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母親的阿姨,這幾天總發母親睡在床沿邊上的視頻到家庭群里。她說:“看呀,那么大的一張床她不好好睡中間,總是挪到邊上睡,真擔心她掉下去。”我說:“你放心,那是童子功,掉不下去。”
母親睡床沿邊的本事,是母親年輕時津津樂道的美談。雖然趕不上《神雕俠侶》小龍女睡在一根繩子上的功夫,但是母親那“一根扁擔睡七人”的故事,在我們家里幾代人中流傳,也在她的上千學生中廣為傳頌。
母親生于20世紀30年代,十三歲才上學,明顯比同齡孩子大很多。令母親引以為豪的是,她僅僅只讀了七年書,便完成大學學業。她讀書的學校在縣城。當時,在這個學校讀書的同鄉有七個人,自然,年齡最大的母親便是他們的“頭兒”,村里的大人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給她。七個孩子每次都相約著一起回鄉,再一起返校。回學校需要翻兩座山,有時候趕夜路不安全,就得在當地村民家寄宿一晚。
母親說,當時的民風樸實,老百姓很善良,但因為窮,沒有多余的床鋪招待人。母親很會想辦法,暫時把那個老鄉家的木板門卸了,兩扇門拼在一起,放倒打地鋪。第二天走的時候再幫人家把門裝上。沒有枕頭怎么辦?母親看到角落里靠著一根扁擔,于是把扁擔當成枕頭。那一晚,七個人睡在這個簡易的木板床上,頭枕著一根扁擔,作為“頭兒”的母親,因為怕其他同學受寒,主動睡在最邊上。
讀書時期的母親,睡在床沿邊上守護著自己的同伴。七個同伴后來畢業了,都在各行各業頗有建樹。他們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幾十年中你來我往,如同親兄弟姐妹一樣。
當母親成家立業后,她依然是我們最鐘愛的守護者。家里兄弟姐妹四個,擠在同一張床上,母親怕我們掉下來,自己睡在最邊上,看著母親只有半個身子在床上,我往里挪了挪,拉著母親靠過來。母親說:“沒事的,你媽媽睡覺有本事的,只需要一點地方就能睡著,掉不下去。”
后來,我們長大,像小燕子一樣一只只飛走了,母親又開始帶她的小孫子和小外孫。雖然家里房間充裕,席夢思高級床鋪也充裕,但是他們就是愿意擠在一張床上,有時蹦蹦跳跳,有時打打鬧鬧,有時窩在一起看書,直到吵鬧聲逐漸變成微弱的鼾聲……母親側身躺在床沿邊上,慈祥地笑看他們依偎在懷里。四個娃分兩年參加高考,全部考上重點大學,成了當時我們縣城里的頭號新聞。大伙兒都笑稱:“這一床上睡出了四個大學生啊!”
后來,我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了解到習慣睡床沿邊上的女人的性格特點是:理性,能控制自己,具有較強的容忍力?。?母親還真是這樣的人,耄耋之年,由于子女和孫輩都成家立業,去了其他城市生活,她一個人住在老家。她說她習慣了,也不愿意給子女們添麻煩。一個人的生活很孤單,但是老人家從不抱怨,甚至很少跟我們打電話。她說:“你們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工作,不能總打擾你們。”母親有小病小痛都是自己去抓藥熬藥,閑暇之余,還學會上網、打字,寫了一本兩萬多字的自傳。
如今,母親年事已高,即將迎來她的九十善壽。由于去年摔了一跤,元氣大傷,加上小腦萎縮,使得聰明、大氣的老母親變得有些意識模糊了。醫生說是輕度的阿爾茨海默病。她的行動不是很方便,大半時間只能臥床,但是,臥著臥著,她依然會慢慢移動,執著地移動,移到床沿邊上。
編輯|張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