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你這絹花做得越來越有模有樣了!”傍晚時分,走進荊門市圓夢殘疾人庇護工場,孟麗華正和幾位殘疾人朋友圍坐在一起做手工。
孟麗華是荊門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點鈔中心副主任,也是荊門市圓夢愛心幫扶會會長。她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在公益事業第一線,用愛心點亮了無數人的希望,用實際行動詮釋黨員的初心與擔當。
點亮一束微光
“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遇到很多需要幫助的人,我只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幫他們。”談及自己的助人初衷,孟麗華感慨地說。
1995年,孟麗華成為荊門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售票員,碰到沒錢乘車的小孩,她自掏腰包,看見無人照料的老人,她主動攙扶,遇到突發疾病的乘客,她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
1997年,孟麗華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求助信息:一名男孩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但家境貧困,面臨輟學。男孩父母早逝,爺爺是殘疾人。孟麗華立即決定,從每月300多元的工資中抽出100元資助他。為方便男孩上學,孟麗華還將他接到家里吃住。三年后,男孩考上武漢大學,孟麗華的女兒也即將上高中。面對兩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她一咬牙,賣掉房子,一家人搬進了廉租房。
男孩后來被保送到北京大學讀研究生。“我的捐助雖然有限,但能給別人帶來一份希望,這是最大的價值。”孟麗華說。
2000年,她開始自發前往荊門市福利院,為老人們洗衣、聊天。多年來,孟麗華勤問、勤跑、勤關心,結對幫扶了34位老人,為他們帶來“不是家人勝似親人”的溫暖。
匯聚星火成炬
“很多殘疾朋友告訴我,他們不要錢不要物,只想能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孟麗華說。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創辦一個殘疾人庇護工場,為他們提供一個有尊嚴的生活環境。
孟麗華四處奔走,尋找場地和資金。一位企業負責人被她的善舉打動,免費提供場地,孟麗華自費進行裝修改造。2015年,荊門市圓夢殘疾人庇護工場正式成立,首批接收了20多名殘疾人。
庇護工場不僅免費提供吃住,在愛心企業的幫扶下,殘疾人還可以做簡單的手工活,通過勞動創收,減輕家庭負擔。今年26歲的代女士,身患智力殘疾,來到庇護工場后,不僅學會了一手漂亮的手工活兒,還找到了伴侶,過上幸福的生活。
“不僅要讓殘疾朋友有飯吃,更要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孟麗華說,如今,庇護工場接納了62位殘疾人和8位老人,同時還為寶媽、康復病人家屬提供手工活訂單,幫助更多人實現經濟獨立。
“也有感到艱難的時候,但拿出黨章認真讀一讀,就又有了堅持下去的力量。”言語間,有著22年黨齡的孟麗華,從包里拿出一本隨身攜帶的、已經被翻舊的黨章,這是她每天的“標配行頭”。
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眼下,孟麗華又投入到初創立的殘疾人就業創業幫扶基地的工作中,為殘疾人提供創客空間、政策扶持、專業培訓等服務支持。
有人問孟麗華,有那么多遭遇困難的人,幫得過來嗎?她回答:“個體的光芒雖然微弱,但點點星火,終能匯聚成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