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質網絡文化產品以其開放性、多元性、創新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傳統價值觀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媒介。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社交媒體的普及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優質網絡文化產品在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既帶來機遇,但也面臨著信息失真、文化沖突以及隱私問題等方面的挑戰。因此,在未來的實踐中,要從理念、機制、內容、用戶等四個維度發力,讓優質網絡文化產品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關鍵詞〕網絡文化產品;中華民族共同體;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C9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42(2025)01-0103-07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文化產品作為數字時代的文化媒介,以其開放性、多元性、創新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在塑造社會和國家認同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政治團結、文化融合、經濟互賴、感情親近的民族共同體,是彼此相互交織,建立在共同歷史、價值追求、物質基礎、身份認同和精神家園之上的命運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性舉措,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的長遠發展,也事關著中華民族的未來。習近平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①。優質網絡文化產品能傳播民族文化、增進民族交流,以生動形式展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故事。為此,要讓網絡文化產品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一、網絡文化產品的類型與作用
我國的互聯網生態系統龐大,各種網絡文化產品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對民族認同、文化傳承和社會互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它們在弘揚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網絡文化產品的主要類型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網絡文化產品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使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各種網絡文化產品類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們如何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絡文化產品指通過互聯網傳播和流通的文化作品,包括網絡影音、網絡游戲、網絡動畫、網絡表演和網絡藝術等形式。網絡影音涵蓋在線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以及各類網絡音頻,它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能夠跨越地域和語言的限制,從而使中國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進而增強人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感;網絡游戲作為一種廣受歡迎的娛樂方式,若融入中國歷史、神話以及傳統文化元素,不但能夠為玩家提供娛樂體驗,還可以激發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并且促進社交互動,如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憑借精湛的畫面、精彩的劇情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讓玩家以游戲的形式深入探索中國文化,讓其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底蘊,從而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絡動畫可以生動展現中國故事、傳說和歷史,吸引年輕觀眾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它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媒介;網絡表演包括線上歌唱、舞蹈、戲劇等形式,它通過互聯網平臺展示藝術家和表演者的才華,推廣中國文化價值觀;網絡藝術作品以數字藝術、虛擬現實等形式探討當代社會和文化議題,展現中國藝術家創造力,促進不同民族間的跨文化對話??梢钥闯觯W絡文化產品通過多樣的類型和便捷的網絡傳播方式,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著重要影響,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增進文化認同感,推動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二)網絡文化產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
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民族之一,中華民族一直傳承并演繹著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網絡文化產品逐漸成為塑造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媒介,在擴展傳播渠道、豐富表現形式和促進互動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1.拓展傳播渠道,擴大宣傳覆蓋面。在當今時代,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徹底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時間和地域限制。新媒體技術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和個性化特點,使得信息傳播更加迅速、廣泛。各種網絡平臺,如社交媒體、視頻網站和在線教育平臺,成為傳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陣地。社交媒體如微博、微信等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感人故事和先進事跡能夠在短時間內被廣泛分享和傳播,觸達數以億計的用戶。這使得不同地區、年齡層和社會背景的人們都能接觸關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信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新的途徑;視頻網站則是通過各種紀錄片和短視頻呈現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團結場景及各民族的奮斗歷程,能夠展現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而短視頻則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溫暖瞬間,展現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年輕用戶的關注;在線教育平臺同樣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通過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的課程和講座,為學習者提供系統的知識,深化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解和認識。
2.豐富表現形式,增強內容吸引力。網絡文化產品以其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大大增強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內容對民眾的吸引力。相比傳統的單一文字傳播方式,網絡文化產品能夠融合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元素,創造出更加生動、直觀且有感染力的體驗。舉例來說,動漫作品作為備受喜愛的藝術形式,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具有獨特優勢。動漫作品通過優美的畫面、精彩的故事和生動的人物形象,生動展現各民族共同奮斗、共同繁榮的雄偉歷程。如《兄弟姐妹一家親》這部動漫作品講述了中華民族的悠久發展史及56個民族的關系史,呈現了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依存、學習、不可分離的緊密關系,回顧了近代以來各族人民同仇敵愾抵御外侮的歷史,詮釋了新中國成立后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網絡游戲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開了新的大門。網絡游戲通過設定與民族文化、團結協作相關的任務和場景,讓玩家在互動娛樂中體味各民族之間的密切聯系。如以古代絲綢之路為背景的游戲《西域風云》中,玩家可以扮演不同民族的角色,共同參與貿易、文化交流等虛擬活動。在線音樂平臺上的民族音樂則通過優美的旋律傳遞出深刻的民族情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人們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熱愛之情。可以說,網絡文化產品以多樣化的表現方式滿足了不同人群的興趣和審美需求,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3.促進互動交流,提升公眾參與感。網絡文化產品為人們提供了互動交流的廣闊平臺,顯著增強了民眾的參與感。在網絡空間中,人們可以對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容進行評論、點贊、分享等操作,借此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在線論壇和網絡社區成為人們交流討論民族問題、分享民族文化體驗的重要場所。在這里,人們可以暢所欲言,分享關于各民族文化的認識和感受,探討民族間的共同發展之路。通過這種互動交流,人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信任和尊重。一些網絡文化產品還積極鼓勵用戶參與創作,舉辦民族文化創意大賽等活動。在創作過程中,人們不僅能夠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能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價值,進而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網絡文化產品提供的這種互動性和參與感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變得更加生動和積極,不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一種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的過程。
二、網絡文化產品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網絡文化產品在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既帶來機遇,也面臨挑戰。一方面,網絡文化產品憑借其廣泛的傳播渠道、龐大的受眾群體和多樣化的內容形式,不僅成為傳播傳統文化、傳遞價值觀念和加強民族認同的重要工具,還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時代機遇;另一方面,伴隨著潛在機遇而來的諸如信息失真、文化沖突和隱私問題等挑戰同樣需要引起重視。
(一)網絡文化產品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機遇
網絡文化產品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機遇包括技術和政策等多個層面,它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元素、價值觀和歷史故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傳播潛力。
1.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網絡文化產品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技術機遇。互聯網技術、云計算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的不斷進步,為信息傳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信息傳播的速度猶如離弦之箭,瞬間即可跨越千里;傳播范圍也得到了顯著拓展,仿佛一張無形的巨網,覆蓋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①。正是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元素得以更快更廣泛地傳播。中華文化元素,從古老的傳統藝術到現代的科技創新,從豐富的民俗風情到深刻的哲學思想,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它們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抵達全球各地。人們可以通過發布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將中華文化的魅力展現給更多的人。
2.社交媒體的普及為網絡文化產品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傳播機遇。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訪問網絡文化產品。無論是在公共交通上,還是在家庭環境中,甚至是在旅行途中,人們都可以便捷地參與到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通過互動和分享參與文化內容的創作和傳播。如用戶可以發布關于民族文化的網絡作品,引發其他用戶的關注和討論。這一過程,促進了網絡社群的形成,有助于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人們因為對民族文化的共同興趣而聚集在一起。
3.政府的大力支持為網絡文化產品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政策機遇。近年來,政府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文化政策,為網絡文化的發展明確了方向、提供了保障。在文化產業扶持方面,政府積極投入資金、提供優惠政策,鼓勵文化企業不斷創新發展。同時,政府大力號召文化從業者積極投身于創作之中,創作出更多有益于民族認同的優質內容。如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件《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加強網絡空間文化培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文化建設”,“引導網站、公眾賬號、客戶端等平臺和廣大網民創作生產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產品”。①此外,政府還積極舉辦各類網絡文化活動,如網絡文化節和網絡藝術展覽等,有效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二)網絡文化產品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挑戰
網絡文化產品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當今數字時代顯現出巨大潛力。然而,伴隨著種種機遇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挑戰。
1.信息失真問題。在網絡環境中,信息傳播迅速而廣泛,然而,一些信息缺乏足夠的準確性和可信度。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可能誤導公眾,尤其是若這些失真信息涉及民族文化領域,將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負面影響。信息失真不僅影響網絡文化產品的可信度,還會引發公眾對網絡內容的不信任,從而阻礙他們對中華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如某些網絡作品為了獲取更高的點擊率和關注度,采用極具吸引力的表述編寫關于中華民族歷史的虛假內容,絲毫不顧信息的準確性。如此一來,容易致使人們對真實歷史產生錯誤認知,這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非常不利的。
2.文化沖突問題。網絡文化產品擁有廣泛的受眾,能夠覆蓋億萬觀眾。這就意味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接觸到相同的內容。然而,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價值觀和信仰的差異很容易引發沖突,進而導致爭議和對立,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網絡文化產品在創作和傳播過程中,需要謹慎處理文化差異,避免引發沖突。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引發爭議和對立,從而不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3.用戶隱私問題。一些網絡平臺為了給用戶提供定制化體驗,往往會要求用戶提供個人信息。然而,一旦出現不當的數據收集行為或者發生隱私侵犯事件,就會給用戶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如果數據泄露,可能導致用戶的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詐騙、騷擾等違法活動;如果數據被濫用,則會使用戶感到不安和困擾。這些情況會極大地損害用戶對網絡平臺的信任,進而降低網絡文化產品的受眾比率,這將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成負面影響。
三、網絡文化產品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對策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數字文化的興起,網絡文化產品將持續在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們需要堅持守正創新,有針對性地引導網絡文化產品的有序發展,更加有效地挖掘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潛力。
(一)堅持守正創新,確保網絡文化產品的正確導向
在理念層面,網絡文化產品應始終堅守正道,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通過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和豐富價值,以新穎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內容,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產品在價值引領方面的作用。
1.守正意味著通過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文化基礎。一是加強文化教育推廣。通過網絡文化產品呈現有趣的文化教育內容,激發民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如制作有趣的動畫、紀錄片或網絡表演,吸引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二是重視傳統節日的在線慶祝。利用在線活動、直播和社交媒體等方式,在傳統節日期間發布高質量的數字化節日慶祝內容,推動傳統節日的網絡傳播。三是注重傳統文化藝術傳承。通過支持和傳播中華傳統藝術來幫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通過在線音樂會、舞蹈表演或戲曲演出,促進古典音樂、舞蹈和戲曲等傳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以吸引年輕一代的參與和互動,增進他們對中華傳統藝術的了解。四是重視傳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存。將許多珍貴的文化資源如古籍、藝術品和歷史檔案進行數字化存儲和傳播,既有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也使這些資源更易獲取,造福更多人群。這些舉措將有助于網絡文化產品更好地發揮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作用,有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創新是為了適應時代需求與技術發展。網絡文化產品需要與現代社會和現代技術密切結合,以更好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新不僅能吸引更廣泛的受眾,還能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一是加強跨媒體融合。我們應積極將網絡文化產品與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人工智能(AI)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致力于創造出更豐富的文化體驗。如借助VR技術,精心重現古代的繁華市井、宏偉宮殿等文化場景,讓用戶仿若穿越時空,身臨其境,更直觀且真切地了解歷史的脈絡與文化的底蘊,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二是增強互動性和社交性。設計具有互動性和社交性的網絡文化產品,使用戶能夠積極參與并分享他們的文化體驗。如開發一款基于虛擬現實的文化探索游戲,用戶可以在游戲中游覽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完成任務并收集虛擬紀念品。游戲還可以與社交媒體平臺無縫連接,允許用戶分享他們的探索成果、發布旅行日記,甚至邀請好友一同參與游戲中的文化挑戰。實際上,堅守傳統與創新并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以網絡文化產品為載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傳承傳統,又要積極創新,以滿足時代發展和用戶需求。只有正確把握守正與創新的辯證統一關系,網絡文化產品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
(二)建立協同機制,保障網絡文化產品的有序發展
建立健全多部門協同、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對于網絡文化產品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各主體通過發揮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動網絡文化產品的健康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的機制保障。
1.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文化產品的監管和引導。政府在網絡文化發展中起著關鍵的引領作用。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明確網絡文化產品的發展方向和規范要求,為其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如政府出臺關于網絡文化產品內容審核的標準,嚴格把關涉及民族、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確保其準確性和積極導向性;進一步規范網絡文化市場秩序,打擊不良內容和非法經營行為,為優質網絡文化產品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力度,利用技術手段和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式,全面篩查并下架傳播錯誤民族觀念、惡意歪曲歷史、煽動對立情緒的網絡文化產品,尤其是那些以娛樂化、低俗化形式傳播不良價值觀的內容。
2.企業要強化社會責任意識。企業作為網絡文化產品的主要生產者和提供者,應積極投入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事業中。企業要認識到自身在文化傳播和價值觀塑造方面的重要責任,開發出更多具有正能量的網絡文化產品;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用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與此同時,企業需加強內容審核,防止傳播錯誤民族觀念、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信息,確保產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游戲開發企業可以設計以中華民族歷史故事為背景的游戲,讓玩家在游戲中了解民族英雄的事跡和中華民族的奮斗歷程;短視頻平臺可以推出展現各民族文化特色和團結友愛的短視頻作品,增進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通過這些具有積極意義的網絡文化產品,引導廣大用戶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
3.社會組織和廣大民眾要積極參與監督和評價。社會組織和民眾是網絡文化產品的重要受眾和監督力量。社會組織可以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和影響力,對網絡文化產品進行評估和推薦,引導公眾選擇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產品。廣大民眾也應積極參與監督,對不良網絡文化產品進行舉報和批評。如一些文化志愿者組織可以開展網絡文化產品的品鑒活動,邀請專家和民眾共同參與,對優秀的網絡文化產品進行宣傳推廣,對存在問題的產品提出改進建議。同時,民眾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表自己對網絡文化產品的看法和評價,形成良好的輿論監督氛圍。
(三)促進多元融合,豐富網絡文化產品的內涵形式
習近平指出,“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引導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要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都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①。在未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中,要進一步推動網絡文化產品的多元融合發展,著力在促進語言的多樣性展示、多元文化習俗的相互尊重、網絡社群之間的互動,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等方面發力。
1.促進語言的多樣性展示。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其語言更是豐富多樣。在當下,網絡文化產品能夠為這些語言提供一個良好的展示與傳播平臺。通過積極支持多語言內容的創作和傳播,無論是少數民族的獨特語言,還是各地的方言,都能在網絡空間綻放光彩。這不僅可以促進不同地區和社群之間的語言多樣性互動,還能有效減少文化隔閡,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喜馬拉雅平臺推出了一些少數民族音頻作品,其中有藏語、維吾爾語、蒙古語等多種民族語言的歌曲。人們在聆聽歌曲之時,能夠領略到不同民族語言的魅力。這樣的網絡文化作品促進了各民族之間在語言文化上的交流與互動,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2.尊重多元文化習俗。通過推廣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內容,可以建立更具凝聚力的網絡環境,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嗶哩嗶哩平臺推出的《風情中國》紀錄片,真實地展現了我國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紀錄片在呈現多元文化的同時,也強調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團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3.活躍網絡社群。網絡文化產品借助社交媒體、在線論壇以及互動平臺等數字化傳播載體,構建起一個全民參與式的文化傳播與交流場域。通過多元化的互動機制,網絡文化產品能夠有效激發用戶主動參與文化傳播的積極性,鼓勵用戶分享自身的文化體驗與故事,進而推動文化在不同群體間的廣泛流動與深度交融,為促進人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提供了路徑。以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為例,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符號,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情感與文化內涵。在春節期間,短視頻平臺上涌現出大量用戶分享家鄉過年習俗的內容。北方地區的包餃子、貼春聯等習俗,以家庭為單位,展現出傳統習俗在維系家族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南方的舞龍舞獅活動,則依托社區與村落,呈現出集體參與的文化景觀。這些習俗的分享與傳播,打破了地域與群體的界限,促進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使人們在對春節文化的多元體驗中,深刻感知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性與一體性,有助于強化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
4.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絡文化產品應鼓勵不同地區和文化元素進行融合與交流,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內容。通過融合不同地區的文化元素,展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增進各民族群體之間的相互了解。如一檔網絡烹飪比賽節目可以邀請來自各地的廚師展示其獨特的烹飪技巧和傳統美食,促進飲食文化融合。
(四)推動共享互動,提升網絡文化產品的受眾體驗
習近平強調,“要發揮網絡傳播互動、體驗、分享的優勢,聽民意、惠民生、解民憂,凝聚社會共識”①。網絡文化產品的共享與互動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實踐路徑。通過促進信息共享、文化互動、跨文化交流和用戶參與,網絡文化產品可以提升用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激發民眾的參與意識,促進社會團結和進步。
1.重視信息共享?;ヂ摼W為民眾提供了共享信息的平臺,使中華文化、歷史和傳統等知識能夠廣泛傳播。未來,網絡文化產品可以進一步加強信息共享,通過在線教育、數字化圖書館、文化資源數據庫等,讓更多人獲取關于中華民族的豐富知識,增強他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學習強國”平臺涵蓋了大量關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先進人物事跡、國家發展成就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向廣大民眾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內涵。用戶可以在平臺上隨時隨地學習,了解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共同奮斗歷程。平臺還設有互動交流板塊,用戶能夠在這里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體會,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與理解。
2.注重文化互動。網絡文化產品有助于促進文化互動,促使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在線社交媒體和協作平臺可成為促進文化互動的工具,通過分享文化傳統、習俗和體驗,人們更好地了解其他地區和群體的文化,從而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特別要注重跨文化互動與合作,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和諧發展。推廣有利于跨民族交流的網絡文化產品,深化中華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通過多語言支持、跨文化合作等方式,推進中華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中國民族文化資源網”匯聚了各民族的優秀文化資源,涵蓋了文藝、節日、婚俗、霓裳、味道、非遺、村鎮、旅途、醫藥等多個板塊,為用戶提供了多種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等知識。通過這個平臺,不同民族的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增進相互之間的感情。
3.鼓勵用戶參與。在共享與互動過程中,用戶的參與不可或缺。未來的網絡文化產品應當鼓勵用戶積極參與,使其成為傳承文化、強化意識的積極主體?;邮綉煤途€上文化活動能夠引導用戶踴躍參與,豐富網絡文化產品的內容,增強用戶的文化認同感,進而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之中。如抖音推出的“民族文化”話題活動,吸引了來自不同民族的用戶積極參與其中,他們通過拍攝短視頻展示本民族的傳統服飾、舞蹈、音樂等文化元素,不僅豐富了網絡文化內容,也讓更多人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增強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值得注意的是,在促進用戶參與共享互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用戶隱私。在技術保障方面,網絡文化產品開發者應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和安全防護手段,確保用戶個人信息在存儲、傳輸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在制度規范方面,政府應制定完善的網絡隱私保護法律法規,明確網絡文化產品提供商的責任和義務;網絡文化企業要建立健全用戶隱私保護制度,規范數據收集、使用和管理流程;在用戶教育方面,要加強對用戶的隱私保護意識教育,提高用戶自我保護能力。
①《習近平在聽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匯報時強調牢牢把握新疆在國家全局中的戰略定位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建設美麗新疆》,《人民日報》,2023年8月27日第1版。
①蘇琳、胡洋、金蓉:《云計算導論》,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20年版,第3頁。
①《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的意見〉》,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9/14/ content_5637195.htm。
①《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第1版。
①《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推進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朝著建設網絡強國目標不懈努力》,《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0日第1版。
[責任編輯:郭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