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AI資本市場,可謂焦點此起彼伏。近日,珠海華發集團宣布戰略投資大模型領軍企業北京智譜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譜”),金額為5億元,以推進智譜基座GLM大模型的技術創新與生態發展。
就在2025年3月初,智譜這家清華系AI獨角獸剛宣布完成超10億元融資,由杭州城投產業基金、上城資本等政府投資平臺領銜入場。自成立以來,智譜已完成11次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125億元。
它的背后既站著紅杉中國、高瓴資本等私募基金,也有阿里巴巴、騰訊、美團、好未來、三七互娛等多個頭部企業,更吸引著北京、杭州、珠海等地國資,甚至還有沙特阿美旗下基金跟投。根據公開數據,目前該公司估值超過200億元。
若將時間線拉長,會發現智譜的融資軌跡幾乎踩準了中國大模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2020年啃下GLM預訓練架構研發,2022年開源千億級模型GLM-130B,2024年推出GLM-4系列,每一步都伴隨著國資基金、互聯網巨頭和頂級VC的彈藥補給。
但資本市場的熱捧背后,暗藏著一個更深層次的邏輯:智譜是中國少數掌握大模型全鏈路技術的企業。從預訓練算法、多模態融合到智能體開發,其技術底層完全自主可控,甚至能適配華為昇騰、神威超算、海光等40余種國產芯片。
這種“技術主權”的底氣,讓智譜成為地方政府布局AI的“標配”——杭州、珠海等地砸下重金,不僅買技術,更要買生態。例如,杭州引入智譜共建長三角AI高地,珠海則聯合打造城市級大模型空間,試圖用國產大模型替代國際巨頭。
智譜接二連三的融資新聞,讓業界觀察者做出這種評論:國產大模型的“掃地僧”終于要走出藏經閣了。翻開智譜的產品清單,你會發現這名“掃地僧”正在打造的是一個覆蓋“云+端”“B+C”的龐大帝國:在殺手級應用層面,對話產品“智譜清言”App累計用戶數已超過 2500 萬,年化收入(ARR)超千萬元;代碼模型CodeGeeX成為程序員“外掛”,可自動生成Python、Java代碼;多模態模型CogView玩轉文生圖,CogVideoX則劍指Sora的視頻生成賽道。
在基座模型產品上,GLM-4系列扛起了技術大旗,其中GLM-4-Plus在長文本推理、多模態理解上對標GPT-4,而GLM-4-AIr則以降價50%的“性價比”策略搶占中小企業市場。
如果套用在“廚房做菜”場景中,智譜的基座模型就相當于一口萬能鍋,蒸炒煎炸樣樣行。GLM-4-Plus適用于米其林的后廚,能自動做出佛跳墻這種復雜的大菜,還能同時兼顧炒菜、熬湯、烤蛋糕多種任務;而GLM-4-AIr則適用于小餐館,價格砍半但功能不差,能幫廚師快速搞定“三菜一湯”或批量做100套煎餅果子。
智譜產品更重要的特點是,它正試圖掀起一場“智能體革命”。有別于其他AI只能輔助人類,它的AutoGLM智能體能幫人類直接操作手機——刷朋友圈點贊、淘寶復購商品,甚至自主搭建工作流。這種“解放雙手”的體驗,不亞于對其他AI助理的降維打擊。
從戰略選擇上看,智譜與DeepSeek同樣選擇了“開源”,但打法卻各有不同。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DeepSeek走的是“商業現實主義”路線,先是靠自研的混合專家架構(MoE)將推理成本降低90%,模型壓縮技術以便支持手機端運行,成為“國民級AI工具”。接著又靠開源策略吸引全球50萬開發者共建生態,深度綁定了不同行業內的頭部企業,并且深耕金融、醫療等垂直領域,用定制化小模型快速變現。從這個角度看,DeepSeek就像是餐飲界的“網紅餐廳”,一邊依靠互聯網巨頭獲取流量,一邊又靠爆款單品(垂直模型)快速圈粉。
手握技術王牌,“重研發、輕落地”的智譜,走的則是“技術理想主義”路線。它從清華大學知識工程實驗室孵化而來,堅持押注通用大模型,憑借獨特的“三階段訓練法”,硬生生在算力圍城中撕開一道裂縫。這種技術底氣,讓智譜AI成為國內少數敢喊出“全鏈路自研”口號的玩家。截至2025年,智譜的開源模型已達50余款,全球開發者下載量超3000萬次。這種“用開源換生態”的打法,既圈住了百萬開發者,又倒逼對手跟進——畢竟,誰能拒絕一個免費的技術試驗場?
還是用餐飲舉例,智譜可能更像一家被國資加持的高端私房菜館,菜式正統,創新偏慢,能靠自研的“GLM菜譜”復刻頂級米其林風味,還可根據客戶需求加入本地元素,比如更懂用戶文化的“火候”、更適配企業廚房的“定制菜單”等,靠“政府訂單+城市級落地”模式來穩住基本盤。
此次珠海華發集團的5億元戰略投資,揭開了智譜AI戰略布局的冰山一角。
在地方政府看來,在珠海落地的“智譜+華發空間”,實為一座AI產業孵化器,目標是將GLM大模型植入城市治理、金融風控、生物醫藥等場景,最終拉動地方GDP和就業。而對智譜AI而言,這相當于用技術換資源:珠海承諾開放政務數據接口,華發集團提供算力基建支持,甚至為其對接港澳市場。
但是,B端市場的穩定,能否彌補智譜在C端市場上的痛點?盡管它已把成本壓到“5分錢處理100萬tokens”,但用戶基數仍是硬傷——OpenAI月活破億,智譜的日活僅10萬-40萬。在價格戰已經打響的當下,即便成本再低,若無法規模化變現,50億融資也會燒成灰燼。
而2025年1月美國商務部的一紙實體清單,又為智譜AI帶來了陰影。盡管公司宣稱已實現“國產算力全適配”,但業內人士透露:其高端訓練仍依賴英偉達A100芯片的庫存,而國產替代芯片(如華為昇騰)的算力密度距離前者還有差距。這意味著,當競爭對手用5天訓練一個新模型時,智譜AI可能需要6-8天,在AI軍備競賽中,1-3天足以決定生死。
更大的隱患在于“技術內卷”。當前國內已有130余個大模型通過備案,但99%的模型參數規模集中在百億級,且功能高度同質化。
智譜AI的2000億參數看似領先,實則陷入“軍備競賽”陷阱——參數越多,訓練成本越高,但用戶體驗未必成正比。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既要搞開源模型、又要建城市大腦、還要投資初創企業的智譜,其“多線作戰”策略能否順利運轉,或許將決定中國大模型的走向。但智譜的底牌依然清晰:全鏈路自主技術+國資生態聯盟+開源開發者帝國。它“打不垮”的硬核姿態,也讓人印象深刻:當美國商務部將智譜列入實體清單,以“助力中國軍事現代化”為理由時,智譜的反擊堪稱教科書級別:被制裁次日便發布GLM-Realtime模型,主打端到端多模態交互,支持2分鐘視頻記憶和清唱功能,直接叫板GPT-4o。
智譜CEO張鵬曾在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表示:“我們不是卷參數,而是卷生態。”AI生態就如同生物圈,需要多樣性來推動技術的持續創新。這場戰役的終局,或許不在于單點技術的超越,而在于誰能把AI變成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而智譜,正在鋪設這條管道的第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