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研究團隊依托《2023年貴州省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專項調查》,對貴州省內多個地區的殘疾青年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獲得了大量一手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在當地政府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下,省內殘疾人群體呈現出如殘疾青年自我意識的提升、殘疾人就業保障措施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殘疾人線上平臺創業氛圍的日益濃厚等喜人的態勢。但其中仍存在諸如殘疾青年面臨社會認知偏差、教育機會不均、用工崗位局限等問題。針對這一系列問題,研究團隊提出若干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旨在通過這些建議和措施的實施,進一步優化貴州省殘疾青年的就業環境,打造更加公正、開放的平臺,助力殘疾青年自身潛能的發揮和個人價值的實現。
關鍵詞:貴州省;殘疾青年;就業取向;擇業困境
引言
貴州省位于中國西南,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擁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文化環境。隨著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殘疾人就業問題逐漸被重視。統計數據顯示,相較前一個五年計劃,貴州省在殘疾人就業方面的投入明顯增加,包括政策扶持、資金補貼、職業技能培訓、創業扶持和就業服務等多個方面。這些措施有效推動了貴州省殘疾青年就業狀況的顯著改善[1]。盡管貴州省在殘疾人就業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采取更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一、國內外研究動態梳理
(一)全球青年就業研究與發展趨勢分析
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變革的今天,全球青年就業的研究呈現出多元化、交叉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根據Citexs平臺所收錄的關于青年就業問題的相關研究報告來看,對于這一領域的關注度呈持續上升的趨勢。就關鍵詞搜索的結果而言,從1980年1月—2024年3月,共有5710篇文獻被發表,年均發文量達到了238篇。相關主題的研究文獻在2012年呈現出最顯著的增長態勢,增長率高達31.84%,而這一增長趨勢在2019年達到了頂峰。
從研究地區的集中程度來看,這期間全球范圍內直接以“青年就業”為研究主題的前100個國家或地區的研究發文量,見圖1。在該研究領域發文量最多的國家/地區是美國(1311篇,22.96%),英國(664篇,11.63%)和澳大利亞(395篇,6.92%)。我國在這一時期對于青年就業問題的研究已相當豐富,但相較于其他國家,在國際期刊上關于該問題的探討和研究數量尚顯不足。
從研究內容來看,國際層面許多知名研究機構和學者致力于探討全球青年就業的現狀、挑戰和對策。他們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了青年就業與經濟發展、社會公平、教育水平等因素的緊密聯系。同時,還強調了政府在促進青年就業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制定就業政策、提供職業培訓和創業支持等。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青年就業研究也開始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這些新技術為青年就業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也為殘疾青年的就業提供了一定的發展方向。
(二)國外殘疾青年就業研究
經過對青年就業問題的深入研討后,將視線重新聚焦于“殘疾青年”這一關注點。在收錄平臺構建檢索策略時,鑒于以“殘疾青年就業”為題目的文章未能檢索到,于是團隊審慎地選用了多個同義詞及相關術語,檢索了包括以“Disabled people/People with impairments/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和Employment/Occupation /Job/Work”為關鍵詞的相關文獻。1980年1月—2024年3月期間的相關文獻有5426 篇,文獻年均發文量235篇。2015達到年發文量頂峰,提示該領域的研究在當年處于快速上升階段。
在對相關文獻分布的分析和總結中可以明確發現,在《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雜志上發表的“Employment status and work characteristics among adolescents with disabilities”一文,在眾多研究文獻中處于較為核心的位置,其被引用和關注頻數位居前列。該文章的核心內容是深入探索殘疾青年在就業方面的相關特性,以及他們所從事的就業類型的具體情況,對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實踐工作有著相當寶貴的參考和啟示作用。
而基于該文獻所構建的衍生文獻分布統計可知,衍生研究主要聚焦于殘疾青年的健康保障、能力培訓以及心理疏導等方面。在這些衍生研究中,與本文獻關聯度最為緊密的是文章《Patterns of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al and leisure activities among children with complex physical disabilities》。該文核心在于殘疾兒童參與休閑娛樂活動的模式,是對殘疾青年的相關研究與實踐工作更進一步的探討。
由此可見,全球科研工作者在殘疾青年就業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投入一直保持著持續不斷的熱情和關注,這種熱情與關注不僅體現在對殘疾青年就業現狀的深入研究,更體現在為改善他們就業環境而進行的積極探索和嘗試。
(三)國內殘疾青年就業研究
在進行國內相關研究文獻的閱讀與查找時,參考數據主要來源于知網這一學術資源平臺。截至2024年3月底,關于殘疾人就業或擇業方面的學術研究文獻總計有15552篇。其中直接以“殘疾人就業”命名的文章2132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就業保障金、用人單位制度、按比例就業等方面。而在涉及殘疾青年就業相關主題時,由于自身條件的特殊性,該部分人群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擇業機會,有關其“擇業”的研究也相對較少。就現有文獻的研究方向大部分集中在殘疾大學生擇業動機、擇業意向、擇業心態等意識層面,尚缺乏直接聚焦于“殘疾青年就業”或“殘疾青年擇業”的專題研究[2-3]。因此,經過深入分析與研究,研究團隊發現,在殘疾青年群體的就業與擇業問題上,學術界還存在一些空間需要豐富。正是基于這一迫切需求,本次研究應運而生。
二、現狀分析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首先,本研究在文獻參考方面,主要依托Citexs文獻綜合數據庫作為國外文獻數據參考來源,依托中國知網作為國內文獻數據參考來源。檢索時明確界定了時間范圍為1980年1月—2024年3月,旨在保證所采集數據的時效性和完整性。在文獻類型選擇上,主要參考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以確保所獲取數據的學術水平和權威性。
其次,本次研究的數據來源主要依托貴州省殘疾人聯合會發起的《2023年貴州省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專項調查》,輔以深度訪談方法。通過對貴州省內多個地區的殘疾人群體進行深入調查后,對青年群體數據進行提取。問卷調查旨在系統收集殘疾青年的基本信息、教育經歷、就業意愿等關鍵數據;而深度訪談則著重于探索殘疾青年的內心世界、就業選擇過程中的困境與挑戰,以及他們的具體需求和期望。
最后,本次研究對青年的年齡界定遵循國家統計局最新的年齡分段標準,參照《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并根據國內就業現狀,明確界定為16—34歲人群,并將其作為本次研究的目標群體。
(二)現狀分析
根據貴州省殘疾人聯合會于2023年年末所公布的統計數據,全省范圍內持有殘疾人證的個體總數達到了122.7萬人。在這些持證殘疾人中,處于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數量為62.2萬人,且其中88.9%的人口居住于農村地區。經過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貴州省殘疾青年在就業方面所面臨的困境與省內殘疾人群體的就業形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然而,由于教育環境、年齡以及身體狀況等特殊因素的制約,貴州省殘疾青年在就業過程中也展現出了一定的獨特性。
首先,省內殘疾青年的就業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受該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作為一個涵蓋眾多民族且多山區的省份,貴州省的經濟進步相對滯后,其產業結構仍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導,新興行業和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步伐相對緩慢。這一狀況使殘疾青年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處于不利地位,難以尋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工作崗位。據統計,僅當年表達就業援助意愿的人數達到600452人,占據了總持證人數的一半,相較于前兩年的數據,這一需求呈現出上升的趨勢。而殘疾青年的就業意愿也同樣強烈,但是同樣受到了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大環境影響,整體競爭力遠不如其他地區。
其次,省內殘疾青年的就業問題仍受到社會認知和教育程度的制約。受歷史和文化因素影響,部分用人單位對殘疾人的就業能力持有疑慮,認為其工作效率和能力不如健全人。根據統計數據,2023年貴州省持證殘疾人的文盲率高達17.61%,絕大多數僅具備小學或初中文化水平。由于殘疾人群體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且缺乏專業技能,導致其創業和就業能力相對較弱。此外,省內的特殊教育領域的現狀也不容樂觀,除智力、聽力障礙兒童入學率較高外,其他類別的殘疾兒童入學難度均較大。同時,九年制義務教育結束后,殘疾人繼續深造的機會相對較少,進一步加劇了其就業困境。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動下,2023年成功扶助10261名殘疾人實現新增就業,使就業率達到62.4%。然而,這些殘疾人士后續就業的持續性仍然面臨一定的挑戰,需要持續地關注和重視。另外,37.6%的未就業殘疾人依然承受著生存壓力,且這種壓力大部分仍然需要他們的原生家庭來承擔。
再次,教育資源相對有限,缺乏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近年來,得益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與支持,省內殘疾人群體的教育水平有了顯著提升,特別是在殘疾人文化程度方面。然而,從總體比例來看,這一提升仍然顯得相對有限。根據最近一次的專項調查數據統計,2023年貴州省持證殘疾人中,具備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僅為1.94%。此外,殘疾兒童的學前教育普及程度仍有待提高,社區殘疾人教育工作也尚未完全展開。值得關注的是,貴州省在殘疾人教育資源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尤其是特殊教師資源的缺口較大。
最后,盡管貴州省的扶持資金持續增長,但從整體占比來看,仍有待提高。根據專項調查數據統計結果顯示,2023年貴州省持證殘疾人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人數為160235人,占比6.82%,相較于2021年和2022年分別有了顯著增長。在各項保險中,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為147026人,占比84.13%;參加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38605人,占比72.28%;參加其他保險(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人數為130009人,占比63.4%,均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這些數據顯示出貴州省在殘疾人社會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繼續努力,以進一步提高殘疾人社會保險的參保率和整體占比。
三、研究結果與解決思路
(一)研究結果
根據上述文獻梳理及調研數據總結發現,貴州省殘疾青年就業呈現出兩方面態勢。一方面,貴州省殘疾青年在就業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貴州省殘疾青年的就業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該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結構的限制。盡管貴州省的扶持資金持續增長,但從整個體量上來看,仍有待提高;其次,受歷史和文化因素影響,部分用人單位對殘疾人的就業能力持有疑慮,提供崗位有限;最后,貴州省的教育資源相對有限,殘疾青年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缺乏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就業需求。在殘疾人教育資源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尤其是教師資源的缺口較大。
另一方面,整體呈現積極狀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殘疾人權益保障政策的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殘疾青年開始關注自身的職業發展,積極參與各種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活動,提高自身競爭力。同時,當地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例如,強化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加強新業態就業幫扶(線上平臺)、拓展金融信貸服務幫扶、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連續3年持續提標等。
(二)解決思路
針對上述所面臨的一系列長期存在的問題,研究團隊經過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思路。這些思路的提出旨在為未來的問題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參考依據,以期推動相關工作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
首先,加強社會宣傳,提高公眾對殘疾青年就業能力的認識。通過媒體、網絡等渠道廣泛傳播殘疾人就業的成功案例和經驗,增強社會對殘疾青年就業的信心和支持。
其次,優化教育資源分配,為殘疾青年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教育和培訓機會。一方面建議當地政府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保障殘疾青年的就業權益。例如,制定更加嚴格的反就業歧視法律法規、實施殘疾人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等;另一方面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的數量和質量、完善殘疾人職業教育體系等。
最后,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線上崗位,減緩殘疾青年就業壁壘,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就業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提高殘疾青年的就業率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業樹立品牌形象。
結語
殘疾青年的就業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持續關注。在此過程中,技術雖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但要實現真正的改變還需要更加深入的實踐和不斷地探索。同時,也希望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能夠給予殘疾青年一個更加公平、包容的就業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展現殘疾青年的社會價值,實現社會發展成果的共享。
本文系2023年貴州省青年發展研究課題《貴州青年擇業取向問題研究》(項目編號:QNYB234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曾秦.貴州出臺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適配補貼辦法[N].貴陽日報,2024-03-01(002).
[2]房曉慶,丁雪梅,王一杰,等.殘疾大學生的擇業心理特征[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3,29(10):1227-1232.
[3]柯文銳.視障人士擇業動機及其影響因素探究[D].天津體育學院,2022.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