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在教師講授新知之前,通過自主學習相關材料,初步了解學習內容,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準備。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階段,引導其進行前置性學習,不僅能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還能有效提升其課堂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本文將深入探討小學高年級數學前置性學習的實施策略,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梳理學習內容,設置前置性學習任務
與課前預習不同,前置性學習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學生需要圍繞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進行有目的地探究和思考,積累與新課知識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開展小學高年級數學前置性學習活動時,教師需要深入解讀教材內容,把握本課的核心知識點和重難點,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立前置性具體、可操作的學習目標,再圍繞學習目標設置前置性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
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負數的初步認識”為例。該單元主要學習關于負數方面的知識,包括負數的具體含義、表示方法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與此同時,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也對該部分內容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讓學生在熟悉情境中了解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量,知道負數表達的實際意義,感悟這些負數可以表達與整數意義相反的量,進一步培養數感。此外,五年級的學生在先前的學習中已認識自然數、分數和小數,具有一定數感基礎,這為負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負數的相關描述,如溫度、海拔等,因此,這部分內容對于學生而言并不是很困難。據此,筆者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負數意義,掌握讀寫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用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教學難點為“深入理解負數本質,理解負數與正數、0在數軸上的關系,以及在復雜情境中用正負數表示量”。隨后,綜合上述內容,確立以下前置性學習目標:
(1)初步認識負數,掌握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并能正確讀寫。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大于0,負數小于0。
(2)學會用正數、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最后,圍繞上述學習目標,設置了以下前置性學習任務。
任務一:尋找記錄生活中的負數實例,記錄這些負數所表示的意義,并思考負數與正數的區別。
任務二:請準確讀寫數“-7,-5,-1.5,+5,0,-10,-3.5”,并總結正數、負數和0在讀法和寫法上的區別與聯系。
任務三:制作一個簡單的數軸,準確標注出0的位置,并在數軸上分別標注三個正數和負數。同時思考:在數軸上,正數和負數是如何分布的?離0越遠的正數和負數,它們的大小如何變化?
任務四:分析案例,某商場的樓層標記,地上樓層用正數表示,地下樓層用負數表示,若地上3樓記作+3,那么地下2樓記作什么?找出其中的正數、負數以及它們所表示的相反意義的量,并嘗試編寫一個類似的案例。
二、銜接課堂教學,深化前置性學習成果
前置性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其目的在于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在開展前置性學習活動時,教師應注重其與數學課堂教學的銜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點,從而提升前置性學習效果。教師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前置性學習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
第一,利用學生的共同疑問點。在前置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共同的問題或疑惑。教師可將這些疑問點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實現前置性學習與課堂教學的銜接。例如,在教材“負數的初步認識”的前置性學習中,不少學生反饋對于“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這一概念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先展示一些用正負數表示的實際數據,如不同城市的氣溫(-5攝氏度、0攝氏度、10攝氏度)、海拔(-155米、0米、8 848米),再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沒有0這個特殊的界定,這些情境中的數又代表什么含義呢?”讓學生逐漸明白0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它在表示相反意義的量中起著關鍵的平衡和界定作用,從而深化了對負數概念的理解,實現了前置性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
第二,利用學生的易錯點。除了學生的疑問點,教師還可利用學生在前置性學習作業或練習中易錯點作為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從而深化所學知識。例如,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小數加法和減法”的前置性學習中,學生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經常出現數位不對齊的錯誤問題。例如,在計算3.25 + 1.4時,有的學生會錯算成3.25 + 1.4 = 3.39,原因就在于將1.4的“4”與3.25的“5”對齊,而沒有把小數點對齊,導致數位混亂。課堂教學時,教師可展示這些典型錯誤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錯誤原因,明白到小數點對齊的關鍵,即只有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才能對齊,才能進行正確的加減法運算。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對比整數與小數加減法在數位對齊上的異同點,強化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算理的理解。最后,教師要設計一系列針對性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鞏固正確的解題方法。
三、建立評價機制,保障前置性學習成效
前置性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動態學習過程,它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自主探索和思考。但小學階段的學生通常會因為自我管理能力有限、注意力易分散等原因,難以持續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因此,建立科學、全面且有效的評價機制尤為關鍵。評價機制不僅能全面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果,幫助他們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還能讓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前置性學習中的進步和成就,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動力。
首先,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評價主體和方式。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能全面評估學生的知識掌握、技能提升、學習態度和創新思維等多方面能力;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能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準確、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
其次,注重過程性評價。前置性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成果往往是在不斷嘗試、探索和改進中逐步形成的。而過程性評價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和難題,從而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
再次,建立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可定期表彰和獎勵前置性學習表現優秀的學生,如頒發“學習小標兵”榮譽稱號、發放獎品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同時,展示優秀的前置性學習成果,供學生學習和借鑒,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最后,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指出他們在前置性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并提供具體的改進建議。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應用前置性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可通過設置前置性學習任務、銜接課堂教學和建立評價機制的策略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前置性學習。未來,筆者將繼續探索和優化前置性學習的策略和方法,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