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促進學校育人方式轉變。如何做好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創新,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直面的問題。
認識協同創新的意義。科技的發展不僅改變了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應對科技倫理風險,科技人才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文志趣與道德情操,方能確保科技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科技教育著重于傳授科學技術知識,強調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技能;人文教育則側重于人文精神的培養,旨在提升人的綜合素質,促進個人自我完善和社會和諧。只有二者協同,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和人格完善,從而培養出創新創造人才。
深化對協同創新的理解。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創新追求的是一致的教育目標,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具備科學精神和人文底蘊的學生,既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是學校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人文教育在傳承文化的同時,需要與時俱進;而科技教育在創新科技的同時,也要關注科技發展對人文社會的影響。科技教育強調邏輯推理和實證分析,人文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維和價值判斷,兩者在思維方式上具有互補性,有助于我們通過跨學科課程設計,實現知識的交叉融合,從而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才。
優化協同創新實踐。要重視教育價值引領,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科技進步應服務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技觀和人文觀。要推進課程體系整合,打破科技與人文之間的界限,設計跨學科課程,讓學生在學習科技知識的同時,了解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文化、倫理等方面的影響。要鼓勵教學方法創新,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綜合運用科技和人文知識,相互協作,培養創新思維和溝通能力。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轉變教師育人理念,鼓勵理科教師學習人文知識,文科教師了解科技發展,在教學中實現科技與人文的融合。要有效搭建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實踐平臺,通過項目研究、社會服務等,讓學生在實踐中融通科技知識與人文知識。
綜上,學校只有轉變教育理念,整合科技與人文資源,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育方法,變革育人方式,才能為培養新時代的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江蘇教育行政干部培訓中心副主任,教授,江蘇省特級教師)