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沿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北京市開啟了花園城市建設新征程。2024年,全市新增造林綠化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4.95%,林地綠地年碳匯量達到960萬噸。2025年是北京市持續推動全域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花園城市的重要一年。北京全年計劃新增造林綠化1萬畝、公園綠地200公頃、綠道1000千米,森林覆蓋率達45%,林地綠地年碳匯量達到1000萬噸,全面完成“十四五”確定的各項指標任務。
首善標準服務首都核心功能
2024年,北京市以首善標準圓滿完成了中央領導、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共和國部長等重大義務植樹活動的籌備保障和組織協調工作。全年共有300余萬人次參加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折合完成植樹1000余萬株,形成了市民自覺植綠擴綠、共建花園城市的新風尚。
北京市持續提升重大國事活動承載區和重要節日的景觀風貌,高水平完成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等重大活動景觀布置,以高超的園林園藝水平展現大國首都城市形象。天安門廣場“祝福祖國”大花籃首次以“蔬果花籃”呈現,國貿、新興、木樨地3座立交橋懸掛花箱,14.5千米景觀視廊營造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全市百家重點公園220場國慶游園文化活動、1055處園林景觀“花式”迎客,吸引1221萬人次游客逛園打卡。
傳承歷史文脈,保護古都風貌。北京市持續推進天壇周邊遷建、社稷壇中山堂保護管理,鞏固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成果。建成5萬畝“五彩長城”特色景觀帶,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二期建設完工,為首都市民打造了集文化、休閑與綠色生態于一體的游憩生境。搶救復壯衰弱、瀕危古樹900余株,建設古樹生境整體保護區域31處,中軸線古樹主題游線成為網絡“爆款”,古樹數字博物館在全國率先上線,“活化石”煥發新活力。
“千園之城”邁向“花園之都”
高起點謀篇布局。2024年北京市印發出臺《關于深化生態文明實踐推動首都花園城市建設的意見》《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北京市綠道系統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等一批配套政策文件,引領花園城市建設換擋提速,向縱深推進。
綠城融合初步形成。北京統籌城市更新和“疏整促”專項行動,建成東城東花市、西城六鋪炕、朝陽日壇等花園示范街區20處;打造安定門東大街、五里坨東街等城市畫廊100條;完成立交橋橋體綠化300座,城市綠視率進一步提升。全市新增城市綠地3000畝,建成綠道500千米,城市綠色空間版圖不斷拓展。
花城融合持續推進。2024年北京新建休閑公園及城市森林15處、口袋公園小微綠地50處、林蔭路20條、花園村莊4個,改造全齡友好公園20處。20處綠隔公園實現功能提升,26家公園拆減圍欄1.14萬延米,市民游憩空間更加豐富。西城區“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項目在第22屆國際花園城市全球總決賽中斬獲“環境可持續項目獎”金獎。首都市民綠色福祉持續提升,北京正從“千園之城”邁向“花園之都”。
全民共建共享格局初現。以黨員“雙報到”為契機,社區黨員帶頭形成擴綠、興綠、護綠的全民自覺行動。在30家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100家園藝驛站中為市民打造生態文化活動千余場,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參與建成社區微花園30處、生境花園9處,成功舉辦“首都市民花園節”,營造了“人人是園丁”的熱烈氛圍。
全域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
建成天藍水清、森擁園簇、秩序壯美、和諧宜居的花園之都,描繪了首都城市發展藍圖。2024年,隨著北京獲評“國家森林城市”稱號,首都森林城市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綠色生態空間持續優化。聚焦城市副中心、“三山五園”周邊等城市重要節點,統籌平原新城和生態涵養區的生態修復,新增造林綠化1萬畝。完成封山育林、退化林生態修復55萬畝,建成村頭片林100處。
精準護綠,精細養綠。全面推行平原生態林分類分級養護經營管理,完成林分結構調整10.6萬畝、林下補闊203萬株,林下種草3.7萬畝,建設經營示范區70處,建成生態保育小區115處。完成山區森林撫育70萬畝,建設國家儲備林7萬畝,培育國家珍稀林木1萬畝。
濕地功能不斷提升。完成北京野鴨湖國際重要濕地、密云水禽保護與棲息地恢復工程建設,順利推進房山長溝泉水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新建修復小微濕地16塊。
京津冀生態協同扎實推進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周年,北京著眼環首都生態圈建設,持續推進京津冀生態協同發展。
城市副中心綠化提檔升級。完成潮白河國家森林公園先行啟動區綠化,六環高線公園啟動建設。建成梨園云景東路花園式街區,北苑南路、玉帶河西街等城市畫廊10條,打造花園城市精品片區。
生態協同重大項目穩步推進。編制完成《燕山-塞罕壩國家公園創建方案》,有序推進密云水庫周邊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三北”六期工程建設、7個燕山山地南部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實施北京淺山千里京華攬勝森林步道建設。
區域聯防聯控持續加強。持續支持環京地區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一體化。支持雄安新區飛防作業42架次共6.3萬畝次,區域聯防聯控機制不斷完善。
園林綠化資源管護更加科學
科學護綠,有效管綠,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寶貴的生態資源,維護首都生態安全。
森林災害防控能力不斷提升。落實“森林防火五年行動計劃”,森林防火基礎設施不斷夯實。在全市重點有林區部署10個無人機集群,配備各類無人機100架開展日常巡護。扎實做好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有害生物防控。
嚴格林地綠地管理。2024年印發《北京市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21—2035年)》,建立年度林草資源數據庫。開展“綠劍2024”“清風”“護松”等專項行動,查處違法案件419件,沒收野生動物及制品386件(只),沒收野生植物354株,恢復林地面積4萬平方米,嚴厲打擊破壞園林綠化資源違法行為。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深入推進。系統推進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完成4處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和2處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建設,收集種質資源607份,修訂《北京市重點保護天然林木種質資源目錄》。加強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鳥類遷徙通道保護,完成16只朱鹮回國及檢疫。房山區建成全市首個野生植物保護小區,麋鹿、珍稀瀕危雉類、瀕危野生植物擴繁、遷地保護等一批研究中心啟動建設。北京還被評為“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生態惠民為首都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北京持續完善“兩山”轉化體制機制,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綠色富民打響金字招牌。
綠色產業迭代升級。統籌推動林果花草蜂種業振興,培育花卉良種29個,建成老北京水果示范基地28個。推廣應用市花月季新優品種20余個,50萬株。建設北京市蜜蜂良種繁育示范基地10家,成功舉辦“2024國際蜂聯亞洲區域研討會”。食用林產品全指標監測合格率達100%。
家庭園藝產業持續壯大。“北京家庭園藝嘉年華”品牌升級,推動園藝進地鐵、進商圈、進家庭、進社區。持續打造“花園四季”全民游賞IP,舉辦西山森林音樂會、森林百鳥音樂會,發布《首都花園城市二十四節氣歌》,成功舉辦“京·花果蜜”發現之旅系列文化活動,將花園城市建設成果轉化為居民可感可及的幸福體驗。
生態惠民持續發力。創新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新增林下經濟20萬畝,完成“9+1”森林療養基地試點建設。新建集體林場13個,全市新型集體林場達到141個,經營管護集體生態林310萬畝,2.9萬名當地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自然教育、森林康養、戶外露營、觀鳥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持續完善生態價值實現政策機制。根據北京市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組織制訂《物質供給類生態產品評價導則》。
以綠為底繪就首都壯美生態畫卷
2025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規劃收官、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的關鍵之年。北京將堅持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聚焦強功能、惠民生、提品質、增效能,著力全面建設花園城市,提高城市品質,增強碳匯能力,促進興綠惠民,為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作出更大貢獻。
加快推進全域綠化彩化立體化,打造市民可感知、可欣賞、可進入、可參與的花園城市場景。2025年將新增公園綠地200公頃,建設城市休閑公園15處,打造“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完成全齡友好型公園改造10處。打造花園城市示范街區10處,建設城市畫廊20條,改造提升東城珠市口東大街、順沙路等10條林蔭路。持續推進10處綠隔地區郊野公園功能提升,讓城市的“綠色項鏈”更加亮麗。在公園景區、綠道等重要節點靈活設置各種形式的觀景平臺,打造50條市民觀景視廊,提升城市與自然的視線互動水平。在20處公交場站等實施公共空間垂直綠化,建設50處“金角銀邊”微花園,完成20個無界公園建設,打造百姓身邊的花園場景。深入開展義務植樹進社區活動,建設社區微花園100個。
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用綠道串聯城市綠色發展。2025年,北京綠道將再增加1000千米。推進北京淺山千里京華攬勝森林步道、北京觀長城文化帶森林步道等10條森林步道建設,打造市民生態旅游戶外運動目的地。
推動全域森林城市高質量發展,堅持科學綠化、系統治理,全年計劃實施新增造林綠化1萬畝。完成森林健康經營70萬畝,實施櫟類近自然經營2.5萬畝。培育大樹、大森林、大生態系統,完成林分結構整10萬畝,持續提升生態系統功能質量。建設城鎮花園場景3處、花園村莊30個,讓綠色生態空間持續擴大。建設密云新城子鎮大角峪西溝等小微濕地,推動濕地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深度融合。
宏偉藍圖已繪就,奮楫揚帆正當時。新時期首都園林綠化事業將繼續高質量推動首都生態文明發展,以花園城市建設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北京篇章,以綠為底繪就大國首都壯美生態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