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下,國家網絡安全是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主力軍,加強高校網絡安全教育事關國家網絡安全防線,事關國家意識形態安全,事關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基于以往文獻閱讀,梳理以往關于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研究方面的成果,詳細梳理近五年關于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相關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以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知識、網絡安全技能、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及倫理道德四個方面為一級指標構建調查問卷。在全國范圍內選取12所高校,調查當下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實然狀態:高校在校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整體情況一般,在性別、學校地域、專業門類、接觸網絡起始時間、學歷、年齡等方面存在差異。基于調查結果,從健全網絡安全制度、優化網絡安全課程、營造網絡安全教育氛圍、重視資源開發和利用、升級網絡安全素養評價體系等多維度提出策略建議,助力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水平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安全;網絡安全素養;網絡安全教育;網絡安全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25)03-0063-11
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5.03.006
作者簡介:魏順平,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北京 100081);嚴靜,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侯文婷,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王永琦,通訊作者,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京 100816)
基金項目: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網絡安全專業委員會2022年度教育網絡安全研究課題“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現狀調查及提升策略研究”(編號:22WLAQ009)
一、引言
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網絡安全教育是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提出,組織修訂中小學相關教材,語文、思想政治、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信息技術等課程要強化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土安全、社會安全、生態安全、網絡安全教育,充分體現國家安全意識。[1]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生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對網絡安全教育知識要點做了詳細說明,包括網絡安全的重要性、網絡安全的主要內容、網絡安全面臨的威脅與挑戰、維護網絡安全途徑與方法等四大方面。[2]
據教育部公開信息,2022年學歷教育在校生為2.93億人,其中高等教育在校總規模為4655萬人。然而,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教育未得到普遍重視,關鍵教育教學網絡與信息系統安全內部漏洞、外部威脅廣泛存在,網絡安全防護能力仍有短板。例如,教育數字化覆蓋人口多容易形成意識形態問題,教育領域信息系統多容易帶來系統攻擊和被篡改事件,教育領域數據資源多容易造成數據泄露。教育系統網絡安全形勢嚴峻,安全事件不斷出現,涉及數據主權、內容安全、個人信息、網課爆破、網頁篡改等。由此可見,加強高校網絡安全教育事關國家網絡安全防線、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3]基于此,本文擬深入調查全國大學生整體的網絡安全素養現狀,深入分析不同群體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差異,提出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針對性建議,以期對提升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提高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有所助益。
二、文獻綜述
網絡安全素養又稱網絡安全信息素養、信息安全素養。綜合國內有關學者的研究,本文認為網絡安全素養是指以信息化時代為背景,在網絡交際的社會互動模式下,個人出于維護個人網絡安全以及維護良好的社會網絡生態,進而利用網絡獲取、評判、制造和傳播各種網絡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現有文獻尚未對網絡安全素養構成形成統一共識。例如,方兵認為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教育包括網絡安全基本認知、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防護技能和網絡安全教育四個方面;[4]羅力認為信息安全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信息安全意識、信息安全知識、信息法律倫理、信息安全能力四個維度;[5]王蕊莉認為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教育應從網絡信息安全防護能力、網絡信息安全意識、網絡信息安全知識、網絡信息安全法律倫理入手。[6]綜上所述,網絡安全素養包含意識、技能、倫理等多個維度。本文結合文獻討論,將網絡安全素養分為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知識、網絡安全技能、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及道德倫理四個維度。網絡安全意識是個體網絡安全素養的基礎,具備危險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是采取網絡安全防護手段的前提,具備網絡安全學習意識是網絡安全素養提升的必要條件;網絡安全知識是個體對于網絡安全威脅手段、網絡安全保護方法等的基本認知,也是掌握網絡安全技能的前提;網絡安全技能是個體在網絡環境中進行安全防護的具體手段,也是個體網絡安全素養的直接體現,其包括但不限于對硬件設備的調試能力、個人及集體的信息保護設置能力;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及道德倫理維度主要關注網絡信息安全在法律倫理上的規范,其不僅是個體網絡安全的關鍵,也是網絡安全環境提升的關鍵所在。
此外,本研究通過文獻檢索發現近五年關于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文獻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基于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提升的重要性,對提升路徑、培育方法開展相關研究;二是為了解當前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現狀,對大學生開展調查研究并就調查結果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素養提升策略。
在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調查方面,辛敏等對贛州市大學生進行了大樣本問卷調查,發現該市大學生存在信息辨別和安全意識不強、網絡安全知識和技能較為缺乏、網絡道德和法律素養較低三類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高校—家庭—個體”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培養體系。該研究缺少相關性分析,作者也沒有從樣本特征(如學科類型、性別等)進行差異性分析。陳琦等的調查研究側重問卷本身的科學性驗證,研究者通過各維度的指標測量以及各類信效度分析,在保證問卷量表科學性的情況下對調查數據進行簡要分析,并得出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網絡安全素養,但是內部結構呈現失衡狀態,且在樣本特征的某些方面(如學科等)存在差異性的結論。郭勁赤主要聚焦大學生移動信息安全素養的調查,包括大學生手機、iPad等可移動設備上表現出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蔡文政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對南京郵電大學的學生進行網絡安全素養的調查,通過頻率分析介紹樣本人口學特征,從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知識、網絡安全技能、網絡安全法律與道德四個維度就樣本特征進行差異性分析,探求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整體情況,以及不同類型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差異。方兵從網絡安全基本認知、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防護技能以及網絡安全教育情況等方面,對江蘇、安徽、山東等省份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頻率占比出發分析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各維度的大致情況并提出相應建議。
綜上所述,在現有關于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調查中,調查指標尚缺乏統一性。由此,本研究將超越以往的調查研究,以網絡素養為框架,綜合已有問題,探尋更完整的指標構建。根據上述各研究的調查范圍,本研究第二個創新點在于關注東西部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對比分析。數據分析方面,在兼顧整體情況以外,做好樣本特征的差異性分析,含輕微差異的分析,以期為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培養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基于上述網絡安全素養的內涵界定及其構成要素,本研究開發調查工具,選取分布在我國中西地區的12所高校的在校學生,以了解我國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實際水平及其影響因素。問卷聚焦于:①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整體水平以及各維度素養水平如何;②大學生的個體特征(如專業、性別等)和家庭情況(如家庭收入、文化水平等)是否對網絡安全素養水平產生影響。
(二)問卷編制
本研究調查問卷以過往相關研究提出的網絡安全素養框架為基礎,詳見文獻[4-6];參考《指導綱要》主要目標部分從意識、知識、行為、責任、使命等維度,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各階段分別提出的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問卷以逐層深入的思路將意識、知識、能力、安全法律法規及道德倫理四個維度融合在一起,并通過網絡安全意識8個具體指標、網絡安全知識7個具體指標、網絡安全技能8個具體指標、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6個具體指標編制問卷量表,形成新的調查問卷。在下一輪問卷優化上,一方面抽取部分同學進行預調研,另一方面邀請專家審稿,根據部分同學的反饋和專家意見修改問卷,最終確定調查問卷終版,詳細構成如表1所示。
(三)方法與樣本
本研究調查采取“問卷星”網絡問卷的形式,向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2所高校發放問卷。調查范圍全面,覆蓋我國東西部地區。最終收集問卷478份,再通過對問卷填寫所用時間、重復個案以及異常值進行數據清洗,最后得出有效問卷284份。問卷調查對象描述如表2所示。
由表2數據可知,女生占比79%,本科生占比75%,社會科學占比88%。這三類群體在樣本中占據絕大多數,故本問卷最終分析結果對這類群體而言更具代表性。
(四)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的信效度檢驗使用SPSS27.0軟件進行。根據檢驗數據,問卷的科隆巴赫系數為0.921(gt;0.7),說明信度很好,即關于高校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水平方面的數據穩定性強,存在非常好的內部一致性。KMO檢驗系數為0.918(KMO系數越近數字1說明問卷效度越高),可見問卷效度較好。
四、調查結果分析
(一)高校在校生網絡安全素養的整體情況
從表3數據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校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整體水平平均分為3.85分,數據表現情況并不理想。其中網絡安全意識表現最佳(3.98±0.49),其次是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3.97±0.61),再次為網絡安全技能(3.75±0.68),最后為網絡安全知識(3.7±0.65)。由此可見,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意識高于認知及行為,在網絡安全知識的掌握上有待提高,網絡安全技能的訓練上有待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安全素養水平中起奠基作用的網絡安全知識處于最低水平,而網絡安全技能則高于網絡安全知識水平。這一特殊表現可能是因為作為信息時代“原住民”(數據群體以本科生為主)的高校在校生,在網絡操作上確實更具備優勢,同時也呼喚網絡安全知識在網絡安全教育上的補充。
(二)高校在校生網絡安全素養水平差異分析
1.網絡安全素養整體水平
本調查使用SPSS27.0軟件對性別、年級、學校地域、學科四個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并對年齡、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文化水平、網絡接觸時間、家庭所在地五個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從數據差異的顯著性而言,高校在校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在各個特征上的顯著性都大于0.05,說明其網絡安全素養水平在各個特征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隨著信息化的深入、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大學生在網絡安全素養上的差距逐漸縮小,不會因為性別、居住地、家庭收入等原因而存在顯著不同。但從平均值數據來看,可以發現數據間的輕微差異。在性別上,男生(3.86)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微高于女生(3.85);在家庭居住地層面,來自城市(3.91)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高于來自縣鎮(3.79)和鄉村(3.85)的學生;在網絡接觸起始時間層面,較早接觸網絡學生(3.88)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高于高中(3.82)或者大學(3.59)才接觸網絡學生,其中大學階段才接觸網絡學生的網絡素養平均得分遠低于其他時間段接觸網絡的學生;在學科門類上,自然科學及應用相關專業的學生(3.92)網絡安全素養水平高于社會科學相關專業的學生(3.84);在學校所處地域上,數據表現與原假設相悖,具體表現為西部地區大學生(3.92)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高于東部地區大學生(3.77)。
由于網絡安全素養整體水平在各個特征上都不存在顯著差異,且在平均值的對比分析上,某些數據的表現與調查研究假設相悖,因此需要進一步對網絡安全素養水平之下的四個子維度做詳細分析。
2.網絡安全意識
通過對在校生網絡安全意識水平在各特征方面的差異性統計,本研究發現:性別上,女生(4.00)的網絡安全意識略高于男生(3.94),基于男生整體素養水平高于女生而網絡安全意識卻低于女生的情況,在后續的培養工作上,需要教育部門在性別上因材施教。研究生(3.99)的網絡安全意識高于本科生(3.98);自然科學專業方面學生(4.10)的網絡安全意識高于社會科學專業方面的學生(3.97);來自低文化水平家庭和鄉村的學生(4.03、4.00)相較于來自中、高文化水平家庭的學生(3.91、3.94)和來自縣鎮、城市的學生(3.98、3.97)安全意識較高,緣于來自低文化水平家庭和鄉村的學生基于傳統保守的認知,網絡安全意識更高,同時這也和對應家庭的抗風險能力息息相關。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安全意識在家庭收入水平方面存在顯著差異,Sig數值為0.01(lt;0.05),按照高(3.79)、中高(3.94)、中(3.95)、中低(3.93)、低(4.20)收入水平家庭對應的網絡安全意識得分來看,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和來自高收入家庭學生在網絡安全意識方面差異顯著,且均高于來自中高、中、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這一點和家庭所能承擔風險的能力負相關,家庭收入水平高,承擔風險的能力高,來自對應家庭學生的預防風險意識相對較低。相反,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就要高很多。
3.網絡安全知識
通過對在校生網絡安全知識水平在各特征方面的差異性統計,本研究發現:各特征方面在網絡安全知識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從平均值數據來看,男生(3.79)的網絡安全知識水平高于女生(3.67);社會科學(3.70)和自然科學(3.70)方面在網絡安全知識上的得分幾乎一樣,不存在差異。網絡安全知識水平在學生家庭居住地方面存在差異,Sig數值為0.062,接近0.05,具體表現為來自城市學生(3.84)的網絡安全知識水平高于來自鄉村和縣鎮的學生(3.66、3.62)。隨著經濟的發展,網絡覆蓋率增加,但是鄉村、縣鎮和城市的發展差異依然存在。在網絡安全知識的普及上,鄉村不如城市,不同地域學生在知識掌握上存在差異。
4.網絡安全技能
通過對在校生網絡安全技能水平在各特征方面的差異性統計,本研究發現:整體而言,在校生的網絡安全技能在性別、年級、接觸網絡時間、家庭文化及收入水平、家庭居住地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學校所處地域Sig數值為0.02(lt;0.05),存在顯著差異,西部高校在校生(3.87±0.65)遠高于東部高校在校生(3.62±0.7)。因此,東部高校在校生網絡安全技能素養方面的培育亟需完善。各層面網絡安全技能水平平均值數據對比如下:男生(3.81)高于女生(3.74);本科生(3.72)低于研究生(3.85);西部高校學生(3.87)高于東部高校學生(3.62);自然科學專業學生(3.86)高于社會科學專業學生(3.74);城市學生(3.84)高于縣鎮和鄉村學生(3.62、3.79);高、中高收入家庭學生(3.96、3.83)高于中、中低、低收入家庭的學生(3.72、3.74、3.75)。綜上,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對于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數據在高校所在區域上呈現出顯著差異。除此之外,網絡安全技能素養男生優于女生,對于女生的網絡安全教育,要更多關注。網絡安全技能素養較高的學生普遍來自城市、經濟條件好、文化水平高的家庭,可能與這些學生較早使用電腦等電子設備相關。
5.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
高校在校生在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水平的得分情況不存在顯著差異,從平均值看,男生低于女生,年齡大、年級高的在校生高于年齡小、年級低的在校生。上大學之前就接觸網絡的在校生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水平更高。綜上所述,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素養的表現與性別、接觸網絡時間、年齡有較大關系。男生更需要重視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的教育,而新生相較于研究生或者大三大四學生,更需要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方面的學習。
本研究通過分析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整體水平在樣本各特征方面的差異性,以及網絡安全素養各維度在樣本各特征方面的差異性,得出以下結論:一是調查對象在各特征方面的顯著性差異不大,這和國家經濟發展、網絡普及率提升息息相關。二是調查對象的各特征方面并未完全趨同,仍存在輕微差異。具體表現在:①在性別方面,網絡安全素養整體水平男生高于女生,但在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方面女生高于男生。②在年級方面,研究生網絡安全素養整體水平和各維度表現均優于本科生。③在學校所處區域方面,西部高校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水平無論在整體上還是各維度,均優于東部高校學生。④在學科專業方面,社會科學專業學生除了在網絡安全知識維度與自然科學專業學生素養水平差異不大外,其他方面均低于自然科學專業學生,整體水平亦然。⑤在年齡方面,年齡較大學生具備更高的網絡安全素養。⑥在家庭居住地方面,城市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水平高于縣鎮和鄉村學生,但在網絡安全意識上前者卻低于后者。⑦在家庭收入水平方面,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除了在網絡安全技能上具備明顯優勢外,無論是在整體水平,還是在網絡安全知識、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等方面,均不具備明顯優勢,且在網絡安全意識上明顯低于家庭收入水平低的學生。⑧在家庭文化水平方面,高文化水平家庭的學生具備更好的網絡安全素養,在整體水平、網絡安全知識、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技能上都表現優異。⑨在網絡接觸時間方面,早接觸網絡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會更高,但不存在越早接觸,網絡安全素養越高的相關性。初高中接觸網絡和小學階段接觸網絡的學生之間,網絡安全素養水平幾乎沒有差異。但是過晚接觸網絡的學生,如大學開始接觸,則在整體和各個維度上的水平都明顯較低。
(三)高校在校生網絡安全素養的聚類分析
根據網絡安全素養四個子維度的得分均值,將樣本聚類為三類,如表4所示。聚類結果良好,其中類3得分最好,占比24%,在每個維度上的得分都高于4分。其中,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素養和網絡安全技能素養,高于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安全知識。類1處于中間水平,占比48%,網絡安全素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3.5分,其中網絡安全知識維度的得分最低。類2中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較低,占比29%,其中網絡安全技能維度得分3分,網絡安全知識得分僅為2.99分。縱觀三類大學生的聚類情況以及各維度得分情況可知,大學生在網絡安全知識和網絡安全意識方面需要更多關注和支持。
分析三類群體與樣本特征的情況可知(見表5),在平均得分較高的類3中,男生占比25%,來自城市的學生占比33%,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接觸網絡學生的占比45%,西部高校學生占比67%,其比例均高于同群體在類1和類2中的占比。綜上所述,高校在校生中,網絡安全素養水平整體較高的多為男生,他們來自城市,接觸網絡的時間比較早,且家庭文化水平較高。而網絡素養水平較低的類2,樣本特征表現為本科生占比較高,多來自縣鎮,他們的家庭文化水平大多數較低。由此可見,高校在校生網絡安全素養多和家庭文化水平、接觸網絡時間以及家庭居住地有關。
五、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提升建議
本研究從網絡安全素養的內涵和構成入手,以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知識、網絡安全技能、網絡安全法律及倫理為四個維度,構建網絡安全素養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編制網絡安全素養調查量表,調查四所高校在校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結果顯示,高校在校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整體水平一般,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安全法律與倫理兩個維度情況較好,但網絡安全知識和技能維度稍遜于前者,而這兩者之間,網絡安全知識得分較低。差異分析顯示,高校在校生網絡安全素養在網絡接觸時間、年齡、性別、家庭收入和文化水平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年級、學校所在地區、學科專業、家庭居住地方面存在輕微差異。根據研究結果,結合當前最新要求和他人研究成果,本研究對提升高校在校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制度,提高安全教育系統性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加強網絡安全體制建設”。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之于國家、社會、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各方面提高對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視程度,更新網絡安全教育理念,堅持“大教育”“大安全”的網絡安全教育理念,[7]堅持頂層設計,整體布局,從總體國家安全觀出發,構建網絡安全教育總框架。王訓兵提出“三全育人”視角下全員參與的網絡安全教育模式,即政府積極推動政策、標準等的制定,優化管理制度,推行分級負責制,為后續網絡安全教育的切實落地提供保障。[8]
完善網絡安全教育政策和體制,以體制保障網絡安全教育體系化和資源統籌調配,并促進各部門各組織之間的分工合作。目前,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存在部門分工分配不合理的情況,使得相關工作沒有落到實處,因此需完善網絡安全教育體制,加強校內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為提高學生對網絡安全的重視程度,學校宜在制度下構建更加完善的網絡安全教育課程體系,如增開網絡安全教育公共基礎課,且明確其必修地位并用制度保障課時占比。據本研究數據,大學生網絡安全知識積累在學生家庭居住地上存在顯著差異,說明網絡安全教育存在城鄉差異。此外,完善教育政策和體制,也利于促進鄉村、縣鎮網絡安全教育一體化的實現。
(二)優化課程,提高教學培育效果
開設優質網絡安全課程是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最直接的途徑。一是組織編寫公共基礎課教材,優化網絡安全教育內容。首先要提供立體的網絡安全教育內容。網絡安全教育不僅僅是網絡知識和能力的教育,更是個人品德的教育。立體的教育內容包括網絡安全知識、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網絡安全與專業發展、網絡安全與社會安全、網絡安全道德倫理、網絡安全知識實踐與應用等多方面。其次要提高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將網絡安全教育融入各學科專業教育教學。據上述數據,不同專業門類、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對于網絡安全教育的學習需求不同。優化網絡安全教育內容,為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內容。學生性別的不同,教學側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在男生居多院校,網絡安全教育宜增加意識和法律倫理內容;在女生居多院校,網絡安全教育宜更重視知識和技能板塊的學習和練習。課程內容需結合本學科、本專業特點,明確網絡安全教育相關內容和要求,并將其納入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同時結合學科專業領域特點,在課程中有機融入網絡安全教育內容,避免簡單添加、生硬聯系,注重教學實效。最后要發揮專題教育優勢,立足于總體國家安全觀,圍繞網絡安全各領域,確定綜合性或特定領域的主題。二是好的課程需要好的組織形式,網絡安全教育教學組織形式亟待優化亟待。當前網絡安全教育形式較多采用主題講座、課程選修、主題班會等,多數網絡安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沒有得到切實的實施和執行,[9]課程的學習也主要停留在理論知識、重要意義的講授,[10]學生網絡安全素養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根據上述數據,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水平在網絡安全技能板塊得分較低,主要原因是缺少網絡安全教育實踐。知識競賽、攻防實戰演練、主題活動、專題網站、游戲小程序等都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這些教學形式兼顧互動性和趣味性的同時,也增加了網絡安全教育的實踐訓練。三是重視網絡安全事前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事后關懷。信息化背景下,網絡安全事件頻發,高校要做好學生遭遇網絡安全威脅的準備和事后工作,組織建設好網絡安全事后教育,如通過心理輔導課程提高學生面對網絡安全事件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網絡安全素養水平。四是關注師資培養,提高網絡安全教育質量。高質量的網絡安全教育離不開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高校應開展新入職教師培訓、思政課教師培訓等各級各類培訓,強化教師的國家安全意識,提高實施國家安全教育的自覺性;分層次舉辦校級領導網絡安全教育專題研討班,對網絡安全教育關聯度較高的學科教師進行專項培訓;建設培訓者隊伍和專家庫,提升教師實施網絡安全教育的能力;選拔、培育一批專門從事網絡安全教育的專業骨干教師;鼓勵相關領域專家、思政課教師、相關學科教師,發揮專業特長,參與國家安全教育,形成專兼結合的網絡安全教育師資隊伍。
(三)營造氛圍,發揮校園文化作用
營造網絡安全校園文化氣氛,浸潤網絡安全教育。網絡安全素養水平的高低和網絡安全意識密切相關,校園文化的營造對于網絡安全教育具有輔助作用。高校應通過學校校報校刊、公眾號、廣播站、宣傳欄等平臺實現網絡安全教育常態化,浸潤式地豐富大學生的網絡安全認知體驗,提高其網絡安全意識;開放更貼合學生實際、更符合新興傳播媒介的網絡安全精品資源,在開學典禮、軍訓、國家安全教育日、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安全教育活動。
(四)重視資源,做好開發和利用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發揮網絡安全各領域專業人才、專業機構和行業企業的作用。專業領域人員提供專業咨詢、專業指導、培訓講座等,助力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完善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體驗和實踐機會。二是組織編寫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公共基礎課教材。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相關專業機構要綜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有針對性地開發配套的多媒體素材、案例庫、課件、微課、專題網站、應用軟件、微信公眾號、在線開放課程等集成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并確保資源形式與種類多樣化。三是地方和學校應注重因地制宜,統籌利用現有資源,推動相關教育實踐基地改造升級,拓展網絡安全教育功能,打造一批綜合性教育實踐基地和專題性教育實踐基地。
(五)升級測評,以評價促進培育
現階段,我國亟需構建一個科學有效且通用的網絡安全素養評價指標體系。高校應采用更加科學、符合實際的教育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進行評估和鑒定;應基于總體國家安全觀,明確網絡安全教育核心理念,堅持發展性、過程性、多元性相結合,構建在校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標準體系。高校采用更加科學、符合實際的教育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進行評估和鑒定。本研究建議:一是診斷評價先行。從調查數據可以發現,不同年齡段、不同家庭居住地、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學生對于網絡安全教育的需求不同。學校在實施網絡安全教育之前,需要基于最新的網絡安全標準體系對學生進行診斷評價,找準各類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二是動態測評與定期測評相結合。以學年或學期為單位進行定期測評,以講座學習成果驗收、網絡安全知識競賽等形式進行動態測評。三是豐富考查形式。客觀記錄學生在國家安全專題教育、課程學習和社會實踐等活動中的態度、行為表現。總體來說,高校需重視在校生網絡安全素養水平測評工作,更好地了解在校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水平,降低個人網絡安全素養水平的差距,在育與評螺旋式上升的循環中,提升在校生的網絡安全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EB/OL].(2018-04-09)[2024-09-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804/t20180412_332965.html.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10-20)[2024-09-01][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10/t20201027_ 496805.html.
[3]蔣燕玲.新時代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意義、困境與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0(20):59-61.
[4]方兵.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7,31(6):15-20.
[5]羅力.國民信息安全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3):81-86.
[6]王蕊莉.基于AHP的大學生網絡信息安全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2(7):85-87.
[7]陳步偉.國家總體安全觀視角下高校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培育問題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10):101-105.
[8]王訓兵.“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提升研究[J].科教導刊,2023(16):17-19.
[9]洪偉,任劍洪,徐麗娜,等.數據安全法實施背景下的教育數據分類分級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28(3):41-50.
[10]張麗娟,王愛芳.大學生信息安全素養的教育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3(6):93-96.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ecurity Literacy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Shunping WEI1, Jing YAN1, Wenting HOU1, Yongqi WANG2
(1.School of Edu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2.Center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China, Beijing 100816)
Abstract: Under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framework,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country’s future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cyber secur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national cyber security defense line, national ideological security,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previous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the network security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surveys and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security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On this basis, a survey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around four primary indicators: 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 network security knowledge, network security skills, network security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ethics and morality. This study surveyed 12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ecurity literacy-the overall level of network security 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generally average,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network security 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gender, school region, major category, contact time with the internet, education level, age, and other aspects.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severa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network security system, optimizing network security courses, creating a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atmosphere, emphasizing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upgrading the network security literacy evaluation system, to help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network security literacy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ecurity; Network security literacy;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
編輯:王曉明" "校對:李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