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地處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北岸,是山東省的北大門,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的疊加之地。
2025年,德州如何貫徹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要求,扎實推進各項重點工作,為山東省“走在前、挑大梁”貢獻力量?近日,《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山東省德州市市長朱開國。
民生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2025年及今后一段時間的發展目標和工作任務作出科學部署,德州怎樣落實報告的各項要求和部署,為山東“走在前、挑大梁”貢獻力量?
朱開國:今年的全國兩會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發表重要講話,對經濟大省挑大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等提出明確要求,為我們做好今年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政策取向和工作任務作出系統部署,發展目標突出了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鮮明導向,十大重點任務抓住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和關鍵,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這些都為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指明了方向路徑、注入了強勁動能。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要求,堅持從報告中找機遇、找任務、找路徑,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山東省“走在前、挑大梁”貢獻更多德州力量。
一是推動經濟穩定增長。深入推進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開展提振消費五大工程,高標準承辦山東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全年舉辦促消費活動100場。完善項目謀劃建設協同推進機制,加快推進726個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
二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開展標志性產業鏈突破工程,放大優勢產業產能、產品、品牌等比較優勢,培育省級產業集群3個。健全創新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體系,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新認定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200家、單項冠軍企業20家。
三是厚植戰略疊加優勢。推動10個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專項取得實質性成果,持續深化魯冀交界合作。謀劃實施53個黃河戰略重點項目,推進全域水系連通工程建設。爭取一批濟南都市圈同城化標志性工程。
四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持續推動“噸半糧”擴面提質,新建提升高標準農田100萬畝,新增耕地4萬畝。發揮食品創新產業園等園區集聚作用,新增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0家。統籌推進中心鎮、特色鎮、區域合作重點鎮建設,用足用活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集成政策,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五是著力保障改善民生。接續實施19件民生實事,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統籌提升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水平。守牢高水平安全底線,維護和諧穩定社會環境。
民生周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德州在這方面有哪些經驗做法?
朱開國:德州產業門類齊全,工業基礎扎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空間廣闊、大有可為。近年來,德州堅持先進制造業立市強市,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加力突破電子信息等七大主導產業和13條標志性產業鏈,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連續4年躋身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德州重點做了4個抓緊抓實。
一是抓緊抓實產業培植。精選13條標志性產業鏈,由市級領導擔任鏈長,成立實體化辦公室,實施“十個一”工作機制,大力推進延鏈補鏈升鏈,累計培育省級特色產業集群10個、“十強”產業“雁陣型”集群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個,體育產業入選“中國最具影響力產業名片”。
二是抓緊抓實企業培育。把專精特新企業作為先進制造業的重要支撐,深化梯次培育,強化政策支持,健全服務體系,引導更多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累計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8家、省級712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12家、省級87家。
三是抓緊抓實創新引領。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能力全面提升。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665家,去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增幅居全省首位。
四是抓緊抓實數字經濟。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把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一號產業”,引進有研半導體、先導科技、立訊精密等鏈主企業,打造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關鍵材料基地。實施“工賦德州”專項行動,打造省級數字經濟園區14個,培育“晨星工廠”511家、居全省首位。
德州將以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挺起“產業脊梁”。
一是提升優勢產業能級。鞏固提升集成電路關鍵材料、高端裝備、體育器材等優勢產業,加快推進150個市級工業重點技改項目,穩步提升先進產能占比。加快發展生物產業、低空經濟,積極培育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
二是激發產業創新活力。聚焦13條標志性產業鏈有機銜接市場需求、產品供給和場景打造,鼓勵企業更多專注技術進步、管理優化和模式創新,以創新的新動力對沖“內卷”的不確定。
三是放大數實融合效能。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全鏈條發展,加快有研12英寸晶圓擴產、先導激光雷達等項目建設。分行業推進智改數轉網聯,培育“晨星工廠”100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達到90%。
民生周刊: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德州重點從哪些方面入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朱開國:近年來,德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盡力而為、發展破題,民生支出始終保持在80%左右,既兜準兜牢民生底線,又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下一步,將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協同發力,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穩步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著力辦好民生實事。德州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堅持小切口、大民生,每年梳理辦好一批民生實事,累計推動57件民生實事高質高效完成。下一步,將聚焦今年實施的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用電自管小區供電改造等19件民生實事,堅持月調度、季督查、多策協同,用心用情用力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難事辦成,真正讓群眾看見明顯變化、得到更多實惠。
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加強政府、市場、社會等資源力量統籌,推動民生服務更精準、內容更豐富、渠道更多元。堅持就業優先,加強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等重點人群就業幫扶,新開發特色公益崗1萬個,城鎮新增就業5萬人以上。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強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新改擴建中小學校14所,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打造職業教育先進市。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加快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進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發展,改造提升農村衛生室1600家。深化文化惠民工程,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1萬場以上。
織密社會保障網絡。落實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政策,企業職工養老擴面1.5萬人以上。完善養老托育體系,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加快鄉鎮衛生院、養老院“兩院一體”建設,推進托幼一體化。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加強孤困兒童、殘疾人等群體關愛服務,健全低收入人口救助閉環運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