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 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品方:異步圖書
2025年3月
2024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創新高,達到3128.5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增長3.7%和4.5%。
回望2023年,這一年足以載入史冊。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超過3000萬輛,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國。比亞迪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302.4萬輛,超越特斯拉,鎖定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全行業營收突破10萬億元,汽車產業成為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中國新能源汽車更是連續16年領跑全球,2024年產銷量均超過1280萬輛。3000多萬輛新能源汽車正馳騁在中國道路上,市場滲透率達40%以上。
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自行車是進步的象征。到第十四個五年計劃,包括電動載人汽車在內的“新三樣”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從“自行車之國”到汽車產銷量世界第一,中國用了60年。從內燃機追隨者到新能源引領者,中國只用了30年。完成“換道賽車”,是因為“志在超車”。
《志在超車:智能網聯汽車的中國方案》是《換道賽車: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道路》的姊妹篇。如果說2024年出版的后者集中回答了中國汽車產業上半場“如何換道”的問題,那么2025年出版的前者立足于研判中國汽車產業競爭智能化“下半場”的機遇和問題。
兩本書由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撰寫。
苗圩在《志在超車》新書發布會上稱,從落筆的第一天起,就明確指出寫作這兩本書的目的不是為自己樹碑立傳,而是要把自己對于汽車產業發展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爭取能夠總結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認識,讓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更穩健、更健康、更有活力,爭取早日實現汽車強國夢。
寫作的背景,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換道賽車”,在傳統汽車市場突出重圍,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中國汽車發展道路。當下,由智能化、網聯化主導的汽車產業競爭“下半場”已全面展開,能否保持優勢、持續領跑,這是時代帶來的新的考驗。
2025年也叫“自動駕駛元年”,能不能在“車路云一體化”“自動駕駛芯片”“車載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決定著中國汽車產業能否真正實現從大到強的轉變。如何推動汽車與人工智能、通信、大數據等深度融合?如何將已有的優勢轉化為制勝未來的力量?
“下半場”進行過程中,苗圩敏銳指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走過的兩個彎路:一是高精地圖,一是自動駕駛代碼。
事實證明,高精地圖和自動駕駛代碼走不通。由于中國國土遼闊、區域發展不平衡,加上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即使把地圖精度提高了,也無法保證實時性;軟件工程師寫代碼,量又大,又無法保證不出錯。
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依靠實時感知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定位,用大模型訓練機器,讓軟件從“不會開車”到“會開車”,才把彎路“糾正”過來。
中國汽車智能化發展,將圍繞“協同”和“突圍”來進行,其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
苗圩認為,中國發展人工智能不能硬碰硬,不能跟著美國“打籃球”,否則會被美國人帶著滿場亂跑,而應該用“下圍棋”的辦法,走出差異化發展人工智能的道路。
比起美國關注ToC的應用,中國應該更多關注ToB應用。
ToB跟ToC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生成式人工智能雖然是多模態,但更多的還是文字,最多是語音。放在汽車上,人們基本不用文字去操控汽車,也很少用語音,更多的是用圖像,這就是模態的不同。
另外,要滿足各行各業的要求,ToC應用需要幾千億甚至是上萬億的參數,ToB用不到這么大的參數,可以發揮揚長避短的作用。再加上美國在芯片出口方面再三對中國設限,中國要走有中國特色、符合國情的道路。
DeepSeek開源大模型更給汽車行業帶來一個大機遇。中國汽車行業用了很多大模型、很多操作系統,一直缺乏一個成熟的開源的大模型,DeepSeek的出現適逢其時。
汽車產業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技術最為廣闊且關鍵的應用場景,而智能網聯汽車更是人工智能創新產品與服務的典型代表。
因為智能網聯汽車集成了自動駕駛、感知決策、路徑規劃、邊緣計算、車載芯片等核心AI能力,相當于將人工智能系統“裝進”一個在高速移動的空間內,于多變的路況等環境下可進行實時反應的載體。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智能網聯汽車早已不是“多裝幾個傳感器”就夠了,而是向著整車智能、路網協同、云端互動的全方位發展邁進,這對軟硬件的協同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極致要求。
比如,智能手機的發展就是軟硬件協同演進的經典案例,從芯片、操作系統,到應用生態構建,推動了整個產業的繁榮。
同樣,智能汽車的發展也必須經歷類似的系統性演進過程,而車載操作系統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這恰恰是中國汽車產業目前面臨的“缺芯少魂”難題的核心關鍵所在。
盡管中國在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領域已成功躋身全球第一梯隊,造車新勢力發展勢頭很好,但仍亟待提升造“芯”(芯片)和造“魂”(操作系統)的硬實力,讓工業大模型真正“扎根”于生產線,而不是簡簡單單地“懸浮”在會議室之中。加強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汽車競爭的下半場,到底能不能勝出?
一方面,技術要創新。一方面,生態要拓展。
苗圩在《志在超車》里分析了中國汽車產業的五大優勢:一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走在全球前列,特別是在大模型領域具備應用規模與數據積累優勢,可以推動車載AI落地;二是5G技術和網絡基礎全球領先,為高效的車路云通信提供強力支撐;三是互聯網應用深入,年輕一代對新技術接受度高,具備推動產業變革的良好用戶基礎;四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汽車市場,而且中國正在建設一個統一的大市場,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強勁,具備實現規模化應用的市場基礎;五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使得跨行業、跨領域的協同創新成為可能,為復雜系統工程提供了堅強保障。
中國汽車在全球巨大的產銷量優勢,來自具備完整產業鏈供應鏈的內在邏輯。
相比全球第二大市場美國,中國汽車年銷量高出約1000萬輛。這種體量上的優勢,不僅是經濟數據的體現,更意味著中國在智能汽車國際競爭中擁有巨大的話語權和引領力。
新能源汽車的領先優勢,為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與產業基礎。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車在底層架構上存在天然的契合,新能源汽車為智能化升級提供了基礎平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水到渠成。
下半場,中國有希望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汽車產業“火車頭”,真正躋身世界汽車強國行列,實現中國汽車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