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我跟隨如潮的人流,在小北門下觀光車,步行進入全國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
此刻,西江千戶苗寨2萬多盞電燈在房前屋后的步道邊、在每家每戶的窗口里、在鱗次櫛比的吊腳樓上漸次亮起來,整個苗寨變得燈火輝煌,燦如繁星,恍若天上人間。許多游客千里迢迢而來,就是為了觀賞西江苗寨一場以萬盞燈火為主角的視覺盛宴。西江千戶苗寨現有1333戶,因而被稱為“西江千戶苗寨”。
站在穿寨而過的白水河邊,抬頭仰望,兩岸的吊腳樓一棟接著一棟,一層挨著一層,層層疊疊,依山順勢,直上云端。那規模宏大的吊腳樓群,儼然露天的“苗族建筑博物館”。
西江千戶苗寨的房屋,全部為木質結構的吊腳木樓。每棟吊腳木樓,均用產自雷公山區的杉木作材料,不用一釘一鉚,為穿斗式木結構且歇山頂的干欄式建筑。這些吊腳木樓,大都在石頭堆砌的臺地上修建。一般有平地吊腳樓、斜坡吊腳樓兩種,為三間三層五柱。引人注目的是,客廳前有長凳或靠背長椅。農閑時,苗家姑娘坐在長椅上飛針走線,因而人們也稱其為“美人靠”。
西江苗寨的民眾知道,每年數百萬游客就是奔著西江苗寨那古色古香的吊腳樓群而來。吊腳木樓就是西江的根、西江的魂、西江的文化。西江苗家人經常說:“在西江苗寨,任何人都不能亂建房,即使拆自家的老房子重建也不行,因為一拆就是拆文化……”穿行在西江苗寨,只見1757棟吊腳木樓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樓臺亭閣,毗鄰相連,給人以自然和諧的美感。
從古街步入嘎歌古巷,被磨得锃亮的青石板,詮釋著曾經的古老與當下的輝煌。橘黃色的燈光從屋檐傾瀉而下,透過頭頂上五顏六色的雨傘,使古巷變得溫馨而迷離,讓人仿佛走進戴望舒那溫婉而憂傷的《雨巷》里。
傍晚的嘎歌古巷,沒有白天的喧囂。住在古巷里的苗家人,家家敞開大門,兩三個老人坐在門前擺龍門陣,挑花繡朵。老人見我路過她家門,熱情地朝我打招呼:“哪里來的客人,進屋來坐一坐吧!”雖然這些年西江苗寨游人如織,但原住居民依然保持熱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保持春種秋收、夏長冬藏、夜不閉戶、吹笙跳舞的生活模樣。
在古巷的池塘邊,我遇到五六個身著苗裝的小伙、姑娘,他們在吊腳樓前用苗語對唱情歌,清揚的歌聲在木樓間縈繞,讓人沉浸在濃濃的苗族文化氛圍里。在民族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的今天,西江苗寨的年輕人,始終堅守苗族文化家園,這讓我非常感動。
一對浙江夫婦正在租苗族服裝照相。我問他們為何要租苗族服裝拍照,女方高興地說:“早在電視上看過西江苗族服飾,特別是苗族盛裝,太漂亮了。今天到西江旅游,終于穿上了心心念念的苗族服裝!”
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先生曾揮筆題下“用美麗回答一切”七個字來評價西江苗寨。的確,西江的美,美在自然和諧、美在多彩的苗族文化、美在萬家燈火編織的夜色里。
編輯|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