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圓”第一節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掌握圓的特征、了解圓各部分名稱、用圓規畫圓等內容,更指向讓學生扎實基礎,為今后學習圓的周長、面積,甚至是圓柱、圓錐等奠定基礎。
圓是一種最常見的平面圖形,讓學生在實踐性研究過程中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認識圓心,掌握半徑、直徑的概念,借助畫一畫、量一量,發現二者之間存在的關系,最后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一些巧妙的活動形式更感興趣,也會對數學建立更明晰的認知。同時,很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圓”,但仍然處于直觀感知的階段。他們見過不同類型的圓形物體,會建立大概的表象。由于曲面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存在差異,學生對半徑、直徑、周長無法進行確切的解釋。另外,在“畫圓”的過程中,雖然學生形成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但是他們沒有掌握科學的步驟、方法。
三、課標要求
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代表了主動建構、創造的經歷。學生在實踐中去尋找各種類型的問題,在不同的探究嘗試中總結規律,基于綜合運用真正感悟知識。同時,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重要的倡議,即自主嘗試、動手操作、實踐創造,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獲得知識,圍繞“讀思達”的過程,領會不同的概念。因此,本節課我會積極響應課程標準的要求,生成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親自制作圓形紙片,并且借助操作發現討論的過程,有針對性地去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量一量等,促使學生動腦思考、用耳辨析、用眼觀察,在交流、探討、提問的過程中,將多重要素融合在一起,幫助他們掌握更多類型“圓”的畫法。
四、教學目標
1.借助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的過程,讓學生基于明晰的認知,把握圓的特征,產生屬于自己的思考,解讀圓直徑與半徑之間存在的關系。
2.基于直觀性教學、操作嘗試,讓學生在感知中把握圓的概念,同時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指導學生明確數學與生活之間存在的關系。
3.立足觀察、實驗、猜想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知畫圓的步驟以及方法。基于圓的特征進行實踐性嘗試,領會規律以及方法,增強學生的經驗。
4.圍繞不同的演示、實踐過程,讓學生明確“理論來源于實際,卻又服務于實踐”的唯物主義觀念,增強學生的創造性精神,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有效感知語言表現出的不同特征,把握各部分之間的名稱,分析直徑與半徑之間存在的關系。
教學難點:明確原點、半徑、直徑的組成,掌握圓的特征,認識圓,并能正確地畫圓,增強學生的分析、概括、觀察、動手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多元化觀察
1.課件出示賽車,見圖1,讓學生分析其中特點,讓學生代入情境,判斷車又快又穩的原因。圍繞課件演示車輪逐漸轉化為圓形,讓學生明確“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師:你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見過“圓”?將車輪做成圓形有什么優勢?是否具有科學依據?圓形中到底蘊藏著哪些秘密呢?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圓的知識。
2.圓是否屬于平面圖形呢?我們之前學過很多類型的平面圖形,那么除了圓你還認識哪些平面圖形?
生總結,畫圖(見圖2):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
師:圓是如何圍成的?
生:圓是用曲線圍成的。
(設計意圖:借助學生所喜歡的賽車資源,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進入深層觀察的過程中。明確“圓”的基本特征,讓他們感受圓代表了一種曲線圖形,發現其中所涉及的各種規律。在興趣的激發下,學生則能夠建立真實的表象,并且喚起已有經驗,代入更多情境中去回顧不同的“圓”形物品。)
(二)組織操作活動
解讀圓各部分名稱、關系。
師:老師昨天是不是給大家布置了一個任務?在紙上想辦法畫一個圓,然后將圓剪下來。那么大家是否可以分享下你的實踐過程呢?
折紙:拿出你剪的圓形紙片,跟老師一起對折—打開—出現一條折痕。怎樣才能使折痕更清楚呢?請大家用直尺、彩筆來進行繪制。同時,換個方向再畫一條,繼續折,繼續畫……大家比比誰折得又快又好,畫得更多(見圖3)。
(學生嘗試:折的線路有很多)。
師:還能折嗎?畫得完嗎?你發現了什么?這樣的折痕有無數條,所有的折痕都相交于圓中心的一點。這一點叫作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設計意圖:基于實踐性的過程,讓學生借助不同的工具以及材料動手嘗試,分析其中存在的規律,指導學生在趣味性的體驗中感受數學的魅力,讓他們進行識別以及判斷,明確圓心。)
(三)感知半徑、直徑及其關系
師:在折痕部分其實還蘊藏著很多有關“圓”的內容以及知識。那么大家是否可以小組合作,相互探討、交流,去看一看,分享一下關于圓的內容,那老師要看看大家在實踐中是否有碰撞性的交流,哪個小組發現得更多呢?
生:小組交流,匯報有關直徑、半徑、直徑與半徑關系的知識。
(根據學生匯報,教師進行動畫演示,見圖4)
小組1:在實踐中,我們組的成員發現了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有很多線通過了圓心,它們的兩端都在圓上,同時這些折痕的長度也是相等的。
小組2: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我們組的成員發現了從圓心到圓上可以延伸出無數條線段,所以這些線段也相等。
教師闡述以及表達,與學生共同總結。
1.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作半徑。
2.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作直徑。
師:想一想半徑有什么作用?
預設:決定圓的大小。
(設計意圖:借助自主探究、合作探討、總結歸納的活動、模式,幫助學生代入具體情況展開闡述、交流以及表達。圍繞探究的過程,學生之間也能夠形成一種“思維碰撞”的效果,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這種手段可以指導學生持續性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基于主動性的建構,領會其中的思想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獨立性,培育他們的創新意識。另外,教師也可以作為一個引導者、帶動者、合作者,與學生共同參與、探討交流、總結歸納,營造出更加活潑、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受到啟發。)
(四)用圓規畫圓,嘗試運用
師:請大家拿出手中的圓規,認真觀察一下圓規的樣子。
多媒體展示動畫視頻:介紹圓規的各部分名稱和使用方法,明確畫圓的步驟。
學生自學用圓規畫圓,并小結出畫圓的步驟和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進行深度嘗試、探索,并且激發興趣,完成自主繪制。借助創造實踐過程優化學生的體驗,使學生在操作中發現更多的繪制規律、方法以及技巧,培養他們的素養能力。)
師:大家是否可以用圓規畫出不同大小的圓呢?在對比過程中,兩個圓之間的差異是什么?哪些地方有著明確的不同之處。
生:嘗試調整距離來畫圓。
小組參與討論:總結畫圓過程中發現的規律。
預設:半徑小,則圓小;半徑大,則圓大。
固定點的位置不同會造成圓的位置不同。
小結: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設計意圖: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融入不同的想法。其中,借助正確的畫圓方式,感受不同“圓”的大小,有助于讓學生后續掌握圓周長、面積的知識,積累學生的學習經驗以及方法。)
畫一個5厘米的圓,同時標出半徑、直徑和圓心。
交流畫法:
1.定圓心。
2.定半徑。
3.畫圓。
學生再次深入明確圓的位置、圓心的確定、圓的大小等,在畫圓的過程中明確需要注意的事項,考慮上、下、左、右的間距。
示例:以圓心為起點,向右水平方向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
圓規一腳固定在圓心,另一腳在5厘米長線段的終點處,然后繞圓心旋轉。
標出字母O、r、d。
學生嘗試借助直尺來調整距離,使畫圓的過程變得更規范,貼合要求。
(設計意圖:學生需要解讀不同的信息,嘗試運用圓規畫圓,形成明晰的實踐性體驗,基于交流過程,明確“畫圓”的注意點,并且相互監督、提醒,指出不足,再次改進,體現出探索性學習的理念,幫助學生有效地閱讀題干、思考探索。)
鞏固:
1.第108頁“做一做”:用彩色筆標出下面各圓的半徑和直徑。
2.第109頁練習二十五第3題:已知半徑長求直徑;已知直徑長求半徑。
3.第109頁練習二十五第2題:為什么車輪都要做成圓的,車軸裝在哪里?
4.閱讀第109頁第5題,獨立填寫。
想: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直徑?
教師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上邊演示邊說。
七、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是空間與幾何部分的基礎。回顧本課,我致力于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彰顯出自己的主體地位,感受其中所涉及的知識以及規律,成為一個主動的建構者和創造者。
(一)體現新課標理念,倡導讀思達的運用
1.課程緊密銜接現實生活,傾向統整不同的資源、演示方法、實踐性過程,然后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展開多維度、深層次的觀察、探索。此類方式能夠讓學生積累豐富的方法,完成相關知識的內化,讓他們領會不同方法對開展高質量學習的作用。
2.在本節課中,不同類型的環節開展更傾向于活動形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獨樹一幟的體驗中獲得轉化。尤其是在判斷圓的特征、畫圓等部分,我更是尊重了學生的差異性特點,讓他們自由表現,從而指出錯誤,在總結方法規律后得出最優的畫法。
3.本節課借助多媒體技術,形成了更加高效、動態化的模式,傾向于打造智慧化課堂,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一系列的感官刺激,集圖片、聲音、動畫于一體,也可以讓圓的產生過程變得更加巧妙,促使學生實現思維的轉化。在沉浸式的體驗氛圍中揭示規律以及原理。從圓的直徑、半徑出發,發現不同資源內容,貫穿始終,則可以起到明確的啟發、帶動、引領作用。
4.本節課建立在合作、探究、討論的基礎上,因此更體現了共享、交互的理念,幫助學生組建有效的學習小組,促使他們開發思路,完成互動以及整合,幫助學生打造學習共同體,形成一種彼此帶動以及引領的關系。因此,整體性的實施讓學生在趣味體驗中擁有屬于自己的看法,并且在有效互動的基礎上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脈絡,培育學生的合作精神,幫助他們塑造健全的品格。
(二)感悟
1.感受:圍繞此門課,我認識到教學過程應關注學生主體地位,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讀思達”的理念,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規律、原理,提升關鍵性能力。比如,動作操作、邏輯推理、交流探索、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讓其終身受益。
2.質疑:動手的過程就代表了體驗嗎?我發現很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難以集中注意力進行深層思考,僅僅停留在表象、淺層中。而數學教學則代表了一個持續思考、探索的過程,強調不同程度的推導,才能深層次地領會規律。所以,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明確他們在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時地介入指導。
3.反思:本節課缺乏將評價貫穿始終。科學的評價有明確的點撥、指導效果。無論是學生的實踐操作經歷,還是探究過程,教師都應將評價代入其中去啟發學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嘗試不同程度的辨析、梳理、聯系、歸納,增強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培育他們的探究精神。另外,明確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發掘他們身上所表現出的閃光點,予以學生有效的帶動、激勵,幫助他們改善消極的方面。因此,在今后我會發揮評價的作用,讓學生受到有益的啟迪,助推他們在持續改進的過程中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
4.創新方向:本節課缺少有關傳統文化和數學發展史的內容。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很多數學家都對“圓”有著充分的研究。比如,極具代表性的人物祖沖之,他身上所發生的故事和取得的成就,都能夠帶給學生有益的啟迪,萌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感受我國數學文化發展的悠久歷史。所以,教師應不斷完善課程資源,善于從這個角度來選擇更加巧妙的內容,實現對學生的引領以及帶動,讓學生嘗試參與更富有深度的感知,同時升華自己的積極情感、態度,獲得轉化。
5.經驗總結:我認為本節課應留出一部分時間,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及感悟,讓他們在闡述以及表達的過程中形成更飽滿的認知。同時,總結學習經驗以及方法,形成一套更加完備的流程,推動學生的轉化,貫徹“讀思達”理念,促使學生的素養、能力上升到新的高度。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甘泉中心學校)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