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4年是數智技術快速騰飛、教育創新迅猛發展的關鍵之年。全球范圍內,新興數智技術呈現指數級躍遷,推動全球教育生態發生深刻變革,國際教育數智化轉型愈發突顯,呈十大主流趨勢:加速制定教育數智化規范;規制數字技術濫用;尋求人工智能教育適配路徑;人工智能引領教育變革;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廣泛推進;數智化評估框架轉型推動教育評價創新;人機協同教育模式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知識生產革新;注重人工智能素養的培養;緊跟就業領域變化趨勢。隨著數智技術的持續突破,我國邁向新的教育強國建設征程,需持續發掘教育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教育發展潛能,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實現技術變革、促進學校功能優化、促進教育效能提升,為教育發展提供新動力。
關鍵詞:教育數智化轉型;教育強國;教育政策;教育變革;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G4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25)03-0012-19
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5.03.002
作者簡介:劉驥,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西安 710062);錢禹辰,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陜西西安 710062);郭桂真,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研究處(北京 100816);蘇福根,通訊作者,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研究處副研究員、博士(北京 100816)
基金項目:2023年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委托研究課題“智能技術教育應用實踐國際比較研究及其數據庫建設”(編號:MOECIEM20230016)
一、研究背景
2024年是教育數智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鍵節點。這一年,教育數智技術的發展與深度融合、國家政策的全面支持以及全球教育數智化的深層次變革共同推動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教育技術的創新應用不僅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體驗,還重塑了教育生態系統。在核心驅動上,2024年教育數智化轉型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技術創新、教育模式變革、教育生態重構等多重融合。一方面,以DeepSeek-R1、ChatGPT-4o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為教育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突破。這些智能系統能夠基于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認知特征、知識掌握程度等多維度信息,構建個性化學習畫像,實現精準的學習路徑規劃和資源推薦,從而有效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時,沉浸式技術的普及應用為學習者創設高度仿真的虛擬學習環境,不僅提升知識傳遞的效率,更顯著增強學習者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另一方面,教育大數據技術的深度應用正在重塑傳統教學范式。通過對海量學習數據的采集、分析和可視化呈現,教師能夠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難點和認知盲區,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實現精準化教學干預。這種數據驅動的教學模式顯著提升了教學效能,推動教師專業能力的數字化轉型。與此同時,在線教育平臺的規模化普及、教育云服務的體系化完善以及智能教學終端的廣泛部署,共同構建起開放、共享的教育資源供給體系。這一變革不僅優化了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更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技術賦能,偏遠地區學校得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從而有效縮小區域教育差距。
在宏觀政策層面,國家戰略的全面部署為2024年教育數智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資源支持。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實施,著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全面提升終身學習公共服務水平。從全球視野來看,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顯著加快。2024年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首次提出“智慧教育元年”的概念,標志著全球教育數智化發展進入新紀元,智能技術與教育實踐的融合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這種全球化趨勢主要體現為:一方面,各國通過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機制,實現了教育資源的互聯互通,構建起全球教育數智化知識網絡;另一方面,國際社會正積極探索數智教育的全球治理模式,共同應對數智技術帶來的深層次挑戰,為全球教育數智化注入新的發展動能。從技術演進視角觀察,數智技術的深度融合與持續創新正在重塑教育生態。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革新上,更推動了教育理念的轉型升級,促使各國教育體系更加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培養。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系統梳理2024年國際教育數智化轉型的十大趨勢,深入剖析其內在邏輯與價值意蘊,不僅有助于把握教育數智化的發展脈絡,還可以為后續教育數智化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二、十大趨勢
為全面洞察全球教育數智化轉型趨勢,本研究采用系統性文件回顧方法,通過廣泛梳理各國際組織、國家教育部門、學校與研究機構的政策、報告及實踐案例,深入分析國外教育數智化的前沿動態。研究發現,2024年國外教育數智化轉型圍繞加強教育數字化規范、重視數智技術濫用規制、摸索人工智能教育適配路徑、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變革路徑、加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智化評估框架轉型、驅動人機協同教育模式變革、加速打造科技進步新生態、聚焦人工智能素質培養、緊跟新興就業領域態勢演變等關鍵議題。
(一)趨勢一:加強教育數智化規范
通過規范指導文件引導教育數智化的發展方向,是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重要制度保障。為確保教育數智化健康、有序發展,國際社會紛紛出臺各類規范指導文件,規范教育數智技術的使用原則與發展方向。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發布的各類指南與文件,已逐步建立能夠對教育數智化進行有效規范的基本制度,并涵蓋各級各類教育。未來各國對教育數智化的規制將重點關注人工智能技術,使其教育運用合乎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并遵循各國法律的發展方向。
1.國際組織重視教育數智化規范制定
教育數智化規范的制定引起國際組織廣泛重視。歐洲委員會(CoE)號召包括美國、歐盟與英國等在內的11個國家和組織簽署《人工智能與人權、民主和法治框架公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Human Rights,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該公約是全球首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人工智能國際公約,旨在確保人工智能系統的活動符合人權、民主和法治。該公約要求簽署國對人工智能系統造成的有害及歧視性后果擔責,保障人工智能系統輸出內容尊重平等與隱私權,為人工智能的有序發展提供堅實法律保障。歐盟于2024年1月發布《解析數字技術對教育的影響》(Unpacking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報告,為教育工作者在實際教學和管理中遇到的諸多關鍵問題提供了寶貴建議。決策建設方面,在一些注重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課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合理運用人工智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素材;隱私保護方面,教育工作者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規,確保學生個人信息不被泄露;知識產權方面,教育工作者應尊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并保護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所創造的教育資源的知識產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分享《拉丁美洲的教育規劃和數字技術》(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Latin America)中的10個關鍵步驟,提倡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使數字技術可持續、公平地融入教育。指導建議包括從政策目標到非政府行動者組織之間的各個方面。在政策目標層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致力于確保數字技術應用服務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的核心目標。在非政府行動者組織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積極促進各類教育相關的社會組織、企業和研究機構等協同合作,形成推動教育數字化的合力。世界經濟論壇(WEF)則提出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的七項關鍵原則,為教育領導者制定指南提供指導。其中,合規性強調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在使用人工智能時,必須嚴守國家和國際法律法規;平衡性原則強調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教育效率與質量的同時,需注重人文關懷和師生情感交流;能動性原則鼓勵教育領導者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模式;目的原則要求人工智能服務于提升學生學習體驗、促進福祉和增強行政功能;知識原則倡導培養人們與人工智能負責任互動的知識技能;誠信原則注重合理規范學生使用人工智能;透明原則確保人工智能在教育應用中能夠公開透明。
2.各國政府推出規范性指南和指導文件
為使教育數智化全面促進基礎教育發展,韓國教育部于2024年1月發布“教育綜合改革計劃”,重點要求增強青年掌握數智技術的能力,通過數智技術平臺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提供幫助。[1]例如,通過開發專門針對基礎教育的人工智能學習輔助軟件,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薄弱環節,推送針對性的學習資料和練習題;通過在線互動課堂等形式,讓學生與教師進行遠程交流,拓寬學習視野,提升數字素養,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美國教育科學研究院(IES)發布的《K-5年級教師行為干預指南》(Teacher-Delivere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Grades K-5)旨在為K-5年級教師行為干預提供指導,以促進學生的課堂活躍度,提高學習效率。該指南提出七項推薦策略,致力于打造一個積極、有序且充滿活力的課堂環境,助力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茁壯成長,有效提升學習效果。
英國教育部宣布更新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課程指導標準,包括增加人工智能課程內容、關注倫理與法律問題和可視化編程語言等。[2]其中,倫理與法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思考其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可視化編程語言有助于降低編程學習的難度,讓更多學生能夠輕松接觸和學習編程知識,激發學生對科技領域的興趣,為未來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德國聯邦教育科研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于2024年4月發布《將ASCOT+引入教學、學習和測評》(Lehren, lernen und prüfen mit ASCOT+)指導手冊,在商業、工程技術業和醫療保健業設計數字模擬教學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對復雜商業問題的能力;同時利用數字工具輔助職業教育工作者設計考試測評任務,使測評更加科學、全面。
(二)趨勢二:重視數智技術濫用規制
隨著數智技術在教育場景中的深入應用,其不恰當使用對個人或社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的濫用現象也受到廣泛關注。為營造健康的學習環境,國際社會廣泛采取限制數智技術濫用行為的應對措施,積極評估數智技術濫用的潛在負面影響,尤其關注數據安全問題,構建科學評估體系。各國與各地區在推行規制政策時,會結合自身的制度環境與教育發展現狀,按照不同的速度推行政策。未來,各國對數智技術在教育應用的評估將持續深化,規制政策會愈發嚴格,力求在技術應用與教育發展間尋得平衡,切實推動教育健康發展。
1.評估數智技術濫用潛在風險
國際組織與各國研究機構加緊評估數智技術濫用的潛在負面影響,為各國更新與制定規制數智技術濫用的政策提供認知基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人工智能對教育公平和包容性的潛在影響》(The Potential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quity and Inclusion in Education)報告,鼓勵對人工智能在公平與包容性方面的潛在影響進行研究,以確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能夠支持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學習環境。該報告旨在確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能切實支持構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學習環境,推動教育的良性變革。在數智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中,數據安全問題尤為突出。歐洲數據保護監督機構(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Supervisor)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與EUDPR》 (Generative AI and the EUDPR)報告,強調數據最小化、數據準確性和數據安全,呼吁在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內保護個人權利。其中,數據最小化原則要求盡可能減少對學生個人數據的收集;數據準確性旨在減少因錯誤數據導致不當的教育指導和評價。該報告為歐洲地區在教育領域應用人工智能提供了數據保護準則。
為更好地應對數智技術帶來的影響,各國也在加速推進關于數智技術潛在影響的評估。新加坡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模型框架》(Model AI Governance Framework for Generative AI),關注人工智能在內容生成、信息傳播、決策支持等領域的應用,及其產生的潛在風險。該框架旨在全面評估這些潛在風險,通過建立規范的治理模型,確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符合教育目標和社會價值。還有許多國家致力于在教育領域建立針對人工智能的科學評估體系,促進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合理應用,推動教育數智化健康發展。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推出“人工智能風險和影響評估”(ARIA)計劃,幫助組織和個人確定人工智能是否有效、可靠、安全、保密和公平。在教育領域,該計劃有助于確定人工智能是否有效,即能否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否可靠,保證在不同場景下穩定運行,為教育活動提供持續的支持;是否安全,防止技術漏洞被惡意利用,威脅教育環境的安全;是否保密,保護學生和教師的敏感信息不被泄露;是否公平,避免因算法偏見等問題產生教育不公平現象。
2.推行數智技術濫用規制政策
各國家與地區針對教育發展情況,正以不同的速度推行數智技術濫用規制政策。芬蘭教育文化部于2024年12月對《基礎教育法》進行修訂,旨在限制學生在課堂上使用電話和其他移動設備,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度,營造良好學習環境。[3]對于規制數字技術使用尚有顧慮的國家,則開始根據試點結果,鋪開對數智技術濫用行為的規制。2024年9月,法國教育部在200所初中開展將智能手機帶離課堂的試驗,為后續政策的調整和完善提供依據。基于該試驗結果,法國從 2025年1月開始全面禁止中小學生使用智能手機。一些行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則已經開始實行限制數字技術濫用行為的政策。加拿大艾伯塔省從2024年秋季學期開始要求全體中小學生在課堂上將手機放在視線之外并關閉,學校董事會還限制學生對網絡社交媒體的使用。[4]加拿大這一舉措是對學生健康的有力保護,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網絡使用觀念。
3.對教育數智化持續推動進行反思
人工智能應用帶來的潛在風險使部分國家重新考慮對教育數智化的推動。2024年2月,瑞典教育部基于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效果的審慎評估,停止實施教育數智化戰略。[5]瑞典政府擔憂人工智能的過度使用可能導致學生在學業成績與基礎技能方面表現不佳,因而回歸傳統教育模式,并強化對人工智能使用的規范與監管,從課程設計的科學性、設備使用的合理性、知識傳授的有效性以及評估的公正性等多個環節入手,確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符合教育發展的長遠利益。還有一些國家主張通過國際合作,對數智技術的潛在影響進行更全面的評估。例如,法國政府發布的人工智能發展戰略中,提出創建涵蓋歐盟半數以上國家的國際組織,即歐洲生成式人工智能工程和實驗中心。該中心將覆蓋人工智能系統研發、應用等各個關鍵環節,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專業的團隊,對其進行全方位監督與精準的科學評估。其核心目的在于確保人工智能系統安全、可靠運行,避免潛在風險,為技術的廣泛應用筑牢根基,推動法國乃至歐洲在人工智能領域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三)趨勢三:摸索人工智能教育適配路徑
人工智能為教育帶來創新機遇,國際社會通過制定戰略規劃摸索人工智能的教育適配路徑。一方面,人工智能需要投資與布局的優化賦能其教育發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需要正確的引導,維護對新技術發展的信心,并防范其潛在風險。國際社會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積極影響,多數國家積極響應,通過制定戰略規劃、優化投資與布局,探索其教育適配路徑,推動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然而,社會上廣泛存在的對人工智能的顧慮,使其教育應用的推廣面臨著強大阻力。未來各國將加強政策引導,建立完善且有效的治理機制,提升公眾對人工智能的認知,降低人工智能潛在風險,進而促進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健康發展,實現教育的創新與變革。
1.優化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布局
人工智能對教育發展的積極影響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多數國際組織與國家呼吁通過投資與布局優化推動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并應對其對教育發展帶來的潛在挑戰。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徹底改變課堂: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全球教育》(Revolutionizing Classrooms: How AI Is Reshaping Global Education),將人工智能視為增強學生個性化學習體驗、提高師生數字素養以及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先進工具。該報告認為,人工智能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節奏和需求,并促使教師和學生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技術環境,提高其在數智化時代的學習和教學能力。同時,教師借助人工智能輔助教學工具可以實現教學能力的進階。對于教育資源較為有限的地區,世界銀行(World Bank)呼吁應抓住人工智能發展機遇,釋放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潛能,通過資助、研究、能力建設和政策建議,促進人工智能教育應用。[6]在資金援助方面,世界銀行將大量資金投入發展中國家,開展人工智能教育項目;在能力建設方面,世界銀行組織各類培訓與研討會,提升教育工作者對人工智能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在政策建議方面,世界銀行呼吁發展中國家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機遇,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教育技術應用上的差距。
部分國家持續開發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潛能。例如,韓國教育部宣布將在英語、數學和信息課程中推廣人工智能數字教材,旨在利用人工智能的個性化學習功能,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學習內容。人工智能數字教材能夠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需求、知識薄弱點和學習風格,進而推送針對性的學習資料和習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這種新的教學資源應用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引導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發展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也面臨著諸多阻力,其推廣需要正確的引導,以增強國際社會對其安全與發展的信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向可持續發展目標4轉變教育》(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wards SDG4: Report of a Global Survey on Country Actions to Transform Education; Highlights)報告提出,人工智能教育應用面臨諸多嚴峻挑戰,部分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進一步加劇教育不公平現象。此外,人工智能生成的教育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可能對學生的認知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教育資源的過度商業化也會影響教育的公益屬性和教育質量的均衡發展。因此,該報告強調,需要通過治理平衡私營部門的參與,并確保問責制和透明度,以保障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公眾對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理解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教育數智化轉型的推動。英國教育部對108位家長和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許多學生與家長對在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持懷疑態度,需要加深群眾對人工智能的了解以消除顧慮;[7]家長和學生對人工智能的了解程度普遍不深,導致其雖有進一步了解的意愿,但對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的看法起初偏于懷疑;在使用學生數據優化人工智能工具這一問題上,受訪者起初也有擔憂,在了解到數據匿名化或假名化處理后,態度才有所轉變。
新西蘭公共政策智庫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機遇與風險》(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Education)報告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創意啟發,但長期過度依賴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寫作和計算等基本技能發展,抑制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因此,該報告建議師生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應保持批判性思維,審慎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充分發揮其優勢的同時,避免潛在風險。人工智能對教師帶來的沖擊同樣引起了各國的廣泛關注。英國倫敦圣三一學院發布的《朋友還是敵人?教師對人工智能的態度》(Friend or Foe? Teacher Attitudes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報告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使教育過于技術化、引發不平等風險、弱化教師主體地位與學生學習能力。因此,英國大多數教師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持謹慎態度,并在應用過程中充分考慮教育的本質和教師的核心作用。
(四)趨勢四: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變革路徑
人工智能打破教育時空限制,重塑教學關系,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激發學習潛能。技術進步促使國際社會加速構建智能學習新生態,積極探索教育變革路徑以發掘人工智能的教育潛能。國際組織與研究機構通過研究與調查,為各國探索教育方式新發展提供參考。同時,各國教育部門正加速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將持續深化,不斷推動教育模式創新,助力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進而構建更加完善、高效的智能學習生態,推動教育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1.推廣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實踐經驗
國際組織與研究機構通過總結各國教育數智化的實踐經驗,探索人工智能促進教育變革的路徑,為各國探索教育方式新發展提供理論基礎。聯合國高等教育創新中心(UNESCO-ICHEI)發布《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白皮書》(White Paper 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探討目前高等教育教學中有效使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并倡議高等教育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合作推進技術的利用和相關政策的制定。該白皮書認為,人工智能在優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促進個性化學習等方面擁有巨大的潛在價值。同時,該白皮書積極倡議高等教育各利益相關方攜手共同合作,助力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各國在教育領域推廣人工智能的實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寶貴參考經驗。歐洲學校網(European Schoolnet)發布來自八個國家的15個數智教育案例,旨在為教育工作者與政策制定者展示數智工具如何在提升學習效果的同時,解決技術獲取方面的不平等問題。[8]這些案例涵蓋多個國家和不同類型學校,展示數智工具的多元應用,不僅提升了學習效果,還通過實施確保公平獲取數智工具的戰略,解決了技術獲取方面的不平等問題,縮小了數字鴻溝,為推動數智教育的均衡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2.彰顯數智技術教學應用優勢
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混合學習與虛擬課堂的優勢逐步彰顯。英國政策聯通智庫發布《數字增強混合學習:利用高等教育中的技術優勢》(Digitally Enhanced Blended Learning: Leveraging the Benefits of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報告,要求高等教育機構指定每個部門的執行領導人,推動數智增強的混合學習模式,創新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新途徑,促進學生非技術性技能的發展。通過設立虛擬課堂,人工智能讓課堂擺脫時空的限制。美國雷尼教育研究與政策中心發布《反思教育:重新想象學習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Rethinking Education Reimagining When, Where, and How Learning Happens)報告,提出無墻校園學習倡議,利用虛擬教室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與教育需求。無墻校園學習打破了傳統校園的物理邊界,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節奏和學習計劃,隨時隨地參與學習;虛擬教室配備先進的人工智能教學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指導。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習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還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變革路徑
為進一步發掘教育效能,各國教育部門開始加速研究人工智能催生新的教育變革的路徑。韓國人工智能教育聯盟與政策實驗室于2024年11月開展混合型課堂研究成果展示會,推動了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進程。在混合型課堂中,教師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學生則可以根據學習需求,在課后通過線上平臺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鞏固,并通過協作學習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各國普遍認為,“人”應該在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中占據主體地位。美國華盛頓州發布的《K-12公立學校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指導》(Human-Centered AI Guidance for K-12 Public Schools)支持學生采用以人為本的方法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學習,并強調技術服務于人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學習方法注重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風格和興趣愛好,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4.推進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
人工智能課程得到各國教育部門的推行,以提升學生應對信息時代變革的能力。印度中央中等教育委員(CBSE)持續推動人工智能課程的設立,其參與人數得到穩步增長,增進了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理解。課程內容涵蓋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算法基礎、實際應用案例等,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人工智能。此外,將人工智能與沉浸式學習相結合的研究也在加速推動。斯坦福大學實施的“數字學習加速器計劃”(Stanford Accelerator for Learning),探索沉浸式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9]在該計劃中,學生通過虛擬實地考察,可以親身體驗和探索各種知識,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也培養其空間感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為智能學習新生態增添豐富實踐。
(五)趨勢五:加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數字基礎設施是教育數智化轉型的基礎。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還能推動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為了挖掘教育效能,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國際社會普遍加大對教育數字基礎設施的投入,致力于強化學校整體教育水平,帶動學校層面積極創新應用數智技術,解決教育公平等問題,推動教育資源共享與交流。然而,目前各國仍面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教師數智素養有待提升等難題。未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持續深入推進,應用模式也會不斷創新,構建起更為完善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1.加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國際共識
各國際組織通過共同宣言及研究報告,鞏固加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國際共識。世界銀行發布《數字教育途徑:為所有人帶來更大影響》(Digital Pathways for Education: Enabling Greater Impact for All-Executive Summary)報告,從宏觀視角為全球數字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方向。該報告提出,在實施數字教育改革之前,全面評估教育系統的數字準備水平至關重要。這一評估涵蓋多個關鍵維度,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力量、學生的學習需求等。只有綜合考量這些因素,才能確保數字教育改革為所有人帶來積極且深遠的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數字技術促進全納教育建議》(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Inclusive Education),旨在為致力于全納教育的資源中心和機構提供切實可行的工具和方法,以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驅動的學習技術,從而幫助其在殘疾人和有特殊教育需求人士的教育和社會化進程中發揮潛能,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并實現自我價值。
歐盟發布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數字化教育》(Digital in Educat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報告提出,數字化教育平臺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增長,并催生出新的教學活動。這些新的教學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形式,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參與度。該報告強調,在推進教育數智化的進程中,還面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教師數字素養有待提升等挑戰。此外,第十一屆金磚國家教育部長會議上通過的《第十一屆金磚國家教育部長會議喀山宣言》(KAZAN Declaration of the 11th Meeting of the BRICS Ministers of Education),凸顯了數智化教育平臺在國際教育合作中的重要作用。該宣言強調通過數字平臺提供面向成員國的數字教育公共服務,促進金磚國家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和交流合作。通過搭建統一的數字化教育平臺,金磚國家的學生可以共享優質資源,拓寬國際視野,增進文化交流與理解。同時,數字化教育平臺也促進了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傳播,推動金磚國家教育事業的共同發展。
2.推進學校層面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各國政府十分注重通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學校的整體教育水平,并帶動學校層面對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韓國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數字基礎設施發展規劃》(Advancement Plan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Digital Infrastructure),計劃撥款963億韓元,用于強化中小學校內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人工智能數字教科書的推行。[10]在硬件設施方面,加大對校園網絡帶寬的升級投入,確保在線學習資源的流暢獲取;配備高性能的計算機設備,滿足學生對數智化學習工具的需求,為人工智能數字教科書的全面推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人工智能數字教科書不僅具備傳統教材的知識內容,更融入智能化的交互功能,能夠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理解能力和興趣偏好,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與內容呈現方式。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智能算法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精準推送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資料和練習題目,實現因材施教,極大地提升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而在日本內閣召開的第五屆數字行政和金融改革會議中,采購GIGA終端設備的建議成為推動校園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舉措。GIGA終端設備能夠拓寬數智教科書的應用場景,并利用云端辦公工具高效處理學生校務工作,為學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學習環境,推動校園數智化轉型。隨著科技的發展,學校層面對數智化教育平臺的運用在不斷深化。
此外,達芬奇學校實施的青少獅計劃(Project Leo),是數智化教育平臺創新應用的成功范例。該計劃通過創新教學管理追蹤工具,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培養其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11]同時,該計劃借助數智化手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實時的監測和分析,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興趣點和學習進度,為每個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發展路徑。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該計劃設計了一系列富有創意和趣味性的學習活動,如項目式學習、跨學科實踐等,讓學生在探索和實踐中發現學習的樂趣,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六)趨勢六:推動數字化評估框架轉型
隨著數智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發展,合理運用各種數智技術構建數智化評估框架,有助于教育評價朝著全面高效的方向發展。當前,各國教育部門在積極引入前沿數智技術、全方位完善教育評價體系的同時,也在全面評估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數智化評估框架將通過持續引入人工智能逐步優化與完善,推動教育評價朝著科學、安全的方向發展。
1.建立數智化評估框架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數智化評估框架的建立對教育評價的發展帶來許多正向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六大支柱:一個共同框架》(Six Pillar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 Common Framework),展示涵蓋協調、連通性、成本、能力、內容和數據六大支柱的框架體系,旨在為不同背景下的教育領導者提供合作、戰略發展和自我評估的工具,使他們能夠以平衡和公平的方式應對新興技術和不斷演變的教育需求。在教育數字化推動下,教育評價正朝著更科學、更智能的方向邁進。谷歌公司發布的《面向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負責任開發:一種評估驅動的方法》(Towards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of Generative AI for Education: An Evaluation-Driven Approach)報告聚焦教育教學中的“一對一”對話輔導,并提出全面的評估框架,以最大限度發揮其積極影響和潛力。該報告提出的全面評估框架涵蓋教學效果、倫理道德、用戶體驗等多個關鍵維度,旨在通過全方位的評估,充分挖掘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積極影響和潛力,確保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既高效又負責任。
通過制定數智技術的評價指標與框架也有助于規避數智技術的潛在風險。美國蘭德公司發布《新興技術和風險分析:人工智能和關鍵基礎設施》(Emerging Technology and Risk Analys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ritical Infrastructure)報告,旨在通過標準化的方法和系統化的流程計算出技術風險級別,并定期進行技術風險評估,以應對風險變化。該報告將人工智能在教育關鍵基礎設施應用中的風險分為技術穩定性風險、數據泄露風險、算法歧視風險等多個類別,并強調要重復進行技術風險評估,以確保教育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人工智能的發展使教師可以更高效地對學生進行評估。新加坡Inknoe公司發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應用指南》(The A-Z Guide to AI in Education),旨在為教育專業人士提供從課程規劃、測驗生成、演示制作等各個教學活動的實踐指導,并形成最佳人工智能教師工具清單。同時,該指南可以為教師篩選最適合教學需求的人工智能產品提供參考,節省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
各國教育機構通過引入前沿數智技術,推動教育數智化評估框架的轉型,線上評估也得到進一步推廣。英國國家教育研究基金會(NFER)推出針對小學三至六年級“閱讀”和“數學”課程的全新在線評估產品。[12]該產品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的動態監測與評估,并通過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數據,為教師提供詳細的學生學習畫像。教師可據此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優勢和薄弱環節,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支持,大大提高了教師管理效率,推動小學教育教學更加精準化。人工智能的應用也使面向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評估反饋得到關注。澳大利亞國會發布《學習伙伴還是影響者:澳大利亞教育體系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探究》(Study Buddy or Influencer: Inquiry into the Use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 System)報告,建議政府與各州共同監督當前的試點項目,評估學校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方法論,使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為提升教育質量、助力學生成長的得力助手。
2.評估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風險
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評估也受到關注。韓國互聯網門戶運營商Naver公布一項評估和管理人工智能相關風險的計劃。[13]該計劃應用人工智能風險評估矩陣來檢查技術濫用的可能性。該計劃提出,在某些敏感教育場景中,需對人工智能的應用進行審查,防止學生隱私泄露或心理傷害;定期評估人工智能系統的危險性,確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合法應用。對于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中的風險,部分國家通過研發安全監測平臺進行預防。英國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研發的人工智能模型安全檢測平臺,為人工智能模型的安全性提供了具體且可操作的測試手段。[14]該平臺從模型的輸入數據驗證、算法邏輯正確性、輸出結果合理性等多個層面進行檢測,通過全面細致的檢測,及時發現并修復人工智能模型的安全漏洞,保障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安全性。
(七)趨勢七:驅動人機協同教育模式變革
數智技術的發展使教師可以通過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在減輕其非教學負擔的同時,更好地專注于教學互動,推動自身專業發展。為更好地促進師資力量發展,各國積極探索將教師的人文關懷與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相結合的人機協同教育模式,為教育發展注入新活力。在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下,國際社會高度聚焦其對教師發展的影響,并積極探索教師與人工智能協同的教育模式。各國教育部門在教學實踐中積極融入人工智能,通過制定規范引導教師合理運用,明確教師主導地位,減輕教師非教學負擔。人機協同教育模式勢必不斷深化,持續助力教師專業成長,全方位推動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1.研判人工智能對教師發展的影響
人工智能對教師發展帶來的影響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24年4月舉辦公共研討會,主要討論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教育者需求。該研討會提出,人工智能的設計和應用需充分考慮教師的工作場景和職業發展,為教師提供智能化的教學輔助工具,幫助教師減輕工作負擔,同時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專業發展建議和培訓資源,助力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為使人工智能進一步推動教師職業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師人工智能能力框架》(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旨在確保教師能夠負責任、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同時最大限度減少為學生和社會帶來的潛在風險。該框架圍繞以人為本的思維、人工智能倫理、人工智能基礎與應用、人工智能教學法、人工智能與專業發展等五個核心維度展開。教師通過對五個維度的學習,能夠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教學中既能發揮其優勢,又能規避其可能對學生和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
2.利用數智化平臺減輕教師負擔
人工智能教育應用不僅可以助力教師的職業發展,同時能夠解決教師非教學負擔的難題。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塑造未來學習:人工智能在教育4.0中的作用》(Shaping the Future of Learning: The Role of AI in Education 4.0)報告,提出用人工智能自動化執行重復性文書活動和行政任務。由此,教師能夠將更多精力用于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組織小組討論、開展項目式學習等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變革。英國文化教育協會(The British Council)發布《人工智能與英語教學:為未來做好準備》(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報告,提出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類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在情感傳遞、文化內涵解讀,以及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理解和滿足方面,教師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在英語教學以及整個教育體系中,應明確教師的主導地位,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共同推動教育質量提升。
將人工智能融入數字化平臺中,成為有效解決教師非教學負擔的技術手段。阿聯酋教育部基于“人工智能導師”項目開發人工智能輔導教師平臺,用來減輕教師的行政工作量,為教師與家長同步生成關于學生的詳細報告,使教師能專注于與學生的教學互動。該平臺通過自動化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功能,減少了教師手動整理和分析學生數據的時間和精力消耗,且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針對性輔導。部分國家通過制定規范文件與指南,引導教師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工作效率。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初等中等教育階段關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的指南》(初等中等教育段階における生成AIの利活用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提出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校務工作的效率,讓教師從繁瑣的校務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教學互動與學生指導上。
3.通過人機協同實現高質量教育
面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對教師職業發展帶來的沖擊,各國教育部門將人機協同教育模式視為實現高質量教育的必要條件。在日常教學中,人工智能正滲透到教師工作的各個方面。丹麥教育部為解決由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作弊問題,將考試分為不使用數字輔助工具的傳統考試和可以使用數字輔助工具的考試,并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以便在教學和考試間建立聯系。[15]這一舉措不僅適應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發展的需求,也為教師合理應用人工智能工具提供思路。在人機協同教育模式中,需要充分考慮對教師的支持與保障。歐洲職業安全健康局(EU-OSHA)發布的《人工智能和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安全與健康方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a Teacher-Centred Approach to Safety and Health)報告提出,在教育領域應用人工智能時,必須考慮教師健康、安全、福祉的風險和機會。人工智能與教師之間的良好協同,有助于實現高質量教學。法國人工智能委員會發布的《人工智能:我們對法國的雄心壯志》(IA: Notre ambition pour la France)報告提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成功應用取決于其與教師的互補性。該報告從教學實踐角度提出,教師應能夠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情緒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給予學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實現個性化教學。這種人機協同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推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八)趨勢八:加速打造科技進步新生態
人工智能在提升科研質量與效率方面表現卓越,還可以提升知識生產的效率與質量。為此,國際社會紛紛加大投入,利用人工智能革新知識生產方式,打造科技進步新生態。如今,國際社會對人工智能之于科研領域的巨大潛能已達成廣泛共識。人工智能在科研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深入,跨學科融合也將持續加深,助力各國不斷提升科研實力,進而全方位推動全球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
1.人工智能賦能科學研究
人工智能在科研應用上的潛能已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和約翰·喬普(John M. Jumper),表彰他們在人工智能解析蛋白質折疊方式上的卓越貢獻。米斯·哈薩比斯和約翰·喬普所在的研究團隊通過創新地運用人工智能模型,分析海量的蛋白質數據,從中挖掘出氨基酸序列與蛋白質三維結構之間的隱藏關系。這一成果為后續的科學研究與應用開辟了全新道路。在人工智能的推動下,跨學科研究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歐洲高等教育區在2024年5月召開的地拉那會議上建議將人工智能作為科研輔助工具,用于快速準確分析大量數據和開展跨學科研究。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跨學科研究已成為解決復雜科學問題的重要途徑。傳統的研究方法難以處理跨學科研究涉及的多個領域數據和知識。人工智能可以整合不同學科的數據資源,發現不同學科之間的潛在聯系和協同效應,提升跨學科研究的效率。
2.人機協同加速知識生產
人工智能推動的人機協作正成為重要的知識生產方式,提高了知識生產的效率。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協會發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圖景研究》(2024 EDUCAUSE AI Landscape Study)報告提出,人工智能通過查找和總結文獻、整理和分析數據、預測建模、推動數據可視化,提升科學研究效率。牛津大學發布的《研究人員與人工智能:調查發現》(Researchers and AI: Survey Findings)報告進一步證實人工智能在簡化科學研究流程與提升科學研究效率方面的積極作用。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過往實驗數據和研究成果的分析,為科研人員提供實驗設計的建議,優化實驗流程。在數據分析階段,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數據分析的準確性和效率。在文獻研究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科研人員快速找到與研究課題相關的關鍵信息。愛爾蘭智庫發布的《愛爾蘭沉浸式技術增長戰略》(Irish Immersive Technology Strategy for Growth)提出,沉浸式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能有效提升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成果質量。沉浸式技術通過創建高度仿真的虛擬環境,為科研人員提供全新的研究視角和實驗手段。科研人員通過應用人工智能,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模擬復雜的實驗場景,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3.數智技術推進科研應用
科技水平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因素,各國正大力推動人工智能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以搶占在未來競爭的制高點。荷蘭政府通過建立荷蘭人工智能聯盟與實驗室,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知識生產和技能獲取。荷蘭人工智能聯盟匯聚學術界、產業界和政府部門的各方力量,形成協同創新合力。實驗室則專注于人工智能的研發和應用探索,致力于將其融入各個學科的研究過程中。相應地,英國皇家科學院發布的《人工智能時代的科學》(Science in the age of AI)報告提出,人工智能推動人機協作成為重要的知識生產方式,顯著提高了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效率。人工智能通過快速分析海量數據,為科研人員提供相關的研究證據和參考資料,協助科研人員驗證假設和發現新知識。同時,人工智能還能夠通過網絡平臺快速傳播科研成果,促進全球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速知識的共享和創新。
越來越多的國家為保持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主動權,開始建立自主的大規模數據庫。2024年10月,德國數字峰會在法蘭克福開幕,施瓦茨數字公司與德國鐵路公司在峰會上聯合宣布成立“歐洲數據中心”(DataHub Europe)。該中心能為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提供高質量數據,有望填補“歐盟的一個關鍵空白”,助力歐洲在人工智能領域擺脫對海外數據提供商的依賴。為進一步提升科研質量,部分國家開始研發科研專用人工智能模型。日本文部科學省開發的用于科學研究的人工智能基礎模型,為人工智能的科學研究應用提供新的方法和框架。該基礎模型整合先進的機器學習算法和海量的科學數據,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和模型構建能力。同時,該模型還能夠預測新的實驗結果和科學現象,為科研人員提供研究方向的指引,提高研究成果質量。
(九)趨勢九:聚焦人工智能素質培養
在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今天,如何高效且正確地使用人工智能愈發成為創新人才所需的關鍵素養。培養勞動者的人工智能素養,不僅關乎個人職業發展,更關系到國家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為此,各國從教育體系入手,通過多種方式提升不同群體的人工智能素養,為未來社會培育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各教育機構及高校也積極實踐,探索提升人工智能素養的教學手段。人工智能素養培養將朝著更普及、多元、深入的方向發展,與教育、就業的融合也將更為緊密,為社會數字化轉型奠定人才基礎。
1.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顯著增加
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沖擊使這一領域的人才需求開始顯著增加。美國國土安全部聘請50名人工智能技術專家組建“人工智能團隊”,負責國土安全部人工智能人才培訓和項目開展。[16]通過組建專業團隊開展人才培訓,國土安全部能夠提升其工作人員的人工智能素養,更好地應對各種安全挑戰。在勞動力市場中,人工智能素養的培養有利于提升勞動力的就業競爭力。美國數字承諾國家中心發布的《七州教育人工智能指導意見綜述》(Review of Guidance from Seven States on AI in Education)呼吁為教育工作者和社區成員等成人群體提供專業發展機會,使其具備將人工智能融入崗位技能培訓和日常知識儲備的能力,以培養成人群體的人工智能素養。教育工作者是知識傳播的重要力量,提升其人工智能素養至關重要。教育工作者可以將人工智能融入教學實踐,培養成人群體的人工智能素養,以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工作需求,提升就業競爭力。
2.人工智能素質培養亟需提升
目前,提高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已成為各國教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促進勞動力就業及產業升級;英國政府宣布投入9000萬英鎊并啟動9個新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重點支持研究人員開展醫療保健、化學和數學等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研究。這一舉措將為英國培養一批專業的人工智能研究人才,提升英國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全球高附加值產業競爭中的優勢。愛爾蘭教育部發布的《2024—2033年識字、算術和數字素養戰略:從出生到成年的每個學習者》(Ireland’s Literacy, Numeracy and Digital Literacy Strategy 2024-2033)致力于全面推動學生在基礎識字、算術能力以及數字素養方面的技能習得與知識積累,并強調個性發展的重要性。該戰略特別關注學生數字技能應用、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等素養的提升,并將人工智能素養的培育貫穿始終。這種從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的系統性培養,可以確保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步掌握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數字素養和創新思維習慣。
在培養人工智能素養的具體方法上,各教育機構與高校進行了廣泛的實踐探索。東芬蘭大學(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采用人工智能應用程序協作設計模式,以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17]在這一模式下,學生積極參與到人工智能應用程序的設計過程中,通過團隊協作完成從功能規劃、算法設計到界面開發的一系列任務。這種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學習過程的方式,培養了學生跨學科學習和協作的能力。通過與科技公司開展合作,人工智能得以深入賦能高等教育發展。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成為首家與OpenAI合作的高等教育機構,通過將人工智能作為個性化導師,創新學生學習形式,提高學生探索、發現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人工智能導師會根據學生的觀點和問題,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和深入的分析,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其在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中更具競爭力。達慕思大學與英偉達共同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學工具包,旨在幫助學生掌握開發GPU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的技能。此外,教學工具包可以幫助高校有效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通過學習該工具包,學生能深入了解大型語言模型的自然語言處理基礎知識,掌握圖像和視頻生成的擴散模型等前沿技術,并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十)趨勢十:緊跟新興就業領域發展態勢
隨著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就業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勞動力市場需求不斷變化,新興就業領域不斷涌現。為使教育更好地服務就業,各國加緊研判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探索技術與勞動協同發展模式。同時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在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銜接中的應用,幫助學生適應就業市場變化,實現高質量就業。人工智能與就業、教育的融合將持續深化,不僅會推動勞動力市場的深刻變革,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還將帶動教育模式的創新升級,有效提升就業匹配度與教育質量,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1.研判人工智能對就業與經濟的沖擊
國際社會正加緊研判人工智能對經濟與就業造成的沖擊。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工作:對工作數量和質量潛在影響的全球分析》(Generative AI and Jobs: A Global Analysis of Potential Effects on Job Quantity and Quality)提出,人工智能更有可能通過自動化工作任務來增加工作數量。同時,人工智能的應用可能導致部分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發生變化。人工智能需要解決工作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倫理和社會問題,以確保工作質量和勞動者權益。通過對經濟發展進行研究,國際社會得以較為精確地評估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造成的影響。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澳大利亞工作的未來》(Generative AI and the Future of Work in Australia)報告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將加速提升機器智能,2030年大約四分之一的工作將實現自動化,比第一代人工智能的增速提高了8個百分點。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將催生一系列新興產業和工作崗位,要求勞動力市場和教育體系能夠及時調整策略,加強對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和轉型支持。
英國托尼·布萊爾全球變化研究所發布的《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The Impact of AI on the Labour Market)提出,人工智能通過促使更多工人離開現有工作崗位并開始新的工作,來增加勞動力市場的活力。人員流動可以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固化狀態,促使勞動力資源重新配置,推動經濟朝著更高效、創新的方向發展。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推廣,加強了雇主對年輕勞動力的偏好。美國發布的《讓人工智能適應各年齡段:助力代際勞動力共享人工智能紅利》(Age-Proofing AI: Enabling an Intergenerational Workforce to Benefit from AI)報告呼吁,提高中老年勞動者的人工智能素養,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同時,還要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工作場所的潛力,優化企業人才結構,推動企業創新發展,進而實現各年齡段勞動力共享人工智能發展紅利,促進勞動力市場的良性循環與可持續發展。
2.助力學生從校園到崗位的銜接
各國教育部門與高校通過人工智能幫助學生實現從校園到工作崗位的銜接。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的推廣會進一步優化從業人員的結構。國際教育協會發布的《2024年國際教學職業峰會簡報》(International Summit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2024)強調,要在教學過程中保持數字活動與非數字活動的平衡。在教育行業,人工智能支持的遠程監考系統憑借其高效性和便捷性,能夠有效幫助教育工作者實現線上考試管理,減少人力資源的投入。同時,人工監考在某些重要考試場景中也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對數字活動與非數字活動平衡的強調,反映出國際教育協會在注重發揮技術優勢的同時,也尊重人力在特定場景下的獨特價值。作為應對就業態勢變化的重要手段,各國開始加快人工智能在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銜接中的應用。印度在線教育平臺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獲得多元職業選擇。這些課程借助人工智能,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學習成績、興趣愛好、職業傾向等多維度數據,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職業規劃建議和發展路徑。同時,該平臺還提供模擬面試、職業技能培訓等服務,幫助學生提升就業能力。
在學生職業規劃方面,人工智能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職業規劃建議。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發布《2024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4),呼吁利用智能算法和數據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興趣和優勢,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職業規劃建議。相較于傳統的經驗式指導,基于數據驅動的職業規劃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明確職業目標。人工智能可以在學生求職過程中提供助力,促進高質量就業。美國國際商學院協會指導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優化簡歷和求職信,通過人工智能生成個性化的求職材料,確保其包含技能和行業關鍵詞。[18]同時,人工智能還可以對求職材料進行語法檢查、排版優化等,使其更加專業、規范,幫助學生提高求職成功率。
三、未來趨勢與展望
在智能互聯全息時代的新背景下,教育數智化已成為教育領域創新發展的關鍵路徑。盡管不同國家由于國情和制度之間的差異,教育數智化轉型的政策空間和演變路徑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仍遵循在技術進步、制度完善及體系增效等維度全面推進的發展路徑。在我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要以教育數字化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充分體現了我國對全球教育數字化深層次變革的趨勢把握、對教育數字化發展的政策重視,以及對人工智能等教育技術發展的深刻理解。在持續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新時期,人工智能將從深度、強度、廣度為教育發展賦能,推動個性化學習,豐富教學體驗,拓展教育資源多重交互疊創。更重要的是,新一代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新型教育數智化將成為學校功能的放大器、共振器和賦能器,在教育變革中發揮重要作用,使各級各類教育的成本效能、教育效能與轉化效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一)推動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助力教育優質轉型
202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持續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助力教育教學深層次變革,始終堅持“應用為王”。教育數字化應用的重要體現在于教育領域對前沿數智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科學應用。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興起,使教育工作得以深入洞察學生學習過程性細節與需求性要素,通過個性化學習與精準教學加強自適應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根據學生反饋的時效數據,幫助教育工作者實現對學生狀態的精準把控,從而為因材施教的精準教學提供有力支持。更進一步來看,人工智能以智能助教的形式賦能教學,極大程度增強了教學要素的針對性投入。目前已有許多高校開始將人工智能融入助教系統并投入使用。相較于真人助教,智能助教系統在內容準確度、結構清晰度、認同程度等方面更具優勢,而且能夠提供全天候的個性化學習支持、智能評估和反饋,并幫助學生激發學習靈感。人工智能賦能的混合式課堂得到進一步推廣,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提升學習強度。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將進一步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溢出作用。以往人工智能較高的使用成本限制了其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然而DeepSeek的問世為這一困境帶來了轉機。DeepSeek憑借高效的算法與開源策略,大幅降低了人工智能模型的硬件需求與授權費用,使教育主體可以廣泛地通過本地部署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個性化學習內容,緩解因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而造成的教育公平問題。
(二)提升辦學活力,激發教育生產力
在2025年全國基礎教育重點工作部署會上,教育部明確提出,要緊抓教育數字化應用,建好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基礎教育管理服務平臺。這一戰略部署明確了教育數智化轉型提升學校辦學能力、激發教育生產力躍遷、提升優質教育供給能力的改革路向。首先,教育數智化通過賦能學校育人功能,在加強教學質量、優化學校管理流程、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持續發力,積極優化教育水平以實現倍增效應,進而增強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效果、激發學校教育產出潛能。其次,教育數智化正快速成為學校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緊密紐帶,通過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的全方面數智化,推動育人范式實現從“供給驅動”向“需求驅動”的總體性變革,進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對教育人才需求培養的變化。[19]最后,教育數智化可以激發校域管理、課堂教學、家校協同育人等教學活動的資源融合效率,進一步發揮先進教育生產力對人才培養的有力支撐作用。具體是指,在校域管理中促進教師管理專業化與教學管理規范化,在課域改革中推進教學內容創新與教學方法變革,而在學校與家庭的協同域中充分發揮主動引領優勢與全要素保障,顯著提升“校—課—家”全域優質教育供給能力。[20]
(三)拓展育人空間,釋放數字教育潛能
展望未來,我國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標是初步形成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相應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教育改革的時代命題,而實現高質量教育的本質是教育效能的大幅提升。[21]首先,教育數智化通過改善教與學發生的邊際條件,顯著提升教育效能。智慧教育平臺使得優質教育資源能夠以更低成本實現傳播與共享,顯著降低高質量教育所需投入的成本,不僅為教育資源匱乏地區帶來更大機遇,也為教育體系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教育數智化通過實現教育者、受教育者、機器與教育環境的多元交互,提高教育主體的收益率。[22]與此同時,教育管理服務平臺的應用提高了教學效率和管理效能,使教師可以將更多時間投入到與學生的互動和教學中,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活動的品質。最后,教育數智化通過提高教育產出向科技與勞動力的轉化率,促進教育與社會發展的有機聯結。由此可見,拔尖創新人才的涌現是教育數智化轉型戰略的重要結果體現,其對于新興技術的發展與社會化應用具有重大意義與戰略價值,是銜接教育、人才與科技一體化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Ministry of Education. Unveiling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Reforms:" Introducing Neulbom School, Consolid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hildcare, and University Reform to Tackle Societal Challenges[R]. Seoul: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ess Center, 2024.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GCSE computer science subject content update[R]. London: DfE Computing Policy Team, 2024.
[3]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Restrictions to be placed on the use of phones and mobile devices in schools[R]. Helsinki: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Press Release, 2024.
[4]Government of Alberta. Limiting distractions in Alberta’s classrooms[R]. Edmonton: Office of the Minister, 2024.
[5]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Government investing in more reading time and less screen time[R]. Stockholm: Government Offices of Sweden, 2024.
[6]FAN Q M, QIANG Z W. Tipping the scales: AI's dual impact on developing nations[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24.
[7]Responsible Technology Adoption Unit. Research on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the use of AI in education[R]. Lond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2024.
[8]Interactive Classroom Working Group. ICWG Shares 2024 Case Studies: Highlighting Digit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Across European Schools[R]. Brussels: European Schoolnet, 2024.
[9]SPECTOR C. How technology is reinventing education[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2024.
[10]Ministry of Education. Gearing Up for AI Digital Textbooks with Investment in School Digital Infrastructure[R]. Seoul: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ess Center, 2024.
[11]ENO S. Using AI to combine relevance and rigor while empowering students and teachers[R]. Arizona: CRPE, 2024.
[12]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New standardised digital assessments aim to engage pupils and reduce teacher workload[R]. Berkshire: NFER Press Release, 2024.
[13]KIM N Y. NAVER Unveils AI Safety Framework to Build Secure Sovereign AI Ecosystem[R]. Seoul: Naver, 2024.
[14]AI Security Institute. Inspect: An open-source framework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 evaluations[R]. London: Department for Scienc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2024.
[15]B?rne-og Undervisningsministeriet. Ekspertgruppe klar med anbefalinger for brug af ChatGPT ved pr?ver[R]. K?benhavn: Kontor for Pr?ver, Eksamen og Test, 2024.
[16]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DHS Launches First-of-its-Kind Initiative to Hire 5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xperts in 2024[R].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Public Affairs, 2024.
[17]KAHILA J, VARTIANEN H. AI education in Finland: Enhanc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through collaborative designing of AI apps[R]. Joensuu: 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 2024.
[18]STOVER B, GRADY K. Career Centers Can Prep Students for an AI World[R]. Florida: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2024.
[19]祝智庭,胡姣.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探析與研究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22(4):1-8,25.
[20]劉驥.教育提質增效與高質量發展:基于教育生產力的理論、經驗與治理[J].南京社會科學,2023(6):129-138.
[21]張端鴻,任夢,蔡三發.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設特征與路徑優化[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5,31(1):51-62.
[22]袁振國.重塑未來——教育數字化之于教育強國建設的突破性意義[J].教育研究,2024,45(12):4-12.
Top Ten Global Trends of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2024
Ji LIU1, Yuchen QIAN1, Guizhen GUO2, Fugen SU2
(1.Faculty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2.Research Division, Center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China, Beijing 100816)
Abstract: 2024 marks a pivotal juncture for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Globally, emerg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are undergoing exponential leaps, driving profound transformations in the global educational ecosystem.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manifesting in ten key trends: accelerated formul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standards; regul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use and mis-use; exploration of pathways for adap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n education; AI-led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vestments in digital infra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 assessments; emergence of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generative-AI fostering innovation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AI literacy;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labor market. As AI-led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break new ground, China, on its journey toward building a new era of educational excellence, must persistently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education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y centering on AI technology, it aims to achie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ptimize school functions, enhance educational efficacy, and provide new momentum for development.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Strong educational system; Education policy; Educational refor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編輯:王曉明" "校對:李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