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健康產業因高成長性、高附加值、高融合性,正在成為各地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抓手。隨著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速和市場需求拓圍升級,北京市的美麗經濟發展前景廣闊。根據《北京市美麗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北京將建設成為全球美麗健康產業“創新之城、消費之城、未來之城”。
然而目前,該產業也面臨著規模小、缺少頭部品牌等現實挑戰。在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的背景下,北京市應在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引進和打造品牌等方面多措并舉,充分釋放市場消費潛力,打造美麗經濟新引擎。
美麗健康產業市場增長強勁
從全球市場看,美麗健康產業得益于消費需求增長,市場規模正在持續擴大。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美妝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7.3%。根據《2024美國化妝品行業報告》預測,2028年全球美容和個人護理市場收入將增長至7368億美元。新型抗衰老技術、基因編輯、AI訂制化方案等創新技術的應用,推動了美麗健康產業的發展。2023—2024年,全球一類和二類新醫療美容器械及注射類產品累計獲批超過60種。與此同時,可持續化發展成為該產業新趨勢。各大美妝品牌更加注重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綠色生產方式,以此滿足環保要求。
從國內消費看,美麗健康產業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滿足消費升級的重要領域。根據《中國醫美行業2024年度洞悉報告》發布的數據,2023年,超4成的醫美消費者的消費額同比增長25.7%,其中無創抗衰、水光補水、注射塑形等項目線上交易年增速超110%,近84%的醫美需求集中在維護保養與抗衰類項目上。同時,該產業已逐步構建起多層次的企業生態。在2024美團北極星醫美榜中,全國29個城市的114家專業醫美機構入選,領軍企業初現,并有更多二線城市的醫美機構進入大眾視野。截至2024年9月,美團平臺當年新增醫美機構近3000家,同比增長38.5%。目前,我國已有多座城市形成了特色美麗健康產業集群。例如,上海市奉賢區的“東方美谷”吸引全球美妝企業進駐;深圳市重點發展精準醫療和信息技術結合的美麗健康生態;廣州省鐘落潭鎮美麗健康產業園以全產業鏈園區建設促進美麗健康發展。
從北京市自身發展看,依托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契機,正在加快“未來美城”建設,全面提升美麗健康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力、產業競爭力、品牌影響力、消費拉動力、生態吸引力,將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美麗健康科技創新策源地、產業發展聚集地、時尚品牌集萃地。
作為全市唯一的美麗健康產業聚集區,昌平區近年來充分發揮政策引領和區位優勢,推動產業規模增長,集群效應初步顯現。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昌平區累計注冊落地的美麗健康企業已超110家,產業年收入超過100億元,年均增長22%。依托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機構和市場主體聚集優勢,昌平區鼓勵生物醫藥企業拓展美麗健康業務,加大新原料、新產品研發備案。隨著產業創新不斷深化,新技術持續涌現。2021—2023年,全區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始終保持在10%以上。截至目前,已累計新增備案化妝品超400個,獲得發明專利100余個。通過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昌平區為美麗健康企業構建起優質的營商環境。2021年,昌平區出臺《北京市昌平區關于支持美麗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從研發孵化、做優做強、要素保障3個層面為該產業提供精準扶持和高效引導。2023年,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與昌平區聯合發布《北京市美麗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串聯產業布局,推動北京美麗健康產業發展。在市級政策基礎上,昌平區又發布了《北京市昌平區關于支持美麗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細則(試行)》,助力支持“未來美城”的加速崛起,現已為10余家企業兌現“美麗健康”產業資金,支持企業研發新原料和全球首發新品。
目前,昌平區以小湯山美麗智造園、美妝創新園為核心,通過強化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要素聚集和項目落地,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其中,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昌平區政府全資設立的產業生態投資運營平臺,承擔著化妝品產業行業研究、項目引進、平臺建設等關鍵任務。此外,昌平區還建立了4000多平方米的美妝直播基地,為美妝生態企業提供品牌推廣、流量變現、人才輸送等服務。
北京市美麗經濟面臨的現實挑戰
從北京市的消費發展階段來看,“十四五”時期及未來一段時間,最終消費率處于經歷U型谷底后的爬坡上升期,居民消費、服務消費均有較大提升空間,隨著消費步入品質化、中高端化、國際化、場景化的發展階段,美麗經濟也面臨著一系列現實挑戰。
一是資源利用不足,美麗經濟規模較小。北京市擁有中國醫學科學院等7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其中北京工商大學化妝品技術與工程專業在全國同類專業中排名第一。但相比于其他城市,北京市的美麗經濟整體規模偏小。目前,全國明確提出品牌概念并形成一定規模的美妝集群已超過10個。其中上海市的“東方美谷”集聚超700家相關企業,截至2023年底產業規模超700億元;廣州市的“白云美灣”集聚超500家相關企業,2023年底產業規模超300億元。兩地均是全國化妝品生產企業數量靠前、專業市場發展最早,產業鏈條最完整的產業集聚區。昌平區的“未來美城”集聚115家企業,2023年底產業規模超100億元,相比上海和廣州等地,還存在著一定差距。
二是產業鏈斷鏈嚴重,生產企業缺失。目前,北京市的化妝品和醫療美容產業相關企業數量約10萬家,占全國總量的8.06%,與上海、廣州、深圳相比,盡管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但目前全市持有化妝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僅有39家,其中在產企業29家,僅占全國的0.5%,呈現出市場需求旺盛,關聯企業多但生產企業少的供需錯配現狀。
三是知名品牌缺失,文化元素缺位。北京市的化妝品企業中,擁有專利的企業2549家,占全國的3.76%,與深圳市、上海市的數量大致相當,但國際知名品牌較少。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美妝行業榜單,上海市有歐萊雅、雅詩蘭黛等14個品牌上榜,廣州市有寶潔、環亞等13個品牌上榜,杭州市有珀萊雅、歐詩漫等7個品牌上榜,北京卻沒有品牌上榜。目前,全國共有16家化妝品產業A股上市企業,無一家位于北京。雖然有的企業表達出希望依托北京豐富的文化元素,與文博場館打造聯名IP的愿望,但在實際落地合作時,卻面臨著審批流程長、文化內涵挖掘深度不夠、知識產權糾紛等難點問題。故宮博物院聯合開發的口紅、水晶手工皂等美妝產品成為市場上為數不多的聯名爆款。
四是政策支持效益不足,精準性配套政策措施缺失。北京市是全國第二個出臺美麗健康領域專項政策的省級行政區,且昌平區是全國首個提出美麗健康產業政策的區級行政區,但相較于上海、廣州、成都等城市,北京市在引導產業資金支持、人才鼓勵等方面的政策尚未跟進出臺,暫未明確產值等具體目標。同時,北京市的醫美消費與生產協同不足,未形成具有消費聚集效應的標志性街區。而上海、深圳已建成融合高端醫美、抗衰養生、健體美容等業態的醫美特色街區。
打造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北京品牌
隨著國內經濟的轉型和升級,美麗經濟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領域。北京市應開發利用好“創新紅利”“改革紅利”“環境紅利”,建立健全相關機制,打造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北京品牌,針對新消費需求提供多樣化服務,充分釋放美麗健康的消費潛力。
一是完善美麗健康產業成果轉化機制。建立“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轉化接力機制,支持頭部企業牽頭,聯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院所搭建概念驗證平臺、技術創新中心、工程中心、檢驗檢測認證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等,暢通基礎研究向重大原創成果轉化渠道,建立“邊研發、邊轉化”的產業化和快速迭代機制,加速推進技術原創成果轉化落地。增強市級管理系統收集處理美麗健康科技項目成果信息的能力,定期向行業內重點企業及有需求的中小企業定向推送相關領域成果。
二是建立健全京津冀區域產業協作機制。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加強京津冀化妝品產業協同布局研究,推動天津、河北研究布局原料生產、包材、印刷等配套產業,引導支持三地美麗健康企業共建成果孵化與中試服務基地,提供支持成果驗證、中試服務等。
三是聚力打造北京品牌。整體推進美麗健康領域品牌引進和培育,建立健全細分領域品牌庫,通過線上平臺、園區培育、資本孵化等多個渠道,對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服務品牌等不同領域品牌分類精準施策,積極鼓勵重點外貿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強化與跨境電商聯動,拓展“一帶一路”等海外市場,打造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北京品牌與拳頭產品。
四是支持美麗健康產品納入“北京禮物”。推出城市級美麗健康伴手禮,積極引導抖音、快手等直播電商平臺結合“商家入駐”“品牌孵化”等計劃,加大對美妝商家的流量扶持、資源對接和市場推廣服務。
五是推動化妝品行業的政策宣貫。支持昌平區及相關部門搭建“園區—企業—區局”信息互通平臺。根據園區、企業相關訴求,開展覆蓋全園區范圍的美妝行業政策解讀,并重點針對禁限目錄調整解讀,明確對于入駐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以外的市級以上開發區或產業園區的化妝品生產項目不予禁限,支持符合條件的化妝品生產項目在平原新城落地。
六是引入頭部企業,強化鏈主企業培育。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市區聯動、部門協同,推動園區主體創新精準招商模式。同時加大對美麗健康企業用地、用能的支持力度,吸引昊海生物科技、國際醫學等頭部企業新項目、新生產線落地北京。鼓勵企業依據自身條件開展全球化資源配置和生態構建,打造一批鏈主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