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幼兒園教學模式得到了革新,游戲化課程理念深入人心。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學中引入游戲化元素,使教學更貼近幼兒的學習特點與興趣,以更好地激活幼兒的學習動力。對此,文章基于游戲化課程背景探討幼兒園教學活動,詳細分析了游戲化課程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積極影響,并基于幼兒實際情況,圍繞領域課程與評價反饋兩個方面,對教學活動提出了可行之策,以期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園;游戲化課程;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10-0040-03
近年來,在我國幼兒教育中,游戲化課程逐漸成為熱門探討話題,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游戲化課程基于獨特的教育理念及互動方式,立足幼兒興趣,將游戲元素引入教學活動中,能快速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游戲化課程的深入推進也促進了幼兒的個性發展與實踐能力的提升。對此,幼兒教師應加強對游戲資源的開發,創新教學活動,以提升幼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一、游戲化課程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積極影響
(一)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幼兒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教師采取灌輸式教學法,容易讓幼兒感到枯燥和乏味,進而喪失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游戲化課程立足幼兒的思維特征,將教學內容與游戲元素巧妙融合,能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在游戲化課程中,幼兒會在各種趣味性的游戲情境中,主動與他人、知識、環境互動,并探索豐富的知識內容。此類寓教于樂的方式可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及參與動力,使幼兒能夠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中。
(二)提升幼兒認知水平
在游戲化課程中,教學模式由“教師直接傳授經驗”轉變為“幼兒自主探究”。隨著游戲活動的深入開展,幼兒需要運用自己的觀察力、思考力、實踐力思索游戲內容,在游戲中學會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長此以往,幼兒能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對知識與技能產生更加牢固的記憶。除此之外,游戲化課程中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能激發幼兒的邏輯思維,使幼兒在挑戰游戲項目的過程中獲得全新的學習經驗,提高認知水平,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提升。
(三)發展幼兒社交能力
在游戲化課程背景下,幼兒園教學活動大多以團隊合作或互動游戲的方式開展,要求幼兒與同伴合作完成任務。在完成游戲任務期間,幼兒要學會有效溝通,并能基于游戲項目分享自己對游戲的想法、見解、感受,同時學會認真傾聽他人的想法[1]。由此可見,隨著游戲項目的深入,幼兒的社交能力會逐漸得到發展,并能在游戲中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四)增強幼兒的自我認同感
在游戲化課程背景下的幼兒園教育中,教師為幼兒布置的游戲任務多具有挑戰性,而幼兒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一般會主動分析問題、找到原因、完成任務。在成功完成一項任務時,幼兒的學習成就感與自信心會得到提升。這種積極的情感反饋可提高幼兒的自我認同感。在未來的學習中,幼兒也會積極地面對困難、挫折,形成較強的抗挫力,這對其終身發展有積極作用。
二、游戲化課程背景下的幼兒園教學策略
(一)領域滲透——基于領域特點,設計多元游戲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2]。領域教學是幼兒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關鍵路徑。教師可將游戲化課程理念融入其中,基于領域教學特點為幼兒設計多元的游戲活動。下文將選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詳細探討游戲化教學策略。
1.健康游戲課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把幼兒健康教學活動劃分為身心狀況、動作發展、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三個部分,其中“動作發展”大多以體育活動形式展開,通過一些特定的體育項目促進幼兒力量、體能、肌肉、骨骼的成長[3]。基于幼兒園健康領域課程,教師可從體育活動視角出發,基于幼兒發展目標將游戲活動合理滲透其中,發揮游戲化課程的價值。
以大班體育游戲活動“螃蟹過橋”為例。本次體育活動設計思路源于幼兒在日常活動中的表現。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大班幼兒的走、跑、跳、鉆爬、攀登能力已基本形成,但在側步行走及肢體協調性方面還有待提高,從而設計了本次體育游戲:以“螃蟹”為主題,要求幼兒模仿螃蟹行走,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掌握側步行走的方法,借助游戲鍛煉幼兒的身體平衡性和肢體肌肉力量,增強運動能力。在體育游戲開始前,教師可先組織幼兒聽音樂,和同伴一起學習螃蟹走路。例如,兩名幼兒為一組面對面站好、手臂伸直,緊握雙手組成一只“螃蟹”;兩名幼兒認真聆聽音樂,鼓點慢、慢慢走,鼓點快、快快走,鼓點連續敲,原地轉轉圈。隨著這一游戲的開展,幼兒能在游戲中初步掌握側步走的技巧,達成體育活動的教學目標,落實游戲化課程的教育要求。
2.語言游戲課程
《指南》提出,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擴充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基于此,教師可開發語言活動中蘊含的游戲資源,根據幼兒性格特點設計游戲項目,讓幼兒在游戲中掌握語言知識,提升語言素養。
以幼兒園語言領域活動“動物園里有什么”為例。本次語言活動以聽、說為主,通過游戲讓幼兒了解動物園里動物的名稱,使其學會注意傾聽他人講話,并能根據游戲規則說出動物的名稱。在游戲過程中,教師需讓幼兒結合特定的童謠,通過拍手、誦讀童謠等方式掌握童謠節奏及韻律,并能做出對應的回答。童謠為:“動物園里有什么(拍手四次),動物園里有××(先說動物名稱,再拍手四次)”。幼兒與教師圍坐一圈,以接龍的形式完成語言游戲,不可以重復說回答過的動物名稱,當有三名幼兒回答錯誤或猶豫時間過長時,游戲結束。隨著這一語言游戲的深入,教師可將教學目標融入游戲中,讓幼兒在與同伴互動的過程中掌握語言知識,從而發揮游戲化課程的價值,以語言游戲發展幼兒的傾聽能力與表達能力。
3.社會游戲課程
《指南》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幼兒園的社會領域課程以培養幼兒的社會性能力為主,期望通過領域課程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其了解社會生活的規則,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游戲化課程設計中,教師可利用幼兒園“集體生活”設計教學活動,將社會規則、交往技巧、習慣養成融入游戲,落實領域教學要求。
例如,為培養幼兒的合作技能、交往能力、溝通意識,教師可為幼兒選擇一些具有合作性質的社會游戲項目。例如,教師可設計兩人三足、接力賽、烏龜運球、丟沙包、籃球賽、足球賽等游戲,鼓勵幼兒圍繞游戲的規則展開探討,讓幼兒在合作與交流中共同完成任務,以游戲活動讓幼兒學會傾聽、協作、互助,在游戲過程中滲透社會領域的教育目標。又如,教師還可創設社區情境,為幼兒設計情境游戲。以“超市購物”情境為例,教師可結合超市情境向幼兒提出“在超市購物時,我們應怎樣請求營業員的幫助?”“在結賬付款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等問題,從幼兒熟悉的社會情境入手,引導幼兒討論購物技巧和方法,以趣味性的游戲情境豐富幼兒的社會知識儲備,以游戲助力幼兒良好品質的養成,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科學游戲課程
《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并將科學教育分成了科學探究與數學認知兩個方面。教師需讓幼兒切實體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幼兒的探究學習能力[4]。在游戲化課程背景下,教師可根據科學領域教學特點,為幼兒設計不同的游戲項目。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可基于各種神奇的科學現象為幼兒設計“科學小實驗”游戲活動。以科學游戲項目“消失的白糖”為例,通過實驗游戲讓幼兒了解“白糖可溶于水的原理”,讓幼兒掌握了有關“溶解”的知識;再如,科學游戲項目“有趣的影子”可讓幼兒了解“光影成像”的秘密,參與手影游戲、踩影子、皮影戲等游戲項目,可讓幼兒了解“光”與“影像”的直接關系。
在數學認知活動中,教師可基于數學知識的特點為幼兒設計不同的科學游戲。比如,民間游戲“七巧板”可讓幼兒在設計圖形造型的過程中了解圖形的拆分與組合;數學游戲“撲克牌大作戰”可發展幼兒的點數和計算能力。
5.藝術游戲課程
游戲化課程并非讓幼兒完全在游戲中玩,而是要利用游戲發展幼兒的多項能力,將教學目標巧妙融入其中。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涵蓋多項教育活動,基于唱歌、舞蹈、律動、打擊樂、繪畫、手工等項目都能開展教學活動。在游戲化課程背景下,教師可基于藝術領域的特點,靈活調整教育模式,巧用游戲化課程提高幼兒對“美”的認識與理解,讓幼兒在藝術游戲中實現審美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藝術游戲課程“蓋高樓”中,教師可要求幼兒用超輕黏土設計不同的建筑造型。在游戲活動開始前,教師可為幼兒提供若干超輕黏土,并為幼兒設計游戲任務——“搭建×××”。在教師布置游戲任務后,幼兒會大膽地對游戲展開想象。在自主游戲過程中,幼兒會對“美”產生個性化的理解。又如,在藝術游戲課程“唱唱跳跳”中,教師可選擇活潑、歡快的音樂,鼓勵幼兒跟隨音樂自主創編律動,通過自主游戲讓幼兒感受音樂中蘊含的“美”。以此類推,在手工、繪畫等其他藝術領域課程中,教師可基于不同活動的教育特點,為幼兒設計多種游戲項目,通過游戲的方式豐富幼兒對“美”的認識。
(二)評價反饋——總結教育經驗,調整游戲教學策略
在游戲化課程背景下,在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游戲元素的運用,還應關注幼兒的學習動態,并從幼兒的游戲學習成果中獲取反饋,對游戲活動作出評價與總結。通過評價反饋環節,教師能進一步了解幼兒對游戲、學習活動的想法,同時也能更了解幼兒的學習狀態,根據幼兒在游戲中的實際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并創設更符合幼兒學習需求的游戲課程。
通常情況下,在游戲化課程中,幼兒的興趣偏好、綜合能力、邏輯思維等會在游戲成果中得到體現[5]。因此,教師應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具體表現。比如,在游戲活動“體能大循環”中,教師在組織幼兒游戲的同時,要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分析不同游戲項目對幼兒體能的影響,以及幼兒在體能項目中耗費的時長,并聆聽幼兒對體能游戲的想法,綜合多種途徑收集游戲教育信息。隨后,教師可對信息進行整理,取消幼兒不喜歡的體育項目、投放全新的活動材料等。通過總結幼兒的游戲情況,教師可為幼兒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游戲項目,讓幼兒在游戲中不斷進步,進而實現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游戲化課程背景探討幼兒園教學活動,立足幼兒年齡特點和幼兒園教育特征,對教學活動設計提出了幾點可行之策。游戲化課程為幼兒園教學活動注入了新活力。基于該理念,幼兒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豐富的知識技能,同時發展其他能力。幼教工作者應繼續深化對游戲化課程的研究,總結教育經驗、反思教學過程,通過游戲強化幼兒的各項能力,為幼兒的健康成長與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王越.多元整合,有效推進幼兒課程游戲化[J].讀寫算,2023(35):95-97.
鄭明倩.科學設計幼兒游戲,促進幼兒課程建設[J].讀寫算,2023(35):101-103.
史雪君,趙麗娜.踐行課程游戲化不斷向高質量發展[J].幼兒100(教師版),2023(12):50-53.
陸燕.幼兒園戶外課程游戲化探析[J].新課程研究,2023(35):114-116.
曹蓉.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主題活動的開展策略[J].教育界,2023(33):107-109.
作者簡介:陳國香(1986.9-),女,貴州興義人,任教于貴州省興義市烏沙鎮第二中心幼兒園,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