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實踐層面的深入實施,生態環境部積極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簡稱“兩山”基地)的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已組織遴選并命名了共7批240個“兩山”基地。北京市的延慶區、門頭溝區、豐臺區、密云區、懷柔區、海淀區、平谷區相繼獲得命名,北京市的“兩山”基地逐漸探索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新模式。
“兩山”基地建設擴大北京生態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是對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實踐的新的理論總結,為創建全國生態文明高地、推動綠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近年來,北京市為踐行“兩山”理念,加強“綠水青山”保護,實施百萬畝造林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廢棄礦山修復、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等生態建設工程,推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空間格局穩定,生態保護可持續性。“兩山”基地建設進一步擴大了北京市的生態優勢,是筑牢首都生態屏障的重要抓手。
“兩山”基地建設與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密不可分。在相關建設的帶動下,“兩山”基地已逐步形成高效創新生態,一批林地經濟、山地經濟的新場景、新項目落地,有力促進低碳農業與農業品牌化發展。探索鄉村可持續發展模式,深化文旅農林商體多業融合,做精做強生態文化品牌,充分發揮出“兩山”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兩山”基地建設,北京市培育打造出一批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樣本,推動“兩山”轉化,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成為保障新時代首都發展的重要舉措。
目前,北京市的7個“兩山”基地均已發布各自的建設實施方案。從具體內容來看,充分銜接北京市、各區相關領域的已有成果和建設目標,圍繞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美麗中國建設和美麗北京建設的相關精神,深入分析自身“兩山”基地創建的工作基礎和存在問題,梳理“兩山”基地建設的指標體系和轉化經驗,提出總體戰略,從而全面推進“兩山”基地創建工作。
2024年,海淀區發布實施《北京市海淀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打造科技創新綠色賦能的新質生產力示范區、山水形勝綠城相融的高品質生態友好城區、古今輝映人文薈萃的智慧魅力城區、宜居宜業國際一流的現代活力城區的遠景目標,全面展現山園之美、文化之韻、科技之光,生動描繪海淀最新最美圖景。為長效推進“兩山”基地建設,建立22項建設指標,全面反映區域優勢和發展潛能,鞏固提升生態競爭力。
房山區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的發布看作是促進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的一次重要宣言,在探索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動力上邁出堅實一步。同時,房山區還選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單位、企業、園區,作為區內第一批“兩山”理論研學基地,成為對外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推動綠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在轉型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領域,將帶動各行業探索綠色轉型之路。
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發展路徑
近年來,北京市的“兩山”基地逐步探索出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發展有效路徑和模式,形成一批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典型案例。
以平谷區為例,通過迭代升級大桃產業,實現“桃花源里見小康”,形成以大桃為龍頭的“一主多特”果品產業格局,成為林果經濟生態富民新樣板。建設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打造農業“中關村”,與“三城一區”一同被納入北京市5個綠色創新高地之一。大力發展休閑產業,打造京東“休閑之都”品牌。創新體制機制,“生態橋”治理工程構筑綠色循環農業新橋梁,果樹枝條變廢為寶,改良土壤,助農增收。“鄉鎮吹哨、部門報到”解決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各種亂象,推進環境保護與產業協同發展,以制度創新推動“兩山”轉化。
作為全市首個成為“兩山”基地的非生態涵養區,豐臺區以森林繞城、綠道連城、碧水穿城、濕地潤城、公園遍城、農田留城、花果香城、生物匯城、景觀靚城的“綠城九法”為路徑,積極打造“首都綠色客廳、京南錦繡花城”,建設“一軸一廊一屏障,百路百園百社區”的森林城市,構建起良好的生態系統。
門頭溝區則深入挖掘生態資源優勢,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推動“中國天然氧吧”“門頭溝小院”等生態品牌效益釋放更多生態紅利,讓“零碳園區”“零碳小鎮”“零碳鄉村”在京西落地生根。
位于門頭溝區清水鎮中部的梁家莊村,四面環山,依山傍水,空氣質量自然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約96%。但由于地處深山區,交通不便,導致旅游基礎設施薄弱。梁家莊村堅定踐行“兩山”理念,走好綠色轉型發展之路。村里將精品民宿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突破口,盤活閑置農房、村集體土地等存量資源,借助幫扶單位力量,把民宿產業和精品農產品產業做出特色和名氣,打造出京西生態涵養區生態富民、綠色發展的新模式,成為引領門頭溝區域綠色發展的精品民宿新樣板。與此同時,門頭溝區搭建“門頭溝小院”精品民宿平臺并成功舉辦推介活動,引導民宿企業圍繞特色農業、休閑康養、體育、科普、研學、文化藝術等主題特色化、品質化發展,持續做強“門頭溝小院”品牌,在全市范圍內形成示范帶頭效應。
建立健全“兩山”基地保障機制
隨著持續推進“兩山”基地建設,地區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不斷推進。但一些地區的生態價值轉化效能仍有提升空間,生態產業培育也需加大力度。
專家表示,為確保實現“兩山”基地的建設目標和各項任務,應從科技支撐、資金保障、全民參與、宣傳引導等方面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兩山”基地可依托科研院所、高校等機構與組織的技術優勢,探索開發適合地區的生態保護技術。進一步激發本地生態優勢與創新技術的合作潛能,大力扶持企業技術研發。在生態保護修復、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數字經濟、低碳產業、現代都市等方面,引進、應用、推廣先進經驗。全面加強人才建設,完善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制度,建立生態文明領域專業人才庫,提高“兩山”基地建設的科技含量。
為落實資金保障,“兩山”基地可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積極爭取市級層面財政資金,加大區政府財政性投入,將“兩山”基地建設與地區重點建設相結合,合理調整和利用“兩山”基地建設財政專項資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金依法依規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生態旅游、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等領域,形成多種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