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人騎自行車,是我和朋友反復討論過的一個案例。之所以反復討論,是因為它涉及到如何把自己已有的經驗傳遞給另外一個人,變成他可以掌握的技能。而難點在于,似乎如何騎自行車是不能教的。
在很多次討論結束時,我們都得到了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那就是什么都不用教,只需要說一句“你別怕摔就行”。或者還有一個強化版本:“別摔死就行”。然后,這句話其實已經說出了學騎車可能的風險邊界在哪里,只要在這個邊界內,人遲早都能自行學會。
這當然是一種強硬且粗暴的方法,背后的考慮是保持平衡這件事情沒法教,因為它靠的是本能,而不是思維。騎車的老手其實隨時都在調整車身的平衡,但他卻是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動作,依靠本能做諸多微小的調整動作。如果向新手傳授類似經驗,告訴他“車往左倒,車把掰向右”一類的口訣,他在做類似思維的時候,車子早就已經失去了平衡……因為思維而起的行動應對變化時太慢,而且不自然。
強硬粗暴的方法其實是有效的,因為學習騎車就是訓練保持平衡的本能,下意識就自然做出調整,那么,沒有什么比不斷摔倒更加直接和刺激的培育本能方式了。父母說一百次不可以,不如讓孩子伸手摸一瞬間的火,見火縮手的本能立即就能形成,而且從此不會忘記。
這當然是一種動物性的訓練,和訓猴訓狗沒什么區別,直接把想法打掉,強行讓對方用身體感受和思考,而且要服從這種指令。出于人道主義精神,也就有了第二種方法。它甚至更為簡單一些,只有一句口號,叫做“放松”。
雖然說了別怕摔,但是人就是會怕摔。因為懼怕,就會下意識用力。下意識用力,肌肉就會僵直僵硬。肌肉僵直僵硬,那么控車能力也就隨之劇烈下降。等到把全身肌肉連帶念頭都一并摔得很松軟,需要很長的一段血腥時間。所以,可能需要反其道而行,隨時提醒學車的人放松。
同樣的,新手騎在車上并不能放松。但是因為聽信了你的話,他會著意去放松。那么,在一百次刻意放松中,可能有90多次立即就會失去平衡。但重點在于那剩下的10次,在那10次里,也許就有那么幾次車子沒有倒,學車人感覺自己什么都沒做,的確也很放松,但是車子奇跡一般地保持了平衡,而且繼續前進了一小段,直到心一亂才側歪下來。
那個奇跡時刻很重要,它能讓學車人知道完全做對了應該是什么一種體驗。一旦知道了那種體驗,那么他就可以在后續的練習中反復去追求進入這種狀態中去。隨著進入的頻次加快,熟練程度增加,那么他也就越來越熟悉平衡是怎么一回事,最后通過自我學習和自我重復訓練,最后也就能徹底掌握全身放松騎車,讓身體掌控平衡的奧秘。
這是一種比較人性的方法,如果說摔倒是一種對于錯誤的懲罰,那么在車子上往前飄飄忽忽騎個半米一米,那個“啊哈時刻”就是對于正確的獎勵。用獎勵而非懲罰教一個人,這就脫離了訓猴訓狗的范疇,進入了文明,只是說可能要犧牲部分效率。
即便如此,我和朋友的討論依然沒有結論。因為這里存在一個永恒的矛盾:“教”和“學”之間總是存在著錯位。有教的意圖,有教的技巧,但未必能產生正確的學。有學的意愿,有學的實踐,但未必能正確理解得了教。說到底,這是因為教的人和學的人之間需要建立心的直接連接,在心和心之間做經驗的傳遞,這件事大部分人都做不到。
做不到的原因是我們都太堅持自我,太堅持自己的所信。理論上來說,教的人應該徹底放下自我,像流水一樣進入對方的身體和精神,了解對方的所思所感所想,然后才能給出有效的針對性培訓。學的人同樣應該徹底放下自我,像是海綿吸水一樣,不加思索地接受對方的指導,并且按照指導行事。然而,事實上是雙方都會很快懷疑對方,教的人懷疑對方是個蠢貨,學的人懷疑對方是個假貨,于是很快都會陷入焦躁不安中去了。
我看大部分學習騎車的過程,都伴隨著爭吵、抱怨、相互指責、翻臉后重來,那么磕磕碰碰地最終學成,并不算是很愉快的過程。只是最終有了個成果,之前的一切不愉快大家都心照不宣的遮過。然而,類似的事情會重復發生,因為世間并非只有學騎車這一件事存在。
根據這種觀察,那其實最早先簡單粗暴的方法也挺好。因為教的人說完這句話就可以背著手走了,學的人只要能承受寂寞,那就可以毫無干擾地自我學習,大家反而保全了良好的人際關系。第二種方法要花費很多時間,要不斷給予鼓勵和肯定,要不斷敦促對方再次嘗試,對方也要能夠理解為什么要做這種小嘗試,目的究竟在哪里,這樣訓練才能維系得下去,否則也會翻臉,“你老讓我放松放松,你給我放松一個看看?!”。
所以,討論到最后,教人學自行車這件事情的重點從“教”變成了“學”。而“學”的核心也不是聰明與否,反應快慢,而是在于“信”。就是全然相信那個教自己的人,相信這個人,相信他的教法,于是會把大部分經歷投入在實踐上,耗費在分析實踐帶來的反饋上,而不是放在對立和懷疑上。這樣一來,可能學習的速度反而會提升很多。
只是說,這樣的兩個人很難相互遇見,太多時候都是不合格的老師遇見了不合格的弟子。然而諷刺的是,即便如此,最后大多數人還是能學成,代價是對于“學”這件事情有了很不愉快的經驗,并且事后多半把所有功勞都歸結為自己,毫無任何感激之心。于是,根本沒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學”,下一次需要學習的時候,卻預先準備好了懷疑和憤怒。
建議全社會大力推廣三輪車,這就是我的結論。
選自微信公眾號“槽邊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