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可分為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智能文化資源四部分,其中物質文化遺產與歷史文化資源相對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文化資源相對應,智能文化資源屬于現實文化資源,要利用好文化資源,就需要把握其核心特性。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具有三種顯著特性。
一是非獨占性。經濟全球化時代以及信息時代,文化資源雖說也有較強的地域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知識產權的保護,但它一旦被創造出來,便成了一種可供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成了其他人進行文化再創造的資料。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要利用文化資源的非獨占性特征,善于合理借鑒,取優秀資源為我所用,通過資源整合與資源創新,打造文化品牌。
二是價值遞增性。文化資源的使用過程往往伴隨著文化資源的創造過程。與自然資源的損耗性相比,文化資源使用次數越多,傳播范圍就越廣,價值就越大。
三是效用不可預測性。文化資源的效用大小往往取決于文化資源開發者的運作能力。不同的利用方式、開發技術或者宣傳推廣措施等能夠較大地影響文化資源的效用。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注重資源開發方式,力爭實現資源效用最大化。
文化產業是指為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涵蓋了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涉及多個領域,如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網絡文化、文化休閑娛樂等。文化產業具有如下特征:
(1)高附加值。文化產品的高附加值主要體現在創意價值、知識產權價值、品牌價值、用戶體驗價值和文化內涵價值等方面,能夠提供具有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的文化產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從而獲得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場價值。
(2)以知識產權為核心。文化產業依賴于知識和技能的積累,需要從文化傳統、歷史、社會等方面獲得豐富的知識儲備,這是企業競爭力和利潤的主要來源。
(3)創新驅動。文化產業的增長和發展主要依賴于創新,包括內容創新、技術創新等。
(4)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文化產業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逐漸降低。
(5)高風險性。文化產業的高風險特征主要表現在創意和智力成果的難以衡量、市場需求的不穩定性、知識產權保護的風險、政策和法律環境的制約,以及投資周期長和資金回流慢等方面。
綜上,構建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體系需要充分考慮五個特征,促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助力文化繁榮和經濟增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方面,加強對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和利用在地世界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打造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傳統古村落及文化生態保護區;另一方面,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通過修史修志、推進古籍整理出版、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傳習所)和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振興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地方的具體實踐中,文化經濟與地方的協同發展很多時候變成了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的比拼,具體來說,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利用路徑有以下五種模式:第一種是原生自然式,對地方的依賴程度最高,在某種歷史文化遺產的原生地,以在地居民或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形態為旅游內容;第二種是原地濃縮式,是把散布在某地方的各類文化遺產集中開發成景區或者作為某個景區的歷史文化功能展示區部分,集中呈現該地方的歷史文化精華;第三種是集錦薈萃式,將地方及其周邊的歷史文化資源都在某個主題景區內呈現;第四種是主題附生式,圍繞某種歷史文化主題與特定功能的文化和旅游業態結合,如旅游演藝等;第五種是數字體驗式,伴隨著AR、VR、MR等虛擬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歷史資源與數字呈現形式的結合成為各地方推動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的“標配”,通過虛擬人和“沉浸情境”的互動深化,未來這種模式帶來的體驗感、參與感、環境感也在不斷升級。
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隨著世界范圍內數字經濟的快速崛起,文化產業進入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新階段。盡管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猛烈地沖擊了以人際交流和現場互動為主的文化產業門類,包括會展、文博、演藝、電影放映等,但是數字文化新業態卻快速崛起。數字經濟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大批數字文化產業新業態,包括數字出版、數字音樂、游戲電競、MCN(多頻道網絡傳播)、沉浸式體驗等。它們以在線、智能、交互、跨界為四大特征,推動了要素重構、場景再造、流量升級、價值創新和普惠民生。其重點在于:以數字數據作為核心要素,依托“數據+計算力”提升文化生產力水平;采用創新平臺,擴大流量規模;以文化賦能新場景建設,推動在線、在地、在場三種文化生產方式的有機整合。
經濟學意義上,政策作為一種制度供給具有內生性的要素作用,具有促進發展的驅動力。文化金融政策就是政府為了維護文化領域的公共利益提出并執行的以金融手段為主要內容的一種公共政策。其一,文化金融政策通過導向功能(引導功能)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建立鼓勵或刺激性措施,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流向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相結合;其二,文化金融政策能夠協調文化與金融復雜系統的利益關系,文化生產領域結構復雜,分為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兩個部分,同時文化產業內部的各個分行業之間差異也較大,加之金融體系復雜、政策部門眾多,金融與文化的協同發展需要一個穩定的長效協調機制,并通過解決這些矛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產業效率;其三,文化金融政策將金融領域的資本價值和文化領域的文化價值進行分配與再分配,以滿足具有更大社會價值的那部分群體的價值需要和利益訴求,通過分配功能進行價值或利益的分配與再分配,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其四,文化金融政策通過約束或管制維護文化金融市場秩序,不僅約束公權力自身,還約束相關利益主體,保障文化產業良性發展和金融系統風險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