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還可能導致學業成績下降、社會功能障礙和其他負面社會行為。本研究聚焦于社會工作在解決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中的應用,通過運用認知行為干預和社會聯結理論,分析了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多種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社會工作干預策略[1]。這些策略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多方協作,旨在綜合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家庭溝通與社會適應性,最終幫助他們擺脫網絡成癮,恢復正常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社會工作;干預策略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網絡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網絡成癮問題,正威脅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青少年身心發展尚未健全,過早接觸互聯網和電子設備,使得很多缺乏引導的青少年群體沉溺網絡,容易受到網絡帶來的不良影響。這不僅影響學業和正常生活,還加劇了家庭矛盾,甚至導致社會行為的偏差。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問題有著多重成因,包括個體心理、家庭環境、學校管理缺失以及社會和技術因素的共同作用。應對這一復雜現象,僅僅依靠單一手段難以奏效[2]。因此,結合認知行為理論和社會聯結理論,實施個體、家庭、學校及社會多層面的綜合干預,已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路徑。社會工作者通過協調各方資源,能夠有效支持青少年及其家庭走出網絡成癮的困境,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社會工作干預策略解決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的重要意義
(一)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網絡成癮常伴隨著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長時間沉迷于網絡世界會削弱青少年與現實的連接,影響他們的自尊和自信,甚至導致情緒失控和行為異常。社會工作干預能夠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和行為矯正服務,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幫助青少年識別并調整不良思維模式,改善其對網絡使用的態度,重建心理健康。此類干預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控力和適應能力,減少因網絡成癮引起的心理疾病。
(二)恢復青少年的社會功能
網絡成癮使青少年逐漸疏遠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形成社交障礙,進而影響其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的角色發揮。社會工作者通過設計和組織互動性強的活動,如小組輔導、社會技能訓練等,幫助青少年逐漸恢復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和社會參與度。這種干預能夠促進青少年重拾社會功能,在真實環境中建立正向的社交關系,從而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節奏。
(三)預防潛在的違法行為
青少年在網絡成癮的狀態下,容易接觸到不良內容并受到其誘導,導致行為失控或偏差,甚至涉及網絡欺凌、詐騙或其他違法行為。通過社會工作的早期干預,社會工作者可以及時識別風險行為,實施有效地教育和監督,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法律意識。此舉不僅能減少青少年因網絡成癮引發的行為問題,還能預防潛在的違法犯罪行為,保障青少年及其周圍群體的安全和健康。
(四)構建支持性的家庭生活環境
家庭生活環境在青少年網絡成癮干預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家庭溝通不良、教育方式不當和家庭氛圍不和諧等因素,均會加劇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家庭輔導和教育,促進家長了解網絡成癮的特征和危害,提高父母在親子溝通中的技巧,營造支持和關愛的家庭氛圍。一個積極友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有助于增強青少年的社會歸屬感,減少其對網絡的依賴。
二、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個體心理因素
個體心理因素在青少年網絡成癮中起著核心作用。許多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具有較低的自我控制力,容易沉溺于即時的網絡獎勵和滿足感。這些青少年往往存在心理脆弱性,如自尊心低下、焦慮或抑郁傾向,他們通過網絡活動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不安,尋求心理上的慰藉[3]。此外,缺乏目標設置和未來規劃能力也是網絡成癮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二)家庭因素
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網絡成癮具有深刻的影響。家庭功能失調,如父母關系緊張、缺乏有效溝通、過度保護或忽視等,都可能推動青少年過度使用網絡。在這些家庭中,青少年常感受到情感支持的缺失,他們傾向于在網絡世界中尋找歸屬感和認同感。父母的管教方式,特別是對互聯網使用的監督和引導不足,同樣是網絡成癮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學校和教育環境
學校環境和教育方式也對青少年的網絡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學業壓力、同伴關系以及學校對互聯網使用的管理不當都可能促進網絡成癮的形成。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使一些青少年利用網絡來逃避和減輕壓力,而學校在網絡教育和合理使用指導方面的不足則缺乏對青少年網絡行為的正面引導[4]。
(四)社會和技術因素
社會文化和技術發展是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外部條件。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青少年接觸互聯網技術的門檻極低,各種吸引人的網絡游戲、社交平臺和娛樂內容不斷涌現,極大地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力和興趣。社會文化對于網絡使用的普遍接受和鼓勵,也在無形中增加了青少年沉迷網絡的風險。同時,廣告和市場營銷策略常常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從眾心理,促使他們長時間瀏覽和使用網絡內容。
三、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的社會工作干預有效策略
(一)個體層面的干預策略
個體層面的干預策略旨在直接幫助青少年認識并調整其不良的網絡使用行為,從而逐漸擺脫對網絡的依賴。社會工作者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和行為干預,協助青少年樹立健康的上網觀念并改善行為模式。
1.心理咨詢和行為矯正
社會工作者在干預中首先通過心理咨詢了解青少年的內心需求和成癮動機,幫助他們認識到網絡成癮背后的心理成因。認知行為療法(CBT)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與青少年探討他們對網絡使用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模式,社會工作者能夠幫助他們調整錯誤的認知和思維方式,進而改變上網行為。
例如,明明是一位16歲的中學生,因學業壓力和自尊心低下,將網絡游戲作為逃避現實的方式,導致學業嚴重受損。社會工作者在干預中為明明設計了為期三個月的心理咨詢和認知行為療程。在療程中,明明被引導識別導致其過度上網的觸發因素,如考試焦慮和人際交往困難,并學會用新的應對策略,如深呼吸、正念練習和制定小目標來減輕壓力和改善情緒。在療程結束后,明明明的網絡使用時間顯著減少,學業和生活態度有所改善。
2.情緒調節與應對策略
很多青少年因情緒問題(如焦慮、孤獨或抑郁)而選擇網絡作為逃避的手段。社會工作者在干預過程中教導青少年如何管理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例如通過正念訓練、冥想和表達性藝術治療等方法來提升情緒調控能力。青少年學會新的應對方式后,可以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而不是依賴網絡來獲取安慰。
3.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于青少年減少網絡依賴。社會工作者鼓勵青少年參與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藝術創作等有益的興趣活動,幫助他們找到網絡之外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通過制訂規律的作息時間表和限制上網時長,逐步建立起有序的生活節奏。
例如,小華是一名沉迷于社交媒體的高中生,她每天用大量時間瀏覽社交平臺,導致成績下降。社會工作者在與小華的干預中安排了她參加繪畫和舞蹈課程,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小華找到了新的興趣點,逐漸減少了網絡使用時間,重新建立了對現實生活的興趣。
(二)家庭層面的干預策略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最直接和持久的影響因素。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問題與家庭環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模式有著密切關系。因此,社會工作者在干預過程中需要關注家庭層面的支持和引導,幫助家庭形成健康的互動方式,以有效減少青少年的網絡依賴。
1.促進家庭溝通
家庭溝通不暢是導致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常見因素之一。社會工作者通過開展家庭輔導,幫助家長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鼓勵他們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與孩子交流,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情感連接。通過傾聽和交流,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和網絡行為的原因。
例如,小麗作為一名15歲的中學生,長時間沉迷于網絡社交和游戲,經常與父母發生沖突。社會工作者介入后,發現小麗的父母常使用責備和批評的語氣,導致小麗對父母產生抗拒心理,進一步加重了她對網絡的依賴。在家庭輔導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指導父母采用“我信息”交流法(如“我很擔心你的健康”),避免直接指責孩子的行為。隨著溝通方式的改善,小麗逐漸與父母建立了更好的關系,她的網絡使用時間顯著減少,親子間的理解和信任度也得到提升。
2.加強家庭教育
社會工作者在干預中通過家庭教育課程幫助父母認識到網絡成癮的危害,以及如何在家中實施正面教育和指導。父母在了解網絡成癮問題的本質及應對方法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合理使用網絡,樹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
例如,小杰是一名沉迷網絡的高中生,父母對他的教育方式極為嚴格,經常沒收電子設備或施以懲罰。這種強制措施雖然在短期內減少了小杰的網絡使用,但加劇了家庭關系的緊張,最終導致他通過其他途徑偷偷上網。社會工作者為小杰的父母開展了家庭教育課程,講解網絡成癮的心理機制和科學干預方式,鼓勵他們采用正面強化和協商的方式代替懲罰。父母在改變教育方式后,逐漸贏得了小杰的信任,他主動減少了上網時間,并與父母建立了更加和諧的互動。
3.建立家庭規則和界限
制定清晰的家庭網絡使用規則是幫助青少年合理使用網絡的重要措施。社會工作者引導家庭成員共同討論并設定合理的上網時間和使用方式,使規則在家庭內部達成共識并得到執行。在執行過程中,父母應以身作則,遵守同樣的規則,樹立良好榜樣。
例如,小軍在家庭中沒有明確的上網時間限制,經常在深夜玩游戲。社會工作者介入后,幫助小軍的家庭制定了一份網絡使用協議,規定了每天的上網時間、娛樂與學習的比例,以及違規后的適當后果。小軍的父母還學習了如何在規則實施時保持一致性和耐心。隨著這些家庭規則的執行,小軍的作息逐漸恢復正常,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
(三)學校層面的干預策略
學校作為青少年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在預防和干預網絡成癮問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建立健全的網絡使用管理制度、提供心理支持以及組織豐富的校園活動,學??梢栽谝龑嗌倌旰侠硎褂镁W絡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1.網絡使用教育與宣傳
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網絡使用教育,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網絡的利弊及使用方法。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班會和宣傳活動,教育學生如何合理安排上網時間,避免網絡成癮。社工和學校心理教師可以合作設計課程,向學生傳授網絡成癮的預防知識和自控技巧[5]。
例如,某中學發現許多學生在課余時間沉迷網絡游戲,導致學業成績下滑。學校邀請社會工作者為學生們開設了一系列網絡使用教育講座,結合生動的案例講述網絡成癮的危害及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學生們在講座中學到了如何制定科學的上網計劃和時間管理方法,網絡使用習慣得到了顯著改善。
2.校園活動與興趣培養
豐富的校園活動和興趣小組有助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歸屬感和成就感,減少網絡成癮的風險。學校應提供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如體育賽事、藝術活動和志愿服務等,鼓勵學生發展興趣和愛好。社會工作者可以幫助學校設計和組織這些活動,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參與性。
例如,某學校注意到部分學生在課后缺乏適合的活動安排,容易沉迷于網絡。社會工作者與學校合作,組織了一項名為“校園創意工作坊”的課外活動,涵蓋繪畫、音樂、手工藝和攝影等多個領域。小張(化名)是該校的一名學生,曾對網絡視頻和游戲有較強依賴。在參加工作坊后,他逐漸發現了自己在繪畫方面的天賦,并花費更多心力參與創作,減少了網絡使用時間。
3.家校合作機制
學校應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共同監督和指導青少年的網絡使用行為。社工可以參與建立家校合作機制,提供培訓課程和交流會,幫助家長了解網絡成癮的預防和干預策略,形成合力支持學生的成長。
(四)社會的支持策略
社會支持策略在干預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和組織豐富的活動,能夠為青少年提供參與線下活動的機會,從而減少對網絡的依賴。社會支持小組和同伴輔導項目為青少年提供了情感支持和經驗分享的空間,促進他們共同成長。公共宣傳和教育活動則有助于提高公眾對網絡成癮的認識,增強預防和干預的意識。政府和相關機構通過政策支持和網絡內容監管,為青少年創造健康的網絡環境。此外,非營利組織和社會機構的參與能夠提供專業的輔導和培訓服務,形成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體系。整體來看,這些多層次的社會支持策略共同作用,幫助青少年重建健康的網絡使用習慣,增強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參與感和歸屬感,為其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不僅影響他們的個人成長與心理健康,還對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深遠影響。通過社會工作者進行一定的引導,在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的基礎上,實現三方資源的整合優化,共同解決網絡成癮青少年所面臨的問題,幫助網絡成癮青少年更多地參與學?;顒?,回歸現實生活。
參考文獻
[1]周璐寶.緩解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的個案干預研究[D].太原市:太原科技大學,2024.
[2]韓雯婷.青少年網絡成癮矯正的社會工作實務研究[D].哈爾濱市:黑龍江大學,2024.
[3]王凡.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的研究[J].國際公關,2024(04):11-13.
[4]陳鐵夫,王乾,鄭茗鴻.社會工作視角下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研究[J].國際公關,2023(03):88-90.
[5]游思宇.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及其社會工作個案干預——以網癮青少年蘇某為例[J].法制博覽,2019(23):279-280.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