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2024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達13.7萬億元、增長5.8%,增量全國第一。
勇挑大梁,江蘇大有可為,也責無旁貸。
3月21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2024年度高質量發展總結暨2025年工作推進會議。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表示,江蘇作為第二經濟大省,要切實增強挑大梁的責任感、使命感,始終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堅定信心、知重負重、主動作為,把挑大梁要把握好的“四個著力點”落細落實,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地見效。
這幾年,江蘇省鹽城市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占到全國四成左右。其中,大豐區形成了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群。
怎樣抓好產業創新更進一步?
全國兩會結束后,全國人大代表、鹽城市大豐區區長戴勇密集到區里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和企業孵化平臺調研座談,傳達全國兩會精神。
今年,大豐區將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
整個江蘇省正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融合主線,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更大作為。
去年,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二,綜合評分較上年提高7.61分。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徐光輝表示,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江蘇以高質量科技供給為融合基礎,以“1650”產業體系建設為融合主線,以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融合途徑,以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夯實為融合關鍵。其中,“1650”產業體系指江蘇在“十四五”時期重點打造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50條重點產業鏈。
2024年,江蘇新設規模24.8億元的基礎研究專項資金,實體化運行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3個基礎科學中心,并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特區試點。
同時,高標準推進蘇州實驗室建設,牽頭建設4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此外,還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籌建工業人工智能研究機構,根植從0到1的原創力策源力。
江蘇省省長許昆林說,江蘇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努力在重點產業領域成為全球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未來,江蘇將不斷促進創新主體與創新要素耦合聯動,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持續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今年2月,蘇州發布2024年經濟運行情況。根據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4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72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0%。
支撐蘇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很多,“對外貿易穩量提質,機電產品拉動明顯”是其中之一。2024年,蘇州市實現進出口總額26193.1億元,比上年增長6.8%。
作為經濟大市和開放大市,蘇州始終站在改革開放前沿。
江蘇是許多改革部署、政策舉措的先行先試區。江蘇的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未來更離不開改革開放。
經濟體量大,向前發展就需要更大推動力。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空間。
今年,江蘇將深入落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和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江蘇各地積極行動。比如,揚州近期陸續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政策意見》《關于進一步提升外貿便利化水平的若干舉措》《外籍人士來揚便利化八項措施》等一攬子政策,實打實地為外貿便利化營造良好環境。
啟東(上海)產業發展合作懇談會上,現場簽約項目總投資270億元;在上海建設科創“飛地”,就近孵化10多個科技項目。
與上海一江之隔的江蘇省啟東市,今年跨江融合發展明顯加快。
啟東市委書記楊中堅說:“我們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加強產業協同聯動,在更大范圍內推動技術、資金等要素暢通流動。”
總部位于南京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與浙江省平湖市,攜手探索“上海飛地研發+平湖產業培育”跨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新路徑,一舉打破地域限制,促進科創資源高效流通。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說:“未來,我們要在更多細分領域構建起協同發展新生態。”
主動作為,還在于互惠共利中激發內生動力。
南通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虞越嵩表示,因跨江合作而生,蘇錫通園區規上企業超70%來自上海、蘇南,同時也有5家重點企業在上海、蘇南設立研發或制造基地。
最近,園區又有了新目標:進一步發揮跨江融合“橋頭堡”作用,高水平建設滬蘇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努力在共建中實現大跨越,共同分享發展紅利。
貫徹“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的重要指示,江蘇更加注重發揮優勢,協同聯動、戰略對接,深化跨區域合作,增強江蘇發展的輻射帶動力。
去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鼓勵張家港市永聯村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一年來,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帶領永聯村瞄準“走共同富裕鄉村振興道路先行者”的目標定位,探索共富發展路徑。
去年,永聯村工農業總收入達到1631億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3.5億元,1.1萬名村民從村集體直接分配收入人均1.7萬元。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在共同富裕之路上穩健前行的吳惠芳干勁更足,1.1萬的永聯村村民之外,今年他將重點關注“新永聯人”。
江蘇省級層面,一方面啟動實施科技強農“六百工程”和農技人員“三心服務”行動,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在更大區域統籌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和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進4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健全南北共建、五方掛鉤、經濟薄弱村提升行動等幫促機制,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和城鄉融合發展取得更大實效。
共同富裕,離不開企業參與。起步于常熟市?的波司登集團,上世紀80年代至今,累計向社會捐款捐物超14億元。
波司登集團黨委書記高德康表示,波司登將始終厚植家國情懷、推動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熱心慈善公益,把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戰略,以公益實踐傳遞品牌溫度,讓企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廣泛群體。
千帆競發,再啟新程。站在新的起點,江蘇正把握好“四個著力點”勇挑大梁,一步步將藍圖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