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未來學習和生活都具有深遠影響。而數學概念作為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石,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而,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數學概念的抽象性常常給他們的學習帶來挑戰。將生活實例融入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能夠有效拉近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具體、生動、易于理解。通過生活實例,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深刻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習效果。因此,深入探究基于生活實例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活實例引入策略
1.選取合適的生活實例
合適的生活實例是開展基于生活實例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基礎。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精準選取貼近學生生活且符合其認知水平的實例,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易理解和接受數學概念。
在教授“長方體”概念時,教師可選取教室中的物品作為實例。例如,教室中的粉筆盒,它是學生日常學習中常見的物品,具有長方體的典型特征: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也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情況),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有十二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有八個頂點。通過讓學生觀察、觸摸粉筆盒,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長方體的這些特征,從而對長方體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認識。選取合適的生活實例,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為后續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創設生動的情境
創設生動的情境能夠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具體、有趣的場景,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為學生營造出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
在引入“小數”概念時,教師可以模擬超市購物的場景。利用多媒體展示超市貨架上各種商品的價格標簽,例如,牛奶3.5元/盒、面包2.8元/個、薯片5.9元/袋等,然后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小明帶了10元錢去超市買東西,他想買一盒牛奶和一個面包,請問他帶的錢夠嗎?如果夠還剩多少錢?”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接觸到小數,并初步理解小數的含義。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收銀員和顧客,模擬購物付款找零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的理解和運用。創設生動的情境,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概念講解與生活實例融合策略
1.利用實例解釋概念本質
數學概念往往具有抽象性,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實例,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直觀的內容,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質。
以“除法”概念為例,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實例:老師買了12個水果,要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能分到幾個水果?在這個實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12個水果進行平均分,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直觀地理解“平均分”這一除法的核心概念。接著,教師引出除法算式12÷4 = 3,讓學生明白除法就是用來解決平均分問題的運算。通過這樣的生活實例,學生不僅能夠理解除法的運算方法,更能深刻領會除法概念的本質——平均分。利用生活實例解釋概念本質,能夠讓學生從具體的生活場景中抽象出數學概念,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徹,同時也能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從實例中歸納概念
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不應直接將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實例,自主歸納出數學概念,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在教授“平行線”概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一些平行的現象。例如,黑板的上下兩條邊、窗戶的左右邊框、鐵路的兩條鐵軌等,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物體的邊或線條,思考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這些邊或線條無論怎么延長都不會相交。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平行線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作平行線。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從具體的生活實例中抽象出了平行線的概念,對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記憶也更加牢固。引導學生從生活實例中歸納概念,能夠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同時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有助于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三、鞏固練習中的生活實例應用策略
1.設計生活情境式練習題
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強化對概念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環節。通過設計生活情境式練習題,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行程問題”相關概念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題:周末,小明一家計劃去距離家120千米的公園游玩,爸爸開車的速度是每小時60千米,他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公園?如果他們上午9時出發,幾時能到達?在這個練習題中,學生需要運用速度、路程和時間的關系來解決問題,從而鞏固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同時,這樣的生活情境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通過設計這些生活情境式練習題,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提高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更好地掌握數學概念,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2.組織實踐活動
組織實踐活動是將生活實例與數學概念鞏固練習相結合的有效方式。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在學習“圖形的認識”相關概念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校園圖形大搜索”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校園內尋找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建筑物、設施等,如教學樓是長方體形狀、花壇是圓形、窗戶是長方形等,并記錄下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圖形概念來識別和判斷物體的形狀,從而加深對各種圖形特征的理解。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分享,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找到的圖形以及這些圖形的特點,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圖形概念的認識。通過組織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實踐中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同時,實踐活動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四、結束語
本研究深入探討了基于生活實例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通過理論分析和教學案例驗證,得出以下主要結論:將生活實例融入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能夠顯著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選取合適的生活實例引入概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在概念講解階段,巧妙利用實例解釋概念本質,并引導學生從實例中自主歸納概念,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鞏固練習環節,設計生活情境式練習題和組織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對概念的掌握,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