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裁判文書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功能與反思

2025-04-09 00:00:00周曉帆
湖湘法學評論 2025年1期

[摘 要]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指最高人民法院主管或下設的出版物,還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冠名”的審判業務指導類作品。由于最高人民法院的權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指導審判實踐的實用性,我國裁判文書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情況較常出現,法官對這類做法持不同的態度。基于依法裁判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只能作為裁判理由而不是裁判依據。個案裁判中,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具有填補法律漏洞、進行法律解釋以及法律論證等現實功能。當前,裁判文書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存在取代法條、與司法解釋混淆以及冗余論證等問題,存在消解司法解釋權威、損害形式法治等風險,司法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需要遵循必要的限度。

[關鍵詞]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審判指導;法治風險;運用限度

[中圖分類號] D901 [文獻標識碼] A

一、問題的提出

“最高法院的出版物一般是指最高法院的機關報和機關刊物,在更廣泛的意義上,還包括以最高法院各審判庭等機構的名義出版的各類雜志、書籍。”一般來說,西方國家的最高法院并不會主辦出版社、期刊等公立出版機構及出版物,其出版物的形式限于一些判例匯編、案例報告。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長期發揮著政治宣傳動員、審判業務指導、法律知識普及、社會整合、法官職業共同體培養等直接或間接功能。[1]早在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定期發布案例,指導全國法院的審判工作。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輯出版了《人民法院案例選》,“由于案例選對案例的法律分析透徹,受到廣大法官、律師、法學教學、研究人員的歡迎”。[2]近些年,市場上出現了不少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庭以及大法官主編的“理解與適用”類審判指導用書,這類出版物一般綜合了法律條文、條文釋義、相關案例的內容,對立法目的、基本內涵以及實踐應用等方面進行解析,在審判實踐中常常被當事人及法官參考與援引。

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生成及規模運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法邏輯下最高人民法院統一法律適用、實現國家治理的政治功能。一些研究對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在司法裁判中的現實效力持肯定態度,如左衛民教授等認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出版物本身就是法院權力行政化運作的載體,承擔業務指導功能也是其主要特色。[3]還有研究認為,這類“法律適用指南”屬于法律適用的一種“工具類機制”,能夠幫助法官理解法律,為統一適用法律提供借鑒和參考。[4]有研究指出,“法院官方出版物,不僅是一種信息表達和傳播載體,更是補缺司法解釋的應時性釋法策略和政治控制手段”。[5]但在法理論層面,法的淵源指“司法裁判過程中裁判依據的來源”,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并不屬于法的“效力淵源”范疇。[6]而且,根據我國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以及釋法說理相關文件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不屬于“裁判依據”“裁判說理的依據”或者“裁判理由”。[7]所以,雖然同樣“冠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在法律效力上不同于司法解釋,也區別于司法解釋性質文件或者司法政策,[8]其法律地位需要進一步明確。當前,各類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層出不窮,種類十分豐富,在事實上影響著司法實踐,值得思考的是,這類出版物在審判實踐中是如何運作的?在個案中具有怎樣的功能?裁判文書援引這類出版物存在哪些問題與潛在風險?法官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需要遵循的限度是什么?已有研究缺少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究。

二、司法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現狀

為有效開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司法運用的經驗研究,本文選取了“人民法院案例選”“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刑事審判參考”“人民司法”“法律適用”“中國應用法學”“人民法院報”“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法信”以及部分包含“理解與適用”的書名作為關鍵詞,檢索網站包括中國裁判文書網、北大法寶、把手案例數據庫。經研讀與人工篩選,最終確定樣本裁判文書314份,在對樣本進行經驗分析的基礎上,初步歸納我國司法裁判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現狀。

(一)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類型及特征

通過研讀裁判文書,各類出版物根據載體類型大致可以歸納為圖書、期刊、報紙以及電子出版物四種。第一,圖書類出版物。比如,創辦于1992年的《人民法院案例選》是最高人民法院最早創辦的案例研究連續出版物,又如,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編寫的《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以及刑事審判庭編寫的《刑事審判參考》,旨在“傳播審判工作經驗”“提供審判指導與參考”。[9]這類出版物的表現形式非常多樣,或表現為司法文件的匯編、指導案例及參考案例的匯編、最高人民法院審判觀點的集合,或是對司法解釋、司法文件的再解釋等。

第二,報紙類出版物。《人民法院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主管,反映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唯一全國性大報,主要刊登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披露大案要案真相,關注社會法治熱點,定期刊登人民法院公告。[10]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以下簡稱《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官方公報,用于刊載重要法律、司法解釋、裁判文書選登及案例等,盡管被稱為“公報”,但從形式上來說該刊物其實更像期刊。由《最高人民法院公報》發布的公報案例具有指導性的參考價值,常在司法實踐中被援引。

第三,學術期刊類出版物。最高人民法院主管的刊物包括《人民司法》《法律適用》《中國審判》《中國應用法學》,刊載由學者或法官撰寫的表達學術觀點、司法經驗的文章、案例。《人民司法》創刊于1957年,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機關刊物,《法律適用》創刊于1986年,《中國審判》創刊于2006年,《中國應用法學》創刊于2016年。觀察表明,我國裁判文書援引《人民司法》和《法律適用》的比例遠遠高于《中國審判》和《中國應用法學》。相較于一般法學期刊,這4本期刊旨在反映司法實務的動態,面向法官群體,著重對審判實踐中的新型、疑難法律問題進行研究,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

第四,網絡出版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最高人民法院積極拓展網絡信息平臺的應用,由最高人民法院立項開發、人民法院出版社承建的“法信”平臺,就屬于匯集大量案例要旨、法律觀點、法律圖書、法律文件等法律文獻資源的“網絡出版物”。[11]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各高級人民法院及各級人民法院系統也推出了各自的微信公眾號。這些網絡平臺成為法官閱讀參考的對象,一些法官甚至直接在判決書中援引。比如,在“劉某1、劉某2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中,法官就參考了《人民司法·案例》與“法信”平臺推送的案例,并在判決書中肯定了最高人民法院機關刊、微信公眾平臺對裁判的指導意義與價值。還有法官援引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公眾號刊發的《〈關于審理銀行卡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理解與適用》一文中的觀點。[12]

在形式上,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直接或間接主管單位都是最高人民法院,比如,圖書著作類出版物主要由最高人民法院直屬出版機構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期刊文獻、報刊的主管單位也皆為最高人民法院。正如有研究指出的,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各種司法文件,無論該文件是司法解釋、紀要、通知、“答記者問”,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各類出版物所刊登的代表最高司法當局正式立場的文章”,要成為通行于全國法院系統的裁判依據,關鍵不在于它屬于何種類型或者叫什么名稱,重要的是這份司法文件是由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13]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這類出版物要“冠名”最高人民法院?

在內容上,各類出版物各有所側重,比如報紙類出版物的法治宣傳特點更強,包括宣傳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重點、重要活動,刊登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重大改革舉措、地方法院的工作重點,并關注社會法治熱點,具有一定的普法與法治教育功能。報刊文獻類出版物的學術性更強,包括學者、法官對法律問題的學術探討,或者對典型案例的案例分析。圖書著作類一般是集合法律條文、法條解釋、司法案例的綜合性作品,這類出版物的優點是便于法官在審判實踐中進行檢索與查閱。從主體來看,各類出版物的編撰主體較為多元,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業務庭、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大法官、學者等。正如有研究指出的,“法官,尤其是直接審判案件的法官撰寫并發表案例研究的文章,是我國的一大特色。在日本, 撰寫裁判例評論或者判例評論的人一般只有一種,即學者”。[14]

(二)審判實踐對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態度

在官方介紹中,這類出版物都提到了“傳播審判工作經驗”“提供審判指導與參考”的共同目標,但觀察發現,我國法官對待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呈現兩種不同的態度。有法官對參考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持肯定態度,例如,在一起排除妨害糾紛案的二審裁判中,在“本院認為”部分,法官寫道:“一審判決引述四要件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物權編理解與適用》內容,系最高人民法院為貫徹民法典對相關條文的解讀,一審說理正確,不存在適用法律錯誤問題。”[15]該案一審、二審法官對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對條文的解讀持積極認可態度。在“徐飛與甄靜不當得利糾紛上訴案”中,在“本院認為”部分,二審法院寫道:“本院在討論研究本案過程中,參考了《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人民司法》、天津、江蘇部分法院及我市叢臺區法院部分法官的見解,從正當性、權威性、多數性等角度綜合評判分析,最終統一到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的認識上。”[16]該案法官認為,人民法院的見解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庭的意見對于裁判案件具有指導參考性。

有法官對參考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持否定態度,例如在一起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中,申請人不服二審裁判提起再審,并援引了《著作權法釋義》中的觀點,經筆者查閱,該“釋義”是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再審法官指出:“著作權法釋義由一系列關于著作權法具體條款的法律釋義組成,系作者個人對于條款內容進行專業理論說明的學術解釋,屬于學理解釋,因此不具有法律效力。”[17]又如,在“郭喜、劉菲健康權糾紛案”中,上訴人援引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中判決的觀點,論證殘疾賠償金屬于物質損失的范疇,二審法院認為“公報案例”不屬于強制性參照的案例,對上訴人的訴求不予支持。[18]類似的,在一起債權人代位權糾紛案中,一審法官參照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中確定的觀點,但二審法院認定一審法院參照“公報案例”駁回杜某某起訴的裁定錯誤。[19]這里或許有人會提出,因為“公報案例”本身就不具有指導性案例的強制性效力,自然不能隨意引用,但實際上,我國法官參考“公報案例”甚至直接援引的情況并不罕見,一些法官認為“公報案例”中的觀點可以作為法律適用的參考依據。[20]

整體而言,除了當事人主動援引的情況,法官也會在裁判文書中參考甚至直接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觀點意見,可能的原因有:其一,如上文所述,從形式上來說,一些出版物表現為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及案例分析的匯編,便于法官查找適用法條或查閱類案分析,具有實用性。其二,從專業性上來說,法學專家與司法實務部門提出的觀點意見屬于一種“內部知識”或“內部經驗”,屬于可信賴的理由來源。正如有研究指出的,“出于對外界學說知識的保守和警惕態度,法官更青睞內部的知識生產機制。一方面,法官平日獲取法學知識的渠道主要是閱讀,但其閱讀的資料類型與學者不同,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所推廣的典型裁判文書、官方出版的對法律問題進行理解與適用的書籍以及 《人民司法》《法律適用》等法官群體分享知識的期刊。另一方面,法官接受的課程學習的主講者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或上級人民法院的法官”。[21]換言之,法官傾向于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直接原因在于其指導審判實踐的便利性。其三,從主體上來說,這類出版物的典型特征是“冠名”最高人民法院,作為我國法院系統的最頂層,除了承擔部分審判功能,最高人民法院還具有審判管理職能,相較于其他論據,“系統內部”特別是最高機關的觀點更有權威性。

(三)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在裁判中的法律地位

當下,各類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層出不窮,其官方介紹都體現了最高人民法院指導審判實踐、統一法律適用的目標。基于最高人民法院的權威,下級人民法院與法官在審判實踐中援引出版物的做法似乎獲得了某種“權力”或“權威”的背書,但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不同于司法解釋與司法文件,不具有規范效力,因此需要對其法律地位進行進一步分析。需要說明的是,這里對法律地位的分析是從整體層面進行定性,因為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類型多樣,包括法條及相關法律解釋、案例匯編、學者及法官的觀點等,若法官參考的是出版物中的法律規定,屬于對法律法規的援引,同理,相關規定對指導性案例與典型案例的效力已有明確規定,不屬于對出版物法律地位的討論范疇。

在規范層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法釋〔2009〕14號,以下簡稱《規定》):“人民法院的裁判文書應當依法引用相關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作為裁判依據。”《規定》明確了裁判依據的引用順序,即“法律及法律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或者單行條例、司法解釋”。可見,除司法解釋之外,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各類司法文件、司法政策都不屬于裁判依據的范疇。《規定》還指出:“對于本規定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規定之外的規范性文件,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經審查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2018年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和規范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法發〔2018〕10號,以下簡稱《意見》)第13條規定“除依據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規定外”,法官可以運用指導性案例等論據“論證裁判理由”,“以提高裁判結論的正當性和可接受性”。在性質上,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接近《意見》提到的“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非司法解釋類審判業務規范性文件”“立法說明等立法材料”“法理及通行學術觀點”等論據,但又不完全相同。

在理論層面,最高人民法院的權威并不能規定法官必須遵循出版物的觀點,事實上,即便最高人民法院的權威性成立,也不能代表其出版物的權威,因為權威的成立源自內容的正確性或觀點的說服力,正如哈特所言,“一個人要想成為某一領域的權威,他必須在事實上擁有更多的知識或更加智慧。這樣才會使得其他人會合理(reasonable)地相信,相比于其他人獨立的研究,他就該領域所說的內容更可能是正確的。于是,其他人在沒有獨立研究或者評價他的推理(是否妥當)時,就直接接受權威者的陳述,這種做法對他們來說同樣是合理的”。[22]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法律地位需要被進一步分析論證。在形式上,不同于司法解釋與各類司法解釋性質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缺乏制定與公布程序的監督,類型多樣、內容繁雜,不具備司法解釋制定與公布程序的“準法定化”特征,[23]因而盡管這類出版物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下轄單位或者大法官、審判庭署名編纂的“官方”意見,但是其不具有拘束司法裁判的法律效力。

那么,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在司法裁判中的法律地位如何確定?《規定》和《意見》分別使用了“裁判依據”“裁判說理的依據”以及“論證裁判理由的論據”的提法,但當前,無論是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文件的表述,還是學界關于裁判說理的論述,都存在混用“裁判依據”與“裁判理由”的情況。有研究指出,實務中一般將正式法律規范作為裁判依據,“就裁判文書樣式而言,‘裁判依據’是限于裁判結論所依據的最終的規范基礎”,[24]其他論據則作為裁判理由。根據這一學理分類,應當明確,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律地位是“裁判理由”而不是“裁判依據”。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雖然戴著“最高人民法院”這頂“帽子”,但并不能延續最高人民法院的政治權威,其權威性來源更類似于一種知識性權威或經驗性權威,在裁判中的法律地位近似于學說或者通說。[25]

三、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在裁判中的功能

正如有研究指出的,“作為一種重要的治理方式和技術手段,最高人民法院的出版物承擔了一定功能,其中業務指導功能是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主要特色。在最高人民法院審判權威的至上性所形成的話語權的強大滲透力下,各種審判參考類出版物對法官裁判活動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26]實踐中,各類出版物常常作為法官查找法條解釋、最高司法機關觀點、參考案例的“工具書”,但司法裁判要求依法裁判,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在裁判中只能作為裁判理由而不是裁判依據。在功能主義視角下,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具有填補法律漏洞、進行法律解釋以及法律論證等現實功能。

(一)填補法律漏洞

拉丁法諺有云:“Non est regula quin fallet。”(法律必有漏洞。)法律不可能完美無缺,總會遇到一些“未被法律規則所調整的案件”(unregulated cases),這種情形被稱為法律漏洞。拉倫茨認為,“只要法律有漏洞,法院就有塑造法的權限,此點并無爭議”。[27]現代司法理念要求法官不得以沒有法律依據為由拒絕提供救濟,因而在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法官無法就某一案件獲取明確的法律依據時,需要進行漏洞填補。

觀察發現,不少法官通過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中的觀點來填補法律漏洞。在一起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中,案件的爭議焦點是因交通事故受到侵害的債權人是否可以主張損害賠償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定所列舉的應承擔侵權責任的范圍并不包括債權,該案法官援引了最高人民法院編著的《侵權責任法理解與適用》中的觀點,指出相對權一般不適宜由《侵權責任法》保護,但如果加害人明知他人相對權存在仍惡意去侵犯的,應當承認侵權責任的成立。法官還詳細列舉了《侵權責任法》保護民事權益需要考慮的四方面要素,進一步指出本案應首先按債權請求權的法律規定主張權利。[28]在另一起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中,法官參照了《人民司法》2016年2月第733期第63頁的案例研究,認為交通事故中的車輛貶值損失,一般應予賠償,但也要考慮主張者在事故中的過錯程度、受損車輛的新舊程度和車輛受損情況等。[29]

由于立法的滯后性,最高人民法院部分承擔著填補法律漏洞甚至“創制裁判規則”的功能,其出版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體現了最高司法機關的裁判立場。有研究指出,“最高人民法院的各類官方出版物(例如,《人民法院報》《法律適用》《民商事審判指導》等)經常刊登有關討論法律適用問題的文章,這些文章有的只是學術探討或是法官個體表達自身觀點,但其中有一些特殊的文章,其觀點不再是個別作者的見解,而是代表了最高司法機關的權威意見,成為最高法院創制法律規則的一種特殊形式”。[30]該研究還列舉了最高人民法院署名“高民尚”發表結論性觀點的現象。

最高人民法院既是獨立的政治主體,也是最高的司法主體,其兼具政治性功能與司法性功能。[31]因而,對法官來說,在存在法律漏洞的情況下,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中的觀點更具有權威性。例如,在一起刑事案件中,法官在援引《人民司法》文章觀點時,特意指出該觀點出自“最高院參加《關于辦理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司法解釋起草工作的執筆人(參見《人民司法》2017年第25期)的看法”。[32]又如,公房承租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產物,當前民商事審判中仍有涉及,但現行立法并沒有明確規定。在一起公房租賃糾紛案中,法官在裁判文書中明確援引了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劉貴祥在2020年第15期《法律適用》發表的《〈民法典〉實施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王丹法官在2020年第22期《人民司法》發表的《民法典繼承編修改的幾個重點問題》等文章中的觀點,論證公租房不屬于遺產范疇。[33]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雖然不具有規范的屬性,但是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最高司法機關對社會需求和公共利益的平衡,能夠較為妥善地處理法律的安定性與靈活性的沖突。

(二)進行法律解釋

法律解釋是對法律文本內涵進行說明的文本,是法律適用的前提。作為一種“工具型用書”,集合法條匯編、相關法律法規的解釋、案例匯編的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往往遵循解釋論的方法,方便法官查找法條及進行法律解釋。觀察發現,法官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進行法律解釋較常出現,有學者將這類“官方出版物”稱之為最高人民法院的一種“非正規釋法技藝”。[34]

一般來說,法官主要對法律條文的文義進行解釋。例如,有法官在裁定書中寫道:“本院經審查認為,關于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十八條第二款對接收貨幣一方為合同履行地的規定的理解問題,依據2015年3月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上)第154頁的闡述,該條款‘給付貨幣’的義務是指‘實體內容的合同義務而非訴請中簡單的給付金錢請求。不能以給付金錢這種責任承擔的形式來確定合同履行地,而應當根據當事人起訴時的請求結合合同履行義務的內容,確定合同履行地’。”[35]

此外,法官還會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對某一法律概念的解釋。例如,有法官援引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在《人民司法》發表的《〈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幾個重點問題的理解與適用》中的觀點,對“關于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人員的用工認定”標準進行了詳細解釋。[36]在“羅長云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案”中,法官援引了《刑事審判參考》第973號聶姣蓮介紹賣淫案中的裁判觀點,對《刑法》第359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進行解釋。[37]

除了文義解釋,也有法官結合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中的其他解釋方法,例如,有法官指出:“本案要準確適用法律,還需要進一步探究立法意圖和目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對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的有關解析……”[38]在該案中,法官先后援引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答記者問、江必新大法官等編著的《理解與適用》、劉貴祥大法官等在《人民司法》雜志中的觀點。樣本案例中,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常用于目的解釋與學理解釋。

(三)開展法律論證

為了使當事人接受判決結論,法官在裁判文書中必須論證裁判得出的過程和結論所依據的理由,以證明判決結論的正當性。簡單來說,法律論證是指法官對裁判結論正當性、合理性所做的說明。實踐中,法官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中的觀點進行論證說理,是一種常見的做法,可能的原因在于,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在形式上代表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官方立場”,但又不同于公共性的司法政策與個性化的學者觀點,宏觀性的司法政策對于司法裁判的影響只能是“方向性的指引”,個性化的學者觀點存在抽象性的適用困難。[39]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解析具有專業性與解釋性,正如黃卉教授指出的,當法官面對“無法可依”或者“甲說乙說隨便說”的困難局面,這種“準通說”“可以為其指出裁判方向,減少論證負擔,增加論證信服力,甚至成為‘代法’”。[40]

比如,關于掛靠車輛雇用的司機與掛靠單位之間是否形成事實勞動關系,在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同意見,相關案件中,有法官參照了《人民法院案例選》中案例的裁判觀點,指出“是否具備勞動關系,應著重從勞資雙方是否具有支配從屬關系角度上分析、界定是否構成事實勞動關系”,不具有支配從屬關系,就不構成事實勞動關系。[41]又如,關于財產犯罪的既未遂問題,刑法理論界存在不同的學說立場,在一起刑事財產犯罪案件中,法官贊成“失控+控制說”,在分析了電信詐騙犯罪與傳統詐騙犯罪的不同之后,法官參考了《刑事審判參考》相關案例中的要旨,進而分析當被害人被騙款項通過銀行轉至被告人吳某已實際控制的賬戶時,在法律上已屬犯罪既遂。[42]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可以作為對裁判結果進行補強論證或者反向論證的論據。比如,有法官在援引《侵權責任法》第73條的規定后,還援引了《人民法院案例選》中的裁判要點,對在受害人存在過錯的情形下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的幅度進行了補充說明。[43]類似的,在一則民間借貸糾紛案中,法官在援引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后,還援引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批復及《人民司法》中的案例觀點補強論證裁判觀點。[44]法律論證“主張以事實和邏輯為論據,在主張—反駁—再反駁的‘主體間’的論證過程中,通過說服和共識的達成來解決法律爭議問題”。[45]在“楊某某非法采伐、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案”中,對于辯護人辯稱該5株楠木系人工培育楠木而非野生楠木的意見,法官依據《刑事審判參考》《人民檢察》中的觀點指出,“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既包括野生的,也包括人工栽培的”,對辯護人提出的楊某某不構成犯罪的辯護意見不予采納。[46]從論證效果來說,法官援引最高人民法院的觀點對當事人進行回應,說明裁判的理由,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四、司法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反思

經觀察發現,無論是法官還是當事人群體在援引這類出版物時,都會有意提及“最高人民法院”,強調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解析”“最高人民法院的觀點”,或者提及依據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官方出版物、大法官或者審判庭的觀點。那么,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權威源自最高人民法院嗎?換言之,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對司法裁判的拘束力來自何處?需要明確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不同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以及以“意見”“通知”“會議紀要”等形式發布的各類指導性文件、審判業務文件,不具有規范意義上的法律效力,出于法律適用“依法裁判”的要求,司法援引這類出版物需要嚴格加以規范。

(一)司法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問題

由國家最高審判機關組織編寫國家法律的理解與適用類審判指導作品,源于我國法院特有的“司法兼理行政”功能。[47]正如有研究指出的:“最高人民法院實際上承擔著全國審判業務的管理工作,就這一點看,它與中央各部委承擔的行業管理職能沒有本質的區別”。[48]從出版規模以及實踐運用來看,此類出版物在審判實務界擁有不小的“市場”。原因不難理解,這類出版物既有最高人民法院“背書”,又是法官獲取法律條文及相關解釋、類似案例及分析的便利“工具書”,對實踐的指導功能非常直接。當前,我國裁判文書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存在一些混亂與不規范的現象,這些問題需要予以關注。

首先,樣本裁判文書中存在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取代法律規范的情況。比如,在一則確認合同無效糾紛案中,法官沒有依據法條,而是直接援引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觀點集成》以及《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中的案例與裁判觀點,對合同效力的性質以及法院依職權審查進行了說明與解釋,進而指出原告的起訴行為構成重復起訴。[49]在一則詐騙案中,法官直接在判決書“本院認為”部分寫道:“根據《刑事審判參考》總第114集登載的《如何認定詐騙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一文中‘從事可享受國家補貼的農業經營開發項目,但達不到政策規定的應享受補貼條件,而弄虛作假申領國家農業補貼,全部或主要用于農業經營開發的,屬于農業補貼申報中的違規行為,不應當以詐騙罪定性’的解析,可以認定曾某某將彩軍合作社申領的農業補貼70萬元全部用于了合作社所申報的擴建項目,曾某某的行為僅屬于農業補貼申報中的違規行為,不應當以詐騙罪定性。”[50]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與司法解釋混用的問題。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的決定》的通知(法發〔2021〕20號),肯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法律效力,并明確了司法解釋的形式、起草立項等程序。但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不是司法解釋,不具有司法解釋的法律效力,實踐中不能將二者混用。在某合同糾紛案件中,法官在裁判文書中援引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城鎮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第8條關于承租人的解除權的規定,[51]但實際上,法官引用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編的審判指導出版物,相關司法解釋其實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城鎮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類情況極為常見。在一起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中,法官在裁判依據部分直接依據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規定理解與適用》第28條的規定,[52]但實際上,該書是由江必新、劉貴祥兩位大法官主編的審判指導圖書,相關司法解釋應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可見,即便較高級別的法院在裁判文書撰寫中仍然缺乏嚴謹性與規范性。觀察發現,我國司法實踐存在大量裁判文書直接援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問題的理解與適用”出版物中的法條,[53]甚至存在以“××理解與適用”出版物代替所引法條名稱的情況。應當明確,盡管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庭或者大法官編寫的審判指導類出版物是法官查找法律、司法解釋的重要載體來源,但裁判文書對法條的援引應保證準確,不能將此類出版物與具有裁判約束力的司法解釋相混淆。

最后,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冗余論證的問題。司法裁判不僅僅是認定事實、適用法條得出裁判結論的過程,還要進行恰當的裁判說理。《關于加強和規范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法發〔2018〕10號)規定了裁判文書釋法說理要“闡明事理”“釋明法理”“講明情理”,還要“講究文理”,“簡案略說,繁案精說”,裁判文書說理應做到繁簡得當,不能省略說理論證,也不能冗余論證。在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說理論證的案例中,存在不少冗余論證、不發揮實際論證作用的情況。例如,在一起勞務合同糾紛案中,該案屬于用人單位與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不能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人員建立的用工關系的性質認定情形,一審法官援引了2021年第7期《人民司法》中由最高院民一庭庭長等人撰寫的《〈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幾個重點問題的理解與適用》一文,指出依據文章的觀點,本案當事人王洪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且符合文章論述的“非因用人單位原因不能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情形,判定此種情形可以終止勞動關系。[54]該案援引《人民司法》文章觀點論證說理的做法并沒有問題,問題出現在法官大篇幅引述了文章對于該問題的討論,共一千余字。撰寫判決書,應當精練文章中與本案契合的觀點,做到論證繁簡得當。

(二)司法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風險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是對法律規范及解釋的匯總,有些是大法官、審判業務庭司法經驗的總結,還有相關案例的裁判要點與解析,在有些情況下確實反映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傾向性立場,對一線工作的法官來說,這類集合條文匯編、法條解釋、實踐案例的出版物對于解決案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與便利性。但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并不是法律規定的法源,法官與當事人裁判中援引不規范的情況,存在一定風險。

首先,目前市場上的出版物類型非常多樣,既有法律釋義型也有案例評析型,還有學理闡釋型或者融合類型等,而且編纂主體十分多元,有審判庭、大法官、官員與學者等。由于這類出版物的審核與出版缺乏統一的標準,所以不能保證內容的準確性。正如有研究指出的,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或者主辦的主要出版物刊載的理論性論文及典型案例分析“雖然經過專業編輯的編審,但似乎仍缺乏引用規范的合法有效性審查”,如果這類出版物是對法律規范含義和精神的正確理解,那么它對法官理解和運用法律具有很大的幫助,反之,“如果這些理論文章或者案例分析誤用或者誤引法律規范,也可能對其他法官理解和運用法律規范產生很大的誤導”,[55]不能保證法律適用過程中漏洞填補與法律解釋的準確性。

其次,這類出版物的大量出版與運用,容易逾越司法權的邊界,不僅有“創設法律”的風險,也影響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損害下級法院的獨立性。當前,我國基層法官在辦案數量以及考核方面存在不小的壓力,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指導司法裁判,既有實用主義的考量,也有增強裁判結論合法性、規避風險的考量。也可以說,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是法官的“策略性考量”,屬于一種“司法技術權力”,“使得裁判文書在表面上遵循了形式合理性、推理與論證的嚴謹性等”。[56]但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與對個案的法律解釋權,存在個案正義的隱憂。

最后,雖然“冠名”最高人民法院,但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編纂與出版并不經過司法解釋或者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的“準立法”程序監督,不具有法律規范效力。實踐中,存在大量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與司法解釋被誤用、混用的情況,不僅不符合裁判文書引用規范,也損害了司法解釋的權威。大陸法系國家將法秩序的穩定視為法治的核心要素,體系化是法學科學化與理性化的標志。[57]教義學的體系化能夠保證法的安定性與可預期性,因此,相比司法解釋以及司法解釋性質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這種“立法式”解釋模式使“法律的體系性、一貫性不得不有所削弱”,“與學說匯纂(Pandekten)式的法律解釋的整合化原型相去甚遠”,[58]不利于法律體系秩序的穩定。

(三)司法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限度

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不是規范意義上的法源,在裁判中只能作為裁判理由而不是裁判依據。為避免依據所謂“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見”成為法官規避審判責任的“避風港”,司法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需要遵循必要的限度。

首先,嚴格避免以出版物中的觀點取代正式法律依據的情況。基于形式法治的基本要求,法官在審理案件時需要做的是“依法裁判”而不是“非法裁判”,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在法律地位上并不是立法規定的審判依據,即便法官運用此類“工具書”查找了案件相關法律規定、司法解釋以及案例分析,但仍應注意裁判文書撰寫的規范性,準確引用案件最終適用的法律規定。比如,在一起保險合同糾紛案中,一審法官在裁判依據部分除了援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法條,還依據了司法解釋的規定,但問題是其援引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理解與適用》其實是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編寫的圖書,該司法解釋的全稱實際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59]正如有學者指出的,“裁判文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援引法條原文”,“法官應將法條援引作為裁判文書寫作最重要、最基礎的任務”。[60]若法官參考了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中的觀點或者見解,需要在引用正式法條的基礎上明示引用的出處,避免直接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觀點得出裁判結論的情況,以及避免將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名稱與司法解釋名稱混淆的不規范現象。

其次,在適用法律的基礎上,根據援引出版物的類型確定其權威性,結合案件事實展開充分說理論證。所謂“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是一個泛稱,指由最高人民法院主管的出版物。實踐中這類作品的表現形式非常多元,既有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庭或大法官主編的對法律法規及其司法解釋的匯編,也有專家型法官對法律適用或者司法實踐發表的法律觀點與見解,還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公報案例”、法官撰寫的案例分析等形式。從某種層面上說,這種“官方撰文釋法”方式是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統一法律適用的多元治理體系之一。[61]一些情況下,最高人民法院的各類官方出版物所刊登的一些文章,“其觀點不再是個別作者的見解,而是代表了最高司法機關的權威意見,成為最高法院創制法律規則的一種特殊形式”。[62]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權威并不能代表其出版物的權威,法官在參考特別是明示援引的時候,除了審查法律條文的名稱、內容的準確性,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其對裁判的拘束力。比如,明顯帶有最高人民法院傾向性意見的觀點一般具有更強的參考價值,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比普通案例更具有參考價值,審判實務中形成的通說相較于一般性的學理討論更具有參考價值,等等。

最后,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進行說理論證需要結合案件事實及適用法律,做到繁簡得當。正如雷磊教授指出的,“復雜的案件簡單化固然達不到釋法說理的效果,但簡單的案件復雜化同樣可能會帶來司法資源(至少是時間)的浪費,不會為說理帶來‘績效增量’”。裁判文書說理不僅要遵循合法合理原則,還要遵循層次性原則、針對性原則以及差異性原則,“法官的說理要緊緊圍繞可能影響司法裁判結論的必要之點來進行”。[63]在法律地位上,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近似于學說,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因此,法官在參考這類作品的時候,不能直接援引其作為裁判依據,而是在引用法條的前提下,結合案件事實與出版物中的觀點展開充分論證。既要避免簡單提及出版物名稱或者大法官姓名的“背書式”援引,也要避免大篇幅照搬文章觀點而使得文書篇幅過于冗余的情況。

五、結語

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的生成及規模化運作,反映了我國特有的法治發展模式以及司法體制構造。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發揮了宣傳動員、法律知識普及以及社會整合等功能,但是,這類出版物并不是規范意義上的法源,相關立法也并沒有對司法援引這類出版物予以規定,對這一問題需要從理論與經驗層面重新予以審視。當下,“冠名”最高人民法院的各類出版物層出不窮,在一些案件中,法律法規匯編、立法解釋、典型案例分析等類型的出版物具有漏洞填補、法律解釋以及法律論證等現實功能。當前司法實踐中,存在法官以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取代法律規范、與司法解釋名稱混淆、冗余論證等現象,需要嚴格加以規范。作為一種非正式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是最高人民法院權力的延伸,發揮即時性補充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規定、統一法律適用的現實功能,但這種政法邏輯下的“審判指導”,“強調以結果為導向,而不在于實現規則之治”,[64]存在損害下級法院獨立性、影響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以及侵蝕司法解釋權等潛在風險。應當明確,最高人民法院的權威不等同于其出版物的權威,實踐中,應當具體分析不同類型的出版物對于審判的實際指導功能,法官審判案件不應過度依賴政治性權威,真正要做的是提高法律適用的能力。

【Abstract】The publication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refer to the publication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r subordinate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s well as the judicial guidance works under the title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Due to the authority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practicality of guiding judicial practice, it is common for Chinese judicial documents to cite publication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judge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such practice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legal judgment, the publication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can only serve as reasons for judgment rather than as a basis for judgment. In case judgments, publication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have practical functions such as filling legal loopholes, providing legal interpretations, and conducting legal arguments. At present, there are issues with the use of publication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in judicial documents, such as replacing legal provisions, confusion with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and redundant argumentation, which may undermine the authority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and damage the formal rule of law. Judicial use of publication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needs to follow necessary limits.

【Keywords】publications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trial guidance; legal risks; application limit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當代中國裁判文書說理中的“引經據典研究”(23YJC820060)。

[作者簡介]周曉帆,法學博士,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

[1] 參見左衛民、馮軍:《最高法院出版物:功能解讀與成因分析》,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6期,第94-105頁。

[2] 周道鸞:《中國案例制度的歷史發展》,載《法律適用》2004年第5期,第6頁。

[3] 參見左衛民等:《最高法院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244頁。

[4] 參見蔣惠嶺:《法律統一適用機制再認識》,載《法律適用》2007年第3期,第5頁。

[5] 安晨曦:《最高人民法院如何統一法律適用——非正規釋法技藝的考察》,載《法律科學》2016年第3期,第56頁。

[6] 參見雷磊:《重構“法的淵源”范疇》,載《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第155-156頁。

[7]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法釋〔2009〕14號)、《關于加強和規范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法發〔2018〕10號)等相關文件關于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裁判說理的規定。

[8] 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規范性司法解釋之外,還有一些帶有司法解釋性質的文件,包括意見、紀要、通知、辦法、答復、條例等公文體例,有研究將這類司法文件稱為“司法政策”。彭中禮教授一文提到了“法院印發的司法官員的公開講話和法院出版的特定文章等”,但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物在形式與公布程序上缺乏統一的標準,其對司法裁判的拘束力明顯不同于司法文件。參見彭中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的法律地位探究》,載《法律科學》2018年第3期,第14-29頁;焦洪昌、潘堃:《論司法政策的規范內涵、適用范圍和實際功效——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政策為例》,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1年第5期,第105-112頁。

[9] 根據該出版物的內容簡介:“《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由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編,為中國審判指導系列叢書之一。旨在傳播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優秀民事審判工作經驗,對疑難經典案例進行探討與解析,提供審判實踐中解決疑難問題的思路,是人民法院民一庭履行對下級法院指導的工作平臺。”“《刑事審判參考》系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主辦的業務指導和研究性出版物,自1999年4月創辦以來,……密切聯系刑事司法實踐,為刑事司法人員提供了有針對性和權威性的業務指導和參考,受到刑事司法工作人員和刑事法律教學、研究人員的廣泛肯定和歡迎。”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編:《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2022年11月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二、三、四、五庭:《刑事審判參考》,法律出版社2020年12月版。自2021年起,“刑事審判參考”叢書由最高人民法院直屬出版機構——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發行。

[10] 參見《關于人民法院報》,載中國法院網2012年10月23日,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2/10/id/669614.shtml。

[11] “法信”全稱為“法信——中國法律應用數字網絡服務平臺”,是中國首個法律知識和案例大數據融合服務平臺,2016年3月31日在中國最高人民法院上線。2016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下發《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關于充分發揮“法信”平臺功能和作用 積極推進“智慧法院”建設的通知》(法辦〔2016〕56號),要求全國法院系統在建設“智慧法院”的過程中要與“法信”平臺深入融合。2017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指出,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建設“法信”系統、智慧法院,自動提供各地類似案件裁判結果,既讓法官運用好以往工作中積累的經驗,統一裁判尺度,防止出現類案不同判問題,又讓當事人對裁判結果形成理性預期,以提高司法公信力。參見《關于法信》,載法信網,https://www.faxin.cn/html/about/about.aspx。

[12] 該案法官“本院認為”部分寫道:“《人民司法》系最高人民法院機關刊,‘法信’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微信公眾平臺,其載文闡述司法解釋,分析典型案例等,對解決司法實踐中的疑難問題、統一法律適用具有指導或參考意義。針對電動車的事故責任劃分及保險責任等一系列的法律適用問題,《人民司法·案例》2017年第29期集中發表了多篇案例分析文章,“法信”平臺也隨后推送了這些案例。其中,《交強險不適用于被鑒定為機動車的電動車》《電動車被鑒定為機動車后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兩篇案例分析,就是關于電動車被鑒定為機動車后是否承擔機動車交強險責任限額內的賠償問題的,該兩案的裁判要旨對本案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參見劉某1、劉某2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案,山東省煙臺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魯06民終3834號民事判決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臨沂蘭山支行、徐某某等信用卡糾紛案,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人民法院(2021)魯1302民初16503號民事判決書。

[13] 黃韜:《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件:現狀、問題與前景》,載《法學論壇》2012年第4期,第124-125頁。

[14] 解亙:《案例研究反思》,載《政法論壇》2008年第4期,第10頁。

[15] 趙某某、遼河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等排除妨害糾紛案,遼寧省遼河中級人民法院(2023)遼74民終48號民事判決書。

[16] 徐某某與甄某某不當得利糾紛案,河北省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邯市民四終字第00038號民事判決書。

[17] 范某某等與易某某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20)京民申4826號民事裁定書。

[18] 郭某某、劉某某健康權糾紛案,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魯16民終3719號民事判決書。

[19] 杜某某、大田縣人民政府債權人代位權糾紛案,福建省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2020)閩04民終559號民事裁定書。

[20] 參見興楠工藝制品廠、四川宇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糾紛案,四川省綿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川07民終2012號民事判決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遼寧省分行、邵某某申請執行人執行異議案,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遼01民終5786號民事判決書,等等。

[21] 王子予:《追求共識:比例原則的裁判實踐與知識互動》,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22年第3期,第136頁。

[22] See H. L. A. Hart," “Commands and Authoritative Reasons,” in H. L. A. Hart eds.," Essays on Benth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262.

[23] 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制定權得到了《立法法》《法院組織法》等法律的授權,而且制定程序的準立法化也使得司法解釋的制定、公布受到一定監督和制約而較為嚴謹慎重,其效力接近于正式法源。甚至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各類司法解釋性質文件,也因具備較為規范、明確的公布程序與形式,而常常“對各級人民法院的司法裁判起指引與規范作用,能夠反復參照”。參見彭中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性質文件的法律地位探究》,載《法律科學》2018年第3期,第17頁。

[24] 劉樹德:《“裁判依據”與“裁判理由”的法理之辨及其實踐樣態——以裁判效力為中心的考察》,載《法治現代化研究》2020年第3期,第125頁。

[25] 關于法律學說的概念辨析及法學通說的司法應用,參見周曉帆:《法律學說的概念及相關用語辨析》,載《法律方法》2022年第3期,第256-278頁;周曉帆:《論法學通說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應用——以裁判文書說理為視角》,載《西部法學評論》2021年第6期,第54-72頁。

[26] 魏振華:《民事審判中司法指導性文件援用的實證考察——以“法辦〔2011〕442號”會議紀要為例》,載《中國法律評論》2017年第6期,第147頁。

[27] [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49頁。

[28]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賓縣分公司、楊某某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哈爾濱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黑01民終2143號民事判決書。

[29] 李某與厲某某、天津開廣工業水處理有限公司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人民法院(2016)冀0705民初567號民事判決書。

[30] 黃韜:《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件:現狀、問題與前景》,載《法學論壇》2012年第4期,第126頁。

[31] 參見左衛民:《最高法院若干問題比較研究》,載《法學》2003年第11期,第4-5頁。

[32] 何某組織賣淫案,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法院(2019)粵0306刑初40號刑事判決書。

[33] 楊某1、楊某2等租賃合同糾紛案,遼寧省撫順市東洲區人民法院(2021)遼0403民初762號民事判決書。

[34] 參見安晨曦:《最高人民法院如何統一法律適用——非正規釋法技藝的考察》,載《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第49-59頁。

[35] 羅某某、李某某等買賣合同糾紛案,湖南省株洲市中級人民法院(2022)湘02民轄終87號民事裁定書。

[36] 張某某、青島天一仁和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等勞務合同糾紛案,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魯0214民初8042號民事判決書。

[37] 羅某某引誘、容留、介紹賣淫案,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法院(2015)深寶法龍刑初字第2028號刑事判決書。

[38] 唐某某與廣州市德容房地產有限公司、潘某某案外人執行異議案,從化區人民法院(2015)穗從法民二執外異字第6號民事判決書。

[39] 參見莊緒龍:《裁判文書說理如何對待司法政策?》,載《中國應用法學》2022年第2期,第84-99頁;王立梅:《裁判文書直接引用學者觀點的反思》,載《法學論壇》2020年第4期,第93-100頁。

[40] 黃卉:《論法學通說(又名:法條主義者宣言)》,載《北大法律評論》2011年第2期,第349頁。

[41] 赤峰致信運輸有限公司、劉某某勞動糾紛案,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區人民法院(2021)內0402民初834號民事判決書。

[42] 吳某1、吳某2詐騙、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案,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人民法院(2020)贛0102刑初178號刑事判決書。

[43] 盧某1等與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祁陽縣供電分公司觸電人身損害責任糾紛案,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湘11民終876號民事判決書。

[44] 高某某與畢某某、王某某民間借貸糾紛案,云南省玉溪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云0402民初461號民事判決書。

[45] 焦寶乾:《當代法律方法論的轉型——從司法三段論到法律論證》,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1期,第103頁。

[46] 楊某某非法采伐、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案,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人民法院(2018)川0183刑初155號刑事裁定書。

[47] 參見喻中:《從“行政兼理司法”到“司法兼理行政”——我國“司法—行政”關系模式的變遷》,載《清華法學》2012年第5期。

[48] 李擁軍:《司法改革中的體制性沖突及其解決路徑》,載《法商研究》2017年第2期,第17頁。

[49] 徐某某與中鹽寧夏商業集團有限公司確認合同無效糾紛案,銀川市金鳳區人民法院(2018)寧0106民初5930號民事裁定書。

[50] 曾某某詐騙案,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人民法院(2019)湘0902刑初20號刑事判決書。

[51] 茹某某、新疆安百爾醫療投資有限公司等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2022)新民申1654號民事裁定書。

[52] 劉某某、龍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東寧支行等案外人執行異議案,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20)黑民再241號民事判決書。

[53] 類似的案例參見龐某某、尼某某等租賃合同糾紛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分院(2023)新40民終575號民事判決書;劉某某、岳某某等申請執行人執行異議案,牡丹江市中級人民法院(2022)黑10民終403號民事判決書;張某某、胡某某民間借貸糾紛案,懷化市中級人民法院(2021)湘12民終2558號民事判決書,等。

[54] 張某某、青島天一仁和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等勞務合同糾紛案,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人民法院(2021)魯0214民初8042號民事判決書。

[55] 魏振華:《民事審判中司法指導性文件援用的實證考察——以“法辦〔2011〕442號”會議紀要為例》,載《中國法律評論》2017年第6期,第147頁。

[56] 錢大軍、劉明奎:《論法官的裁判文書風險規避策略》,載《廣東社會科學》 2019年第6期,第233頁。

[57] 參見[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較法總論》,潘漢典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頁。

[58] 季衛東:《最高人民法院的角色及其演化》,載《清華法學》2006年第1期,第12頁。

[59]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濱州市分公司、韓某某健康保險合同糾紛案,濱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22)魯16民終984號民事判決書。

[60] 李友根:《論裁判文書的法條援引》,載《中國應用法學》2022年第2期,第57頁。

[61] 參見安晨曦:《最高人民法院如何統一法律適用——非正規釋法技藝的考察》,載《法律科學》2016年第3期,第50頁。

[62] 黃韜:《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件:現狀、問題與前景》,載《法學論壇》2012年第4期,第126頁。

[63] 雷磊:《從“看得見的正義”到“說得出的正義”——基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加強和規范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的解讀與反思》,載《法學》2019年第1期,第177頁。

[64] 安晨曦:《司法文件:法律虛置后的裁判非正式規則——規則供給與文件政治的二重讀解》,載《湖北社會科學》2016年第9期,第15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伊人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性网站| 在线免费观看AV|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欧美激情福利|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拍拍拍|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视频一区亚洲|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无码福利视频| 国产黄色免费看| 少妇精品网站|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美女免费黄网站|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亚欧美国产综合|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青青操|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久青草网站|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色婷婷狠狠干|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精品福利视频网| 99草精品视频| 免费高清毛片|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亚洲av无码人妻| 欧美啪啪精品|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999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日韩av在线直播| 青青久视频| 91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91精品人妻互换|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亚洲a级毛片|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亚洲人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午夜18| 婷五月综合|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