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部分提出了教師要注重“教—學—評”一體化設計。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在簡要介紹“教—學—評”一體化的基礎上,結合人教PEP版五年級上冊Unit 4 What can you do?A Let’s learn教學案例,系統(tǒng)介紹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英語課堂活動設計策略,希望可以構筑小學英語高效課堂,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發(fā)展綜合素養(yǎng)。
一、“教—學—評”一體化概述
“教—學—評”一體化強調(diào)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教師、學生都需要參與評價活動,得出評價結果。對學生而言,“教—學—評”一體化有助于其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找到學習方向,并通過獨立探究或尋求他人幫助的方式提升自己;對教師而言,“教—學—評”一體化有助于其運用評價結果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和喜好,并找出教學設計與實施中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地方和不足之處,從而采用適合學生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調(diào)整教學細節(jié),更好地開展育人工作,提升自身教學水平。
二、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英語課堂活動設計策略
(一)系統(tǒng)分析教材內(nèi)容,設計課堂目標
教師需要先系統(tǒng)分析教學內(nèi)容,然后設計課堂活動的主要目標,后續(xù)教、學、評活動的開展都應圍繞目標展開,確保三者有效結合。
本次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習與能力、特長相關的單詞或短語,如dance,sing English songs,play the pipa等,并使學生能夠用“What can you do?I can ...”參與交際活動,介紹自己的特長,為完成A Do a survey的學習任務做準備。結合教材內(nèi)容,教師可以將本次課堂活動的主要目標確定為:
1.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教材中與能力、特長相關的短語,使其能夠用“What can you do?I can ...”參與對話。
2.讓學生能夠使用英語介紹自己的特長,若課內(nèi)知識無法滿足學生的交際需求,教師應指導學生探索課外特長相關詞匯和短語。
3.激活學生發(fā)展個人興趣和特長的意識,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這樣,教師確定課堂活動的主要目標,可以確保教師和學生能夠有所側重地開展教學、評價工作,并促使學生圍繞目標進行學習,為構筑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二)預先評價學生基礎,設計學習支架
確定目標后,教師需評價學生的基礎情況,找出學生的學習難點,預判學生學習時可能存在的問題,有效設計學習支架。具體實踐中,針對學生存在的難點和可能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借助微視頻、學習單、討論活動等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攻克學習難點;針對學生能獨立參與的課堂學習活動,教師可以以任務為學習支架,推動學生參與自主探究活動,鍛煉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
本次教學中,教師通過評價學情,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五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了相對豐富的學習經(jīng)驗,具備靈活遷移知識、合理進行推理等能力,但部分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習慣依賴教師,難以在課上主動探索或應用所學知識。同時,部分學生在本次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如下學習難點:
難點1:教材中與特長相關的短語較少,一些學生的特長可能為書法、朗誦、做手工等,無法通過課內(nèi)短語介紹自己的特長。
難點2:在課堂活動中,部分學生難以快速獲取學習材料,在遇到生詞時容易出現(xiàn)無法快速確定課外生詞準確含義的問題。
難點3:很多學生的自然拼讀能力不足,無法快速確定生詞的發(fā)音,在進行課上朗讀、交際等活動時存在一定困難。
難點4:教材中的句式較少,部分學生在結合特定句式進行練習時存在學習興趣不足的問題。
結合學情分析,本次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支架:
◎支架1:學習單
教師可在課前與其他學科教師、學生家長配合,調(diào)查學生的特長,通過學習單展示與學生特長相關的課內(nèi)、課外語言知識。如授課班級學生的特長包含跳舞、朗誦、做手工、樂器、球類運動等,教師可以設計如表1所示的學習單。
(設計意圖:在學習單的推動下,學生可以找出新課學習的重點,并能夠簡單了解課外常見知識,學習如何使用英語介紹自己的特長,輔助突破難點。)
◎支架2:視頻和圖片
教師可以提供視頻支架,在視頻支架中呈現(xiàn)圖片、單詞或短語,并進行朗讀。如針對make handicrafts這一短語,教師可以在視頻中展示學生制作的多樣化的手工藝品照片,并朗讀如下內(nèi)容:
handicraft,handicraft,make handicrafts
這樣,通過多次朗讀重點詞匯,學生可以了解handicraft的發(fā)音,并找出詞匯重音。同樣,在視頻中,教師還可以展示學生打乒乓球,練習小提琴、小號等樂器的照片,并朗讀生詞和短語。教師可循環(huán)播放視頻,并分享與視頻對應的圖片清單,在其中引入do Tai Chi,handicrafts,trumpet等英語詞匯和短語,以圖片為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各個詞匯、短語的含義。
(設計意圖:視頻內(nèi)容豐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課內(nèi)外生詞的音、形、義,而圖片可以讓不同學習進度、不同課外詞匯拓展學習需求的學生高效確定生詞含義,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助推學生突破難點2和難點3。)
◎支架3:任務
教師在設計學習單后,為幫助學生有效使用學習單,可以設計任務支架,具體任務內(nèi)容如下:
任務1:對照視頻,朗讀學習單中的詞匯和短語,標記學習單中的生詞含義。
任務2:比較學習單中“play the pipa”“play ping-pong/ basketball/...”“play the violin/piano/trumpet /...”三行內(nèi)容,嘗試歸納play的用法。
任務3:結合教材A Let’s learn的對話,推理can的用法,重點關注can后動詞的形式。
任務4:采訪并記錄自己身邊同學的特長。
任務5:思考自己進一步發(fā)展個人特長的方向。
(設計意圖:以上幾項任務可以推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有效學習。其中,任務1~任務4有助于學生合理使用學習單、視頻和圖片等支架,達成目標1和目標2;任務5有助于學生關聯(lián)所學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達成目標3。)
◎支架4:游戲
為讓學生更好地鞏固課堂學習成果,教師可以搭建游戲支架,即借助游戲激活學生參與練習的興趣,帶動學生參與短語和句式的應用活動,幫助學生達成課堂語言學習目標。本次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轉轉盤”游戲,如圖1所示。
游戲開始后,轉盤開始轉動,學生喊出“Stop”后,教師點擊鼠標,指針將停在一個代表特長的圖片或短語所在區(qū)域,學生需要結合該圖片或短語回答教師提出的“What can you do?”這一問題,加深對“I can...”和本課重要短語的印象。為讓更多學生參與活動,教師可以先設計集體游戲環(huán)節(jié),即一名學生“轉轉盤”后,全體學生結合指針所在區(qū)域回答問題。學生獲得一定的練習經(jīng)驗后,教師將學生分為兩大組,隨機抽取一名學生獨立參與游戲,若學生能夠順利結合“轉轉盤”的結果使用正確的語法回答問題,則該學生所在的小組加1分,并指定一名另一小組的學生回答問題;若學生不能結合“轉轉盤”的結果使用正確的語法回答問題,則再次參與“轉轉盤”游戲,直至能夠使用正確的語法回答問題,且該組不加分。
(設計意圖:相比機械對話,這一游戲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提升課堂活動的趣味性。同時,為讓自己所在小組取得優(yōu)秀成績,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游戲,在游戲中有效練習新知識,突破難點4。)
總之,教師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預先評價學生的基礎情況,判斷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習需求和學習難點,從而搭建多個推動學生學習、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的支架,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學生攻克學習難點,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等素養(yǎng)。
(三)組織課堂評價活動,設計教學細節(jié)
“教—學—評”一體化強調(diào)教師將評價滲透于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活動中,借助評價調(diào)整教學細節(jié),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從多個角度組織課堂評價活動,落實教學細節(jié)的設計與實施工作。
例如,本次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評價活動:
評價活動1:學生自主評價,自主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或向教師反饋學習難點。教師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個過程中,若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如跟隨音頻學習生詞的讀音、借助教師提供的學習單和圖片介紹自己的特長等,則為合格。同時,若學生發(fā)現(xiàn)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時,可以向教師求助,而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具體問題選擇指導的方式。
針對無需細致講解的知識,教師要通過一對一簡單輔導解決學生的困難。如一些學生在學習時認識到dance是跳舞的意思,但在介紹個人特長的過程中希望詳細學習芭蕾舞、民族舞等具體的舞蹈種類表達方式。考慮到相關知識記憶難度較高,且對于很多學生而言,過多地記憶課外知識壓力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指導,使其了解ballet,folk dance等詞匯和短語,并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查找更多相關語言知識。
針對課內(nèi)重點知識或學生生活中常用的知識,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解答困惑。如一些學生在學習中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時,會主動遷移既往的學習經(jīng)驗,認識到自己對can的學習不夠深入,詢問如何通過can介紹自己的能力及“I can...”的否定形式或一般疑問句形式是什么。相關知識點的應用范圍較廣,且學生在后續(xù)學習過程中也需要掌握這些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面向全體學生簡要講解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難以及時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等,而引導學生參與以上自評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集中精力探索知識,端正學習態(tài)度,還可以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評價自己能否有效學習,找出自己學習中產(chǎn)生的困惑,通過獨立探究或教師的幫助和引導取得理想的學習成果,做到以評促學。)
評價活動2:教師進行評價,結合評價成果展開教學。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成果等展開評價,從而調(diào)整教學細節(jié)。
從學習狀態(tài)角度來說,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動作、眼神、參與討論活動或課堂游戲的積極性等進行評價,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學習或練習熱情不佳等問題后,可以通過與該學生對話、拍肩等方式吸引其注意力,使其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從而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存在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教師要調(diào)整自身狀態(tài),通過補充更多趣味游戲、運用趣味性的語言和幽默的肢體動作等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
從學習成果角度來說,教師要結合學生任務成果或練習成果等展開評價,找出學生未掌握的知識和存在的問題等。如結合“轉轉盤”游戲組織學生參與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發(fā)音、語調(diào)、語法掌握效果等角度進行評價。如一些學生在說“I can draw cartoons”時過度關注cartoon的讀法,從而出現(xiàn)忽視該詞的復數(shù)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通過手勢提示學生關注cartoons中的“-s”,從而糾正學生,并提示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鞏固名詞的復數(shù)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評的過程中可能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而教師的評價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有效學習。且教師根據(jù)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進行評價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活動氛圍。結合學生的學習成果開展評價,可以避免教師盲目強調(diào)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并確保教師講解的知識更貼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評價活動3:學生對教師采用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師教學的成果進行評價。教師可邀請學生填寫評價表,評價表應包含如下信息:
☆學習單、視頻等是否基本滿足了你的學習需求?
☆自己是否高效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1和任務2?遇到了哪些困難?
☆課堂游戲能否吸引你的注意力?
☆你有哪些改進游戲規(guī)則的建議?
☆教師是否解決了你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還有哪些困難需要解決?
☆在本單元其他課時的課堂活動中,你希望教師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教師收集學生的評價結果,可以更好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喜好,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并感知學生對教師的期待,從而在單元后續(xù)課堂活動中設計更貼合學生實際水平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多樣化的課堂評價,可以有效了解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進一步推動學生有效學習,達成本次教學的目標。
簡言之,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透徹認識“教—學—評”一體化,并能夠落實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英語課堂活動設計工作。教師需要先系統(tǒng)分析教材內(nèi)容,找出課堂目標,并由此評價學生基礎情況,分析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難點,由此搭建有助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支架,輔助學生攻克學習難點。最后,教師要在課堂上設計評價活動,通過評價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有效參與課堂活動,確定發(fā)展方向,且教師也能夠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教學細節(jié),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登縣大同鎮(zhèn)中心小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