困難的偽斗爭精神,實際上是得了不愿斗的“軟骨病”,大學生要深刻認識到阿 Q 的精神勝利法是消極的,是一種自我欺騙、自我麻木的方式。他用欺和瞞制造出勝利的幻覺麻醉自己,把人世間的失敗變成精神上的自滿自足,他的這種人生哲學,終極目標不過是得過且過,這恰恰就是大學生所要避免陷入的“躺平”,不僅不能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更不能正確對待成長過程中的得與失[3]。敢于斗爭的“斗爭精神”能夠讓學生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立志做一個敢于斗爭的人從而充滿與困難作斗爭的勇氣,來抵抗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進而不斷增長完善自我的能力,經受住各種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二、一度中興仍走上末路——不善斗的“本領荒”
半年之后,阿Q“中興”回到未莊,未莊里多了一位熟悉的陌生人——阿Q,即使他是悄無聲息地從城里回來,未莊的人卻對他刮目相看,只因他兜里有了好多錢,身上也穿起新夾襖,手頭上還有很多女人爭先恐后想買的藍綢裙和大紅洋紗之類的卻廉價出售的衣服,即便她們曾經躲著他,甚至連趙太爺也要買一件皮背心,甚至將他請到自己家里來[4]。他開始嘩眾取寵,很得意地在酒店興高采烈地講城里殺革命黨的“好看”情景,以及他認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是殺頭的罪名”等言論也直言不諱地傳播。實際上,這些殺頭的行為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有意向農民灌輸“造反有罪”,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達到殺一儆百之效,顯然阿Q成功地被灌輸了此封建毒瘤,還極力地充當封建爪牙,傳播封建思想,抑制人們追求民主、自由、平等,追求新生活的萌芽。阿Q這個茍安的魂靈就是魯迅先生亟待叫醒的沉默的魂靈。
阿Q一度中興又走上“末路”的時候,革命黨要進城的消息傳來了。阿Q原來認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為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在城里看到革命黨被殺頭還會覺得好看。目睹革命的降臨,令平日里威風凜凜的舉人老爺都感到畏懼,也讓未莊的男女老少們驚慌失措,阿Q心中不禁對革命產生了一絲向往。他開始幻想:“造反?聽起來挺有意思……到時候,未莊的那幫人肯定好笑極了,他們會跪在地上求饒,誰會理他們!第一個得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假洋鬼子……要留幾個嗎?王胡本來可以考慮,但現在也不留了……”這段內心獨白充分暴露了他對革命的渴望,但這份渴望并非源自對革命理念的深入理解或分析,而是源自對仇人的刻骨仇恨。他在仇恨的驅使下,幻想著自己仿佛就是革命黨人,未莊的人全成了他的手下敗將。在這種精神上的自我陶醉中,他忍不住高呼“造反了”的口號,加入了革命的行列。參與造反,阿Q就能快捷地獲得權力、主宰他人,改變自己的地位,獲得尊嚴,滿足自尊心,在他的“革命綱領”里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歡誰就是誰”又顯示了他的自私性。
阿Q沒有以民主、平等為價值評判標準使自己得以覺悟,所以如此不分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一律實行報復,這體現了他的野蠻性。無論阿Q的革命幻想有多么的面面俱到,一切都只是關乎他小生產者自身的利益,阿Q在未經深思熟慮的情況下,絕不會主動思考革命所涉及的重大議題[5]。在他尚未覺醒的狀態下,他對這些問題缺乏深刻的理解。僅僅依靠他那自發的革命愿望,是無法引領他走向真正的革命道路的。
面對突如其來的革命浪潮,阿Q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呈現出一種無法有效應對的“能力缺失”狀態。斗爭能力本身是一種重要的素質,但阿Q原先的小農經濟基礎,以及他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封建觀念和“精神勝利法”,不可避免地塑造并限制了他所謂的“革命”表現,他沒有“革命”所需的這種本領和能力,所以他處處糊涂、盲從、認敵為我,自找絕路。大學生要清醒認識到以阿Q為典型的受毒害農民,“欲自強”卻不是用來“力抗強者”求得民主、自由的革命理想,心心念念的卻是自身的蠅頭小利,棄民族大義于不顧,喪失自我。大學生萬不能片面理解“斗爭精神”,要明白善于斗爭是一種戰略素養,并非因為阿Q等農民所處的階級地位自動賦予了他們革命的需求,而是這一社會地位促使他們產生了某種自發的變革愿望。然而,遺憾的是,他們內在的保守與落后思想,又從根本上限制了他們形成正確且有效的革命理念和行動,警醒我們不要把個人利益放在需要為之斗爭的首位,變成一個崇尚“精致的利己主義”的人,新時代新征程具有新的歷史環境和時代條件,大學生了解了善于斗爭是一種可以克服你的本領恐慌和解決工作能力不足的一種戰略素養,才能更好地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三、不準革命,讓人靈魂戰栗的大團圓——不敢斗的“恐懼癥”
在阿Q一系列詳盡的幻想之后,他鼓足勇氣準備革命卻被假洋鬼子給拒絕了,不準阿Q革命。在不準阿Q革命的時候,阿Q憂愁了,他只能邯鄲學步地“用一支竹筷將辮子盤在頭頂上”。以農民阿Q、小D為典型人物做的一系列“革命行為”,我們看到了農民自發的革命熱情被資產階級領導無情地忽視,沒有想象中積極地發揚和引導,而卻只看到了一幅“換湯不換藥”的景象。
革命黨進了城,也沒有什么大異常,那些知縣大老爺們只是換了名目,其他維持原狀,依然是他們在掌權。在未莊,趙秀才搶先串通假洋鬼子們,取得革命先機,一同到尼姑庵里去砸龍牌,還順道發一筆革命財,掛出了“咸與維新”的招牌,偷去觀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爐。后來,把總老爺在趙家的搶案發生后,將憧憬革命的阿Q誣陷為搶犯,槍斃示眾。可嘆阿Q原先嬉笑革命黨殺頭真好看,如今他也成了其他看客眼中的笑料。
阿Q的命運已經極其悲慘,而當他在被押往刑場的路上,于圍觀如蟻的人群中意外發現了正凝視著士兵肩上洋炮的吳媽時,這無疑是對他的一種更深層次的殘忍對待。回想往昔,阿Q自己也曾是冷漠圍觀革命黨被殺的一員,未曾料到,如今角色反轉,竟是吳媽成為注視他受刑的看客。這一幕,既是對阿Q個人悲劇的深化,也是對人性冷漠與社會無情的深刻諷刺,這真是一幕令人戰栗的悲劇。《阿Q正傳》最為精彩的部分應該是阿Q喊出的那句無師自通的話:“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條……”阿Q似乎有了清醒的意味,可是他的生命也該結束了,他被“合法”的處決成就了未莊大團圓式的結局,革除異端,繼續過著愚昧墮落的人生,被侮辱、被損害。阿Q的遭遇揭示了封建階級對農民反抗行為的殘酷鎮壓。盡管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阿Q的被槍斃是這種鎮壓的體現,但對于阿Q本人而言,他卻認為自己被捕并面臨死刑是理所當然的。在獄中,面對同監的兩名鄉下人,他毫不猶豫地表示,自己被抓是因為“想要造反”。這種自認為造反應受極刑的想法,實際上成了將他送上斷頭臺的借口。換句話說,是封建勢力利用了阿Q的這種思想,將其作為處決他的理由,看著阿Q被“團圓”的結局,在他們之間彌漫著不敢斗的“恐懼癥”。
大學生們應當深刻認識到,追求成功與勝利的道路從來都不是鋪滿鮮花的坦途,它充滿了挑戰與艱辛。在我們的學習與生活中,每一次小小的勝利背后,都是無數次嘗試與不懈努力的累積。同樣地,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更為宏大的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時,這份認知顯得尤為重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非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達成的夢想。它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續奮斗,需要我們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展現出無比的堅韌與毅力。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捷徑可走,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供抄襲,每一步都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書寫。
阿Q深受封建毒瘤侵蝕消極地承擔悲劇命運,缺乏個性和自我意識,糊涂的不知道真正的反抗是獲得自由、民主、平等、擺脫悲劇的奴隸命運。阿Q不愿斗的“軟骨病”注定他不能有所成就,阿Q不善斗的“本領荒”讓他缺失了前瞻謀劃本領,阿Q不敢斗的“恐懼癥”讓他只能是被動挨打的一方。大學生在感嘆其“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時,要更加厚植大學生的斗爭意志,樹立大局觀念,清醒明白新時代斗爭精神是要在面對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時要有系統思維,以堅定的意志、迎難而上的態度去沉著、冷靜應對,做到有理有利有節,選擇正確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塑造敢于正視自己、敢于拼搏、敢于擔當的斗爭精神。
參考文獻
[1] 魯迅.吶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59-97.
[2] 孫淑紅.試論阿Q“精神勝利法”[J].作家,2008(22):37-38.
[3] 齊忠賢.魯迅創作《阿Q正傳》的本意是什么?[J].社會科學輯刊,1983(05):143-147.
[4] 杏貝男,黃延敏. 持續學習和踐行黨的斗爭精神[EB/0L.(2023-02-23)[2025-01-21].https://www.cssn. cn/skgz/bwyc/202302/t20230223_5590400.shtml.
[5]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DB/OL].(2019-09-03)[2025-01-21]. http://www.gov.cn/ xinwen/2019-09/03/content_5426920.htm.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3年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校級教科研立項課題(2023KY010)。
(作者系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