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晚經歷更年期的女性血管更健康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長期來看,與較早經歷更年期的女性相比,較晚經歷更年期的女性血管可能更健康。與絕經前女性相比,正常更年期女性血管功能降低了51%,較晚經歷更年期的女性血管功能降低了24%。研究還發現,較晚經歷更年期的女性血管健康狀況保持良好,這種情況可能與線粒體產生的自由基更少有關。(《科技日報》)

無創腦機接口有了新方案
穿戴無創腦機接口設備就能操作無人機?天津大學和清華大學共同開發了一款新型無創演進腦機接口系統,成功實現了人腦對無人機的高效操控。腦機接口能實現大腦與機器直接的信息交流,促進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融合,被認為是新一代人機交互和人機混合智能的核心技術。這款系統未來計劃拓展到更多便攜式或可穿戴腦機接口設備中,服務于消費級、醫療級等各類智能人機交互實用場景。(《光明日報》)
納米機器人可清除血栓
哈爾濱醫科大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科研團隊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納米機器人集群能夠在精準清除血栓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這將推動血栓治療從被動給藥向主動靶向治療轉變,為血栓性疾病的高效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結果顯示,納米機器人集群可顯著改變血栓周圍的層流模式,大幅提高藥物與血栓的接觸效率,實現高效溶栓。(《北京日報》)
人工合成細菌可以抑制腫瘤生長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人工合成的細菌開展腫瘤治療研究,揭示了這種合成細菌能夠抑制腫瘤生長的關鍵機制。此前,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團隊合成了一種特殊的細菌,這種合成細菌在結腸癌、黑色素瘤、膀胱癌等多種疾病動物模型上展現了治療潛力。(新華網)
“好膽固醇”水平過高也有健康風險
中山大學、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通常被認為對健康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好膽固醇”)水平過高,可能與青光眼的患病風險增加有關,而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與青光眼患病低風險相關。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最高的人患青光眼的可能性,比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最低的人高10%。(搜狐健康)
短期暴食高脂零食會改變大腦活動
德國圖賓根大學的研究團隊主持的一項研究顯示,即使是短期過度食用高脂高糖深加工零食(簡稱高脂零食),也會對健康男性的大腦活動產生持續影響。健康男性短期過量食用高脂零食后,即使其體重和對食物的渴望沒有明顯變化,大腦對胰島素的反應也會發生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恢復正常飲食后,他們大腦中的胰島素敏感性標志物仍低于對照組,這表明,食用高脂零食對大腦的影響仍在持續。(新華網)

極端高溫可能進一步加速衰老
美國南加州大學倫納德·戴維斯老齡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長期暴露在極端高溫下可能會加速老年人的生物學衰老。生物學年齡是衡量人體在分子、細胞及系統水平上運作狀況的指標,它不同于基于出生日期的時間年齡。生物學年齡高于時間年齡通常意味著罹患疾病和死亡的風險更高。這一發現使人們更關注氣候變化和熱浪會如何影響長期健康和分子水平的衰老。(澎湃新聞)
人工甜味劑可致動物胰島素水平激增
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最常用的糖替代品之一 ——阿斯巴甜可能對血管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阿斯巴甜會導致動物體內胰島素水平上升,從而引發動脈粥樣硬化,增加炎癥反應,并隨著時間推移,提高心臟病和卒中的發病風險。進一步研究表明,胰島素水平升高會促進動脈中脂肪斑塊的增長。(《科技日報》)
冷水浴或許會讓你更健康
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堅持冷水浴者請病假的比例,相較于沒有進行冷水浴者低29%,并且,他們的整體生活質量得分較高。此外,冷水浴有助于緩解壓力,但效果維持時間有限,通常在浴后12小時內消失。冷水浴的界定有3個標準:水溫10~15攝氏度,身體接觸水的位置應達到或高于胸部,持續接觸水的時間至少達到30秒。(《生命時報》)
“活地圖”受阿爾茨海默病威脅小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443種職業人群阿爾茨海默病發生風險的評估發現,出租車司機和救護車司機這類“活地圖”般的職業人群阿爾茨海默病死亡率最低。出租車司機的阿爾茨海默病死亡率為1.03%,救護車司機為0.74%。由于依賴預定路線,導航需求相對較少的職業則與之形成對照。公交車司機的阿爾茨海默病死亡率為3.11%,飛行員為4.57%,船長則為2.79%。(梅斯醫學)

腦細胞“導航”模式被揭示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近日發布公報稱,該校與法國研究人員共同開發出一種數學模型,揭示了大腦海馬體中位置細胞創建腦中地圖的模式。公報介紹,位置細胞通過放電來編碼動物周圍環境的空間信息,從而幫助動物識別位置。這一結論挑戰了長期以來大腦依賴精確組織來構建空間地圖的觀點,為理解腦空間認知開辟了新途徑。(新華網)
癌癥轉移源于癌細胞躲避活性氧
癌癥轉移一般意味著病情惡化,但癌癥為什么會轉移?日本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癌癥轉移源于癌細胞躲避對自己有害的活性氧。該研究成果可能有助于研發抑制癌癥轉移的新療法。暴露于過氧化氫的癌細胞通過部分激活上皮間質轉化,從過氧化氫高濃度熱點區域逃離。這種逃逸機制在正常上皮細胞中不存在,但在大多數癌細胞中普遍存在。(新華網)
說法:蹺二郎腿有健康隱患。
解析:蹺二郎腿會導致骨盆傾斜,進而引發脊柱側彎;還可能引起肌肉不平衡、腰痛等問題。為了維持身體平衡,我們的身體會自動進行補償性彎曲,這使得兩側肌肉和骨骼受力不均衡,長期蹺二郎腿,便可能出現長短腿的現象。這種骨盆和脊柱的失衡,會增加腰背疼痛的發生概率,甚至可能誘發慢性脊柱問題。長期蹺二郎腿的人下肢靜脈曲張的發生風險較正常人高。久坐時,不妨變換坐姿,定時起身活動,以減輕對身體的壓力。(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朱巍)

說法:餓著肚子入睡并不健康。
解析:睡前不進食對大多數人來說更健康。晚上攝入過多能量,身體難以及時消化,容易形成脂肪儲存在體內,導致體重增加。睡前進食還可能增加胃腸負擔,甚至讓大腦保持活躍,影響睡眠質量。如果睡前已經非常饑餓,甚至感到頭昏腦漲,說明身體的能量已經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持續饑餓會影響入睡及第二天的工作和學習,建議適當加餐,但需要掌握好食物的選擇和攝入量。(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劉忠)
說法:胃腸鏡檢查并非人人都要做。
解析:在臨床上,需要做胃腸鏡檢查的情況一般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情況是出現消化道癥狀,如長期腹痛腹脹、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吞咽困難、消化不良、反酸燒心及大便習慣改變等,胃腸鏡檢查是幫助診斷的重要手段。第二類情況是40歲以上人群進行胃腸鏡檢查,以便及時發現早期病變。第三類情況是高危人群,包括有胃腸道腫瘤家族史、既往有結腸息肉或特殊遺傳性息肉的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進行胃腸鏡檢查。(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李景南)
說法:補充輔酶Q10應因人而異。
解析: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能夠自行合成輔酶Q10,不必進行外源性補充。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合成輔酶Q10的能力逐漸降低。通常到30~40歲時,人體對輔酶Q10的合成能力開始下降。建議亞健康人群有選擇性地攝入輔酶Q10。患心臟病及服用他汀類降膽固醇藥物的人群,服用輔酶Q10時要遵從醫囑。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補充輔酶Q10。輔酶Q10有抗炎、降血壓、降血糖、改善胰島抵抗的功能,血糖、血壓本身就很低的人群不建議補充。此外,未成年人、孕期女性也不建議補充。(上海市胸科醫院營養科主管營養師 吳慧文)
供稿:慕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