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提高老年人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為我們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探究分析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為探索實現健康老齡化社會的有效途徑,早日實現健康中國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老年人;健康;心理健康;策略
在全球范圍內,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世界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預計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將超過30%,社會將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1]。截至2022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8004萬人,占總人口的19.8%[2],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群體總數將達到整體的1/3,人口結構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3],老年人面臨著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及各種健康挑戰,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反之亦然。“健康老齡化”是實現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觀念,其內涵包括三重含義: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交往健康[4]。進入老年階段,由于社會角色的變化,老年人與外界的溝通交流逐漸減少,老年人患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更高,據估計我國有超20%的老年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5]。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到促進健康老齡化,就包括強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動開展老年心理健康的內容,在關注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同時,應該注重保持和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6]。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7]。探究促進我國老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筆者提出的策略建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的社會參與
聯合國在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提出“積極老齡化”,肯定了老年人的社會價值,把“健康、參與、保障”作為應對世界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策略[8]。社會參與被看作是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對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實現積極、健康的老齡化社會意義非凡,而不同形式的社會參與對老人的心理健康有影響,并且存在交互作用[9]。積極的社會參與可使老年人體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持續發揮老年人力資源的重要作用。社會參與從不同角度被定義,但是總的來說老年人的社會參與都是強調老年人的主觀能動性,參與社會經濟、文化和精神活動,實現自身的價值以及奉獻社會,也就是老年人利用自身資源與社會互動的過程[10-11]。
首先增強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意識,積極轉變思想、適應角色的轉化,不同的年齡段對社會都有不同的價值,摒棄“老人無用論”的觀念,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找到合適的社會參與切入點。建立健全老年人社會參與體系,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證有意愿參與到經濟活動中的老年人有平等機會,切實保障低齡老年人再就業的合法權益,真正實現“老有所為”, 為老年人與企業搭建信息交流平臺,為老年人創造就業機會,完善建構老年人的勞動就業體系[12]。大力發展“老年志愿者”事業,構建完善老年人志愿者體系,充分發揮社區的積極作用,將志愿服務與社區相結合,提高社會參與的可能性。幫助老年人在志愿服務中發揮余熱,推動老年人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的公共決策,實現老年人真正的“老有所為” [13]。社區可以設立老年人棋牌室、為老年人提供書籍報紙,成立各種老年社團及活動中心,開發益智類游戲等等,不斷增加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內容和類型,同時為老年人提供基礎保障設施和便利的出行設施,作為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支持,促使老年人與社會以各種形式保持聯系。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國60歲以上的網民數量高達1.19億,互聯網對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有重要影響,有效利用互聯網開展社會參與,應重視在線社會參與的形式,通過各種社交網絡與家人、朋友以及其他的社會成員隨時隨地地互動交流,以此緩解內心的孤獨情緒[14],所以應鼓勵老年人的互聯網使用,拓寬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渠道,方便老年人的信息共享,當然也需要有相應的社區志愿者或者建設專門的老年人教育網站,對老年人進行互聯網正確使用的培訓,保障老年人網絡的使用安全。
二、強化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完善健康老齡化政策的核心,我國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分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主要以各級政府、機構、社區等正式組織為主,非正式支持是家庭成員、鄰居、朋友等提供情感、行為以及信息支持等。所有的社會支持主體中,家庭支持最為核心[15],家庭成員對老年人的心理慰藉、情感支持作用是無法代替的,而家庭支持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婚姻狀況、家庭結構或者居住方式、家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經濟狀況等方面[16]。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喪偶的老年人,生活的主觀幸福感降低,同時經濟和社會支持的下降,老年人在心理上倍感孤獨[17],無配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有配偶老年人[18]。尤其是男性老年人,喪偶對于男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要比女性大[19],應給予更多的關注。提高無配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提高給予老年人經濟方面更多的支持,良好的物質條件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生活,降低生活壓力,緩解因缺少配偶導致的家庭支持的缺失[18]。當老年人的物質生活需求滿足的時候,那么家人的情感支持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老年人因為遠離社會,壓力、孤獨等負面情緒堆積,孤獨情緒得不到宣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故無論是通過哪種養老方式進行養老,都應鼓勵子女家屬與老年人多交流,以減輕老年人的孤獨感[20],良好的家庭關系,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家人陪伴是老年人心理支持的重要源泉[21],和物質或經濟上的幫助相比,老年人更需要來自子女的關心和精神慰藉,子女應經常回家探望父母,在關注父母身體健康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同時,可以營造積極的社會文化,鼓勵離婚和喪偶老年人再婚,為老年人晚年生活找到精神上相互支持和依靠的伴侶[22]。
已有研究將老年人跟子女同住作為老年人獲得社會支持的一個重要維度,“家庭支持理論”認為,與子女同住的老年人能夠獲得子女提供的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狀態由此得到提升[23]。現階段我國老年人的養老方式是以家庭為主的居家養老,在養老保障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條件下,充分發揮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所以應該提倡子女與老年人同住或就近居住,將家庭養老的功能發揮到最大限度,對于沒有條件與父母同住的子女,應倡導子女經常回家探望父母,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比如定期的打電話、視頻通話等多種方式,增加溝通交流頻率。家庭支持在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中有著難以取代的重要作用,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子女對老年人的贍養照料責任,同時在全社會通過組織孝道文化宣傳、子女和老人共同參與的尊老、敬老、愛老活動等方式,為形成和諧家庭關系助力[24] 。
三、適度的隔代照料
在我國,隔代照料是一種普遍化的現象,在此過程中,可以改進老年人與子女的關系,在精神或物質方面獲得回報和支持,所以鼓勵那些有能力和精力的老年人參與到家庭工作中,照顧孫子女作為一種非正式的工作形式,通過照顧孫子女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明顯提高,隔代撫養為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樂趣,能有機會增加社交活動的機會,抵消由于社會角色轉變和缺失帶來的負面情緒,改善和促進心理健康水平[25],但如果是隔代撫養的家庭存在問題父母或兒童,會給老年人的心理帶來消極影響[26]。雖然隔代撫養能夠增加老年人與家人的聯系,但是還有部分研究對于隔代撫養可能會導致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減少,影響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從而導致其心理健康狀況變差[27],因此,應尊重老年人社交需求,保證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時間和空間。如何平衡隔代撫養與社會參與之間的關系,應從多個角度出發,合理規劃老年人的時間,在隔代撫養與社會參與之間合理分配時間,在不擠壓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時間的前提下適度的隔代撫養,實現老年人的自身發展助力,為實現其自身價值以及幸福感的提升。
四、規律性的體育運動
體育鍛煉對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益處,有規律地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身體機能,還能調整老年人的心理情緒,能夠提高老年人的認知能力,改善和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擴大了社會交往范圍,老年人能夠調整因與社會脫離導致的不良情緒,緩解焦慮和心理壓力,不但提高身體活力,也提高了主觀幸福感,改善和提升心理健康的程度[28-29]。老年人能夠參與的體育運動非常多,可以因地制宜,并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體育運動,能夠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全社會加大宣傳力度,同時對老年人進行體育運動知識的普及,為老年人營造一個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尤其在社區中可以定期舉辦體育競賽類的活動,切實落實老年人的全民健身活動。不斷加大社區體育鍛煉設施加大投入和改造力度,改善公共區域的基礎建設,或者為老年設置專門的健身運動俱樂部,給老年人運動鍛煉活動提供場地與運動的基礎設施,并有專業人員為老年人提供體育鍛煉的指導與建議,滿足老年人的運動不同需求,老年人的體育鍛煉場地定期檢修,為老年人提供科學、安全的體育鍛煉場地,促進老年人體育鍛煉積極性與實效性的提升[30]。但也應注意的是,老年人的身體的各項機能都處于逐漸衰弱的狀態,所以建議老年人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輕度和中度的體育活動的鍛煉形式,讓規律的體育運動成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老年人的健康老齡化,以期早日實現全面健康。
五、結語
全球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還有很多,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應根據老年人心理需求與心理健康特點,采取針對性措施,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大社會保障和支持力度,才能積極建設發展健康的老齡化社會。
參考文獻
[1] 王棹,楊紅,姚秋麗,等.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22,39(03): 319-323.
[2] 民政部. 2022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EB/ OL]. (2023-12-14)[2023-12-14]. https://www.mca.gov. cn/n152/n165/c1662004999979996614/attr/315138.pdf.
[3] 張璐瑤.社會參與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D].南京:南京大學,2022.
[4] 盧杉,汪麗君.城鄉社區環境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人口與發展,2021,27(05):36-45.
[5] 閆辰聿,和紅.互聯網應用程序使用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微信、短視頻、影音和游戲為例[J].人口學刊,2023,45(03):78-89.
[6]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6-10-25)[2023-2-11].http://www.gov.cn/ 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7]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16)[2023-10-25]. https://www.gov.cn/ 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8] 郭佳敏.社會參與對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9] 陳潔瑤,方亞,曾雁冰.多元社會參與及家庭支持對中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21,14(10):45-51.
[10]武雨卉.社會參與對喪偶老人抑郁的影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24.
[11]賦能與拓域:互聯網使用對我國老年人社會參與模式的影響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23,11(11):40-55.
[12]宋煜.我國老年人社會參與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中國國情國力,2023(09):20-22.
[13]成紅磊.社會參與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老齡科學研究,2016,4(05):20-28.
[14廖宇.互聯網使用對農村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分析[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24.
[15]杜旻.社會支持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人口與社會,2017,33(04):12-19.
[16]丁丹玲,張沖.家庭支持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進展[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32(04):129-133.
[17]譚翠蓮,羅序亮,李琴.喪偶對中國老年人抑郁狀況的影響分析——基于CHARLS數據[J].南方人口,2021,36(3):56-66.
[18]高敏,李延宇.不同婚姻狀況老年人心理抑郁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與差異分解[J].老齡科學研究,2016,4(02):31-40.
[19]Stroebe M ,Stroebe W ,Schut H .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justment to Bereavement: A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view[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1,5(1).
[20]遲曉華,呂靜,王雙艷,等.不同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08):2013-2014.
[21]崔園,張軍鵬.成都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因素聚類分析[J].中華老年病研究電子雜志,2017,4(04):38-42.
[22]靳永愛,周峰,翟振武.居住方式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社區環境的調節作用[J].人口學刊,2017,39(03):66-77.
[23]蔣煒康,孫鵑娟.居住方式、居住環境與城鄉老年人心理健康——一個老年友好社區建設的分析框架[J].城市問題,2022(01):65-74.
[24]于大川,李培祥,李佳.社會支持如何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基于CLHLS2018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老齡科學研究,2020,8(12):33-47.
[25]王亞迪.隔代照料孫子女對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科學決策,2018(09):47-68.
[26]宋純建.隔代撫養對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CHARLS數據的實證研究[J].荊楚學刊,2019,20(02):78-85.
[27]劉紅艷,李英.隔代撫養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22,10(01):14-20+34.
[28]Shanti K ,Rupesh G ,R A A . Physical Activity,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mong Older Adults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A Scoping Review.[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9,2019.
[29]朱二剛,張亞楠,杜天華,等.社區老年人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教育協同促進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9,35(06):13-17.
[30]安濤.體育鍛煉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03):588-591.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齊齊哈爾醫學院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QYSKL2023-03YB)。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