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錄片是“一帶一路”奮進歷程和偉大成就的重要傳播載體,其創新表達方式能夠將“中國名片”傳播到全球各個國家。本文從紀錄片的選題內容、表達方式、傳播路徑三方面探究紀錄片譜寫絲路故事的創新路徑,為準備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而制作“一帶一路”紀錄片的團隊提供借鑒思路。
關鍵詞:紀錄片 “一帶一路” 非虛構影像 國際合作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出訪時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部署與推動下,“一帶一路”建設已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向縱深推進,中國視聽領域積極以影像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多樣化的紀錄片作品作為非虛構影像的一種類型,以還原歷史場景、傳播國家形象和文明交流互鑒為重要切入點,為“一帶一路”的落地進行輿論引導。目前已有多部優秀紀錄片以非虛構影像展現“一帶一路”建設的奮進歷程和取得的成就,如《通向繁榮之路》《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名片》《共同之路》等。其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紀錄片《通向繁榮之路》,內容涵蓋了近70個共建國家的典型案例,多角度展現了“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及廣泛影響力。本文從選題內容、表達方式、傳播路徑三方面,分析紀錄片講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故事的創新路徑,為后續的“一帶一路”紀錄片創作提供借鑒思路。
一、選題注重價值引領,拓展國家形象國際傳播
植根歷史厚土的“一帶一路”倡議經過不斷努力獲得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從當初的藍圖變成今天的實景。許多紀錄片生動地講述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成果,也展現了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打開了國際傳播窗口并將“中國名片”傳播到世界各地。
1.多維展示國家形象,深情書寫中國名片。中國為“一帶一路”做出的努力已經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可,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一帶一路”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在基建、農業、能源、交通等方面推動共建國家的經濟發展,給全世界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各大媒體紛紛創作節目來加以銘記和宣傳這一成就,將目光聚焦在傳播中國形象、展現中國力量上,深情書寫中國名片。例如,《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名片》展現了中資企業承建的光伏電站點亮了埃塞俄比亞的偏遠村落、“中國制造”的卡塔爾新能源公交車、中國企業承建的佩列沙茨大橋連接克羅地亞南北國土等建設成果,這些都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靚麗“名片”。又如,在《共同之路》中,觀眾看到了卡塔爾的盧賽爾球場,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卡塔爾世界杯的激情時刻;記者在哈薩克斯坦遇到了阿妮塔和元朝輝夫妻,新絲路既見證了他們的愛情,也見證了他們越做越大的跨國電商事業;在肯尼亞中國建設的“萬村通”項目,讓孩子們的人生擁有了無限的可能。在這些紀錄片中,無處不在的中國身影既升華了主題,也傳播了中國形象。
2.聚焦歷史文化交流,增進當代文化自信。“一帶一路”沿線的歷史文化以及人文故事是支撐“一帶一路”紀錄片的核心內容,絲綢之路的歷史與今天、地理與人文在紀錄片中被娓娓道來,既體現出了創作團隊以開放的姿態尊重多元文化尋求共存共融共贏的目標,也讓觀眾看到了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以及從中進一步領悟到節目傳達出的文化自信與中華文明傳承精髓。例如,《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名片》帶領觀眾直抵長安,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到拜占庭帝國的金幣,還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古敘利亞文的墓碑等,為實現各國互聯互通留下的歷史印跡體現了中國“絲路人”對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又如,《與絲路打交道的人》中,張掖的丹霞地貌、云岡的石窟造像、新疆的沙漠楊林,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在紀錄片傳播過程中也流進了每一個觀眾的心底。隨著紀錄片揭開塵封的記憶,每一位觀眾看到了深藏自己心底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
3.有力回應時代主題,打開國際傳播窗口。“一帶一路”是順應時代大勢的重大國際合作倡議,是中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平臺,也是連接東西方歷史和當代絲綢之路發展的重要機遇。“一帶一路”相關紀錄片也非常注重國際視野和時代格局,在宏大主題下勾勒出具體而細微的故事,生動展現個人命運和時代發展的交織。在“一帶一路”題材助力下,中國紀錄片正在世界舞臺上產生更大的影響力,也讓世界更多人看到了中國致力踐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的積極國家形象。例如,在《通向繁榮之路》的第六集《和合共生》中,為烏茲別克斯坦修復希瓦古城的中國年輕人,聯想到他是沿著古代張騫的腳步來到這里,使得觀眾看到了歷史與當下的相融、時代與個體的互通。中國與共建國家共同追尋幸福、追逐夢想的故事在紀錄片中比比皆是,這些故事延展和深化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主題,既展現了“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又通過生動細致的小事拓寬了紀錄片的廣度與厚度。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主題背景下,充滿人性化的故事既彰顯了時代情懷,又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柔性傳播效果。
二、表達遵循立體呈現,全景式非虛構展現成就
紀錄片具有紀實功能,兼具文化表達和價值引領,是見證歷史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文化交流與國際傳播的重要橋梁。“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取得了諸多重大成就,紀錄片創作團隊通過非虛構影像記錄,多視角多方位、全景式表達呈現了這些豐碩成果,以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展現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的貢獻。
1.非虛構:真實影像記錄“一帶一路”發展歷程。紀錄片作為一種具有檔案性質的影像藝術,是非虛構影像的典型類型,它的力量源于對真實故事的記錄。因此,可以說紀實性是紀錄片最基本的屬性。與此同時,它還兼具文化表達和價值傳播,是留存歷史、記錄時代發展的重要載體。非虛構影像的“紀實性”客觀反映了“一帶一路”建設的真實情況,也將其歷史繼承性和時代創新性一一記錄下來,讓更多人了解古絲綢之路精神在當代的延續。因此,多部紀錄片重點強調其非虛構、紀實性的特色,全方位、多角度記錄下了“一帶一路”建設歷程和非凡成就,整體上強化了“一帶一路”的真實性,也為中國建設“一帶一路”的時代價值闡釋提供了資料支撐。例如,由新華社國際部與新華社音視頻部聯合推出的政論紀錄片《大道無垠》,用非虛構影像方式記錄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文化交流、鐵路建設等領域合作的成果,展現“一帶一路”倡議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的發展進程,為其打造了一本生動真實的影像相冊。
2.多視角:相關群體講述“一帶一路”建設故事。紀錄片不僅是“一帶一路”的記錄者、見證者,也是參與者、行動者。多部紀錄片以寬廣的國際視野、多維度多視角、多元化的影像表達風格,講述了“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動人故事,展現各國在合作發展、互利互贏創新中的澎湃活力,帶領觀眾近距離感受“一帶一路”為世界帶來的影響。其中,以“他者”觀察的視角是紀錄片中主要的創作手法,借助國際友人的視角來講述“一帶一路”建設的偉大故事,更加真實地反映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例如,雅萬高鐵是東南亞首條高速鐵路,是中國和印尼合作的標志性項目,在印度尼西亞馬都拉島噶發爾眼中,“特別希望雅萬高鐵通車,然后延伸到我們這里,這樣就能吸引更多的外來游客到本地觀看奔牛活動,我們的收入就能越來越多”,他們切實地感受到了“一帶一路”的重大價值。又如,在蒙古牧民巴雅爾眼中,“一帶一路”帶來的科技賦能讓他們只需要拿著手機就可以輕輕松松地了解世界;在貨運飛機機長趙立杰眼中,“一帶一路”讓更多的貨物穿越千萬里運輸到背井離鄉的人手中,緩解了鄉愁;在安第斯山手藝人馬馬尼眼中,“一帶一路”給家鄉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讓大家的收入增多,生活、鄉村發生巨大變化。跟隨著紀錄片,我們看到了身處不同國家的受益者眼中“一帶一路”的價值。
3.全景式:超大容量展現“一帶一路”豐碩成果。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長遠目標,傳遞給共建國家的是未來希望,為此中國與150多個國家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個合作項目。面對如此海量的創作素材,如何選出有代表性的案例并一一呈現在紀錄片中引發觀眾共情,是創作團隊需要解決的首要難題。不同紀錄片的不同創作團隊雖然創作理念各有差異,也不拘于時間順序或面面俱到的細節,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采用了全景式大容量的方式來呈現諸多重大成就,讓觀眾看到了豐富的內容。這種快節奏、強容量的呈現方式,不僅囊括了宏大主題的海量信息,也符合當下大眾的觀看習慣,更有利于互聯網的快速傳播。例如,《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名片》第一集《長路遠方》以“大唐不夜城”開場,短短十幾分鐘帶領觀眾回顧了絲綢之路的歷史,看到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陜西的博物館、拜占庭帝國的金幣,從蘇丹到撒馬爾罕,從中國明朝的青花瓷到意大利的著名畫作,這些名場面濃縮在十幾分鐘,讓觀眾共同見證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和當下“一帶一路”的重要價值。
三、傳播踐行多元協同,講合作故事促效果提升
中華文明如何走向世界,中國文化、中國故事怎么被世界了解和認可,是每一部紀錄片創作時都要考慮的問題。“一帶一路”紀錄片呈現的國際合作內容更容易引發國際友人的共鳴,也更容易被眾多國家所接受,因此“一帶一路”紀錄片的傳播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有利契機。這些作品整合了各方資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協同、國內媒體與國際媒體相協同以及多語種版本的協同傳播,讓更多人聽到精彩的中國故事。
1.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相協同,深度觸達差異群體。在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會通過微博、微信、豆瓣等平臺參與觀看或評價“一帶一路”題材的紀錄片,因此要高度重視新媒體的傳播,激發用戶參與、評論、轉發的熱情,這樣才能提高紀錄片的傳播效果。當然,當下使用新媒體的人群較多,但不意味著傳統媒體失去了相應價值;相反,二者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角色關系。因此,在紀錄片傳播過程中,要善用電視頻道和新媒體平臺,深度觸達不同受眾群體,全方位提高紀錄片的傳播力。例如,由芒果TV自制的關于絲路文化的《與絲路打交道的人》首先在芒果TV播出,同時還在各大新媒體平臺傳播,上線播出后就引起了廣泛熱議,相關話題斬獲20余次熱搜。又如,《通向繁榮之路》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央視網、央視頻同步上線,視頻號、B站等社交平臺二次傳播,上線后引發網友熱議。簡而言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協同傳播,讓紀錄片傳播更廣泛。
2.國內媒體與國際媒體相協同,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是中國紀錄片邁向國際市場的強大助力,因此在創作過程中要有國際視野,讓世界人民都能與之產生共情共鳴。除此之外,中國媒體應該與海外媒體進行合作,一起創作“一帶一路”紀錄片或者將中國紀錄片在海外有影響力的媒體上投放,將中國故事講給世界人民聽。中國媒體與國際媒體的協同合作,也是讓中國聲音傳播到世界各地的一個機會,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文化交流,進一步傳遞“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例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播電視局出品,廣西廣播電視臺與印尼國家電視臺聯合攝制的《海上絲路—天涯比鄰》是首部中印尼主流媒體共同推出的紀錄片,在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同步播出,從多層面、多角度展示了兩國友誼和兩國人民的心聲,是向印度尼西亞講好中國故事的優秀范例。
3.多語種版本協同傳播,降低交流障礙提升全球影響。在國際傳播中,紀錄片兼具國家影像冊的功能。一部紀錄片能否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引起全球注意,關鍵在于能否引起觀眾的共鳴,“一帶一路”紀錄片擁有引起觀眾共鳴的豐富素材,從國際視角來解讀“一帶一路”的發展成就,構建“他者”視角下的中國形象。為了能讓紀錄片真正地走出國門,讓更多外國觀眾看到中國的人文歷史和中國故事,“一帶一路”紀錄片不僅以國際視野進行創作,更是推出多語種版本降低交流障礙,提高全球傳播力和影響力。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通向繁榮之路》根據用戶建議推出了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多語種音像制品出版物,同時該紀錄片的系列精品節目將通過有線電視、衛星電視、OTT等傳播渠道向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進行傳播。
四、結語
從藍圖到實景,“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帶來了引人矚目的變化,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平臺,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紀錄片作為文化交流重要的橋梁,應在傳播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上持續發力,構建可愛、可信、可敬的中國形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化推進,更多非虛構影像作品將會銘記歷史、緊扣時代脈搏,為“一帶一路”新篇章留存影像、奏響贊歌。
(作者王圓圓系上海電機學院講師;吉文斌系上海電機學院教授)
本文系2023年上海市教育科研一般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應用型高校‘中文+’留學生貫通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C2023078)、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雙線復合型‘中文+’課程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3LH041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沈悅,尹如歌.中國紀錄片的國家形象建構與跨文化傳播[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
[2]央視新聞.全球發行!共建“一帶一路”十周年大型紀錄片《通向繁榮之路》多語種出版物發布[EB/OL].(2023-10-17)[2024-12-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9964281639410267amp;wfr=spideramp;for=pc.
【編輯:杭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