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特別是最近幾年間,文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文學載體與形態的變化,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也并不為過。文學未來的形態雖無法完全準確預測,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讀者”已經并且越來越成為介入和改變文學發展的突出因素。數字時代文學的到來,媒介技術的急速迭代,讓讀者真正介入并深刻影響著文學生產的全過程。對這一現象和趨勢,文學史研究和書寫再也不能視而不見,再也不能不積極回應了。而且事實上,面對文學發展的新趨勢,既有以作家作品和權威讀者為本位的文學史研究模式已初露捉襟見肘之態。
基于此,筆者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讀者維度的建構》[1] 中提出了普通“讀者維度”的理論視角,嘗試為變革文學史書寫和研究提供新的觀測維度,拓展出具有領先和預判性的適應未來文學發展趨勢的研究視野。此前涉及普通讀者的研究,多從“大眾化”或“通俗化”的視角觀照,而普通讀者維度的提出,則為還讀者以主體地位提供可能,為在當下和未來文學史上作為突出的結構性存在的讀者,打開新的研究路徑。拙文提出的嘗試性理論視角和方法只是開始,學界同仁進一步多角度拓展、深化,使讀者維度研究走向豐富和縱深,才是筆者最為期盼的。于是就有了這個專題。
鄭績、袁一丹、石岸書、邵部四位從不同角度就拙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讀者維度的建構》中的普通讀者維度展開討論,形成了有趣的對話和張力。鄭績《矩陣重設:文學史建構中普通讀者維度的開啟》論述了讀者維度在未來文學史研究中的重要價值,指出“普通讀者”需要從學理上與“大眾化”區分,以匹配時代變革開啟新的理論矩陣的可能。袁一丹《在場的缺席者:尋找現代文學的“普通讀者”》則以現代文學為對象,在五四新文學的生產、消費機制中界定“普通讀者”,并思考“普通讀者”如何成為有效的概念工具。邵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研究的“讀者革命”》認為當“普通讀者”被納入到學術研究的視野,以作家作品為中心、以文學精英群體為主體的文學史結構正在經歷著一場“讀者革命”。石岸書《普通讀者:“當代文學”的基底》在作為國家文學的當代文學的激進性中把握和指認普通讀者的構成,提出“普通讀者研究是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世界、情感結構與意義生產的重要參照”。
本期專題文章聚焦“讀者維度”,從各自角度展開和闡發其對文學史革新的意義。這組學術對話,只是開始,希望能夠引起更大范圍的展開與更深入的爭鳴討論。
專題由暨南大學閱讀文化研究中心與《粵海風》聯合推出。緣起與設想贅述如上。是為引言。
(作者系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閱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注釋:
[1] 趙普光:《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讀者維度的建構》,《文藝研究》,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