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里董斜川說:“唐以后的大詩人可以把地理名詞來包括,叫‘陵谷山原’。三陵:杜少陵,王廣陵—知道這個人么?—梅宛陵;二谷:李昌谷,黃山谷;四山:李義山,王半山,陳后山,元遺山;可是只有一原,陳散原?!辈⑶冶硎静荒芴韨€蘇東“坡”。
“陵谷山原沒有坡”,這種用地理名稱標示文學地位的說法非常形象,在董斜川眼中,除此之外的唐以后詩人不能算“大詩人”,這一論斷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筆者目力所及,還有一些。
例如《圍城》作者錢鍾書就被稱為“文化昆侖”,昆侖山既高峻,又長袤,還有些遠離世俗的冷峭神秘,用來形容錢鍾書非常貼切。
唐代詩人劉長卿,擅長五言詩,自稱“五言長城”。“長城”難逾越也,表示別人在五言詩方面難以勝過他。那首五言絕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弊趾喴庳S,聲形畢現,千載之下讀之猶覺眼前忽現蒼山,寒氣撲面而來,確有獨到之處。
黃庭堅曾經贈詩給蘇軾,謙稱自己的詩作好像特別弱小的諸侯國曹國、鄶國,而推崇蘇軾仿佛春秋戰國時代強盛的楚國,詩道:“我詩如曹鄶,淺陋不成邦。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p>
國家的強大、地位的獨立,用以比喻文學家或某種文體地位的上升,其實在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詮賦”篇中就有了,書中寫道:“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币馑际?,荀況、宋玉的一些賦作讓“賦”擺脫了“六義(風、雅、頌、賦、比、興)”的從屬地位,成為一種獨立文體。
有趣的是,這種現象在國外也存在。英國作家托馬斯·
卡萊爾在《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績》中就用印度帝國和莎士比亞比較。他說:“如果有人問我們,你們英國人愿意放棄你們的印度帝國呢還是愿意放棄你們的莎士比亞,是永遠不要印度帝國,還是永遠不要莎士比亞?……對我們來說,倒不一定非要回答要不要印度帝國這個問題不可,但是我們不能沒有莎士比亞!印度帝國終究有離去的那一天;但是莎士比亞不會離去,他與我們永遠共存,我們絕不能放棄我們的莎士比亞!”
和水有關的地理名詞,也常常用來標明文學家的地位。
南朝鍾嶸《詩品》曰:“陸(陸機)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鍾嶸認為,陸機的詩更有深度(“嘆陸為深”),潘岳的則更顯得超逸優美(“輕華”)。后人將鍾嶸的觀點簡化為“潘江陸海”。雖然這里“江”“?!敝饕侵冈婏L,但是也同時反映出在鍾嶸眼中,二者水平可以并列,而且均有鴻才。
宋代李耆卿在《文章精義》一書中認真研究了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指出:韓愈學《孟子》,柳宗元學《國語》,歐陽修學韓愈,蘇軾學《莊子》《戰國策》《史記》《楞嚴經》,并歸納出四人的文風:“韓如海,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潮?!边@是用“海”“泉”“瀾”“潮”來形容文風,但是也隱隱可以看出,在作者心里,唐宋古文大家中,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是在同一個段位的,而王安石、蘇洵、蘇轍、曾鞏則似乎稍遜一籌。另外,從作者點評時使用的名詞來看,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四人也有差別,韓愈、蘇東坡似乎格局更大,更能動人心魄。“韓海蘇潮”一詞也就這樣被發明出來。
明代楊慎將李耆卿的話改
了一個字,改為“柳如江”,他覺得這樣才更為恰當。清代孔尚任在《桃花扇·聽稗》中使用了“蘇海韓潮”:“早歲清詞,吐出班香宋艷;中年浩氣,流成蘇海韓潮?!边@一提法被后代學人普遍接受,“韓海蘇
潮”的說法幾乎被淘汰了,或許是由于人們覺得蘇軾的作品更加波瀾壯闊,文學成就也更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